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是「痛覺」體驗:你爽的是舌頭,而痛的是全身……

2021-01-15 紫雪齋文化互助公益平臺


是什麼,

讓人在冬季凜冽的寒風中

面色潮紅、大汗淋漓?


是什麼,

讓人胃痛、喉嚨灼燒、涕泗橫流

卻停不下來?


當然是

吃!辣!



人生苦短,無辣不歡。



然而,辣,可真是一個「磨人的小妖精」。

吃辣的人感受到的是快樂,

並痛著!


吃辣時,口腔、喉嚨、食道、腸胃乃至全身的皮膚共同反應,痛與熱伴隨著唇舌間的火焰迸發,這種極致的體驗,是不是和其他味覺享受,有點不太一樣呢?


不一樣就對了!


最近,在一則科普中,CD君發現了「辣」的奧秘:辣並非是被人體味蕾感知到的一種味覺體驗,而是混合著痛覺與觸覺的混合物


換句話說,吃辣時,辣到的不僅僅是舌頭,而是全身!


那麼,我們的身體究竟是如何接收「辣」這一訊號的呢?痛並快樂著的嗜辣人士究竟為何無辣不歡?「恐辣」星人又該如何安全地嘗試吃辣?


我們一起探究「辣的奧秘」吧!


早在1997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藥理學家David Julius和他的同事們就探究出了「辣包含痛覺」這一奧秘。


他們在辣椒素的活性成分中發現了一種能夠使腎細胞反應的基因,並將其命名為「TRPV1」。這種辣椒素受體使腎細胞活躍,同時還會造成人體的高溫反應。


換句話說,當你把辣椒稱為「熱辣」時,這不僅僅是一個類比——就你的大腦而言,你的嘴真的被燒了。這是一種感覺,而不是氣味或味道,它通過處理觸覺的神經傳遞到大腦。像其他觸覺感受器一樣,TRPV1受體遍布皮膚內層。


In other words, when you call a chili pepper 「hot,」 that’s not just an analogy—as far as your brain can tell, your mouth really is being burned. That’s a feel, not a smell or taste, and it passes to the brain through nerves that handle the sense of touch. Like other touch receptors, TRPV1 recep­tors are found all over the inner layer of your skin. 



《自然》雜誌的姐妹出版物《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曾發布科普問答《為什麼吃辣的食物會造成身體的熱反應(例如與出汗、灼燒類似的反應)?》(Why is it that eating spicy, "hot" food causes the same physical reactions as does physical heat (burning and sweating, for instance)?)


其中提到:


辛辣食物會激發皮膚中通常對熱有反應的受體。這些受體是疼痛纖維,嚴格意義上被稱為多模式傷害感受器。它們可以應對極端溫度和強烈的機械刺激,如捏和割傷;它們也會對某些化學影響產生反應。


…spicy foods excite the receptors in the skin that normally respond to heat. Those receptors are pain fibers, technically known as polymodal nociceptors. They respond to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to intense mechanical stimulation, such as pinching and cutting; they also respond to certain chemical influences. 


中樞神經系統對感覺系統正在發生的事情做出反應。因此,疼痛和溫暖神經纖維的活動模式會觸發感覺和熱量的物理反應,包括血管舒張、出汗和潮紅。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acts to whatever the sensory system tells it is going on. Therefore, the pattern of activity from pain and warm nerve fibers triggers both the sensations and the physical reactions of heat, including vasodilation, sweating and flushing.


大多數人認為辛辣食物的「灼熱」是一種味道。實際上,這兩種感官體驗是相關的,但是非常明顯。他們以同樣的方式支配舌頭,但是由辣椒素引發的疼痛系統發生在身體的任何地方,人們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獲得熱效應。


Most people think of the 'burn' of spicy food as a form of taste. In fact, the two sensory experiences are related but are very distinct. They innervate the tongue the same way, but the pain system that is triggered by capsaicin is everywhere on the body, so one can get thermal effects everywhere. 


簡單來說,吃辣時,我們的味蕾被激活,口腔中可以與辣椒素結合的受體蛋白質開始與辣椒素結合,刺激痛覺和熱覺神經,受到自己的神經將信號傳遞給大腦,於是大腦經過分析,就得出了「灼痛」的感覺。 



「辣椒虐我千萬遍,我待吃辣如初戀。」可是,為什麼要如此「折磨」自己呢?



