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花甲粉絲:那一口濃濃鮮味

2020-12-11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林詩婷

  天漸暗,夜來臨。街道上華燈初上、車水馬龍,無論是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還是剛結束一天課程的學生,大家各自奔往不同的目的地。不過,相似的是,在這個熱鬧時候,往往是人們開始渴望享用愉悅而美好的一餐的時刻。無論是母親十幾年口味不變的家常菜,還是街頭人潮湧動的熱鬧餐館,總有一處能放鬆身心,享受美食帶來的慰藉。

  在關於「吃什麼」的問題上,還有不少人鍾情於街頭巷尾樸素小店或是煙火氣十足的夜市,因為只有在那樣的環境中,才能吃出不一樣的生活味,吃出點不一樣的境界。在三亞憶恆夜市的一家花甲粉絲檔口,濃濃的鮮香味便深深吸引著不少前來感受煙火氣的食客。

  料足、味美、花甲鮮,是食客們對這家店招牌菜的一致評價。點單後,店家盛上一大碗花甲,堆得如一座小山,再撒上蔥花、香菜、辣椒等配料,色澤鮮豔、分量忒足,首先在視覺上就能給人一種強烈的滿足感。

  這道菜的核心吸引力,更在於味。無論是天南還是海北,重口味必須是夜市菜品保留項目。用錫紙包裹花甲、粉絲、大蒜、辣椒等,淋上老抽、蠔油、花椒油、豆瓣醬等調好的醬汁,再加入秘制湯底,將錫紙包裹好待用。等待十幾分鐘,湯汁與花甲融合,再放入烤箱中烤。數分鐘後,湯汁開始冒著熱氣,一顆顆飽滿的花甲依次開殼,調味料的效果發揮到極致,不斷為花甲、粉絲等食材增添新的味道。當花甲的濃濃鮮味撲鼻而來時,打開錫紙包,倒入碗中,鋪上配料,這道倍受食客期待的菜餚便大功告成。

  滿滿一大碗美味花甲端上餐桌,話不多說,食客們默契地紛紛吃上一口花甲,將包裹著濃濃鮮味的美食打包下肚,花甲的鮮、大蒜的香、辣椒的勁道以及花椒淡淡的麻,搭配得剛剛好。一般而言,吃上第一顆花甲後,食客們便停不下來了,會不自覺地一顆、一顆、再一顆地吃起來,不斷地在口齒間強化花甲的鮮香美味。

  泡在湯汁中的粉絲也美味十足,吃上一口,鮮、辣、麻的味道交融,順滑的口感配以極佳的味道。一口花甲,一口粉絲,再就著一口湯,滿足、美味又暖胃,學習工作了一整天的疲憊立馬消散。

  店家介紹,一碗花甲粉絲美味與否,食材的新鮮程度很重要。美味的花甲,是這道菜的靈魂,也是消耗最大的原材料,1至2天便需大量採購食材,保證食材的新鮮。為了能讓花甲口感加分,店家每天會細緻地浸泡、清洗花甲,以免花甲有沙,影響口感。

  此外,若不想浪費這鮮美的湯汁,還可以加上魚丸、年糕、金針菇、娃娃菜等「火鍋伴侶」,配菜吸收濃濃的湯汁,口感讓人慾罷不能。

  「這道菜花甲分量十足,味道鮮美夠勁,湯汁好喝不膩。」這家花甲粉絲檔口的一位忠實顧客徐小玲說。

  除了花甲搭配粉絲的傳統吃法外,店家把鮮味發揮到極致,還能加上螃蟹、蝦、魷魚、海白等海鮮。喜歡吃海鮮的朋友,這道鮮味十足菜餚定能讓大家意猶未盡,滿足對海鮮所有美好的想像。

