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很多傳統的農家製作正慢慢消失,今年春節回到了我自己的農村老家,在這段時間裡會有很多農村春節傳統的習俗在我的博客當中出現。今天介紹的是傳統的農家豆腐製作過程。
農家豆腐採用自家種的黃豆(大豆)製作,與市面上賣的黃豆有些區別,製作出來的豆腐更具有豆腐的清香味。
製作豆腐的黃豆要經過一夜的浸泡。這可是用山泉水哦。
浸泡後的黃豆經過石磨磨成漿。
磨漿的同時用柴火燒一大鍋開水,水裡都會有樹香味道。
將磨好的豆漿倒入袋子裡,進行隔渣。
剛才煮開的水倒入裝有豆漿的袋子內。
將倒入開水的豆漿袋袋口收緊,用力順時針或逆時針甩,裡面經過稀釋的豆漿透過袋子滲出來。
甩出的豆漿倒入大鍋中,滿滿的一大鍋,這鍋直徑有66CM。
甩過的豆漿要用力擠壓,裡面的豆漿榨乾,就變成了豆腐渣了。
豆漿全部倒入鍋內,用柴火煮熱。
經過柴火煮後的豆漿,倒入用杉木做的木桶中。
豆漿放置一小段時間,冷卻到一定溫度後衝入豆腐凝結水,這水是用一小瓢冷豆漿與豆腐凝結粉混合而成。這道工序是最重要的,因為豆腐嫩與粗的口感都由它決定,所以控制好這個溫度是最難的,沒有一定經驗的人可是無法控制的。
經過上一道工序,靜置一段時間的豆漿就神奇的變成了我們熟悉的豆腐花了。
這時再將豆腐花倒入準備好的隔水的容器內,準備進行隔水。
最後放置重物將豆腐花中的水壓榨出來。
經過幾個小時的壓榨,一塊塊嫩如嬰兒BB肌膚的豆腐成功出場。
一粒粒小小的黃豆經過巧手的製作變成一塊塊水靈靈清香四溢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