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俗話說:三翻六坐八爬。
儘管寶寶之間會有一些差異,就大多數寶寶而言,在出生後三個月能夠翻身、六個月會獨自坐著、八個月開始會爬。這個數據雖然不是很絕對,但對於剛剛升級的準媽媽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參考。
如果寶寶到這個階段還不會爬,家長就需要提高注意,並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幹預。
01同時出生的兩個寶寶一年後差距明顯,只因父母的這點不同
小白和小雙是閨蜜,兩個人幾乎同時懷孕、同時生娃,所住位置相距不遠,兩個寶寶從小就在一起玩。小白家是雙方老人跟著一起帶孩子,從小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天天抱在懷裡喜歡的不得了,基本不用小白管什麼。
相比之下獨自帶娃的小雙就沒那麼悠閒,每天收拾好家務後,還要和寶寶互動起來,沒事就研究育兒知識。
兩個寶寶8個月的時候,有了想要爬行的願望。小雙帶娃的日常項目上,增加了鍛鍊寶寶爬行能力這一項,一周左右就能自己爬起來,開始在房間裡到處探索。
小白家則是大呼小叫,「在地上爬多髒啊,寶寶趕緊到懷裡來」寶寶還沒有爬一會,就繼續被老人在懷裡抱著,慢慢地寶寶失去了爬行的願望,只喜歡被抱著。
等到12個月左右,小雙家的寶寶已經會走了。而沒有學會爬的小白家寶寶卻站都站不穩,還用腳尖站著,也不想走路,就喜歡被抱著。
18個月左右,小雙家的寶寶開始到處跑,顯現出活潑、好奇的性格。小白家的寶寶走路不會用全腳掌著地,只會用前腳掌走路,很容易摔倒,因此非常不喜歡走路,就賴在大人身上。
這時候小白家裡才意識到沒有及時地讓寶寶學會爬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多嚴重。
02寶寶先會爬還是先會走?兩者差距不是一星半點,8月爬應被重視
研究表明,進行過爬行鍛鍊的寶寶,比未爬行過的寶寶,在平衡能力、協調能力、精細動作、反應能力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通過爬行能夠鍛鍊寶寶的,四肢、背部、腰部等肌肉,使其變得更加結實、有力量,為接下來的大運動打下基礎。父母在讓孩子進行走,跑,跳等運動的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下寶寶大運動的發展規律。
寶寶最開始會動的是頭部,也就是轉頭。然後是頸部用自己的力量支撐起頭部的轉動。接下來是身體和四肢。
寶寶會動之後,從幅度很大的蹬腿、揮舞手臂等大動作,到小手抓握、手指拿捏等精細動作。
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有神經系統成熟、肌肉鍛鍊的內在順序。
跳過爬行直接走路,影響寶寶的不單單是相關肌肉缺乏鍛鍊導致平衡感差,甚至可能會影響寶寶的大腦發育、身體協調等能力。8月爬對寶寶的發育至關重要,要充分重視起來。
03父母應該如何訓練寶寶爬行
1)做好爬行前的準備
在寶寶小月齡的時候,家長可以將手掌貼在寶寶的腳心上,帶動著做交替蹬腿運動,為今後爬行打個基礎。注意動作不宜過快過猛,這個階段只是一個引導,以寶寶為主,寶寶反感就趕緊停下來,當成互動的小遊戲即可。
2)誘導寶寶爬行
在寶寶能翻身後,頸部和上肢有足夠的力量能夠支撐起上半身抬起後。可以在寶寶俯臥時,在前方放個喜歡的玩具,吸引寶寶伸手夠,慢慢的向後,每次挪動一點位置。
通過這種方式誘導寶寶上肢用力向前匍匐前進。家長也可以把手放在寶寶的腳丫後方,讓寶寶用力蹬,向前竄,使寶寶感受到通過用力可以移動身體。
3)助力寶寶支撐起來。
寶寶能夠匍匐前進後,四肢會逐漸地變得健壯,但腰腹部的力量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父母經常看到寶寶嘗試支撐起來,但被自己的小肚子又拉回去。
家長可以用手扶住寶寶的腰,帶著寶寶向前爬,體會到爬行的樂趣。也可以用一條毛巾或者圍巾,兜住寶寶的腹部,大人把兩頭拎起來,減輕寶寶肚子的重力,可以順利地嘗試爬行前進。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宋媽說育兒、萌主媽咪育兒經、暮沐媽咪
拓展一:1.6米的父母養出1.9米的兒子?不是特異功能,三方面多下功夫即可
拓展二:堅持午睡讓孩子變得聰明?強迫式午睡的坑,許多媽媽踩得措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