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後來我們上《鏘鏘三人行》,他談教育談得很好。」查說。 除了謹慎,他對媒體還有過「心結」。若干年前,央視某編導請他策劃,向公眾介紹世界上的著名學府。待他興致勃勃,認真投入,對方反而爽約,草草了事……可即使氣憤,他還是保持理性與平衡感。如查建英所說,他溫潤兼有原則。 「有的人如果不說話,別人不會關注,故必須隨時表態,有的則相反。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不僅僅研究本專業的知識,還關注社會、人生、政治改革等現實問題,與整個國家的歷史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這個傳統,在我看來,永遠不能丟。 新京報:這一觀點基於什麼考慮? 陳平原:我們要出容易獲得承認的學科體系內的科研成果,也要出不太容易被承認的跨學科著述,還希望出不怎麼「學術」但影響社會進程的「思想」。
-
陳平原:壓在紙背的心情
陳平原:20年前,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我提到北京作為城市研究的巨大潛力。西安作為古都,上海作為新城,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可北京橫跨古今,更值得深入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加州大學等學術機構通力合作,使得「上海學」成為歐美漢學界的熱門話題。上海開埠百餘年,其「西學東漸」的足跡十分明顯,歷史線索清晰,理論框架也比較容易建立。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大學何為》講當下中國大學問題,陳平原將近年所撰關於大學的文章結集成書,書中對當下大學問題一針見血,觀點犀利。「作為人文學者,我希望以建設者的立場,努力介入當下的社會(教育)改革。」陳平原在該書中強調,大學需要「學問」,更需要「精神」。「學校辦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論文、專利、獲獎等,還得看這所大學教師及學生的精神狀態。好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
-
陳平原:微博殘害寫作者 俏皮話不能代替文章
大學在擴招,但是大學的精神意義在衰弱;人文在普及,但人文在整個社會上不太被關注。這樣的問題導致我會借這本書來談人的精神生活。 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 記者:當您在談論讀書時,實際上是在談論什麼? 陳平原:談讀書其實是這個意義:保持一種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態和能力。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陳平原和妻子夏曉虹是北大有名的學術伉儷話說回來,以平常心看待博士學位,也不無好處。這樣一來,我們的日常聊天,不能不「跨學科」。比起日後的師兄師弟師姐師妹互相提攜,合作無間,我們那一屆博士生,因同一領域人煙稀少,普遍養成與其他學科對話的習慣。記得1985年秋冬,我和錢理群、黃子平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系列文章發表,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北大研究生會曾專門組織討論,與會的包括文科各系的博士生,甚至還有理科的朋友。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在這些人的命運、境遇、精神和趣味之中,你或許會看到諸多熟悉的蛛絲馬跡,你的憂慮或許也曾被他們所憂慮。——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為你解讀百餘年來中國人的精神與命運特殊的時代總會造就一批早熟者,相比同齡人,他們更早的步入真正意義上的不惑。
-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面世
本報訊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著作《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英文版近期由國際著名學術出版公司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本書系陳平原教授近年一項重要學術成果,2005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刊行,它以一場運動(「五四」運動)、一份雜誌(《新青年》)、一位校長(蔡元培)、一冊文章(《章太炎的白話文》)以及一本詩集(《嘗試集》)為入口,重新進入「五四」,入口處小,開掘卻深,於文本中見歷史,於細節處見精神。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2019年3月6日,「孑民學術講座·經典新義」正式開幕。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
-
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作為中國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標誌著中國語言文學開始形成現代的獨立的學科。中文百年變遷,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創辦肇始:不是因為它格外重要,而是因為我們這方面的人才很多,而且花錢較少。 新京報: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成立的「中國文學門」,是我國最早的中文系。
