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人們很講究風水,尤其是建都,西北方一定要有連綿起伏的青山,也就是龍脈。龍脈的中心為祖山,是聚集王氣的地方,從這裡開始引入京城,到達宮殿背後的靠山就是主山。主山兩翼,左以河流為青龍,右以道路為白虎,主山之前,青龍白虎之間的最佳點凝結萬物精華之氣的龍穴,明堂就應該建在這裡。
紫禁城的選址就是依照的這個定律,處在北京城的最佳位置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所處之處就是明堂所在地,也就是整個故宮的重點核心,正與天宮中玉皇大帝所居的紫微宮遙遙對應。
三殿建築面積達到了85000平米,以其氣勢威嚴、規模雄偉,華麗神秘而成為紫禁城一組最輝煌的建築群。依次建造在三層高達8米的臺基上,每層都為須彌座形式,四周有漢白玉欄杆。每根雕刻有精美紋飾的望柱下都有排水口,遇到暴雨天氣,千龍吐水,場面很是壯觀。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意圖復闢帝制,以三大殿為宮殿,把寫有殿名的匾額上面的滿文鑿去,將漢字移到了中間。
太和殿:建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俗稱金鑾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規制很高,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橫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內外立有八十四根大柱子。大殿中央七層臺階的高臺上有一雕刻精美、等級最高的髹金漆雲龍紋寶座。
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乾清宮、還有養心殿。而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師,以及每年的正旦、冬至、萬壽(皇帝的生日)等重大節日,24個皇帝都要在這裡舉行儀式,接受群臣朝賀,賞賜王公大臣。
1945年的10月10日,華北戰區的受降儀式就是在太和殿廣場舉行的。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後面,是一座朱紅廊柱、鎏金寶頂的方形殿堂。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內設寶座、雕刻金龍、四列寶器、金質四腿獨角獸、轎子等。皇帝在舉行重大典禮前,先在這裡臨時休息,接受內閣大臣等重要官員的朝拜,然後再去太和殿。祭天壇、地壇、先農壇、加封皇太后徽號等所有活動的頭一天,都會在這裡查驗種子和農具,閱覽祝文奏章。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後面,是皇帝舉行盛宴和科舉殿試的地方,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幾經焚毀、重建,現存主體梁架仍為明代建築。是三殿中年壽最古老的一座,保和殿匾額「皇建有極」匾,為乾隆御筆。
殿試是封建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皇帝親自命題,還要親自閱看前十名的卷子。殿試日早餐提供每人一碗湯、四個饅頭。午餐每人四張餅、兩個梨、一巡茶。沒有豐富的營養餐,更沒有昂貴的學區房。
五月二十五日,公布考試結果,一至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第二天皇上設恩榮宴款待新科進士。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我國最後一次殿試,從此以後,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廢除。
(原創作品 歡迎回復互動 更多精彩內容可關注作者:醉影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