英國《衛報》對此的解釋是:追求「燃燒的感覺」


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Paul Rozin的說法,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每天都吃辣椒。為什麼? 因為他們「喜歡這種灼燒的感覺」。Rozin在今年的心理科學協會會議期間舉辦的胃腸心理學研討會上指出,人類是我們所知道的唯一一種專門追尋負面事件的物種。


According to psychologist Paul Rozin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bout a third of th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eat hot peppers every single day. Why? Because they "love the burn". At a symposium on gastro-psychology during this year's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convention, Rozin pointed out that humans are the only species – we know about – that specifically seek out what would otherwise be considered negative events.


這種對於負面感官刺激的追求被科學家稱之為「享樂逆轉」(hedonic reversal)或「良性受虐機制」(benign masochism)。科學研究表明,似乎只有人類能從消極的感覺本身中獲取快樂。


也許我們追尋吃辣的痛苦經歷,同時又有意識地告訴自己吃辣沒有真正的危險。


Perhaps we seek out the painful experience of snacking on chillies while consciously maintaining awareness that there is no real danger to ourselves. 


文章還將辣椒與其他有刺激性的事物,如過山車、恐怖電影,進行了對比。


畢竟,人們似乎喜歡——並積極地尋找——許多其他不受歡迎但又表面上安全的感覺:過山車或跳傘提供的墜落感,看恐怖片時的恐懼和焦慮感,跳入冰冷的水中時身體上的痛苦經歷,甚至是看到煽情畫面的悲傷。


After all, people seem to enjoy – and actively seek out – many other sensations that are otherwise undesirable but are ostensibly safe: the sensation of falling provided by rollercoasters or skydiving, the feelings of fear and anxiety while watching horror movies, the physical pain experienced upon jumping into icy water, or even the feelings of sadness that come while watching a tear-jerker. 


也許正是這種認知不匹配本身就能帶來刺激:就像一次又一次地進入過山車或者將《人皮客棧》的碟片推入DVD播放機一樣,辣椒素的燃燒似乎只會帶來威脅。


Perhaps it is this cognitive mismatch itself that provides the thrill: like strapping into a rollercoaster or popping Hostel into your DVD player over and over again, the burn of capsaicin only seems to be threatening.


總之,辣椒素在舌尖的燃燒似乎只是一種威脅,而不會帶來危險。而恰恰人們「享受」著這種「安全」的「威脅」。


事實上,吃辣好處多多。


最讓人難以抗拒的一項,就是減肥



英國《太陽報》揭示了吃辣瘦身的原理:當身體處於「產熱」(thermogenesis)狀態時,卡路裡會被燃燒用來生產熱能,於是我們就會變瘦。吃辣,可以引導「產熱」狀態的發生,從而幫助人燃燒脂肪。


註冊營養師Helen Bond對此進行了進一步解釋:


當辣椒素被包含在飲食中時,每天額外燃燒50卡路裡。


When capsaicin was included in the diet, an extra 50 calories were burned each day.


其他小型研究顯示,其他香料,如芥末和生薑,可能有助於燃燒卡路裡或增加飽腹感,導致我們少吃。


Other small studies show other spices such as mustard and ginger, may help burn calories or improve satiety (feelings of fullness) so we eat less. 

美國Push Doctor網站還提出過一種未經證實的理論(乍一看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辣的食物無法一次性吃太多,所以能讓人變瘦。


此外,吃辣還可以讓人長壽


北京大學、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在2015年進行了一項研究。通過觀察了50萬中國成年人的工作餐飲食,研究人員發現每周至少吃辣一次的人在接下來的七年中死亡的可能性降低了10%。而那些每周吃辣三到七天的人的死亡風險降低了14%。


儘管該研究團隊聲明說,基於這項研究的觀察性質,不可根據研究結果進行因果推斷,但來自劍橋大學的Nita Forouhi仍表示,吃辣的潛在益處毋庸置疑:


潛在的益處包括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特性。 科學家們還注意到了辣椒對腸道微生物群和抗肥胖效果的貢獻。


These included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cancer properties. Scientists had also noted the benefits for gut microbiota and anti-obesity effects from chilli. 


據稱,吃辣可改善血液循環,擴張動脈,降低血壓並降低患血栓的風險。 在馬裡蘭大學醫學中心進行的研究也表明,姜和薑黃等香料可以降低膽固醇。


Spices have been claimed to improve circulation, widen arteries, lower blood pressure and decrease the risk of blood clots. Research carried out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Medical Center also indicates that spices such as ginger and turmeric could decrease cholesterol. 