  吃在夜市,好吃不貴,最棒的還在於可以同時享受不同品種、不同口感的美食。一碗香噴噴的花甲粉絲,往往要配上清補涼、老鹽檸檬、燒烤才更令人滿足。

  夜幕降臨,來到煙火味濃厚的夜市,吃的是大眾樂享美食的那份愜意,品的是平凡熱辣的市井人生。

相關焦點

  • 鮮味十足的花甲粉絲,一把粉絲意猶未盡
    花甲粉絲By 線線3896好吃的花甲粉絲做起來!粉絲一定要多泡點,一把根本不夠吃!原料:無沙蛤蜊、粉絲、金針菇、生菜、蒜、姜、小米椒、香菜、郫縣豆瓣醬、海南黃辣椒醬、李錦記蒜蓉辣醬、蠔油、生抽、東古一品鮮醬油、糖、鹽。做法步驟:第1步、無沙蛤蜊入開水鍋中焯燙一下,挑去閉殼的死蛤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愛上海口深夜食堂
    每天夜色一擦黑,海墾花園夜市就「亮」了起來。大門、街道及各個攤位和商鋪都裝飾了霓虹燈,點亮後變成了五彩繽紛的「雨傘」「蝴蝶」造型,霓光閃爍如星空。  海墾花園夜市佔地17952平米,可容納3000人同時就餐。這裡匯集了全國各地的佳餚,從西北的燒烤、陝西的肉夾饃,長沙的臭豆腐、湖北的小龍蝦,再到海南的酸粉、清補涼,各種風味的美味小吃讓人應接不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天間那一道虹影
    今天,2015年12月3日上午,一個有些涼意的冬日,聞訊趕來的各地親友、同事、同學,手捧潔白的菊花,心懷萬千個關於你的往事,強忍著眼淚和悲傷,為你的遠行祝福,目送你走完最後一程……  11月29日晚上20點20分,受病魔折磨五年的海南日報資深報人陳海虹,乘著圓潤的月色走向蒼穹,與世長辭,年僅48歲。連日來,同事們深感震驚、痛心,為她的英年早逝,為她的未盡心願而傷痛。
  • 秋季美食▏為什麼你做的花甲不夠鮮?花甲粉絲的鮮味是這樣出來的
    結婚這些年,日子過得簡單且平淡,但也很幸福,如今一家三口了,平日裡我先生很忙,為這個家能過的更好,經常跑東跑西的出差,所以我們一家三口能一起吃飯的機會不多。有時候時間比較急,來不及在家做飯,然後我們就去外面吃飯,去的永遠是那家飯店,點的總是那幾種菜,其中有道菜我先生特別喜歡,每次必點,就是那道花甲粉絲煲。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土名透出濃濃海南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更路簿》上記載的南海各個島礁的名字,都是由最先發現他們的海南老漁民特別是潭門漁民命名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滿滿「科技範」濃濃海南味
    ■ 本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單雲鵬   通訊員 劉澤群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項目T2航站樓8月26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計劃年內投入運營,8月27日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T2航站樓,提前體驗T2
  • 海南日報數字報-塔市海鮮蘊藏著吃的學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塔市的紅樹林海邊,有一家海鮮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目前,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衝入全國報刊廣告投放價值排行榜省級黨報前三甲,全媒體中心運作機制已經成熟,形成「六微一端一網一手機報」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區域傳播力首屈一指,下一步必須抓住戰略機遇期,搭建全媒體「中央廚房」、24小時視頻直播平臺、推動南海網新三板上市、構建海南雲智慧平臺集群,力爭建成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年味濃濃歡樂多多
    我省豐富多樣的旅遊產品、精彩紛呈的旅遊活動為廣大市民遊客提供了具有濃濃年味的旅遊體驗。各市縣紛紛推出具有參與性、觀賞性、娛樂性的文化旅遊產品,及時向社會推薦一批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旅遊套餐和旅遊線路。  海口推出春節期間「深度自由行5大主題旅遊產品10條旅遊線路」「一日遊、兩日遊必去景點4條精品線路」,全面提升春節長假優質旅遊供給。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南電商銷售企業中,除了春光食品、南國食品、福山咖啡、尋薈記等「老字號」外,還崛起一批如勤富食品、「趙西施家的店」等電商「新星」。  尋薈記是海南一家蘆薈護膚品企業,這兩年成為天貓「雙11」蘆薈類護膚品的「銷售擔當」。去年「雙11」,他們一天發了11萬件包裹,今年11月1日當晚,他們一款主打產品在一分鐘內就銷售了6萬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夜宵江湖
    面要出鍋前,打上一顆生雞蛋,與面和湯汁一起攪拌均勻,半熟的蛋液融入面中,是讓這碗燜面達成美味的最後一招。會吃的小夥伴會偷偷告訴你:第一口要先吃粘著蛋液的那些面。  「面」海口,絕不只有燜面。伊麵湯、炒麵、海鮮面、炒粉、河粉湯,這些粉面,色香味足。「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便可以選擇的夜宵種類很多,也有許多食客願意走進老巷、老店,去品一品正宗的海南夜宵。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粉
    海南粉白如雪、細如絲,白是大米、番茨粉賦予的美,細軟爽滑則是海南人的溫潤平和之美。一爿小店,一個主廚,一個幫手,諸多食客。市場上購來成粉,細白如中原粉絲,粉絲為乾絲,米粉為軟糯細絲。女人的手戴了手套,一抓,恰好一碗。放火上鐵勺內,水開時粉即熟燙。藍釉邊白細瓷碗盛下,佐以油炸花生米、炒芝麻、肉絲、竹筍以及酸菜等,白雅藍靚,堆紅疊翠。粉細、料足、色紛繁、誘人有形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名稱由來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腹地的營根鎮,四周環繞著大大小小的山嶺十餘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木材寶庫海南的喜與憂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貢  南國有佳木。花梨、沉香自不待言,最近海南省內甚至出臺了黃花梨的鑑定標準。  清代時,記載海南島著名樹木最多不過82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早餐海南 人間至味是清歡
    「一碗蒸的或烤的乳豬,一碟酸菜,一杯糯米酒,一碗乾飯,就是我們臨高最有特色的早餐了。」臨高人唐凱說。  文明中路的公園烤豬店已經開了15年了,店主名叫秦小琴,她的母親已經賣了32年乳豬。我們一行人早上8點多到,店裡已經坐了不少客人,大多是兩人對坐或三五成群。再看每張餐桌,大家點的東西幾乎都一樣。「這湯是蒸乳豬留下的湯,加點黃豆,很是美味。」本地食客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早餐海南 人間至味是清歡
    「一碗蒸的或烤的乳豬,一碟酸菜,一杯糯米酒,一碗乾飯,就是我們臨高最有特色的早餐了。」臨高人唐凱說。  文明中路的公園烤豬店已經開了15年了,店主名叫秦小琴,她的母親已經賣了32年乳豬。我們一行人早上8點多到,店裡已經坐了不少客人,大多是兩人對坐或三五成群。再看每張餐桌,大家點的東西幾乎都一樣。「這湯是蒸乳豬留下的湯,加點黃豆,很是美味。」本地食客告訴海南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