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故宮太和殿前水缸上會有被刀刮過的痕跡哪?

2020-12-22 我住三環南

北京故宮

在故宮裡我們可以看見很多大金屬缸擺在大殿前。這些大缸腹寬口收、容量極大,裝飾精美,兩耳處還加掛著獸面銅環。我們都知道這是為了救火而準備的。這些大水缸名叫「太平缸」,有鐵的、銅的,還有銅質鎏金的,每口缸都有一千多公斤重。一般來講,鐵缸是明代時鑄造的;銅缸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鎏金銅缸則均是清代鑄造的。其中,以銅缸居多,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宮中的大缸為銅缸。

目前故宮中尚存18口鎏金銅缸,雖說已經遭到了部分的破壞,但個個仍然金光燦爛,光彩奪目,華美無比。至於鎏金銅缸的造價,乾隆年間《奏銷檔》曾有過記載。口徑1.66米的鎏金銅缸約重1696公斤,僅銅缸製造約合白銀500多兩,再加上銅缸上的100兩黃金,共計需鑄造費至少白銀1500兩。

太和殿前面的四口大缸,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會發現缸上面有一道道被刀刮過的痕跡。這是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留下的鐵證!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在紫禁城中進行了大肆掠奪。掠奪中,許多匪徒用刺刀刮削鎏金銅缸上的鎏金,致使太和殿兩側大缸上留下了累累刀痕。這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掠奪和摧殘我國古代文物的歷史見證。一群侵略者圍在水缸周圍,拿出刀「咔呲咔呲」的刮金子,轉眼一口金色大缸變成了黑色。這是當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留下的鐵證!

