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為是學術造假?如何正確對待學術誠信

2021-01-08 閩南網

­  如何避免不誠信行為

­  敢於承擔自己學術責任是避免學術不端行為的最好方式。如果你被要求做一些你感覺不太好的事情,它很可能就是。協助某人作弊與被幫助者是一樣嚴重的錯誤。了解好課程大綱,並確保完全了解導師的期望和其對學術不誠信行為的反應:

­  考試的時候,不要四周看,尤其避免看向其它人的試卷方向,很容易讓人感覺你正在抄襲別人的試卷

­  在考試的時候,遮擋你自己的試卷。如果你感覺到有人正在抄襲你的試卷,可以要求調座位。這會給監考員很好的暗示,會注意到周圍的學生是否有不抄襲行為,如果有,一定會立刻處理

­  如果允許你帶參考資料到考場,那麼要確保不能要帶個人筆記以及其他不被允許的材料到場

­  如果把自己的電子版作業發給別人,你的作業就有可能會有被剽竊

­  不要把自己的作業留在公用電腦的桌面上

­  交作業之前要跟導師核查

­  不要把自己的作業給別人來讓他或她來替你提交,他們很有可能會用你作業中的一部分

­  確保學生卡一直在自己手裡,不要借給任何人

­  如果你想要申訴分數,不要在試卷上做任何標記,要在另一頁上做自己的筆記

­  其實只要自己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要有投機取巧的事情,那麼避免不誠信行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只是普度大學,所有美國的學校對於學術作假等不誠信行為的懲罰都是非常嚴厲的,小至重修,大至退學。所以,已經入學和將要入學的小夥伴們一定要注意哦~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焦點

