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將抗體產生機制起源提前1億年
本報廣州6月1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林潔 實習生 張奪)今天,由徐安龍教授領導的中山大學團隊宣布,在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將生物適應性免疫起源向前推進1億年。
據介紹,這一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生物類著名期刊《細胞》雜誌發表。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無脊椎動物文昌魚體內發現決定抗體重排的DNA片段,這將改寫現行免疫學教科書中關於適應性免疫起源於脊椎動物的結論。
人體的免疫系統分為先天的固有免疫和後天可改變的適應性免疫兩部分。抗體重排機制正是適應性免疫中,使得人類能應對無數病源侵害的最關鍵機制(例如疫苗的作用就是基於此機制)。
早在1979年,日本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人類抗體V(D)J重排機制,並提出了重排機制的轉座子的起源假說。在之後的研究中,免疫學家們發現介導抗體重排機制的關鍵酶就是:重組激活基因RAG1和RAG2,但是RAG基因編碼的是人體自身的蛋白,並非轉座酶。因此,RAG基因的起源,成為近40年免疫學的基本科學問題之一。
徐安龍教授團隊在過去10多年來一直利用有「活化石」之稱的文昌魚開展比較免疫學研究。「選擇文昌魚作為實驗材料,是因為它是從無脊椎動物進化到有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徐安龍說,隨著生物進化的越來越複雜,其免疫機制會隱藏得越深。最近,他的團隊對多個高質量的文昌魚基因組草圖進行深度信息學分析,發現文昌魚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在脊椎動物中早已滅絕的轉座子超家族。
深入分析發現,其中一個DNA轉座子家族正巧編碼了RAG1和RAG2的蛋白,並具有類似抗體基因重組信號序列RSS的末端反向重複序列TIR。通過系統和深入的功能和機制研究,他們發現該轉座子就是人們長期搜尋的決定抗體重排機制起源的RAG轉座子的「分子活化石」。
「基於此項發現,實驗室正集中精力提高重排機制在體外的有效性,力求在細胞內進行抗體改造,為未來腫瘤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多可能。」徐安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