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不知道,波士頓龍蝦不是啥正經龍蝦,是個戲精。
1.波士頓龍蝦,是個藝名
演員蠻喜歡用藝名的,像劉德華原名劉福榮,楊紫原名楊旎奧,林允原名費霞一樣,波士頓龍蝦也是個藝名。
人家真名叫美洲螯龍蝦,土是土了點,但花名還是拿得出手的,像美國龍蝦、加拿大龍蝦、緬因龍蝦,這些都和波士頓沒啥關係,因為波士頓根本不產龍蝦。
蹭到這個名字,是因為波士頓是美國的海產貿易中心,在這裡轉運的海鮮會貼上「源自波士頓」的標籤,就被人誤會了。
2.從群眾演員,到影帝影后
話說,在17世紀時,波士頓龍蝦在美食圈還是個群眾演員,根本不受人待見,就連監獄犯人都要抗議一周吃龍蝦的次數不能超過3次。
但好在在18-19世紀,波士頓龍蝦抓住了時代的機會:鐵路的廣泛鋪開和二戰的食材緊缺,一時間乘著東風,名氣漸大,開始頻繁出入餐桌之上。
再後來,隨著曝光機會增多,又是明星相,加上自身實力好吃,終於爬上了楓葉之國的國宴,被封為「海鮮之王」。這一路,簡直是一出「我為自己代言「的奮鬥大戲。
2.戲路很寬,戲份很足
波士頓龍蝦的肉質豐厚,清甜鮮美,龍蝦味濃,還富有彈性,拋開顏值不說,光這些優勢,就足以保它戲路不窄。
清蒸、刺身、炒、焗、烤、粥等各種做法,波士頓龍蝦都經得住考驗。不同的做法,表現出波龍不同的風情,清蒸清甜,刺身鮮,芝士焗吃得出奶鮮,上火烤還帶著烤香味,真·實力好吃。
光是看到紅豔豔的椒鹽龍蝦在鍋中翻滾的樣子,就足以讓人饞到想伸手了。更何況,當它擺在餐桌之上,香料的香氣混著龍蝦鮮頓時撲鼻,還未吃,就能輕易俘虜一眾嗷嗷待哺的舌尖。
椒鹽龍蝦做法:把紅椒、青椒、洋蔥切成丁,下油鍋爆香後,再放入龍蝦塊和椒鹽粉翻炒均勻即可。
4.一齣好戲=好演員+好劇本
即便影帝影后出演,也照樣可能出爛片。一齣好戲,還要有好搭檔和好劇本。
像紅蝦、白蝦和生蝴蝶蝦都是百搭蝦品,對手戲贊,有自己亮點,還不搶戲份,與波士頓龍蝦搭配在一起,大小有致,蝦味濃極。
不同的湯底,就像不同的劇本,需要不同的演繹。當把這四種蝦,融入冬陰功,或酸辣黃椒,或麻辣川味的湯底之中,它們能表達出應有的味道,又不失各自本色,染味不蓋鮮,這才是美食界的一齣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