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小鹿情感深處」,再點關注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我們都知道東歐大國的武器一向很牛逼,1985年開始服役的蘇27戰鬥機是1980年代東歐武器的神作之一,儘管這款神作為人所稱道,但是細看當時的研發歷史,你從中也能窺探當時東歐大國的體制弊端,而且也就能知道為什麼這個大國沒有我們中國強大,甚至最後還要垮臺!
早在1977年,東歐大國的軍事部門就在研發新一代武器,抗衡美國的武器,可是主管這些武器部門的領導,他們不一定是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但一定是政治人才
比如說蘇27項目最早的總工程師伊萬諾夫,這個人學術水平一般,但因為善於..說好聽點就是善於協調人際關係,所以當了總工程師。
在伊萬諾夫的領導下,新戰機的研究困難重重,經常出現荒唐的錯誤,比如說實驗機竟然因為管理混亂,在試飛中不夠油了,然後摔下來,另外還有兩架實驗機連發動機都沒有,也沒有單位肯接收,至於其他試飛過程的墜機事件根本就不用提了。
在這位領導的支持下,東歐大國的軍事部門每天都要消耗價值過億的資產,而且很多錯誤如果管理得妥當一些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因為這是最高層領導欽定的總工程師,誰也趕不走他,而且這位領導非常固執,不願意放權給手下的研發部門,所以大家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浪費國家財產。
除非能有一個人脈更廣的人跳出來,這樣才能趕走豬領導,很快牛人就出現了,那就是西蒙諾夫,這個人對戰鬥機的設計能力特別突出,但是在東歐大國這裡,這不是最重點的,重點是他曾經擔任航空工業部門副部長,這個頭銜足夠大,已經壓倒了伊萬諾夫,而且這個人在軍事工業部門的人脈是伊萬諾夫遠遠追不上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西蒙諾夫很快就架空了伊萬諾夫的權利,最後伊萬諾夫帶著一批科學家離開了蘇27項目,有了西蒙諾夫,蘇27項目總算走上了正軌。
西蒙諾夫把蘇27項目幾乎重新洗了一遍,生產單位原有工裝夾具全部報廢,絕大部分提供設計依據的實驗,比如說模型,還有部件的風洞吹風、結構強度等等都要全面重做。
這麼一搞,差不多等於這個項目全部重來了,之前東歐大國花費了幾十個億,幾乎全部白費,而這些損失如果你當初讓一個專業的人來幹是可以避免掉的。
不過只要戰鬥機能夠出來,這些大家都是值得的。1979年在西蒙諾夫的領導下,蘇27被成功研發了出來,並在1985年服役,如此看來西門諾夫還是不負眾望的,畢竟他能成功的完成作業,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西蒙諾夫為了趕工,方便自己給領導交差,忽略了很多工作細節,導致飛機的設計出現問題,製造飛機的成本直線上升。
比如說為了彌補雷達和發動機技術落後的缺陷,蘇27採取了更大更重的雷達,結果對結構強度造成了嚴重不利的影響,導致機體很容易崩裂。
再比如說戰機僅有1000飛行小時,發動機僅有500小時,即便是結構強化的型號,壽命也只有2000飛行小時,而在同時期美國三代戰機的壽命普遍在4000~6000小時,就算是跟中國的戰鬥機比起來,蘇27也稍遜風騷。
再比如說雖然蘇27的航程巨大,但是導航系統非常落後,如果在惡劣的天氣下,沒有地面引導的支持,蘇27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
1995年,蘇27表演隊參加完航展回家的時候,只能靠伊爾76運輸機領航,結果因為領航錯誤,5架蘇27有3架墜毀,可以說結構容易破損,檢測很難修理和維護過程耗時耗力耗金錢是蘇27最大的問題。
美國戰機用肉眼就能發現的問題,蘇27往往要藉助窺探器材,甚至成為完全的檢查死角,戰機一下子就能修好的機械問題,蘇27會因為結構和設備相互遮擋,必須把整個戰鬥機拆開才能進一步處理問題。
從1985年到東歐大國解體,用於飛行實驗的蘇27樣機也就只有67架,就是因為製造和維護的費用太過高昂,成本和收益根本不成正比。
其實蘇27的製造過程是東歐大國軍事工業體制的一個縮影,它所暴露出來的深層次問題,逐步把東歐大國拖垮了,這東歐大國的獨特體制之下,軍事工業部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任何部門的開銷可能會被限制,唯獨軍事部門的開銷是無限的。
根據俄國國家航空系統研究院院長費多索夫的回憶錄,當時軍事工業的工程師可以毫無節制的向國家要錢,同時又不用考慮效率的問題,只要有結果就行了。
如此一來,工程師每次立項新的型號都要以透支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資本為代價來實現並不划算的工程成就,也就這一點來說,東歐大國真的沒有我們中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