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拉伸並實現自我修復的材料利用人體的熱量進行發電,可以為可穿戴電子設備持續供電。研究人員精心地結合了三種有機化合物,開發出一種既可以拉伸又可以自我修復的熱電材料原型。該材料可以實現自發電,其堅固度足夠承受來自日常生活的壓力和應力。
佩戴在皮膚上或作為植入物的傳感器正變得日趨流行,以收集個人醫療生物數據。傳感器可以監測人類健康的重要標誌,如心率、血壓、大腦活動、肌肉運動、卡路裡燃燒和某些化學物質的釋放。最終目標是自供電可穿戴技術,但是這些技術需要可靠且持久的電源。
佩戴在皮膚上的傳感器很快就可以靠人體熱量提供電能
熱電材料利用溫度梯度現象來實現發電。它們有望利用人體熱量為可穿戴設備供電,從而消除對電池的需求,但是當前的熱電材料缺乏靈活性、強度和彈性,無法避免永久性損壞。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由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Derya Baran和Seyoung Kee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在該研究中,他們混合了高導電性熱電聚合物PETOT:PSS(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二甲基亞碸(一種能夠增強PETOT:PSS性能的有機化合物)和Triton X-100(一種粘性凝膠狀試劑,可促進與PETOT:PSS進行氫鍵鍵合)。
Kee表示,「最終材料成份對提供我們所需的彈性和自我修復特性至關重要。」
研究人員使用3D印表機將其混合物摻入厚薄膜中,然後在壓力下測試這些薄膜的熱電性能。首先,他們發現薄膜兩側之間的溫差為32攝氏度,產生的最大功率輸出為12.2納瓦(nw)。
隨後,該團隊用刀片將薄膜切成兩半,以測試薄膜的自我修復能力,同時為LED燈進行供電。
Kee指出,「令人驚訝的是,在切割過程中或切割後,LED燈的燈光都沒有熄滅,我重複進行了10次切割活動,但是它在不到1秒鐘內就能自我修復,輸出功率為初始值的85%。」
此外,當研究人員將薄膜拉伸至比原始尺寸長三分之一左右時,它仍然可以穩定供電。
Kee強調道,「穿戴式電子設備在持續壓力下,其電源很容易斷開,我們的材料可以提供持續且可靠的動力,因為它可以變形、拉伸,最為重要的是具備自我修復能力。」
除了高效的生物傳感器和發射器,12納瓦不足以驅動多種設備,但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端。
Kee補充道,「我們已經證明,使用3D列印可以輕鬆製備此類材料,這是一種非常流行且實用的技術。下一步,我們將尋找具有更好熱電性能的材料,以便在不久的將來可以產生更大的功率。」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2/adfm.201905426
延伸閱讀:
《醫療可穿戴設備市場與技術趨勢-2019版》
《電子皮膚貼片技術及市場趨勢-2019版》
《生物MEMS和非侵入式傳感器-20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