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分析第10章的內容。
第5句說他們將把敵人打敗、踐踏。和合本說騎馬的也必羞愧,原文是指騎兵也被打敗。在亞述和巴比倫時期,騎兵是關鍵力量,能把敵人的騎兵打敗,也就代表贏得戰爭。
作者幻想他們將英勇作戰、取得勝利,雖然對以色列人來說,這已經是白日做夢,但是他既然在編神話,那麼編得還不夠玄幻。既然有神幫忙,他完全可以像士師記第7章、撒母耳記上第14章、列王記下第19章、歷代志下第20章寫的那樣以極少勝極多,或者神直接派使者出來,一夜就將敵人殺光,或者以色列人只要給耶和華唱讚美歌,耶和華就派伏兵出來殺死敵人、再讓敵人自相殘殺、全部死光光,以色列人根本不需英勇作戰就取得勝利,那不更好嗎。
因為這章內容在比較後面,而且歷史上以色列並沒有復國和取得大勝,經學家都認為這話是預言彌賽亞時候的戰爭,也就是基督再臨的時候。這就比較可笑,我們現在打仗都早已不用騎兵,基督再臨時打仗去哪裡找騎兵來讓他們打敗呢。
第6-10句說耶和華要拯救以色列人、要使他們歸回。這段話也證明作者的生活年代應該遠早於大流士時代,在大流士時代雖然仍需要呼籲被擄在外的以色列人歸回,但這已經不是已經歸回的以色列人最迫切想要達成之事,他們如果要寫詩的話,不會把這事當作最重要的事,不會為此花最多的筆墨。
第8句和合本說:我要發嘶聲聚集他們。原文應該是發口哨聲、發信號的意思。在以色列人盼望歸回的時候,他們都編耶和華到時會聚集他們,使被擄之人聚集起來一起歸回,實際上因為並沒有神來聚集他們,所以他們歸回是分散的。撒迦利亞書上一作者還在呼籲沒有歸回的以色列人歸回,並想上非利士人加入他們,說明在猶大滅亡兩百多年後,歸回的人數量還是不如人意。這句話後半句說歸回的人數要增加到跟以前一樣,明顯這個目標在很長時間都沒有達成。
第9句說他們雖被趕到各國,但他們和他們的兒女都可得存活,並且會一起歸回。首先這句話跟耶利米書等先知書寫的是矛盾的,那些是寫以色列人被趕出去之後,耶和華還要讓刀劍去追殺他們,他們最後十人只能餘下一人。另外,這句話如果不是瞎說的話,也說明作者應該生活在巴比倫時代之前,因為只有時間很短才能幻想被擄之人本人還可以活著歸回。實際上就算在巴比倫滅亡時他們歸回,大部分被擄之人已經死在他鄉,歸回的人已經是他們的後代。
第10句說領他們出埃及地、出亞述。這句話同樣表示作者生活年代比較早,再晚些時候就沒有人那麼提,比如到波斯的崗比西斯二世之後,不僅亞述已是遙遠的歷史,連埃及也已被滅亡,撒迦利亞書14:18還幻想神懲罰埃及,太晚之後埃及已不存在了。
第10句後半句和合本說:領他們到基列和黎巴嫩,這地尚且不夠他們居住。基列不屬猶大,黎巴嫩甚至都不屬於以色列,作者為什麼要將人往這兩個地方領呢。經學家說,作者是以埃及和亞述代表以色列人的被擄之地,用基列和黎巴嫩來代表歸回之地,分別代表河東和河西。
埃及和亞述是不用代表的,在巴比倫時期,埃及還是存在的,亞述雖已滅亡,但亞述在以色列東、北統治數百年時間,如果以色列人不屑於稱大仇敵巴比倫,而按習慣稱呼那些地方為亞述也是可以的。
基列和黎巴嫩可不可以代表河東和河西呢,代表是可以代表,但是用黎巴嫩代表河西比較牽強。首先按我們通常理解,黎巴嫩是指推羅和西頓,這兩個地方在歷史上沒有被以色列人統治過,而且那時推羅和西頓沒有被滅絕,還有很多腓尼基人住那裡呢。其次黎巴嫩在約旦河以北,根本不是在約旦河西,怎麼能代表河西呢。
