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知識|十人九溼,陰盛陽虛,溼氣不除百病纏身

2021-02-22 浙大國學堂

現在的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裡有汙染,運動量少,身體陰盛陽虛,溼邪內鬱,所以大便無法正常。為什麼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醫裡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溼氣。

十人九溼,溼氣不除百病纏身

在致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溼邪。

溼是最容易滲透的。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溼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溼氣比較重,寒溼襲人。

溼氣遇熱則成為溼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熱又溼,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時候來得痛快。

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溼,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體內溼氣過重的表現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而同時他們又常常會因為溼氣重而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重症。

體內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口腔症狀比較明顯,舌苔白厚。可能與你的情志不暢、勞倦過度或吃的多(喜肥甘厚味、涼食)、貪涼等等有關。

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這五種症狀,是體內溼氣過重的最典型表現。

(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生物電理療:女子陰盛有哪些症狀?
    正常情況的陰陽平衡,所以人是健康,或者舒服的狀態,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一但陰陽失去平衡,不在平衡,這時候就是疾病的發生。正常情況下分為:1、陽盛陽盛則為熱,為實熱!陽盛則為火多,所以會出現口渴,心煩,汗出,面紅耳赤,呼吸有力,聲大,等症狀!2、陽虛陽虛則為寒,為虛寒!
  • 氣陰兩虛百病生,生脈顆粒了解下
    從養生角度來講,秋季養肺最適宜。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儘管秋季「燥」最易侵襲人體,但在中醫看來,肺主氣,肺氣受損,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因此我們遇到的單純的燥邪傷肺是比較少的,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一種氣陰兩虛的情況。
  • 常吃這些食物,擺脫溼氣糾纏!
    由於溼氣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因此去除多餘的溼氣之後,還得養脾胃。這點尤其在立秋後從祛溼過渡到貼秋膘養氣血為主顯得更加重要。益氣健脾法是運用甘溫或甘平藥物,使脾健溼運、肺司治節、三焦通調、水溼輸布的治法。
  • 【養生】體內溼氣不除 怎麼睡都睡不飽
    許多人上班族都有一樣的心聲,冬天就是離不開被窩的季節,尤其是在下雨天,陰冷的天氣更是有睡不飽、起不來的感覺。但你知道嗎?
  • 佛門高僧的養生食譜,這個冬天一起補起來!
    ▲ 肚臍,中醫稱之為神闕穴肚臍天生脆弱,這不,平時我們隨便摳一摳,第二天都會肚子痛,但同時也證明它跟內在臟腑聯繫在一起——稍加養護,就能調養全身,相當於做了一次全身的保健。早在2000多年前,人們就懂得把藥材敷在肚臍上養生。通過肚臍可以把藥效送遍全身,達到去除身上的寒氣和溼氣。
  • 研究表明:溼氣重別光拔火罐!學會用2個雞蛋輕鬆除溼氣,趕緊學起來
    很多人的身體內的溼氣都會比較重,但是能夠重視的人並不多,結果就容易引發多種疾病。雖然說溼氣我們看不見,也抓不著,但是溼氣卻是百病之源。
  • 四肢逆冷、陽虛多汗、人困神衰、腹痛腹瀉、 嘔吐,宮寒痛經、「老寒腿」、手腳冰涼——冬季藥膳來解決!
    四肢逆冷、陽虛多汗、人困神衰、脈微沉遲、舌苔白滑及胖大伴齒痕、腹痛腹瀉、 嘔吐,女性宮寒、月經伴有血塊及老年人「老寒腿」、手腳冰涼等症狀。溫中驅寒,舒經暖肌,生發陽氣,增強抵抗力,改善睡眠。圖1-2   本藥膳選用人參、枸杞、桂圓、大棗、當歸等十數位藥食同源的名貴中藥材,在傳統冬季進補方上反覆實驗,數次調整,對每種藥的用量也極其考究,確保起到最佳的藥效。
  • 大雪時節,最宜大補,還有人體自帶的十全大補湯,趕緊收藏!
    詠廿四氣詩 大雪十一月節唐·敦煌文書積陰成大雪,看處亂霏霏。玉管鳴寒夜,披書曉絳帷。黃鐘隨氣改,鴳鳥不鳴時。何限蒼生類,依依惜暮暉。小雪封山,大雪封河。2020年12月7日迎來大雪節氣,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