那麼,對於不能吃辣星人而言,怎樣才能安全地嘗試辣椒呢?


費城莫奈爾化學感覺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嗅覺研究員帕梅拉•道爾頓(Pamela Dalton)為初嘗辣椒者提供了幾個小貼士:


道爾頓建議,給你已經喜歡的菜加點辣椒。吃一大口。如果感到疼痛,等上兩到五分鐘,讓你嘴裡的受體不再那麼敏感後,再咬一口。不要太心急,把乳製品放在手邊,以防萬一;牛奶中的分子可以吸引和溶解辣椒素。把食物放在喉嚨後部,而不是唇邊。喉嚨後部的黏膜不那麼敏感。


Add the spice to a dish you already like,」 Dalton says. "Take a mouthful. If it hurts, wait two and a half to five minutes for the receptors in your mouth to desensitize before taking another bite. Don’t overdo it, and keep a dairy product nearby in case you do; molecules in milk attract and dissolve capsaicin. Put the food toward the back of your throat, where people tend to find the mucous membrane less sensitive. Don’t get it on your lips.


練習這種良性受虐:通過不斷地讓你的神經接觸辛辣,讓你的大腦相信這些是你想要的體驗,而不是威脅。道爾頓說:「我們往往喜歡反覆經歷的事情。」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純粹接觸效應」。


Practice a benign masochism: By repeatedly exposing your nerves to spices, you reassure your brain that these are desired encounters, not threats. 「We tend to like things that we experience over and over,」 Dalton says. Psychologists call this phenomenon 「the mere-exposure effect.」 


「如果你每周至少吃一次辛辣食物,幾個月內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耐受性增強了。」吃辣新手可以從一種較溫和的化合物開始,這種化合物的作用時間較短,存在於肉桂、姜、黑胡椒、薄荷或芥末中,它會逐漸積累成辣椒中熾熱的辣椒素。


If you eat spicy food at least once a week, you』ll notice an increased tolerance within a few months. True novices might want to begin with one of the gentler chemical compounds, whose effects are shorter-lived, found in cinnamon, ginger, black pepper, mint or wasabi and build up to the fiery capsaicin in chiles. If you need more incentive to start down this path, consider that studies suggest that capsaicinoids have anticancer,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They also aid in digestion and reduce cholesterol levels.



不要把吃辣看作一個痛苦的過程。


「It’s helpful to think of spiciness as something other than painful.」


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動力開始嘗試辣椒,多想想辣椒素具有抗癌、抗炎和抗氧化的特性。它們還有助於消化和降低膽固醇。


If you need more incentive to start down this path, consider that studies suggest that capsaicinoids have anticancer,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They also aid in digestion and reduce cholesterol levels.

放輕鬆,讓這種植物化合物擴寬你的味蕾,以一種新的方式體驗食物。「你必須願意放棄控制權。」道爾頓說,「相信你的嘴明年不會這樣燒了。」


Relax and let the plant compounds expand your ability to experience food in a new way.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give up control,」 Dalton says. 「Trust that your mouth is not going to burn for the next year.



不過,美國醫學博士、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匹斯堡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臨床教授大衛·塞爾旺·施萊伯抗癌十八年去世後留下的資料或許更值得相信——


(截圖來源《每個人的戰爭:抵禦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附「抗癌行動彩圖手冊」)

來源:衛報、太陽報、科學美國人、Push Doctor、中國科普網、搜狐

本公眾號秉承一貫的傳統文化傳習、社會自助互助、人文關懷、危難援助等宗旨,倡導基於人間溫情、友愛的日常性自發、自願、自主的學習交流、人際關愛等自助與互助之風習。

本公共號五項原則——

一、中國為家園,人類為本源,宇宙為根源;

二、關注人、社會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備、質樸無華;

四、居仁由義,樂善不倦,溯遊儒釋道之源;

