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抗體產生機制起源提前1億年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將抗體產生機制起源提前1億年

本報廣州6月1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林潔 實習生 張奪)今天,由徐安龍教授領導的中山大學團隊宣布,在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將生物適應性免疫起源向前推進1億年。

據介紹,這一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生物類著名期刊《細胞》雜誌發表。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無脊椎動物文昌魚體內發現決定抗體重排的DNA片段,這將改寫現行免疫學教科書中關於適應性免疫起源於脊椎動物的結論。

人體的免疫系統分為先天的固有免疫和後天可改變的適應性免疫兩部分。抗體重排機制正是適應性免疫中,使得人類能應對無數病源侵害的最關鍵機制(例如疫苗的作用就是基於此機制)。

早在1979年,日本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人類抗體V(D)J重排機制,並提出了重排機制的轉座子的起源假說。在之後的研究中,免疫學家們發現介導抗體重排機制的關鍵酶就是:重組激活基因RAG1和RAG2,但是RAG基因編碼的是人體自身的蛋白,並非轉座酶。因此,RAG基因的起源,成為近40年免疫學的基本科學問題之一。

徐安龍教授團隊在過去10多年來一直利用有「活化石」之稱的文昌魚開展比較免疫學研究。「選擇文昌魚作為實驗材料,是因為它是從無脊椎動物進化到有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徐安龍說,隨著生物進化的越來越複雜,其免疫機制會隱藏得越深。最近,他的團隊對多個高質量的文昌魚基因組草圖進行深度信息學分析,發現文昌魚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在脊椎動物中早已滅絕的轉座子超家族。

深入分析發現,其中一個DNA轉座子家族正巧編碼了RAG1和RAG2的蛋白,並具有類似抗體基因重組信號序列RSS的末端反向重複序列TIR。通過系統和深入的功能和機制研究,他們發現該轉座子就是人們長期搜尋的決定抗體重排機制起源的RAG轉座子的「分子活化石」。

「基於此項發現,實驗室正集中精力提高重排機制在體外的有效性,力求在細胞內進行抗體改造,為未來腫瘤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多可能。」徐安龍說。

