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望千年 一佛一禪悟 ——從北魏雲岡石窟到潘金松的現代石雕作品《三聖佛》

2021-02-08 泰順石

三聖佛  / 泰順木紋石 /  潘金松作於2016年 

長55釐米,寬19釐米,高37釐米

2017年 ,《三聖佛》榮獲第六屆浙江民間文藝最高獎項"映山紅獎"


潘金松,  男,浙江泰順人,1983年出生於浙江省泰順縣。浙江省玉石雕刻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收藏家最喜愛的工藝美術精英。

2016年6月,泰順石雕青年大師潘金松跟隨著由省文聯舉辦的新鋒計劃人才採風活動來到了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在此處他看到了無比巍峨壯觀的大佛,這些規模宏大,姿態各異,昭示著宗教藝術之美的莊嚴佛像,令潘金松感到無比震撼。

潘金松心中即刻產生了濃濃的創作靈感,考察回歸後便迫不及待的回到工作室進行了石雕創作,他以「西方三聖」為主題主旨進行了巧思精雕,創作了質樸傳神皆具意境美感的石雕作品《三聖佛》。

作品《三聖佛》由中間的阿彌陀佛,即如來佛祖,左邊觀世音菩薩,右邊大勢至菩薩組成。

潘金松兼收並蓄,作品《三聖佛》既融合了傳統佛像造像的風格,造型古樸典雅,低調而莊重;又蘊含現代審美意識,線條流暢簡潔、凝練概括,整體圓暢而自然,極具個人風格,展現出極致的簡約之美。

在畫面布局上,三尊佛陀各自居於大小適宜的石窟中靜心修行;灰黑色的佛像質樸自然,祥和莊重,令人感受到寧靜優美;外層漸變的彩色紋理仿若佛光,引人入勝;整件作品構思順石而為,自然中蘊含奇趣。底座搭配上,潘金松取材自然,選擇了原木,木材上的蟲洞與作品主體呼應,為作品的質樸天然起到了強化作用。

雲岡石窟的佛像背依貼在石壁上,法相莊嚴,令人一眼望去便生敬畏。而在作品《三聖佛》的位置處理上,潘金松特意將佛像前移,拉近與人的距離,使佛像顯得無比親切,增加了藝術感染力。

一千五百年前,雲岡石窟始建於中華歷史上最為混亂的南北朝,當時的社會動蕩崩潰,黎民百姓幾乎陷入迷惘之中。眾多僧人行者,千裡跋涉自西而來,將佛學傳入中原大地,只為了將了悟的世界帶給更多的人。

