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冬氣養藏之道及食療參考方

2021-02-22 三七養生論壇


內經原文: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白話解:

冬季亥子醜,也就是農曆十、十一、十二這三個月,這個季節叫作閉藏。閉者,斂也,陰氣內收陽不外散之象;藏者,聚也,陽氣內收陰氣外斂之象。陽氣入於陰中,潛藏於內,在卦為坎,外陰而內陽,正潛龍勿用,養精蓄銳之時也。

     

這個季節寒水結冰,地表乾裂,一派生機閉塞之象。人在此時千萬不要擾動陽氣的收藏,起居應該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陽出來了才起來活動。令自己的志向內藏,像潛伏隱匿一樣不露於外,像秘密隱私一樣不示於人,像已經獲得想要之物一樣不再外出尋覓。一定要注意保暖,遠離寒氣,接近溫氣,不要令皮膚洩露於風寒之中,使已經收藏的陽氣向外散失。

     

這是與冬三月氣機相應的養藏之道,如果不能順應,與之相逆,則會損傷腎中陽氣,到春季水寒不能生木,則筋失所養,痿軟弛縱,用來上奉生機的精微就不夠了。


立冬藥食養生參考方:

1、理中益智湯:

黨參2.5,炒白朮2,茯苓1,炙甘草2.5,乾薑2.5,菟絲子2.5,益智仁0.5,枸杞子2.5(單位克)

開水泡服,上午九時,下午四時,晚睡前各服一杯。適合舌苔白膩、腹脹滿、消化不良、陽氣不足、四肢低溫者。無特殊情況,冬三月(2月4日立春前)可常服。

2、生脈益智湯:

黨參2.5,麥冬2,五味子1,炙甘草2.5,乾薑2.5,菟絲子2.5,益智仁0.5,枸杞子2.5(單位克)

開水泡服,上午九時,下午四時,晚睡前各服一杯。適合舌尖紅、少苔,舌中後部苔白膩,口易渴、面易紅,同時腹脹滿、下肢低溫者。無特殊情況,冬三月可常服。

3、艾灸關元穴:陽虛畏寒者可每日下午五點懸灸十五分鐘左右,冬至七日之前都可灸。灸覺溫熱即可,若覺口乾舌燥則過,不宜再灸。陰虛脈微細而數者不宜灸。

4、晚餐:可以土豆5、豆腐4、白菜3、胡蘿蔔2、海帶1的比例,調以適量海鹽、姜、香油,煮五行蔬菜湯喝。

註:服用後若覺所購本草質量不足以發揮湯方實際效果,論壇特委託專人負責協調解決此事,詳情可諮詢QQ:494465000。

相關焦點

  • 焦點閱讀丨今日立冬:歸避寒冷,要麼「食療熱補」,要麼「裝暖氣,過暖冬」!
    立冬代表什麼?
  • 【立冬】立冬習俗有哪些?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1月7日7時14分將迎來「立冬」節氣。此時節,水始冰,地漸凍,日照短,寒風勁。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我國民間習慣上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 今日養生方 | 明日立冬,補腎養精護陽,「補冬」養藏這樣吃!
    廣州雖仍晴熱,立冬節氣卻依時而來。人類雖無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
  • 古人云: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立冬灸之!
    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 | 11.7立冬
    順之則身體健康長壽,逆之則災害叢生,生機消亡。所以,立冬為什麼要這樣吃喝,這樣保養,做這些事情,就很好理解啦~👉 多曬太陽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喜歡晨練的人也要等到太陽出來後再到戶外活動。運動也以身體微熱為宜,忌大汗淋漓。
  • 立冬養生做艾灸,一灸讓你暖三冬
    ——唐·李白《立冬》戊戌年  癸亥月  癸卯日2018年立冬日  11月07日   農曆  九月三十日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終了之意,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之意。立冬,冬季的開始。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立冬有「三候」: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 立冬吃什麼好 立冬養生進補有方
    立冬吃什麼好,立冬吃什麼進補?立冬吃什麼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三九補一冬 來年無病痛」按我國傳統民間習慣,「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
  • 立冬來了,注意保暖多穿
    ☆調養作息,早睡晚起立冬之後,要逐漸養成多睡一會兒的習慣,養護陽氣。《黃帝內經》中指出:「冬三月,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人們應該早睡晚起,等太陽出來後再起床。☆注意保暖,防心血管疾病立冬之後,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非常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 冬補,冬忌|補氣養血,黑木耳紅棗飲
    進補,有助於體內陽氣的生發,為來年春天生發之機奠定基礎。進補,分補氣,補血,氣血雙補。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冬補應注意兼顧氣血,根據自己體質氣虛、血虛、氣血雙虛,適當進補,防止過偏而引發其他疾病。
  • 立冬|寒爐美酒時溫
    立冬,冬季之始,太陽位於黃經225°,時間:2019年11月8日 農曆十月十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 【文化小專欄】明日立冬——葉落堆滿園 冬來萬物藏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1月7日7時14分,迎來「立冬」節氣。北風潛入悄無聲,未品濃秋已立冬深秋的濃鬱還未消盡冬,已翩翩而至「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此時節萬物趨於休止,以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季勃發「蓄能積勢」。「立冬」過後,日照逐漸縮短,氣溫繼續下降,「紛紛紅葉滿階頭」「今宵寒較昨宵多」。
  • 斂陰護陽,冬季養生重在「藏」
    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冬季養生強調「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冬季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早睡晚起,則翌日精力充沛。上班族要儘量「早睡」、不熬夜。清晨寒冷刺激會引起血壓明顯升高,易誘發心梗、腦溢血等疾病的發生,因此提醒老年人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後再進行晨練。
  • 立冬進補丨蘿蔔燉羊肉最佳
    立冬是進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中醫講究立冬補冬、立冬養藏、滋陰補陽,立冬養生應該溫補養陽,少吃生冷也不宜過燥。羊肉在《本草綱目》中,是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上佳補品。冬季吃羊肉可驅散寒冷、溫暖心胃。
  • 進入秋季,該如何食療養生?
    秋季是從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間經過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並以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作為氣候轉化的分界。秋季三個月,正如《管子》中指出:「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就是說在秋天由於陽氣漸收斂隱藏,而陰氣逐漸生長起來,氣候由熱轉寒,開始乾燥,為燥邪盛行之時,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萬物成熟,到了收穫之時,故有「秋氣收而斂」之說。
  • 立冬進補吃什麼好
  • 立冬食療 | 十全大補湯解析
    季節更替悄無聲,未品濃秋已立冬。今日立冬了!冬季是進補的好時機。
  • 立冬養生重在「藏」,掌握這四個方法,跟瑟瑟發抖說拜拜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同時更要注意因人而異,辯證施食是重點。因為食有谷、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 立冬一定要吃的2種湯,既祛寒又健康
    立冬是24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冬季應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並且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
  • 立冬(2017-11-7)
    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