其實作者這裡寫的黎巴嫩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黎巴嫩,而是指傳說中以色列最北的土地。約書亞記13:5說約書亞老了還有一些土地沒有取得,包括迦巴勒人之地,並向日出的全黎巴嫩,就是從黑門山根的巴力迦得,直到哈馬口。按這句話的意思,這個黎巴嫩是指約旦河發源地東北的巴力迦得繼續往東北到哈馬口的一片土地,而不是指推羅、西頓那個地方。
如果把約旦河直線向北延長,作者寫的黎巴嫩和基列相當於以色列傳說中約旦河東從最北到最南的土地,要說代表,這兩個地方合起來代表河東的土地還差不多,不知作者為什麼沒有提一個河西的地方,不過換個角度想,聖經裡經常以最北到最南來代表全以色列的土地,可能在作者的想法裡,這就是北國以色列從最北到最南的土地,所以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北國以色列的所有土地。
後面說「這地尚且不夠他們居住」是什麼意思呢。經學家們說,這是因為歸回的人太多,河東和河西都不夠他們居住。這句話的原文應該是「直到找不到他們」,意思是說神會把所有被擄之人帶回去,直到沒有人留在外面。可能後來有人不理解這句話,在「找不到他們」中間加了「空間」兩字,就變成「直到找不到地方可以安置他們」的意思。如果歸來的人太多住不下,那麼後面就應該寫還要佔哪些地方給他們住,但是後面並沒有這樣的句子,說明作者並沒有這樣的意思。
按作者的原意,把所有被擄之人都帶回去,這個目標也沒有達到,則此可見這話並不是神說的,因為沒有法力。如果按另一個意思,說人太多不夠地方住,我們從本書前面說耶路撒冷都還沒什麼人、周圍城邑都沒有可以看出,這個目標更加沒有達到,這話如果是神說的,說明神說話根本不管用。
第11句和合本說:耶和華必經過苦海,擊打海浪,使尼羅河的深處都枯乾;亞述的驕傲必致卑微,埃及的權柄必然滅沒。這個苦海原文應該是壓榨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埃及曾苦待以色列人,不過因為語意不是很通順,所以有的版本改成埃及的海或者狹窄的海。
作者說耶和華過海去擊打海上的波浪,整條尼羅河都將乾涸,這事顯然並沒有發生過,有的經學家說這是比喻,有的經學家則說這是預言基督再臨時要發生的事,其實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他幻想當時兩個強敵,埃及和亞述都被他們的神打敗,第12句繼續幻想以色列人依靠耶和華成為強國。
我們知道,在巴比倫時期亞述已經被滅亡,哪裡還有亞述可以被打敗呢。我們把撒迦利亞書剩下的內容都仔細看一下,可見撒迦利亞書第10-14章寫耶路撒冷受圍攻,但沒有寫耶路撒冷被滅亡,作者反覆寫耶路撒冷人必仍住在本處或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這篇文章裡又提到亞述要被打敗,作者會不會是生活在希西家到約西亞時期呢。那時猶大需要加強力量,被擄的北國以色列人需要拯救,跟第6句說的「我要堅固猶大家,拯救約瑟家,要領他們歸回」更符合。
而且那時以色列人的大敵剛好是埃及和亞述,跟第11句作者盼望亞述卑微、埃及失去權柄也很符合。還有,上面我們分析,作者以黎巴嫩到基列代表以色列失去的土地,而不是說從但到別是巴,好像也暗指當時猶大的土地還沒有失去。從文章的內容看,確實有這樣的嫌疑,如果真的這樣,以色列人認為寫於很晚的先知書,反而可能是寫最早的,這可真是好玩。具體應該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暫且不急著下結論,先分析解讀完全部內容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