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說五德五臟五行相互聯繫

2021-01-13 有客祁祁

滾滾紅塵,苦海滔滔。為了醒世化民,張三丰給不同悟性、不同根基的眾生,撰寫了《天口》,共計24篇,涉及五德、孝行、淫惡、愛人、敬神、醫藥、相卜等內容。他以《天口》道人生,為不同根基的人指點迷津,從中講述做人之道,處世之道,殷切勸人重德行善,告訴人們吃虧是福,「吃盡虧時劫已除」等普世理念。

在面對大疫反思的當下,閱讀張三丰所述《天口篇》之「五德」,不禁讓筆者反思,如果人們能了解德對人體的影響,或許能避免許多災難的發生。

張三丰說,人生有五德「仁義禮智信」,他將此譬喻為天地的五行「木金火水土」以及與人身的「肝肺心腎脾」五方面的經脈相聯繫。也就是:

仁—木—肝義—金—肺禮—火—心智—水—腎信—土—脾

011. 仁肝木

「人皆曰木不可少也,而何以無仁也,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生活中不能缺少「木」,為什麼卻把「仁」丟失了呢?心中沒有仁德,他必然沒有養育之念,對外不能愛護他人,對內不能養護自己。久而久之,他的肝臟功能就會衰竭,而五行屬性的「木」也為之枯死。

《禮記正義》卷二十一認為「取仁於禰(奉祀亡父的宗廟),取義於祖」,仁出自於先父,義出自於先祖。就像桃仁、杏仁一樣,有了「仁」(種子)的根本,就能長成樹木,就能夠開花結果,一代代繁衍不息。古人從「禰」取「仁」,認為仁有養育之德。

022. 義肺金

「人皆曰金不可少也,而何以無義也,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矣。」——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生活中不能缺少金,為何做人做事缺少「義」呢?一個人失去了「義」,他必然不會權衡對錯,不會主張公道正義。久而久之,他的肺部功能喪失,五行中「金」也會發生鏽蝕,起不了共鳴、流通氣息的作用了。

張三丰稱「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古代的權,也就是秤砣,能夠起到公平稱量的作用。所以權宜,可理解為以公義之心,為他人主持公道。自然,肺的發聲功能也會有用武之地。比如,對待世間不法之事,人們本該發出正義的呼聲,很多人都沉默對待。肺失去了義,也失去了正氣,就像鏽爛的鐵一樣,斑駁不堪,最終疫疾入侵,自己也不得呼吸了。

033. 禮心火

「人皆曰火不可少也,而何以無禮也,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其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矣。」——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火」,但為何丟棄「禮」呢?一個人所言所行失禮,反映到他的心靈上必是缺失光明和熱量,久而久之,心靈冷酷決絕。對應到五行中的「火」,火會隨著心靈的冷漠,喪失光明和熱能,逐漸轉衰熄滅。

火能夠照亮黑暗,能夠賦予人溫暖,使人減少恐慌和懼怕。有了火,無論一個家庭,還是一個民族,能夠不斷地薪火傳承,保住民族文化的根本。因火傳播光明和溫暖的特性,所以古人將其歸入「禮」德。

044. 智腎水

「人皆曰水不可少也,而何以無智也,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矣。」——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生活中的一切都與「水」息息相關,但為什麼拋棄了「智」呢?一個人缺少了智,就像河水被汙染,變得渾濁不清,必然缺少清澈的思想。久而久之,腎臟功能衰竭,對應到五行之「水」,也為之渾濁與乾涸。

《論語·雍也》說「知(智)者樂水」。《論語集注》曰:「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樂,喜好的意思。古時,知同「智」。水能滋潤萬物,出乎自然。在世間蜿蜒流淌,雖有曲折,始終堅持流向大海。它看似柔弱,卻能無所不及,從高山飛流直下,也沒有畏懼。或涓涓細流,潤物細無聲;或洶湧澎湃,衝卻一切阻礙,不止不息向著目的地行進,晝夜不息。

《大戴禮記·勸學》中,子貢問孔子,為什麼君子看見大川必會駐足觀看?孔子回答這個問題,將水比作君子的美德,比如水似德、似仁、似義、似勇、似智等。它緣理而行長流不息,所到之處清洗汙濁,周流無滯,通達無礙,與智者天性相合。