五、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赤誠弘毅化憂患。

相關焦點

  • 【心理】辣是一種痛覺
    舌頭表面有味蕾,味蕾上有味覺細胞和味覺神經,所以人能通過舌頭上的味蕾來感受味道。
  • 漲知識丨為什麼有的人特別能吃「辣」?辣是一種「痛覺」
    在中國,「辣」味已經滲入到天南地北的美食中。對於喜歡吃辣的人來說,「辣」帶來的爽,總是令舌頭無法戒掉。而對於不能吃辣的人,「辣」就成了讓人眼淚、鼻涕直流,口唇腫脹,舌頭髮麻的「武器」。為什麼有的人無辣不歡,有的人卻一口不能吃?
  • 科普丨原來辣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愛吃辣的人其實是痛並...
    那麼,辣從哪裡來呢?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只要吃到辣椒,仿佛身上不管哪裡,都可以感覺到辣味,甚至會出現辣得冒汗的現象。大腦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信號,是因為我們的口腔中有一種可以和辣椒素結合的受體蛋白質,當我們吃辣時,辣椒中所含的辣椒素就會和這種受體結合,刺激我們的痛覺神經並傳遞給大腦。因此,我們在吃完辣椒後會有一種灼痛的感覺。
  • 辣不是味道而是一種痛覺!你知道嗎
    隨著川味美食名聲鶴起,麻辣美食越來越普及且受到大家的歡迎,能吃辣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很多人更是無辣不歡。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其實辣並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人最基本的味覺只有四個,那就是酸甜苦鹹,我們平時嘗到的各種味道,都是這四種味道混合的結果。
  • 為什麼吃辣椒菊花會感覺到辣,吃糖卻不會覺得甜?
    對於無辣不歡的火鍋一族,沒有什麼比飽餐一頓更有幸福感的了吧,但是這樣的幸福過後,第二天伴隨的可就是慘不忍睹的菊花了。但你有沒有想過,滿足口腹之慾的「辣」,可以貫穿全身,但同樣讓人愉悅的甜,為什麼就只有舌頭能感受的呢?今天Dr.G就帶你了解一下,同樣讓人愉悅的「辣」跟「甜」,給身體帶來的快感差別怎麼就那麼大呢?
  • 「辣」其實是一種痛
    酸甜苦辣鹹也作為調味應用於各類飲食之中,而其中的「辣」卻有別於其他四味,它並不是靠味覺來體驗的。辣其實是一種痛覺。痛覺是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是化學物質(譬如辣椒素、薑酮、姜醇等)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於灼燒的微量刺激的感覺,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所以其實不管是舌頭還是身體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經能感覺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
  • 人生五味——「辣」到底是味覺還是痛覺?人為什麼會喜歡吃辣?
    有人說「辣」不屬於味道,而是人的痛覺。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把辣椒塗抹在皮膚上,並不會感到疼痛,最多也就是感覺到有點熱烘烘的。就算是抹到傷口上去,疼痛的感覺甚至還沒有熱烘烘的感覺多。可是這九十度的熱茶喝到嘴裡,那感覺就不一樣了,口腔裡可能會燙脫層皮兒,但是你也不會感覺到很疼痛,尤其是這舌頭一點事兒沒有。你看那吃火鍋的,把那筷子剛從滾燙的火鍋裡夾出來就塞嘴裡了,又燙又辣,卻是一個比一個吃得歡騰。
  • 辣,是痛覺不是味覺
    而在口味方面,中國人舌尖最愛「辣」。雜誌近三次發布的國人最偏愛的味道排行榜中,辣始終居首,甜一直緊隨其後,接下來則是鹹和酸,苦則排名最後。但是,與其它四種不同,辣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痛覺。味覺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的刺激,並產生的一種感覺。
  • 「辣」是一種味道嗎?其實它是一種神經痛覺!死神辣椒有多辣?
    「無辣不歡」、「無辣不香」,愛吃辣的人們都離不開辣味,辣的味道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飲食文化的絕大部分了。各種美味食物都添加辣椒或者是加上辣的調味料才好吃,例如人們喜歡吃的麻辣火鍋、各種品牌的麻辣湯等等。吃起辣來,真的是胃口大增,有種盪氣迴腸的感覺!人們常說的辣味,其實它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神經痛覺!
  • 以為是仙人掌,卻比「死神」辣椒還辣一萬倍,網友:讓人失去痛覺
