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帝為例,鹹豐帝的資格在清朝皇帝中大概可以居中遊偏上。其復闢漢族大臣,嚴懲貪腐,比嘉慶、道光時期的君主還要改革。就人生觀而言,在歷代帝王中,鹹豐帝的命運幾乎是最為悲慘的。
他趕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被他平息;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衰落也被他平息了;他駕馭著一艘航行了兩百年的破船。沒有逃避的地方,沒有責怪的地方,沒有反抗的地方,痛心疾首,怨恨終生。
根據記載,鹹豐帝一生有三個皇后,分別是孝德顯皇后、孝貞顯皇后即慈安太后、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后。
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鹹豐帝的妻子,原滿洲鑲藍旗人,後舉往鑲黃旗,是太常寺少卿富泰的女兒。道光帝指婚給了皇四子,而道光二十八年又與奕子完婚,道光帝冊薩克達為嫡福晉。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崩鹹豐帝即位後,追冊諡為孝德皇后,葬於奉田村。同治初,靜安莊遷,旋葬清東陵定陵。
孝貞顯皇后(1881年4月8日),慈安王太后皇太極死於鍾粹宮。安葬在普祥峪定東陵,上諡,宣統三年加諡,最後諡號「孝貞慈安裕慶,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部分影視劇及個別清史學者認為,慈安雖然忠厚老實,但是個怯懦無能的傀儡太后,是個缺乏政治才能,事事依賴慈禧的人,這樣的看法未免有些偏頗。
實際上,真正的慈安是從世族子弟中出來的,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生長在一個錦衣玉食,生來就能享用榮華富貴的大家庭裡,怎麼會沒有一點學問呢?現在大家都承認慈安是個忠厚、誠實、善良的人,慈安有母儀天下的優良品德,那麼慈安又怎能成為一個在毫無知識基礎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呢?把慈安說成懦弱無能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即孝欽顯皇后慈禧、葉赫那拉氏、同治帝之母。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晚清實際統治者。執政期間,清廷的中央集權和中國的主權受到來自國內和國外的各種威脅,她從維護清帝國權威和自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收效不大的舉措,但卻將其置於歷史的脈絡之下,多數允稱合理。
個性方面,慈禧從宮廷爭奪戰中奪權的手段是殘酷的。以中國國家主權為視角來看,慈禧政府的執政成果受到了許多負面評價。其中包括1885年贏得鎮南關之戰的勝利,並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有利局面,但卻以主動求和、籤署中法天津條約結束了戰爭,從而使清帝國喪失了安南宗主權。另外,1895年締結的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締結的辛丑和約等,使中國喪失了重大利益,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的大災難,都是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對於這兩件事的發生,慈禧的統治和決策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