055. 信脾土

「人皆曰土不可少也,而何以無信也,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也。」——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生活中不可缺少「土」,但又為何而無信呢?當人的德行缺失了「信」,與人交往必然缺少誠信。久而久之,脾臟功能也會衰竭。他的五行之「土」也會分崩離析。

東西方傳說中,神仿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了人。而土也能承載萬事萬物,育養萬物。人世有春夏秋冬,陽生陰育,所有的運行機制,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呈現在自然界,當生則生,當長則長,當收則收,當藏則藏。二十四節氣,彼此交迭更替,就像時鐘報時,準時為「信」,調養萬物為「用」。這就是「土」的信用。

五行之「土」對應脾臟,主身體機能運化和生養,對應到人的品行就是「信」,言而有信,作事講誠信。反之,則無信。人沒有信,也就難以立足,生意也很難做的長遠。

相關焦點

  • 人體五臟和陰陽五行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中醫有一個學說叫做五行理論,就是把人體的一些臟器和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從而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調節我們一些疾病,但是有些朋友,大家知道我的五臟分別針對的是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哪個屬水,哪個屬金,哪個又屬木,哪個又屬土大家不一定清楚。
  • 五行學說,在朝代更替、中醫、養生等方面,都發揮了哪些作用?
    在這多種學說的湧現下,其中有一家是專門研究陰陽五行的,被稱為「陰陽家」。其代表人物叫鄒衍,是戰國時期齊國人。他也被認為是「五行」的創始人。  所謂的五行,想必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了。即:金、木、水、火、土。鄒衍認為,天地有五行,從天地剖判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五行中,並沒有哪一個是長盛不衰的,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關係。
  • 人體五行是按照天地之五行變化的,五臟養生就看懂不懂五行了
    在說人取法天地的具體方法,我們還是有必要再把天地人三者的五行再重新捋順一下。因為這三者五行,都是按照東西南北中央五個方向來說的,所以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在《我與內經》專欄,還不到全部展開的時候。所以還是只能進一步加深大傢伙兒對五行的一種理解,如何去理解五行能達到這種程度,那麼知道這五個方位說的是什麼意思就可以了。天地的五行這裡不說,從人體五行說起,也就是從人體五臟說起。黃帝內經原文較長,只選擇東方位置說下,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 五臟的一五行五味
    五臟:心臟,五行:屬火,代表顏色紅色,五音:羽音、徵音,常聽這種音調對心臟不錯,可以試試。味道:屬苦,喜歡吃苦的東西或者食物的人一定心臟不好,常常吃苦的人心臟肯定會有些問題,不喜歡吃苦的人肯定心臟沒問題。
  • "木火土金水"(三)五行與五臟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臟;於是就運用五行來命名五臟。臟器和五行相對,還和季節相對。春天要養肝。木屬於肝,土屬於脾胃。木克土最常見,有的人一生氣就拉肚子,一緊張就拉肚子,一生氣就不想吃東西。肝和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這就叫木旺乘土,以上欺下。
  • 中醫五行與人體五臟
    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些食物對應的是腎臟及骨骼,經常吃能幫助和腎、膀胱、骨骼關係密切的新陳代謝正常,使多餘水分不至於積存在體內造成體表水腫,有強壯骨骼的作用。
  • 中醫: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
    中醫: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 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些食物對應的是腎臟及骨骼,經常吃能幫助和腎、膀胱、骨骼關係密切的新陳代謝正常,使多餘水分不至於積存在體內造成體表水腫,有強壯骨骼的作用。
  • 中醫理論的五行學說是哪些?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中醫理論的五行學說是哪些?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我們都知道五行分別代表:火、木、土、金、水。五臟代表:心、肝、脾、胃、腎。那麼它們是一一對應的,心主火,肝主木,脾主土,肺主金,腎主水。五行相生相剋,相生則是遵循自然的規則,生生不息。
  • 養好五臟之五行圖
    五行養生是傳統中醫養生觀念,重天人相應理論。五行養生之說由來已久,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剋,中醫學裡講究「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他們彼此勾連,相互提攜,相生相剋。五行和諧與否直關身體運營,哪一項強了弱了都會出現相應的身體症狀,所以,了解機體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 「五行」為什麼按照「金木水火土」的排序?原因讓人想不到
    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義》一書中說:「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為什麼會有這種五行相生關係呢?原來這都和古人的生活經驗有關,古人發現木可生火、火焚木後的灰燼又變成了土,土裡面又藏著金屬礦物質,金屬礦物質融化了也變成了水,水又能滋潤樹木。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