    人們吃到非常辣的食物時,總是會伸著舌頭叫:「辣死啦!辣死啦!」辣,這種特殊的感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們的食慾,所以人們吃辣完全是出於味覺體驗。但是,你知道嗎?其實,辣不是一種味覺體驗,而是一種灼熱疼痛,是辣刺激皮膚和舌頭,使其感覺痛和熱的一種體驗。
  • 為什麼說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因為舌頭上不存在味覺地圖
    可是你知道嗎?其實一直以來我們熟知的「辣」其實並不屬於味覺,而是一種痛覺。 如果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取一小勺辣椒醬塗抹在手中,你會發現仍能夠感覺到刺痛感。很有趣吧?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給味覺下個定義。 味覺是什麼? 味覺指的是我們的味蕾受到直接化學刺激而產生的感覺。我們味蕾上存在的味覺細胞,感受到味道的刺激和嗅覺一起在大腦中合成了我們的味覺。
  • 辣並不是味覺,而是一種痛覺,無辣不歡的人就是「痛並快樂著」
    若是將這句詩移植到西南地區,或許就會變成「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辣」了。辣椒擁有著奇妙的魔力:常吃辣的人,越吃越上癮;不吃辣的人,見了辣椒就繞道走。人們為什麼會喜歡吃辣?辣椒又為什麼讓人慾罷不能?看似是「自虐」的吃辣,為何讓人如痴如醉?
  • 辣是一種痛覺|你真的能吃辣嗎?
    良性自虐機制(benign masochism)可以用於解釋人為什麼熱衷於吃辣椒,辣椒使人產生痛覺,從而欺騙大腦釋放內啡肽,但又不會使人處於實際的危險當中。這種機制與人熱衷於乘坐過山車,或是跳樓機,或是長跑(缺氧),或是看恐怖電影的機制是相同的。都是欺騙大腦釋放內啡肽而產生愉悅感的行為,又並不處於真正的危險當中,因此稱為良性自虐。
  • 你知道嗎?辣是痛覺(文末福利)
    今天的節目當中,吳老師和施嵐要聊聊他們吃辣的經歷。
  • 辣椒明明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為什麼還要那麼多人喜歡「受虐」
    在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也將收到味覺傳遞的信號,用來感知這些味道,但是在舌頭的味覺分布區裡,並沒有辣味對應的味覺區。之所以我們可以感到辣,是因為辛辣食物中的一些複合物,激活了人體中一種叫做「傷害性感受器」的感覺神經元。
  • 為什麼說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
    Erin知味編輯生活中,我們常把「酸甜苦辣鹹」放在一起,作為我們從食物中能品嘗出來的基本味道。可是你知道嗎?其實一直以來我們熟知的「辣」其實並不屬於味覺,而是一種痛覺。讓辣椒產生辣味的活性成分叫做辣椒素(反式 8-甲基-N-香草基-6-壬烯醯胺),它對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都有刺激性並可在口腔中產生灼燒感。當然還存在其他的一些物質也能產生類似的效果,比如生薑中含有的薑酮,姜醇等等。
  • 辣,其實是一種痛覺!
    辣,我們都不陌生,不少人尤其是南方人可以說是無辣不歡,我們應該都聽過這樣的民間傳說:湖南人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
  • 辣不是味覺,而是痛覺!喜吃辣的人愛冒險
    在「國人最偏愛的味道」排行榜中,「辣」始終居首。然而「辣」並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覺。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強烈刺激性,使人產生灼燒感,就是所謂的「辣味」。既然辣椒帶來的是疼痛,為什麼人們卻樂此不疲呢?根據相關研究,這也許和良性自虐有關。
  • 辣是痛覺?!
    薄荷有涼的感覺,但是溫度沒有下降辣有熱的感覺,但局部沒有溫度上升(傳導神經通路是痛覺通路)辣椒素與P物質辣椒素引起神經細胞釋放的 P 物質與痛覺傳遞有關。辣和燙其實是不一樣的,燙是給你的身體物理加溫,而辣椒素本身並不放熱,更不會讓你燙傷,只是通過化學反應讓你產生灼熱的感覺;冰塊或對著風扇吹並不能達到解除辣感的效果。辣椒素受體是一種溫度受體,在辣椒素的作用下的結果是儘管體溫沒有實際升高,但身體會以為體溫正在升高,進而運作降溫機制,進一步降低體溫會加劇這一反應。
  • 辣是痛覺啊啊啊啊
    除了口腔之外,人的皮膚上也有一些這樣的神經受體,所以柔嫩的皮膚接觸了辣椒,也會感受到辣。人類天生就喜歡甜,但幾乎沒有人生來就喜歡辣。對辣的喜好源於後天的培養——人對辣接觸多了,那種火辣的感覺所帶來的愉悅感就超越了痛覺,人就開始變得享受辣了。歐洲傳統醫學大師蓋倫認為,如果一種食物同時具備「熱」「溼」「脹氣」三種感覺,那麼它就具有催情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