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中國】義大利學者:中國經濟增長史無前例(中英雙語)

2021-02-20 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2000字,讀完共需3分鐘

作者安東尼諾·維拉弗蘭卡(Antonio Villafranca)系義大利國際政治研究所歐洲與全球治理中心聯席主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外籍高級研究員。中文版由楊清清、路雅慧翻譯,刊於10月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英文版刊於9月24日CGTN。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史無前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考慮到中國擁有世界約20%的人口,她的經濟增長速度和規模就更令人印象深刻。

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中國領導人採取的各項政策和中國人民共同奮鬥的成果。當前的國際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起來的,中國正是從這個體系中崛起為一個繁榮的世界大國。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上的講話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用了一個比喻: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通過這個比喻,習近平主席強調了多邊主義所帶來的好處,與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開始出現的新保護主義立場形成鮮明對比。事實上,中國對多邊主義的堅持,使中國成為歐洲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重要夥伴。2018年,中國成為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也是歐盟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在歐盟成員國中,義大利與中國的合作位居前列。這並不奇怪,因為自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義大利一直是最渴望與其展開對話的國家之一。現在,義大利和中國的雙邊經濟關係很好。2000年至2018年間,義大利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排名歐洲第三,僅次於英國和德國。過去十年,隨著中國投資者購買義大利重要企業的股份,中國在義大利的業務逐漸擴大。強勁的雙邊關係遠不止投資。中國是義大利的第三大出口國。2019年3月,兩國籤署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義大利成為七國集團中首個籤署這一合作文件的國家。

以下為英文版

What has enabled strong China-Europe ties?

By Antonio Villafranca, Research Coordinator and Co-Head of the Center on Europe & Global Governance of the Itali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udies (ISPI) and Non-resident Senior Fellow at the 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DC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no historical precedent. Before Deng Xiaoping's reforms opened the country's economy to the world in 1978, China had been on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Back then, its real per capita GDP was only one-fortieth of the U.S. level.

Now, forty years later, the ratio is almost one-third, and China's economy is the second-largest in the world. The pace and scale of this economic growth look even more impressive when one considers the fact that China is home to more than 20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China's skyrocketing economy is the result of policies embraced by its leaders and of the strong will of its people. However, these alone would not be enough to enable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China's success is also made possible by the country integrating itself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e system inaugurated by western countri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out of which China emerged as a flourishing major world power.President Xi clearly acknowledged this at the 2017 summit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in Davos. In his remarks, he used a powerful metaphor: "The global economy is the big ocean that you cannot escape from. Any attempt to … channel the waters in the ocean back into isolated lakes and creeks is simply not possible." By doing so, he effectively stressed the advantages of multilateralism, in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neo-protectionist stance that emerged around the world even among Western states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U.S., even though the latter had been the cornerstone of the post-war multilateralism.Indeed, it was China's adherence to multilateralism that made it a key partner of European states, which was another important force pushing for multilateralism and free trade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In 2018 China was the biggest source of EU imports (394.8 billion euros) and the second-biggest destination for EU exports (209.9 billion euros), with 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 of about 185 billion euros in China's favor.Chinese Premier Li Keqiang holds a welcome ceremony for visiting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before their talks in Beijing, capital of China, September 6, 2019. /Xinhua PhotoAnd as a European country, Italy has a particularly strong economic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This is no surprise, as Rome has been one of the countries most eager to open a dialogue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its founding 70 years ago.Between 2000 and 2018, Italy ranked third in Europe (after the United Kingdom and Germany) in term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China (about 15.3 billion euros). China's presence in Italy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decade as Chinese investors bought shares in key Italian companies such as FCA, Telecom Italia, Enel, Generali, Ansaldo Energia and CDP Reti, the most significant transaction dating back to 2015 when the China National Chemical Corporation acquired Pirelli.Strong bilateral relations go well beyond investment: Italy-China trade reached 54.4 billion euros in 2018, a 9.5 percent increase over the previous year. China was the third-biggest exporter to Italy, its exports accounting for 7.3 percent of Italy's total imports (29.3 billion euros) in 2018.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er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March 2019, when Italy became the first G7 country to sign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with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It should also be noted, however, that this raised some eyebrows both in Italy and in the EU which, while recogni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potential of the BRI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expressed doubts on the form of co-operation China has so far been fostering through that initiative.In presenting the BRI Beijing has always stressed the "win-win" nature of such co-operation, thus implying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s intended to benefit both China and its partners.Now while this is true in many cases, some of China's BRI partners have taken on dangerously high levels of public debt and may face solvency problem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re have also been some other areas where China and the EU still have disagreements. For example, the EU and many member state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17+1" mechanism. More generally, Chinese investments in Europe have also raised concerns.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for China to show in concrete terms its willingness to further foster the norms and principles of multilateralism by aiming for the long-term benefits of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個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相關焦點

