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
這「陰功」指的就是「陰德的功勞」
那麼我們嘗嘗掛在口頭的「陰德」到底是什麼呢?有了陰德,必定就有陽德,這是我們的陰陽文化,那麼陰德和陽德又有什麼不同呢?
所謂「德」,就是「善」
既然是善,就有真假的區別。也就是我們說的真善和偽善。也有大小的區別,所以我們有毋以善小而不為的警句。
當然最高深的,最高境界的,是有陰陽的區別。何為陰,何為陽。陽,就是公開,公知,大家都知道,曬到陽光底下了,做了好事,人盡皆知,我們就稱之為陽善,也叫陽德。反之,就是陰德。沒人知道這個好事是你做的,深知沒人知道這個事情。陰德的善,善事,不是為自己做的。陽德,好事為別人做了,但是自己得到了聲譽,因此這個好事是為自己做的,間接的為自己做了。這就是所謂的:「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
那麼我做了好事,沒人知道,這陰德的福報,我是怎麼享受的呢?要注意,我們這裡說的是世人不知道,世人就是在世的人,人世間的人。社會上的人。那麼世人不知道,誰知道?自然是天知道。地知道。天就是我們文化裡指的:「抬頭三尺有神明」,也就是天上的神仙知道。地知道,也就是陰間,地底下的神明知道,所以,陰德也有這一層意思。有一句口頭語叫做天之地之,天地怎麼之?因為你在做,天在看,所以這個事情,你只要做了,天地就看到了,就知道了,你做了好事,世人不知道,但是天地知道,就形成了你冥冥之中的福報。我們中國人常常覺得只有這樣的福報才是最大的。
對於陰德,民間稱之為"陰騭",道教勸善書中就有《文昌帝君陰騭文》。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報應在自己和親屬身上的,正是"近在己身,遠在兒孫。"
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表明了"為善得福,造惡得禍"的原理。多做好事,而不沽名釣譽才是陰德。
佛教以因果業力解釋,而道教則用承負解說,二者之因此,間雖有差異,但勸人向善的動機總是一致的。「承負」就是遺產的意思。前人積的陰德,福報,積累起來被子孫繼承,享受。即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寓意。《太上感應篇》說:"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是用其道理的。
修善最重要的是,出於真誠而無所求,這是真善。只要你是真心的,初中沒有自己的目的性。作出的善事就是真善,就是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