相關焦點

  • 免疫史話:抗體多樣性產生的機制爭論的解決
    利根川進和抗體多樣性產生的機制示意圖。A 利根川進(1939-);B 抗體多樣性產生的三大機制示意圖。 抗體多樣性產生的遺傳與體細胞突變機制之爭差不多經歷了20年才緩緩落幕,而且爭論雙方的各自讓步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勉強。就像爭論時經常會發生的那樣,爭論的雙方都會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方法和證據,和反駁支持對方觀點的技術與結果。
  • 新化石將蠍子蜘蛛等動物起源提前到5億年前
    這項研究將包括螯肢動物的起源時間提前到了5億年前。相關發現於2019年9月11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科學期刊《自然》雜誌。儘管只有拇指大小,但莫裡森蟲很可能是兇猛的捕食動物。它長有一雙卵形大眼睛,在口部前方發育有一對小型的鉗狀附肢,稱為「螯肢」。這對典型的附肢使得蠍子和蜘蛛等節肢動物能夠擊殺、夾持和切碎獵物,並以此命名這類節肢動物為「螯肢動物」。
  • 中國解開世界免疫學謎題 靠6億年前分子活化石
    南方日報訊 (記者/吳少敏 通訊員/蔡珊珊)爭論了30多年的人類抗體重排機制,終於找到最有力的證據。12日,中山大學徐安龍教授團隊宣布,在中國文昌魚身上發現了6億年前的免疫「分子活化石」,為「人類抗體重排機制的轉座子起源假說」提供最有力的證據。
  • Nature:抗體多樣性產生的新機制
    人的免疫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分,即B淋巴細胞產生的能識別各種病原菌的中和抗體。由於病原菌多種多樣,所以中和抗體的種類也是成千上萬。形成這種抗體多樣性的機制目前認為通過兩步進行。 首先前體B細胞會將V,D,J基因片段進行隨機組合,產生轉錄單元編碼抗體的重鏈和輕鏈。這一過程由RAG1/2重組酶介導,並產生大量的特異性B細胞克隆。
  • 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在CTLA-4和PD-1對T細胞負調控機制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開創性貢獻的美國科學家James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共同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此,對4-1BB與其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機制,而且對於4-1BB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 醫學史上的3月1日:抗體的妙用丨紀念單克隆抗體之父克勒離世
    人們通過研究發現,將經過處理的病菌或腫瘤細胞注射給小鼠後會經由小鼠免疫系統產生與之相對應的抗體,並由此來研製開發相關疾病的特效藥品或特殊檢測試劑。1995年的3月1日,是單克隆抗體研製法的發明者G·J·F克勒(G·J·F Kohler)離世的日子,他的發明開啟了生物製劑的新篇章,是一位分量足以載入史冊的科學家。
  • Nature:揭示免疫系統產生龐大的抗體庫來對抗感染機制
    2020年7月8日訊/生物谷BIOON/---人們早已知道,獲得性免疫系統可以通過基因重組在發育中的B細胞中產生大量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庫。然而,人們並不了解這些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如何能在B細胞的細胞核三維空間中相互相遇並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功能性的抗體基因。
  •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世界上首塊偽郭公蟲化石被發現 記錄提前1.65億年 World’s first tooth-necked fungus beetle fossil found in China
  • Nature:揭示染色質調節導致多樣化抗體產生機制
    2020年11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我們需要各種類型的抗體來協助抵禦外來病原體的入侵,而我們的基因組經過精巧的調整,可以產生這些抗體來滿足新出現的需求。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波士頓兒童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不僅我們的DNA,而且它的結構和包裝,協助我們產生多樣化的抗體。
  • 第三節 自身抗體產生的機理
    一、自身淋巴細胞免疫調控反應紊亂學說   Opelz等將T細胞與先經放射線照射的自身非T細胞共同培養時,發現了T細胞的增殖反應(3H-TdR滲入增加)。其反應過程中,首先OKT4+的TH與單核-巨噬細胞上的DR分子相互反應,一方面導致TH活化,細胞膜上出現白細胞介素-1(IL-1)受體,另一方面也導致單核-巨噬細胞釋放IL-2,IL-2,再刺激某一OKT4+TH亞群產生輔助B細胞的B細胞生長因子(
  • 科學網—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
  • 提前20億年,銀河系將發生大事!地球或將被徹底「放逐」?
    十多年前,天文學家觀測後預測,我們的銀河系和遠處的仙女座,將在40億年後劇烈相撞,屆時宇宙將會產生一個新的星系。這則預言,曾一度使那些愛「杞人憂天」的人很是焦慮了一陣子(當然,我們知道這種焦慮是無濟於事的)。
  • 專家:新冠肺炎抗體複雜 並非產生抗體就能控制病毒
    「如果將滅活的病毒顆粒直接注射體內,引發機體產生針對病毒的抗體,這便是傳統的疫苗。」黃波介紹說,當前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也是遵循這一基本原理,但只要機體產生出抗體,就能控制住病毒,這種想法是一種錯覺,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有些抗體甚至可以促進新冠肺炎發展。事實上,許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體內先前抗體已產生,為什麼這些抗體不能控制住病毒?
  •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2-09   今日/總瀏覽
  • 科學家在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對4-1BB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結合機制的分析發現,4-1BB的配體(4-1BBL)與激活型抗體utomilumab 結合
  • 雙特異性抗體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作用機制多樣化「圖」
    從靶點來看,雙特異性抗體項目(包括臨床前項目)主要集中於CD3、PD-1/PD-L1、HER2、EGFR等靶點。,估計2019年艾美賽珠雙抗中國市場銷售額應不足1億元人民幣。隨著單克隆抗體作為高端生物藥迅速崛起且市場表現良好,為雙特異性抗體的商業化作出優秀示範。再加上全球企業積極斥資布局雙特異性抗體相關項目,推動藥物研發進展加速。預計2020年-2024年,中國雙特異性抗體行業市場規模將由5.5億元人民幣增長至50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19.1%。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Young、博士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
  • 新發現將多細胞生物起源提前15億年
    由法國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7月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稱,他們對來自加彭的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多細胞生物起源於21億年前,而非此前人們認為的6億年前。在距今約6億年前的寒武紀,各種生物以爆炸性的速度湧現,這種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然而,生命的多樣化過程實際上發生於距今35億年到6億年前的元古代,在此期間出現了真核生物,它們與原核生物的最大不同是擁有細胞核,而且具有更複雜的組織和新陳代謝形式。不過,此前科學家很少發現中元古代(距今16億年至10億年前)之前多細胞生物存在的證據。
  • 2025年國內抗體藥物市場規模可能會超過300億
    2025年國內抗體藥物市場規模可能會超過300億 來源:中國儀器網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7-18   今日/總瀏覽:1/3930
  • 《科學》:揭示治療性抗體結合人體CD20機制
    他們描述了這些分子機制,從而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開闢了道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8月14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Binding mechanisms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to human CD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