-
陳平原:「民國」或「民國大學」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美好
當時您曾經反問,我們在追慕蔡元培先生之後還能做些什麼?13年過去了,我們能否從中國教育的變化中找到答案?陳平原:理解當代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等,必須關注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在我看來,知識的真正確立與有效傳播,必須藉助教育才能完成。所以,關心中國未來的讀書人,都應該關心教育問題。
-
「專訪」陳平原:過度追求知識淵博而不獨立思考,不是很好的讀書趣味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在採訪中講道。陳平原的新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日前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上海書展期間,界面文化對其進行了專訪,既聊到了書中觀點,諸如專深的術語如何通過演說進入民間並改造了白話,以及現代演說的語感如何進入學術表達之中,也講到了這本書之外的文學的療救功能與文學教育的問題。
-
「專訪」陳平原:過度追求知識淵博而不獨立思考,不是很好的讀書趣味
陳平原的新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日前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上海書展期間,界面文化對其進行了專訪,既聊到了書中觀點,諸如專深的術語如何通過演說進入民間並改造了白話,以及現代演說的語感如何進入學術表達之中,也講到了這本書之外的文學的療救功能與文學教育的問題。陳平原在此前出版的《作為學科的文學史》與《六說文學教育》中都曾論及文學如何教育的問題。
-
中國現代學術制度的建立:中學與西學作用視角
關於現代學術制度的建立,已經有不少的研究論著,尤其是歷史學者們在這方面做了細緻和深入的研究,呈現了新的史料,並對新史料做了新穎的闡釋(陳平原,1998;陳以愛,2002;劉龍心,2007;桑兵、關曉紅,2007;左玉河,2004,2008;王汎森,2011;應星,2017)。
-
以延安精神厚植高等教育自信
面對新的歷史特點,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辦什麼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個根本問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結合高等教育規律,深刻汲取延安精神營養,以只爭朝夕、真抓實幹的勁頭和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氣魄,破解高等教育難題,厚植高等教育自信,在創辦新時代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中取得新氣象新作為。
-
大江大河2陳平原是什麼身份 雷東寶陳平原結局是什麼
大江大河2陳平原是什麼身份?有很多人好奇,陳平原和雷東寶結局是什麼?下面給大家做簡單分析介紹,一起去了解了解。 1大江大河2陳平原身份揭曉 陳平原本來是縣長,後來升官了調到市裡去了,他是一個只顧自己權力的領導,並不是一個實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的人。
-
陳平原: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
這就有意無意地提高了中國大學的學術聲譽。對於這個排名,北大當然高興,校方網站上當即轉載。可此舉馬上受到批評。我們系一個教授,在第一時間給校長寫信,稱不該看重此類排名,應該有自己的立場,走自己的路。校方還算冷靜,到此為止,不再宣傳。 就學術實力而言,學界普遍認為,北大清華只能排在二三百,進不了前百名。當然,如果帶進學術聲譽以及實際影響力,那又是另一回事。
-
陳平原:南洋大學的故事
文 | 陳平原有一點,我堅信不移:辦大學,學術質量之外,還應該有個性、精神以及文化情懷這裡確實有學術方面的考量,但更重要的,還是政權的穩定。李光耀總理的說法冠冕堂皇:南洋大學作為移民熱愛自己的語言文化的象徵,是有保存價值的;但考慮到「鼓起對中華文化和傳統深感自豪的那些理想,並沒有作為建立畢業生能夠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大學教育的實際現實」,南大只能改制(參見《南洋大學走過的歷史道路》第570頁)。馬華工商總會追問「新加坡是否只應擁有一間大學」,並非癥結所在。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陳平原當年那篇轟動全國的高考作文,誰更好?
我們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多運用詞彙,同時也引用一些名句,但不鼓勵運用了這麼多。寫作服務於生活,服務於工作,服務於溝通。當然,學術上的寫作,就不同而異了。由此,我想起了1977年高考時,我的潮州老鄉陳平原寫的一篇高考作文(附一),他當年寫了一篇轟動全國的高考作文,後來,發表在《人民日報》上,陳平原教授自己也說,「自此以後,再也沒能寫出那樣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了!」
-
陳平原 | 「中文教育」之百年滄桑
一、從書院教育到大學制度的建立 傳統中國的書院教育,跟今天我們實行的大學制度,無疑有很大的差異。站在中文系的立場來觀察,首先,以前的書院教育,不管哪家哪派、何時何處,都是以人文學為中心的。到了晚清,隨著西學東漸,現代大學制度建立,「中文」或「文學」逐漸蛻變成眾多科系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