對望千年間,一佛一禪悟。從兵荒馬亂的時代到如今和平安穩的日子,人們的生活環境與需求不斷發生變化,始終不變的是人對於平靜心靈的嚮往。

在當今,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都會給人帶來無形的壓力,難散的浮躁。潘金松以不朽的石頭賦予佛像永恆的氣質,希望《三聖佛》能夠在喧囂的生活之中給予了人們一份超物外的智慧與沉靜。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是什麼?
    這裡的造像有59000餘尊石雕佛像這裡的造像大小從2cm-17m不等開啟了一場千年的佛教盛宴雲岡石窟曇曜像   上海孫文婷 作品和平初年(公元 460 年)北魏的前五位帝王被演化成了五尊石窟大佛後世稱之為 曇曜五窟雲岡石窟60餘年營建熱潮由此拉開序幕眾所周知的是建造大型石窟必定耗工費力而開鑿雲岡石窟的武周山巖體厚
  • 雲岡石窟「行走世界」走到上海
    雲岡石窟,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12月25日,「大美之頌——雲岡石窟的千年記憶與對話」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盛大開幕,120件雲岡文物與世界首個3D列印的可移動石窟、雲岡第12窟「音樂窟」驚豔亮相,與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開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
  • 雲岡石窟全景掃描
    平面方形塔柱由塔基、塔身和塔頂組成,塔身高4.24-4.33米,分四層結構:第1、2、3層四面瓦壟頂出簷下仿一鬥三升人字拱,各層開龕造像;第4層為未完成的方形寶蓋,且風化坍塌嚴重。塔頂四面呈弧形與頂部自然銜接。在寬約10米,高約13.1米的面積中,雕刻了一佛二菩薩大型造像。人物肌體造型豐滿,塑造的應是「西方三聖」形象,即中央主尊為阿彌陀佛,左側為觀世音菩薩,右側為大勢至菩薩。
  • 【山西遊 • 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朝廷出資開鑿的石窟,其雕具有皇家風範,也是中國最早的大型佛教石雕石窟群,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 雲岡石窟看什麼才不虛此行
    其中典型佛陀形象包含露天大佛、三世佛、二佛並坐、七立佛、四方四佛、阿彌陀佛、千佛等。而說到雲岡石窟煌煌近6萬尊佛造像,人們印象最深的便是露天大佛。大佛像位於第20窟,該窟之前立壁早在洞窟竣工不久就已坍塌,使佛像露天而稱「露天大佛」。儘管南壁崩塌,已經露天的佛像也比曇曜五窟其他洞窟前壁向南突出一些,使佛像格外引人注目。同時,由於露天大佛的石頭略呈白色,歷史上曾經有過「白佛爺」的俗稱。
  • 看展 | 雲岡石窟
    佛指 北魏 砂巖 高44cm 雲岡石窟第20窟窟前遺址出土或為第20窟早年崩塌的西立佛左手拇指。白釉小瓷瓶 遼金 平均高6.2cm 雲岡石窟窟頂東區佛寺遺址出土大致可分為兩類:類型一,輪制,細頸,溜肩,鼓腹,圈足,胎色較白,胎質較堅硬,釉色較白、光亮,有開片現象,釉僅施到腹部;類型二,喇叭口,溜肩,鼓腹,平底,胎色灰白,胎質稍疏,夾黑白砂粒,僅施半釉,釉色白中泛青,有開片。
  • 王南導覽雲岡石窟:千年一窟看雲岡
    雲岡石窟,一部1600年的石頭史書,擁有51000餘軀石雕造像,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年代最久遠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我們到雲岡石窟該看什麼?
  • 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代表——雲岡石窟
    ; 它正是北魏曇曜開創的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圖源網絡 侵刪)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這裡有著中國的一顆千年遺珠——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起建於北魏文成帝時期,大致開鑿了六十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目前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
  • 雲岡石窟的中心塔柱窟
    雲岡石窟的塔廟窟起源自印度的「支提」式石窟,形式為在一縱長方形的馬蹄形空間的稍後部分建造一個圓形的覆缽式塔,供信徒們禮拜所用。中心塔柱就是塔廟窟中矗立的柱體,信徒們可以圍繞中心塔柱進行右旋誦經禮佛。塔柱樣式既有圓形覆缽式的也有方形的。雲岡中心塔柱的樣式來自公元1世紀以後西北印度的犍陀羅地區。
  •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漫話雲岡石窟藝術
    這巨大的石窟群就是聞名世界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石窟藝術是佛教寺廟建築的一種,起源於印度。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傳入我國,這一藝術形式也傳了進來。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盛行起來,為了擴大佛教的影響,統治者除了興建佛寺、鑄造佛像外,還役使數以萬計的工匠劈山削崖,開鑿了數不清的石窟。據史料記載: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信奉佛教,一向把佛教尊為「國教」。
