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具有高活性和高特異性,DEPC被用作DNA和RNA二級結構的探針

2020-12-04 西遊有話說

DEPC的其他用途:除了與蛋白質中的組氨酸殘基的反應外,DEPC可以在未配對的嘌呤的咪唑環N7上形成鹼不穩定的加合物,導致糖苷鍵的斷裂和產生一個鹼不穩定的脫鹼基位點(綜述,見Ehrenberg et al.1976)。

由於具有高活性和高特異性,DEPC被用作DNA和RNA二級結構的探針。未配對的腺嘌呤殘基具有強反應性(Lconard et al. 1970, 1971), Z-DNA中的鳥嘌呤殘基也具有強反應性(Herr 1985;Johnston and Rich 1985)。

因此,嘌呤與DEPC反應活性的減少可以用來測量Z-DNA與特異蛋白質間的結合(Runkel and Nordheim 1986)。使用DEPC的問題通過熱降解DEPC會產生少量的乙醇和二氧化碳,這導致離子強度增加和非緩衝液的pH降低。

DEPC可以使RNA中未配對的腺嘌呤殘基羧甲基化。在體外蛋白質合成體系中,暴露在DEPC中的mRNA翻譯效率降低( Ehrenberg et al.1976)。

然而,DEPC 處理的RNA形成DNA-RNA或RNA-RNA雜交分子的能力並未受到嚴重的影響,除非大量的嘌呤殘基被修飾。核酸酶S1 (M=29 030)是一種由米麴黴(Aspergillus oryzae)真菌分泌的熱穩定的胞外酶。