  • 養生:「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
    在《景嶽全書·新方八略引》中記載:「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有些人將陽形容為功能,陰必做物質,雖然有失偏頗,但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陰陽的基本屬性。當陽氣不足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身上怕冷,甚至是手腳冰涼,精神很差,一些人可能整天睏倦乏力。這個時候我們要補充陽氣,使人體的功能更加旺盛,精力充沛。
  • 補陽偏方:陽虛怕冷,陰虛怕熱,中醫經典"陰陽雙補"藥方
    陽虛怕冷,陰虛怕熱,中醫經典"陰陽雙補"藥方陰虛有什麼症狀?
  • 【養生保健】陳瑞芳:秋初貪涼快小心中陰暑
  • 《連體陰》遭遇連體亡魂纏身!
    連體陰 Alone (2007)類型: 劇情 / 驚悚 / 恐怖製片國家/地區: 泰國連體陰的劇情簡介 · · · · · ·  從泰國移民到韓國的萍與丈夫偉過著幸福無憂的生活,就在她生日當天,一通越洋電話改變了她的生活走向。由於媽媽身患重病,萍和偉匆忙趕回泰國,而這也勾起她關於童年過往的回憶。
  • 【杏林養生】二十四節氣——小寒補益飲
    養陽冬日曬背,振奮陽氣曬太陽能起到振奮陽氣的作用,所謂「陽氣充足,百病不生」。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陽虛、氣虛、痰溼的人,可以通過多曬太陽補充陽氣,逐漸把體質調整過來,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中醫認為,曬太陽時多曬背部很有好處。清代醫家曹庭棟在其老年養生專著《老老恆言》中就有「日清風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謂『負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的主張。
  • 醫生提醒:溼氣重的人,多喝3碗湯,健脾胃,防溼氣
    中醫理論中,脾主排溼,通常身體中的溼氣可以隨著尿液、汗液等排出體外,如果脾胃不好,身體的祛溼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體內的溼氣無法及時的排出體外,就會對健康帶來影響。所以一般體內溼氣重的人,建議先保養脾胃,提高身體的祛溼能力,減少體內的溼氣。中醫建議:溼氣重的人,先養養脾胃,多喝3碗湯,健脾胃,防溼氣。一、雙白湯:雙白,即薏米和山藥。薏米是很常見的祛溼健脾食物。
  • 專家提醒:脾虛比腎虛更可怕,教你2招補脾胃祛溼氣!
    各種病都好,身體需要就吸進去了,繼續二三天後,早晨起來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幹啦,腸胃病都會好了。南環瑾的「萬病方」 補陽氣、去溼邪、健脾胃通經活絡、排寒祛溼、調理腸胃、幫助減腹,把肚臍貼貼在肚臍上,畏寒的人手腳冰涼,補足陽氣,渾身暖暖的;身上有溼氣、虛胖浮腫
  • 「春來茶館」聊秋季養生
    秋季養生宜順應自然界陰昇陽降的變化,其原則是補充陰精,促進陽氣的收斂下降。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滋陰潤燥,以養肺為宜。早餐建議多食用溫熱的粥品,對秋季養生大有益處。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或有噯氣、口氣、大便稀粘等症狀,飲食宜規律,少吃多餐,不吃西瓜、冰飲等寒涼之物,戒菸戒酒,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食用如黨參、白朮、茯苓、芡實、山藥等健脾化溼的藥材,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 冬天來了,寒溼氣重?來!墊上足弓墊,暖身又養身!
    睡不好、經常失眠,一早起床口氣還很重4.衣服穿很多,但手腳卻很冰涼,關節還時不時會痛 其實,這都是體內溼氣重的表現,「溼氣不除百病生」,尤其是現在入冬,身體更容易受溼寒侵襲,引起很多的不適!那今天小編要跟大家推薦的好東西也是跟腳有關係,那就是天運石足弓墊!
  • 冬天一定要灸的一個穴位,它是扶陽大穴,但90%的人不知道!
    」關注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說到艾灸扶陽,大家第一個會想到關元,也有人會想到神闕、命門等。我仔細看了看他,只見這位患者臉上、兩眼有些浮腫,額頭上也溼淋淋的,一看就是典型的陽虛症狀,瞬間我想起了靈龜八法中關於申脈的一句歌訣:"腰背屈強腿痛,遍身腫滿汗頭淋。"病人不正好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嗎?經過仔細的問診,病人告訴我,前幾天他在去公園鍛鍊身體的途中因為突然變天受涼了,不發燒也不咳嗽,只是覺得胸口很悶,說話提不起氣,開始他也沒在意。
  • 鹿茸的功效與作用 鹿茸泡酒保健養生
    鹿茸泡酒保健養生,鹿茸營養豐富強身健體,鹿茸是一種非常貴重的藥材,新鮮的鹿茸含有梅花鹿的鮮血,也是一種價值很高的滋補品呢,鹿茸可以作為一種保健品來食用的
  • 提醒家人:橘子皮加它煮水喝,14年溼氣,不出7天就去根了
    溼氣很重,整體沒精神,身上還有各種小毛病纏身,別再煩悶了,橘子皮這樣用,溼氣可以連根拔起,飽受溼氣折磨的朋友,請看完以下視頻(視頻中有詳細的橘子皮治溼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