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正常的生長發育規律
最近開心爸爸看到很多爸爸媽媽在「炫耀」自己的寶寶,都不用學習爬,直接就會走了,字裡行間都是對自己寶寶更聰明的「自豪」。那麼先會走的寶寶比先會爬的寶寶聰明嗎?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按照寶寶的正常生長發育規律,剛開始他們的腿部肌肉以及骨骼強度都不足以支撐自己的整個身體,所以絕大多數的寶寶都是先學會爬,等自己手臂和腿部的力量以及骨骼硬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開始學習站立以及走路。
很多地方都有著「三翻六坐八爬九站立」的說法,實際上說的就是寶寶的一個正常的發展路線。大部分寶寶都是在三個月左右的時候可以自己爬了,在六個月左右的時候,可以自己坐起來了,到了八個月開始爬,九個月開始站立,如果像問題說得那樣,寶寶先學會的走路中間沒有經過爬行這個過程,是很不正常的。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其實就一個原因,那就是爸爸媽媽抱得多,給寶寶自己爬行的機會很少。換而言之,是爸爸媽媽的愛護阻礙了寶寶的正常發育。
爬行對寶寶來說意義很重大
實際上爬行的經歷對於寶寶來說很重要,一方面可以加強寶寶的身體靈活度,加強視覺與感覺系統的結合,同時在不斷的爬行中還能夠提高手眼的協調能力。就像是開心爸爸上面說的那樣,很多寶寶在6-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有了爬行的欲望,這正是寶寶的「爬行敏感期」,這段時間更是應該鼓勵寶寶自己去練習爬行。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寶寶很快就會站了,接著就會走了,再讓他們爬行的話就很難了。
而小時候爬行比較少的寶寶們,長大後在很多方面都會有問題的。比如平衡能力不好,精細動作做得不靈活等,這其實都是沒好好訓練爬行,整個的感覺綜合能力不足的緣故。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可以增加寶寶手臂的力量,以及腿部肌肉力量和骨骼的硬化了,為他們下一步的站立以及走路做好準備。
既然爬行這麼重要,那麼該如何訓練寶寶爬行呢
最重要的就是在寶寶有了爬行欲望的時候,多讓他們練習。剛開始學習爬的時候,肯定會有各種問題,什麼手腳不協調啊,只能往前蠕動啊,光靠屁股一聳一聳的啊,腿部不會使勁啊等等,這都是正常的,對於寶寶來說,雖然爬行很重要,但也是需要學習的。這時候爸爸媽媽就應該多鼓勵多指導,如果寶寶不是很習慣爬,可以用寶寶喜歡的東西在前面引誘他們。
具體地說有下面幾種方法:
1、剛開始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先幫助寶寶把肚子抬起來,讓他們的手和腿能夠著地,訓練著他們用手和腿來使勁,而不是直接俯臥在地上。
2、當寶寶可以初步爬行的時候,家裡面就可以準備好一些爬行墊,讓寶寶在上面任意自由的爬行了。可以在寶寶畢竟的路上放一些他們喜歡的玩具,可以在寶寶爬行一段路程後給與他們鼓勵,不管哪一種方式,都是為了鼓勵寶寶繼續爬行下去的。
當然,寶寶學會爬行以後,家裡面的各種危險地方就應該安裝防護措施了。比如常見的牆角,桌子邊,插座等,另外寶寶爬行的區域內最好做好清潔工作,那些尖利的,堅硬的東西就需要及時的收拾好。
曾經國外有一項研究表明,一歲前的寶寶爬行時間應該在800小時甚至更多,這樣對於他們的大腦,以及身體協調性都是很有幫助的。所以爸爸媽媽還是應該主動鼓勵寶寶去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