相關焦點

  • 細說故宮:太和殿前的細節裡藏著歷史,每一樣都不可忽視
    參觀故宮,應該做到無一處不留心。因為故宮裡無一物是無用的。圖中太和殿廣場,人們驚嘆於大殿的恢弘,卻極少有人注意腳下。看,到今天依然清晰可見的,那一列白磚,是做什麼用的?其實是用來站位的。每有盛大慶典,都會在這裡舉行。參加的人員很多,秩序不能有偏差。那些滷簿儀仗,看到這些白磚,就知道站哪裡了。
  • 故宮博物院太和殿前為什麼沒有種樹?
    太和殿,就是我們老百姓俗稱的金鑾殿,位於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太和殿是紫禁城內最大同時也是等級最高的建築物,主要是皇帝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當時稱為「奉天殿」。太和殿前沒有種樹,這一直也是很多到故宮去參觀遊玩的朋友的疑慮。諮詢故宮的導遊員,他們一般都是這樣來解釋的。總結幾點就是防火防盜防賊人。樹木多了容易失火;樹木茂盛盜賊容易藏身而不易被發現;太和殿廣場的地上都鋪滿了磚,賊人就不能打通地道進入,如果種了樹就有可能挖地道通過樹底進來。
  • 比故宮太和殿還牛的建築——太廟
    話說北京有這麼一座大殿,比故宮的太和殿還牛。朋友們驚呼,是誰,這麼大膽,敢超過皇上的金鑾殿。回答:皇帝他爸爸,他祖宗。啊!驚出一身汗,我說的呢?除了皇帝他祖宗,誰還敢呢?當時修建故宮的時候,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而修建,右邊就是社稷壇。右邊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老百姓家叫祠堂,而皇家呢?就叫太廟,最大的廟!看出來了吧!皇帝坐在金鑾殿上,一邊要想著江山社稷,一邊要想著祖宗。對老百姓而言,皇帝是最大的,但是和江山社稷比起來,皇帝就小了;和祖宗比起來,皇帝就小了。
  • 故宮閱兵老照片:大總統徐世昌在太和殿發表演說,午門掛上五色旗
    為慶祝勝利,北洋總統徐世昌召開大會,決定於11月28日,在故宮(紫禁城)太和殿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來看一組當時閱兵老照片。這張照片為1918年11月14日,故宮(紫禁城)外的青年學生手舉標語,慶祝勝利。這一張照片是故宮(紫禁城)的太和門前掛上了五色旗。五色旗是民國之初北洋時期使用的國旗,旗面是紅、黃、藍、白、黑。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
  • 故宮裡8處不為人知的小細節,每處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真漲見識
    1、斷虹橋上的石獅子看到這個標題可能有人會問了,一個獅子有什麼可稀奇的,到處都是,可是這個石獅子的造型可以說是非常獨特了,前邊的兩個爪子一個摸著後腦勺,一個捂著自己的襠部,好像滿臉都寫著疑惑,關於這個石獅子
  • 換個角度看故宮,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無論是工作日還是節假日,故宮經常是人山人海。所有來這裡參觀的人,都會有拍照留念的習慣。但經常拍到的除了人還是人…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拍照,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紫禁城的巍峨壯麗不用加以贅述,大家都清楚。所以在這裡拍照,有時候不必要非拍個全景。
  • 為何故宮太和殿級別最高?有個秘密一直隱藏至今
    故宮所有宮殿之中,為何太和殿級別最高? 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
  • 北京故宮「點亮」中軸線 太和殿裡首度亮燈
    北京故宮「點亮」中軸線 太和殿裡首度亮燈 2016-05-18 14:10:45「點亮歷史」原狀展陳照明方案,包括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在內的中軸線六大宮殿幾百年來首次亮燈。
  • 北京故宮博物館有什麼建築特點知道嗎?
    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餘座,房屋九千餘間。整個布局按照《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營建原則。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建築布置用高低起伏的手法,同時達到了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 故宮閉館70多天後 今年首場直播講了60多個知識點
    今天(4月5日)上午,閉館70多天的故宮再次亮相,以兩小時直播的方式,向觀眾展示故宮春色。兩位研究館員擔任講解員,行走在空無一人的宮裡,主要任務是介紹文物與掌故,順手也教了觀眾怎麼逛故宮。隆宗門牌匾上為什麼扎進了一根生鏽的箭頭?為什麼只有慈寧宮牌匾是滿蒙漢三種文字?故宮「萌物」壁虎、小豬藏在哪裡?宮裡為什麼總是烏鴉陣陣?
  • 故宮太和殿:侵華日軍在此獻刀投降(圖)
    故宮太和殿:侵華日軍在此獻刀投降(圖) 2014-07-07 10:10:20孫連仲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  時間:1945年10月10日  地點:故宮太和殿廣場  受降主官:孫連仲上將  1945年10月10日的北平
  • 雖然你去過故宮,但你知道故宮為什麼會火嗎?
    說到故宮其實有個不為人知的歷史遺留問題它為什麼這麼火?或者說,故宮為什麼著過這麼多次火?水還是有的水缸也是有的故宮宮殿70餘座每個殿門前都有口水缸稱作「太平缸」或者「吉祥缸」>最多的時候故宮有308口這樣的大缸這就是故宮防火的後備軍:水缸方陣但是歷史證明:三十個大水缸
  • 9歲孩子筆記,600年故宮匆匆一瞥,我想要記住這些
    >① 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③故宮裡的水缸整個故宮一共有308口水缸這些水缸的作用主要就是用來防止火災發生的。在古時候這些水缸每天都會有太監負責打滿水,宮中如果一旦發生了火災,就可以就近取水滅火。那就是,故宮裡的水缸無論是在多麼冷的冬天都不會結冰,可這又是為什麼呢?故宮水缸不結冰的原因就是,古時候在冬天,為了防止天氣寒冷凍住水缸裡的水,宮裡的太監們會給這些大水缸套上棉套。而到了每年最冷的時候,還會在上圖,水缸下面墊著的石抽屜裡放上炭火,用炭火來保持溫度,防止水缸中的水被凍住。
  • 聚焦故宮太和殿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首先解釋了一串術語的含義,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築都有寶匣,它們就是俗稱的「鎮物」。    有些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在紫禁城所有門匾中,繁體的「門」字最後一畫筆勢垂直向下,沒有勾腳,從勾變成了豎,為什麼要寫成這樣呢?在古代,每個字的筆畫都可以區分其五行屬性,「門」字的勾腳是屬於「火筆」,因古代建築多為土木結構,易被火焚,古人擔心帶有「火筆」的「門」字會招火,所以將門匾中的「門」字最後一畫從勾筆改為豎筆,這種寫法很早就有,明清宮殿的匾額中的「門」字都這樣書寫。
  • 故宮太和殿前兩大神獸,對古代皇帝來說,龍椅都沒有它們有吸引力
    其實不止這180萬件文物,單是故宮的9999間房子,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又何嘗沒有隱藏著歲月的秘密? 多數遊客走進故宮,最想一看的就是太和殿中的那個龍椅,以前,坐在那個位子上的人坐擁整片江山,當然,現在你隨便瞅瞅那個龍椅,已經沒人能把你咋地啦,已經到新社會了。
  • 《別墅》封面人物:故宮太和木作坊創辦人關毅——將中式家具推向海外
    現任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北京家居協會紅木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北京世紀宣和中式古典家具技術研究院院長,故宮博物館乾隆花園古舊文物家具修復研究項目負責人。打開中式家具的代表品牌太和木作的網頁,只見創始人關毅和多個國家高層人士見面的圖片赫然在目。一位做中式家具的企業家,為什麼會去和這些人會晤呢?
  • 故宮擺放200多個大水缸,不僅有風水之說,這個原因才是最重要的
    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裡放置著很多的水缸,這是從建造紫禁城的時候就有的,並非近代才擺放。為何故宮中放置這麼多的水缸呢?水缸並非是什麼富貴之物。而且在很多古代官家,也會放置這樣的水缸,可見是有講究的。都知道古人迷信風水,而這水缸的擺放,也是一種風水的講究。為什麼故宮中擺放的水缸那麼多呢?其實擺放那麼多的水缸除了風水講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因為故宮的建築基本上都是由木材建造的。
  • 北京故宮太和殿十年首次大規模保養[組圖]
    2014年01月20日,北京故宮太和殿十年首次大規模保養。 圖片來源:CFP2014年01月2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長期以來連續開放,很多展廳因照顧觀眾參觀而不能及時、徹底地維護修整,積累了很多問題,原狀陳列的宮殿尤其如此。一進太和殿,單院長就手指房梁,透露了一個常年來困擾故宮人的問題——故宮大殿溫暖避風的房梁,常常變成鳥兒溫暖的安樂窩。「故宮的鳥兒都很胖。
  • 城薦|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當年有多難建?
    若要在故宮建築群中擇一殿作代表,非太和殿莫屬。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世界上現存體量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  在帝制時代,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冊立皇后、冊封太子、接受各國朝拜等等全在這裡,代表一國之門面。
  • 故宮太和殿牌匾發現塗抹痕跡,前朝牌匾皆為滿文,唯獨後宮有兩種文字
    2006年,故宮博物院對太和殿進行了一次大修。在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之處——在大殿的木牌匾上仿佛有滿文的痕跡。太和殿眾所周知,清朝入關,明朝滅亡,滿族皇帝成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在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修整後,三大殿的牌匾上便刻上了兩種文字:滿文和漢文。前朝三大殿據小哇了解,三大殿還有過曾用名。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皇帝駕崩,朱厚熜繼位,改年號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