  • 【學術】中國標準「走出去」系列之三:建設中英雙語標準語料庫、雲翻譯平臺是中國標準「走出去」的基礎工程
    構建權威的中英雙語標準語料庫是中國標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之一。目前,約有6,000項中國標準等同採用英文國際標準(如ISO、IEC),與國際標準具有等同規定與要求,雖然個別地方存在措詞差異,但可將等同採用國際標準的中國標準視為該國際標準獲得官方認可的中文譯本。將權威的中英文標準以句子為單位進行雙語對齊處理,再進行中文切詞處理、中英文詞性自動標註,最後將加工好的雙語語料建成雙語語料庫。
  • 英國限制中國學者入境?我使館回應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2月3日消息,中國駐英國使館發言人就媒體報導中國學者將被限制進入英國答記者問
  • 莫迪怕是沒料到,等來的不是印度經濟好轉,而是中國的大好消息
    如今已經到了第三季度,但是印度還沒有等到經濟好轉的消息,讓莫迪料不到的是,第三季度結束反而是迎來了中國的大好消息。中國第三季度正增長根據《歐亞時報》報導,中國第三季度的GDP將會比同期增長5.5%,足以彌補前三個月經濟發展的創說。在報導中指出,中國目前正在用經濟的發展,向世界證明中國已經一步步擺脫了疫情,經濟正在向好發展。
  • Unbelievable China | 哪些中國話題,老外聽了比你更激動?
    中國遊客,中國經濟等等。2016年4月22日摩拜單車首次在上海推出智能共享單車,截至目前,摩拜單車已在中國及其他11個國家登陸,包括新加坡、英國、義大利、荷蘭、馬來西亞、泰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以及德國。
  • 一年學費十五萬、教室裡只能說中文,西歐第一所中英雙語小學什麼樣?
    中文教師在國外成了炙手可熱的職業,然而,一直到今年9月之前,整個西歐地區卻連一所中英雙語的小學都沒有。 肯辛頓·韋德小學是西歐第一所中英雙語小學,為3至11歲的孩子提供雙語教育。任何背景的孩子都能來讀這所學校,也就是說,這所小學可能會成為附近的查爾斯·戴高樂小學的現代替代產物 (小編註:查爾斯·戴高樂小學是當地很受歡迎的英法雙語學校)。
  • 中英雙語閱讀 | 痴呆症不容忽視 | 經濟學人 | 段落6、7、8
    原文中英雙語閱讀 | 痴呆症不容忽視> 見最後段落 6音頻源文
  • 中國經濟復甦讓這些鄰國也鬆了一口氣——
    報導稱,在疫情初期實施世界上最嚴格的封鎖措施後,中國現在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將實現經濟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增速預計為1.9%。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長4.9%,而二季度增長3.2%。年初在中國疫情最嚴重並實行封鎖措施時,經濟收縮了6.8%。
  • 中國經濟界智囊團訪日,詳解未來五年經濟走向 新報關注
    點擊標題下「東方新報」可快速關注9月14日上午,中國經濟專家學者代表團在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
  • 買酒吧碰上無賴老外 義大利陷阱多多要當心
    經過取證和調查,當地法院判這家老外酒吧的老闆必須將定金退還給華人買家。然而,當華人買家再次找到酒吧老闆時,老外卻推說「現在沒錢」。華人買家在打官司的過程中還了解到,這家酒吧老闆不光只收了他一個人的定金,還收了其他幾個買家的定金,顯然這個老外是在「掛羊頭賣狗肉」借著賣酒吧在誆錢!
  • 紐約時報:李子柒--隔離時期的田園「公主」(中英雙語)
    劍橋中國中心重磅推出「新冠病毒之後的世界」名家講壇,4月20日至6月1日連續七周,每周一(北京時間20:00)邀請英美中加等國教授/學者/經濟學家做客Zoom直播,展望中國經濟未來趨勢,中美、中英關係走向,分析疫情之下的「危」與「機」,以大數據解讀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探尋物質時代的精神成長及幸福的定義。
  • 中英鐵路巨大反差,英國人:哪怕英國火車效率有一點點像中國也好
    而「中國速度」一旦與「中國製造」高度結合起來,又將迸發出怎樣的巨大力量和耀眼光環。  近日,根據國內媒體報導,英國赫裡奧特-瓦特大學愛丁堡商學院執行院長希瑟·麥格雷戈先生,於10月27日在英國媒體上,通過自己在英國乘坐火車,以及在中國乘坐高鐵的親身對比經歷,發文感嘆中英鐵路之間的巨大反差。
  • 世界媒體驚呼中國第三季GDP增長4.9%,增長的英語表達真不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中國第三季度GDP成長4.9%。在全球抗疫,中國疫情穩定控制的背景下,經濟形勢呈向好發展勢頭。