  • 《錦繡未央》播完了,拓跋浚卻把北魏王朝刻在了石頭上!不服?跟我去雲岡石窟!
    《錦繡未央》播完了,拓跋浚和北魏王朝的故事還未走遠。你可知道,《錦繡未央》中的拓跋浚正是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的開創者。今天,小宇帶大家一起走進石頭上的北魏王朝,走進雲岡石窟:說起雲岡石窟,不得不提以下幾點:(1)北魏王朝以及它的建立者鮮卑族拓跋氏;(2)雲岡石窟開鑿前夕經歷的血雨腥風;(3)北魏為什麼崇佛、滅佛、再崇佛;
  •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雲岡石窟
    但是,伴隨絲路上迴蕩起的清脆駝鈴聲,一尊尊石窟藝術雕像得以穿越千年時光,重新走進人們的心田千年文物「活了起來」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構成了人類藝術長廊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展現了公元5世紀前後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體現了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獨立發展的早期特徵。這座珍貴的文化遺產歷經歲月衝刷,依然完整屹立於中國北方的崖畔,實屬不易。
  • 山西行08:雲岡石窟裡的悲劇藝術
    雲岡石窟在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山(也稱武周山)南麓。從大同到雲岡石窟坐車只要二三十分鐘。 買了來回電瓶車票,從售票大廳的邊門轉到景區檢票口,過檢票口到了「曇曜廣場」,廣場中間樹立一座曇曜的雕像。雕像後是景區大門。 從景區大門進去,走上「佛光大道」,一條松樹簇擁的路通向湖邊,路兩邊是石雕的大象馱著雕滿佛像的石柱陣,石柱十幾米高,很是氣派。石柱陣盡頭是「佛教雕塑牆」。走完「佛光大道」到湖邊,到了電瓶車起點,上電瓶車不到幾分鐘到石窟群。
  • 雲岡石窟的皇帝大佛——從鮮卑王到中國皇帝
    在象徵北魏平城時代的雲岡石窟中,有七座高13-17米的大佛。這些大佛以北魏皇帝為原型雕鑿,是體現北魏佛教特性的重要作品。作者認為,在初期曇曜五窟四座如來像中,第20、19、18窟大佛為「鮮卑皇帝大佛」,第16窟大佛則為「中國皇帝大佛」。
  • 雲岡石窟,寂靜無聲的佛國世界
    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後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兒入寶庫,神魂喪失,莫知所攜,事後追憶,亦如夢入天宮,醒後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時方知文字之無用了」!
  • 雲岡石窟的希臘大力神赫拉克利斯
    、僧人、商旅等穿過西域,來到平城,來到雲岡石窟。雲岡石窟第13窟南壁明窗東西兩側各雕刻三層佛龕,兩側佛龕的布置並不對稱。其中東側最下一層為並列的五個小圓拱龕,上二層佛龕應是表現一個組合龕。上為交腳菩薩盝形龕,下為坐佛圓拱龕,中間雕七個小禪定坐佛圓拱龕,三者結合表現的是三世佛(圖3)。上交腳菩薩為未來彌勒菩薩,下坐佛為現在佛釋迦牟尼,中間七佛表示過去佛。下層圓拱龕龕內雕一佛二脅侍菩薩。
  • 山西懸空寺、雲岡石窟,人生當去一次!
    作者|寒江雪 (一)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去雲岡石窟需先經佛光大道。雲岡石窟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1933年,中國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雲岡石窟,隨後在合著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中,刊發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釐定了雲岡諸窟的名稱,討論了雲岡飛仙的雕刻,分析了雲岡石窟表現的建築形式和窟前的附屬建築,文中認為:「這靈巖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並在文章中第一次從建築角度研究了雲岡石窟的價值。
  • 晉楚燕趙故地自駕十八日(八上)—雲岡石窟
    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著名的文物古蹟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等。第一站:雲岡石窟,出發。大同市區開車相當舒服,因為極少電瓶車和自行車。S339省道,過大同煤炭博物館,45分鐘到達雲岡石窟停車場。出示預約碼和健康碼後入內,原門票120元/人。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輪到康生,奚康生跳起了《力士舞》,「及於折旋,每顧視太后,舉手,蹈足、嗔目、頷首為殺縛之勢」。從舞蹈動作、姿態、表情,都明確表示了對靈太后的威懾、殺機。靈太后心中十分清楚,但不敢說話,後康生敗。被擒,處以斬刑。這個例子說明,《力士舞》是個充滿力量、威武雄健的男子舞蹈。從敦煌北魏壁畫的力士像、雲岡第10窟及龍門石窟北魏洞窟的石刻力士,仍可追尋當年《力士舞》的形象和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