成熟酶被糖基化,包含2個二硫鍵和排列在活性裂隙的一-組3個Zn2+,Zn2*是酶活性必需的。

相關焦點

  • .| diSUMO光親和探針——高效識別多聚SUMO鏈特異性結合蛋白
    小泛素樣修飾(SUMOylation)作為類泛素修飾的一種,可調控多種細胞過程,例如核轉運、穩定蛋白質和修復損傷DNA等。SUMO具有三種亞型:SUMO-1,-2和-3,通常這些中只有一個在單個位置上附著於底物蛋白(monoSUMOylation)。
  • 由於雜交信號的強度與探針的特異活性成正比,而與其長度成反比
    動物基因組DNA這種初始DNA基因組複雜性較高且(或)序列很複雜的情形,最好使用一個基因組瀏覽器去選擇一個合適的探針序列。有一種比對工具可被用來在起始基因組中尋找和鑑別出對靶DNA特異,且對初始DNA的其他序列沒有高度同源性的一段序列。
  • 定量PCR Taqman探針設計要領
    自90年代Taqman探針誕生以來,雖然螢光探針(引物)不斷有新的技術出現,但是作為一種經典的定量PCR技術,Taqman探針技術仍然是許多實驗研究人員進行定量檢測的首選,這主要是因為相對於SYBR螢光染料,Taqman探針具有序列特異性,只結合到互補區,而且螢光信號與擴增的拷貝數具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因此特異性強靈敏度高,而且條件優化容易;而相對於雜交探針,Taqman
  • DNA探針不易降解(相對RNA而言),一般能有效抑制DNA酶活性
    基因探針根據標記方法不同可粗分為放射性探針和非放射性探針兩大類,根據探針的核酸性質不同又可分為DNA探針,RNA探針,cDNA探針,cRNA探針及寡核苷酸探針等幾類,DNA探針還有單鏈和雙鏈之分。下面分別介紹這幾種探針。
  • 雜交捕獲 之 非特異性雜交
    1.非特異性雜交是怎麼出現的?      雜交捕獲,顧名思義就是把我們需要的目的片段通過與探針特異性結合的狀態捕獲出來。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非特異性的雜交。   說起非特異性雜交,可能每個做雜交捕獲的人大都碰到過這個問題,而且實驗中出現非特異性雜交,可能直接使得洗脫後雜交文庫濃度偏高,進一步導致上機測序中靶率差,最終造成測序失敗。
  • Advanced Materials :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合作發展了一種基於DNA納米技術的三維DNA納米結構探針,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類新型的生物傳感平臺,實現了對基因和蛋白質高性能檢測。
  • 試驗對比了RNA測試與DNA-RNA測試診斷不確定甲狀腺結節的有效性
    在總共2368名患者中,397名患者由於細胞學不確定被認為符合招募標準,346名患者隨機接受2種測試中的1種。在評估入選資格的整個隊列中,評估了3140個甲狀腺結節,其中427個(13.6%)為細胞學不確定。此外,20%的不確定結節為惡性腫瘤。
  • 新型冠狀病毒螢光PCR引物探針設計之我見
    用SARS和蝙蝠CoV的N基因序列作為對照,對新型冠狀病毒的N基因序列排序,從圖1、2、3中可見,在美國CDC的設計中,除了第二套的上遊引物不特異外,其餘探針和引物的位置都是選擇了組內保守組間特異的區域。第二套的探針和下遊引物都是在特異的區域,所以也不會產生非特異的擴增。
  • 腫瘤治療之雙特異性抗體—結構、優勢、製備、研究現狀
    根據不同結構可將雙特異性抗體結構主要有2大類: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與不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non-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根據不同結構可將雙特異性抗體結構主要有2大類: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與不含Fc片段的雙特異性抗體(non-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non-IgG-like雙特異性抗體:非IgG樣BsAb缺乏Fc片段,僅通過抗原結合力發揮治療作用,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易於生產、分子量小等特點。
  • 研究解析寨卡病毒基因組RNA二級結構圖譜並發現調控RNA病毒傳播的...
    該論文對寨卡病毒的RNA基因組在二級結構層次進行了綜合分析和建模,並在此基礎上發現且驗證了一個只在流行株系中特異性存在的長程RNA-RNA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該相互作用可能促進寨卡病毒流行株系的細胞感染功能。論文顯示了RNA二級結構對寨卡病毒的重要作用,闡釋了調控RNA病毒傳染性和毒性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相關藥物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寨卡病毒是一種黃熱病毒。
  • 用於原位雜交的探針可以是單鏈或雙鏈DNA,也可以是RNA探針
    組織原位雜交簡稱原位雜交,指組織或細胞的原位雜交,它與菌落原位雜交不同,菌落原位雜交需裂解細菌釋出DNA,然後進行雜交,而原位雜交是經適當處理後,使細胞通透性增加,讓探針進入細胞內與DNA或RNA雜交,因此原位雜交可以確定探針互補序列在胞內的空間位置,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和病理學意義。
  • PNAS:神經元高活性和高爾基體結構之間的關係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神經元高活性和高爾基體結構之間的關係,並由此揭示出了神經元活性對細胞器結構造成的前所未知的影響,這不僅可用於解析高爾基體中的蛋白加工和運送過程,而且也有助於解析神經細胞的信號傳導。相關成果公布在1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版上。
  • 方顯楊課題組報導長鏈RNA位點特異性共價標記金納米顆粒的新技術...
    RNA的結構-功能研究是結構生物學的前沿熱點和難點。由於RNA自身的柔性和分子量限制,應用傳統的結構生物學方法,例如X射線晶體學、核磁共振或冷凍電鏡對其進行結構研究非常困難。當前,RNA的三維空間結構信息還非常少。
  • 科學家研製出近紅外激發的納米探針
    在眾多監測方法中,螢光成像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非侵入性地獲取細胞外離子濃度動態變化的時空信息,從而多尺度揭示腦部神經元間的相互作用。然而,現有的鉀離子探針只能用紫外或可見光激發,因其在活組織中易於被吸收和散射而只能應用於大腦淺層。另外,現有的鉀離子探針抗幹擾性差,選擇低,尤其難以區分鈉鉀離子,無法實現針對鉀離子的特異性監測。
  • 該步驟的效率隨不同轉移方法和靶RNA相對分子質量而變化
    該步驟的效率隨不同轉移方法和靶RNA相對分子質量而變化。●省去了雜交後的洗滌步驟。雜交結合的緊密性與洗滌的效率影響了背景與信號強.度。無論多有技巧的洗滌,幾乎都無法使Northerm雜交所導致的信噪比高於10。●對RNA降解具有更大的耐受性。
  • 王忠良Chem.Soc.Rev.最新綜述:高性能螢光和生物發光RNA成像探針的...
    近日,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王忠良教授、中國科學院田捷研究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陳小元研究員(共同通訊)等人總結了最先進的高性能RNA成像探針,包括可以對具有特殊修飾的RNA序列成像的外源探針和可直接成像而無需特殊處理的內源性探針,並對每個探針都詳細地論述了其結構和成像原理。此外,還總結了mRNA和miRNA成像探針在研究生命過程以及檢測癌症中的應用。
  • 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質都具有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結構?
    學過生化的人都知道,為了方便起見,蛋白質的結構可以人為的劃分為四個不同的層次,即一級結構、二級結構、三級結構和四級結構(圖1)。
  • 科學網—實現一氧化氮螢光探針高靈敏可循環檢測
    本報訊(見習記者程唯珈)近日,華中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孫耀、李海兵和楊光富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一種高特異性一氧化氮(NO
  • 一個令人心醉的謎題——DNA和RNA是如何演化出美妙的螺旋結構?
    最近,喬治亞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超分子聚合物的形成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全然自發的對稱性破缺——這對生物純手性的起源有著重大的啟示作用。他們認為,可能早在數十億年前,當構成RNA的那些化學物質偶然地旋轉成螺旋狀時,就出現了RNA的這種螺旋結構。
  • RNA探針復活古DNA
    但更普遍的情況是,科學家所發現的古人類遺骸埋藏於土壤之中,這些土壤的溫暖程度足以滋生無數細菌,而這些細菌會將古人類的DNA清除,使研究者的分析工作異常艱難。幸運的是,在近日召開的美國人類遺傳學協會年會上,科學家提出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專門用於對古人類DNA樣本進行「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