  • 環保風投激增,中國投資的下一個風口?
    中國佔了15%至30%(視如何界定產業而定),歐洲佔15%。投資綠色能源前景廣闊,機會巨大,不過漫長的等待加上未經驗證的技術也讓許多風險投資人望而卻步。投資獲利和保護地球能否同時實現?上方掃碼即可直接訂閱商論雙語對照閱讀十二月刊環保風投四千字深度分析《綠色鈔票》(Greenbacks for greenery)。
  • 【雙語】外交部回應印度禁用59款中國應用,原來這些應用的中文名是這樣的
    隨著印中爭端愈演愈烈,兩國經濟活動受到影響,印度政府決定在印度屏蔽所有中國應用程式。,中國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是印度一些最具價值創業公司的主要投資者。彭博社(Bloomberg)的一篇題為《我們不能抵制中國,中國在我們的血液中》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已經嵌入到印度的關鍵供應中。
  • 疫情下全球經濟衰退嚴重!我國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已由負轉正!
    圖源/攝圖網儘管已經接近年底,但是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遠遠還沒有褪去。疫情之下,各國經濟受重創。受疫情黑天鵝的衝擊,全球經濟進入緊張態勢。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世界經濟陷入低迷狀態。疫情給各國帶來的經濟影響是災難性的。
  • 綠色能源會是中國的下一個投資風口嗎?
    中國佔了15%至30%(視如何界定產業而定),歐洲佔15%。投資綠色能源前景廣闊,機會巨大,不過漫長的等待加上未經驗證的技術也讓許多風險投資人望而卻步。投資獲利和保護地球能否同時實現?上方掃碼即可直接訂閱商論雙語對照閱讀十二月刊環保風投四千字深度分析《綠色鈔票》(Greenbacks for greenery)。
  • 中國或將超越美國成為最強經濟體…
    到本世紀末,西班牙和義大利的人口數量可能會減少50%以上,屆時兩國有可能會退出全球經濟大國之列,分別會從2017年的第13位和第9位下降至2100年的第28位和第25位。到2064年,世界人口將達到約97億的峰值,但到本世紀末將會下降至88億,在日本,泰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23個國家和地區內,人口下降幅度會超過50%。
  • 英國學者說,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最大成功!
    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著名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近日就中國脫貧問題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他認為,中國脫貧成就是過去40年來世界範圍內脫貧領域取得的最大成功,中國減貧經驗值得他國借鑑,但又有很強的獨特性。
  • 「為什麼印度經濟已經如此落後於中國?」
    》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過去30年來,中國和印度都躋身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這兩個國家已經令大約10億人脫離貧困,其中中國貢獻了這個數字的四分之三。然而,雖然30年前這兩個經濟體在很多方面是相當的,但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在幾乎每一個社會和經濟方面上,中國的表現都超過印度。對為什麼中國發展的速度比印度快,有很多種解釋。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在1978年開始其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比印度早了十多年。中國的改革的性質也不同。
  • 重磅消息:新加坡加拿大國際學校(CIS)雙語班開至中學階段,精英雙語數學課程吸引眼球!
    B:雙語項目的實施也算是百花齊放,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我覺得CIS之所以受到家長的青睞,是因為我們注重三個維度:1)雙語言 2)雙文化 3)雙思維,這就對雙語項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針對具體的課程內容,前一段時間我總結了三張圖,利用這三張圖來詮釋我們雙語項目的精髓,稍後我可以發給你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