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DN)漸進性變性缺失,導致紋狀體多巴胺(DA)含量缺乏從而引起運動障礙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狀包括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姿勢不穩與運動遲緩。此外,還可伴隨焦慮、嗅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情感和記憶障礙等非運動症狀。
臨床主要通過藥物和手術來提高腦內紋狀體的DA水平來達到改善目的,但均只能短期緩解症狀且後期副作用大,另外,這些方式不能改善患者的情緒障礙、睡眠問題、痴呆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非運動症狀。
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幹細胞移植可在損傷腦組織內進行神經再生與修復,主要機制包括細胞替代、免疫調節、抗細胞凋亡以及改善細胞代謝等作用,相應的臨床前和臨床研究也均已證實了幹細胞對帕金森的療效。
幹細胞移植帕金森的臨床前進展
探討幹細胞移植對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改善作用,研究人員對小鼠實施經鼻腔給藥3次,120天後進行了行為測試,然後處死小鼠並使用新鮮的黑質緻密部分(SNpc)檢測通過螢光顯微鏡方法標記的「幹細胞-綠色螢光蛋白」;免疫組織化學檢測SNpc固定腦組織中的綠色螢光蛋白、人神經Nestin和酪氨酸羥化酶(TH)標記物。
數據顯示,幹細胞移植後行為參數有顯著改善,標記的「幹細胞-綠色螢光蛋白」遷移到SNpc,Nestin作為一種差異神經元生物標誌物在SNpc中表達,多巴胺能神經元標記物TH顯著升高。研究者認為,鼻內途徑移植幹細胞可作為一種改善帕金森症狀的無創新方法。
幹細胞移植帕金森的臨床進展
我國自幹細胞實施備案制度後,已批准了3項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的臨床試驗,這說明了幹細胞治療帕金森初步取得了積極效果,幹細胞移植不良反應輕,一定程度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我國學者吳等人開展一項幹細胞移植與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其中選取了32例帕金森受試者進行研究對象,帕金森臨床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安全性較好,取得了良好效果。幹細胞移植途徑較多,可通過直接腦立體定位移植、經蛛網膜下腔腰椎移植以及經血管移植,療效以腦內移植最為顯著。
2018年日本研究人員將幹細胞移植至一名帕金森患者腦內,過程中及術後未發生腦出血等不良反應,6個月後進行第二次幹細胞移植。此項臨床試驗共納入7名帕金森受試者,首個手術觀察期為兩年,安全性與有效性確定後將實施第二例臨床試驗。
綜上,幹細胞移植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其治療帕金森的應用價值也已逐漸得到肯定,為帕金森患者帶來曙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一五零生命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