  • 一人之下經典片段1:羅天大醮講人體五臟、天地五行與《西遊記》
    比如羅天大醮篇借張楚嵐之口說出五行與西遊的關係,頗為有趣。這也是近年流行的對西遊再解讀的其中一部分研究成果。人體五臟與五行、五雷正法首先,張楚嵐所學的五雷咒,師出龍華山正一天師教,所謂五雷,實則是五炁(五種陰陽調和比例不同的氣)。而這五種氣每個人身上都有,分別儲存在五臟裡,就看你會不會運用。人體五臟儲存五氣,對應五行,暗合天地陰陽。
  • 中醫與陰陽五行學說
    首先,中醫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進行類比,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如以五臟配五行,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
  • 五行拳應該怎麼練習?五行真的能對應五臟嗎?力量才是王道
    首先說說五行拳為什麼叫五行拳,第一種說法,五行拳中的五種拳法分別對應人的肺、肝、腎、心、脾,列個表格出來就是這樣的劈拳-金-肺崩拳-木-肝鑽拳-水-腎炮拳-火-心橫拳-土-脾第二種說法呢,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了。首先,五行拳對應五臟,是中國古代人體觀的一種體現,指五行之氣、五臟之氣。
  • 中醫五行歸類表
    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的這種關係稱之為「天人相應」,五行學說則把人體臟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似的有關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系統,從而說明人體五臟系統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關係。而且系統與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係,從而說明臟腑間客觀存在的某些生理聯繫,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象,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 中醫學哲學觀之五行學說
    由此推演,肝膽筋目爪在五行均屬於木。(2)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的方位、時間的季節、人體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現象進行五行歸類,從而形成了聯繫人起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
  • 五行音樂對五臟的療愈
    五音:宮、商、角、徵、羽(相當於1、2、3、5、6),又稱「天五行」,分別對應五行:土、金、木、火、水,對應五臟:脾、肺、肝、心、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而止於音。意思是,疾病是由臟腑之氣和情緒之氣導致的,可以通過音樂的方式進行調理,直至療愈。《左傳》說,音樂像藥物一樣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長壽。
  • 淺說中醫的「五行學說」
    中醫是以五臟為核心,但為了便於理解五臟之間相互關係,引入五行學說的概念,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五行學說應用於中醫,對初學者來說,不需要搞得太清楚,是的,我沒說錯,不需要搞得太清楚,同陰陽學說一樣。五行學說,他只是認識問題的一個工具,工具好用你就用。如你感覺五行學說深奧,特別令你難以琢磨理解,那不如直接把精力應用到下一章藏象學說對五臟的認識上。畢竟解剖學的發展,你對五臟有個立體印象!且五行學說是人們最初的最原始的,對世界的一種認識,它不可能包括世界的萬物。相生相剋,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 中華醫道智慧之五行生剋
    下面我就給您說下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醫道。說中華醫道博大精深,是因為它是以研究生命科學為使命的生命之道,它涵蓋了中華文化的大部分精華,下面就五行五臟生克平橫以證明之。相信大家對五行並不陌生,金木水火土嘛!但是簡簡單單的金木水火土卻能演化出奧妙無窮的生克之道,為就醫治病指明了方向。下面先看看五行的生克。
  • 淺議五行屬性的歸類及其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五行學說是怎樣概括和說明字宙間萬事萬物的呢?它的思想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將事物或現象分為五大類,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分別歸屬之,並根據五行之間相互聯繫的規律,說明各類事物或現象的聯繫和變化。(一)五行的特性及其歸類方法五行特性,是對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的表象及性質的直觀抽象而形成的理性概念,是分析、歸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屬性,研究各類事物內部相互聯繫的依據。《尚書·洪範》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是對五行特性的經典性概括。「木曰曲直」,是指木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特性。
  • 中醫中的五行理論~~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中醫理論,主要是指五行理論,因為五臟與五行息息相關,運用小兒推拿時,把五行相生相剋的知識搭配使用,比單一的手法和穴位,更加有效。五臟與五行緊密對應,息息相關。因此,掌握適當的五行理論對小兒推拿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它們息息相關,相互生旺,同時又彼此克制,相互制衡。五行相生主要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能生火,燧人氏的鑽木取火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