  • 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
    嵇少丞質疑:「這裡面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不知國內是否進行相應的學術調查?」    嵇少丞說,在西方發達國家,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而在中國,有些有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的人依然做著院士、校長和教授,這是不可理解的。中國論文的被引用率較一些國家是很低的,對學術造假的行政不作為可能是根本原因之一。
  • 專訪王小凡:治理學術不端,應重點打擊學術造假
    對於前兩種情況我們應該通過對科研人員的教育來降低發生率,對於惡意造假則需通過檢舉揭發、嚴肅處理來應對。返樸:以您的觀察,哪些學術領域是中國惡意造假的重災區?原因是什麼?返樸:對於數據有問題的論文,該如何判斷是不是惡意造假?王小凡:造假是一種主動行為,在沒有確實證據時我們不能簡單將某一學術不端事件定性為惡意造假。此前《腫瘤生物學》雜誌曾出現107篇撤稿事件,在我看來其中並非全是惡意造假。假如發現文章數據有問題,當作者提供原始數據後,發現數據使用不規範或是有誤,這就不能簡單稱之為造假。
  • 外國如何打擊學術造假?引進偵測軟體 教師承擔責任
    (原標題:第一調查丨嚴打學術造假,其他國家有這些妙招……)2019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瓜」,莫過於演員翟天臨「學霸人設」事件。因為直播中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他被曝出論文涉嫌抄襲,一時間輿論譁然。近年來,國內外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針對這一現象,其他國家是如何應對的呢?
  • 《學術造假態度調查報告》:89%認為學術造假行為應列入刑法範圍
    近年來被曝出的學術造假、學術不端事件有點多。學術造假,學術不端不僅對被侵佔學術成果的學生來講不公平,對學術界,對社會來講,是對學術道德底線的挑戰,更是一件無法容忍的事情。那麼大眾對於學術造假、學術不端是什麼態度呢?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本文結合《科研素質培養與論文指導》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其他資料,簡要闡述了學術造假的定義以及形式,然後結合社會中的一些案例對學術造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討論。關鍵詞:學術剽竊;學術不端;科研誠信當下,學術造假是學術界和社會輿論中的熱門話題之一,學術造假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由百度指數得出結論,見圖1)。
  • 新華社評「學術造假」疑雲:公眾急需一個擲地有聲的答案
    近日,一封疑似發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舉報信在網絡熱傳,舉報者質疑院士、長江學者及國家傑青獲得者等多名知名科研工作者學術造假。目前,已有涉事科研院所否認研究人員學術造假,還有涉事部門正在組織核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表示,正在調查核實此事。原本專業性極高的學術舉報,如今卻有了「話題出圈」的熱度,反映了人們對學術誠信的高度關切。
  • 學術與誠信:「做正確的事,即使在沒人注視時」
    據稱,該文章有17處捏造和篡改圖像數據的行為,山中伸彌對此申請撤稿,並表示不排除辭去所長一職。面對近年來國內外多發的學術不端事件,包括生物醫學領域在內的學術界的誠信指數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擔憂。誠信就是「做正確的事,即使在沒有人注視你的時候」。這是美國休斯頓大學商學院對學術誠信簡潔直觀的定義。
  • 嚴打學術造假刻不容緩
    政策微評李海楠近日,教育部發文嚴厲打擊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讓各界輿論重新聚焦大學生論文造假話題,更引申至對我國學術造假的再次深刻思考。必須承認的是,我國學位論文造假由來已久,國家層面採取的措施不斷,也的確起到了積極成效。
  • 【周末講壇】學術與誠信:「做正確的事,即使在沒人注視時」
    據稱,該文章有17處捏造和篡改圖像數據的行為,山中伸彌對此申請撤稿,並表示不排除辭去所長一職。面對近年來國內外多發的學術不端事件,包括生物醫學領域在內的學術界的誠信指數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擔憂。本期《周末講壇》,我們特邀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A/B & FITEE三刊總編張月紅教授,結合近期學術期刊撤稿事件,從誠信精神的歷史發端說起,對學術不端的類別、發生原因以及監管和防範等進行全面闡述。
  • 學術造假屢見不鮮,他說科研誠信是時候該崛起了!
    科睿唯安全球研究報告呼籲通過數據、技術和開放研究維護科研誠信2020年10月20日,倫敦——全球領先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科睿唯安(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CCC)今天發布報告《科研誠信:理解我們對可持續學術生態系統的共同責任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
  • 科學網—國外防治學術不端行為的措施與借鑑
    隨著我國對科學研究的不斷重視,對科研和學術活動的投入不斷增加,學術活動中的行為規範日益顯現出其重要性,而近幾年來爆發出的一些學術不端醜聞使如何有效防治學術不端行為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時間:2020-10-22 11: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諾獎得主塞門扎涉嫌論文造假 學術不端行為你怎麼看? 近日,學術界又掀起了一陣浪潮,2019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涉嫌學術不端。
  • 發表的論文造假的後果,中國學術造假從來不缺例子
    ,前幾年學術不端風氣愈加猖狂,在學術方面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敗壞學術風氣,阻礙學術進步,違背科學精神和道德,拋棄科學實驗數據的真實誠信原則,給科學和教育事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極大損害學術形象的醜惡現象。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關於學術誠信問題,在科學技術普及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等法律中都有抽象地涉及。目前,規制學術不端行為主要依據教育部、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  科學研究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但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學術不端行為,不僅違背了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也使我國科學研究工作陷入一場誠信危機之中,學術誠信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  此前,社科院發布的2018版《反腐倡廉藍皮書》中,曾收集了64個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其中,「漢芯一號」造假事件令人瞠目結舌。
  • 懲治學術造假,打一隻大老虎比打100隻蒼蠅效果更明顯
    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院士認為,在中國科技界,戴著人才「帽子」的和沒戴上「帽子」的人其待遇極為懸殊;對科研人員重複獎勵或重獎等都誘使科研人員快出成果,爭名爭帽子;再加上學術不端行為的風險與「收穫」極不相稱,「利潤」太高,所以才有不少人對學術不端行為趨之若鶩。
  • 清華大學回應博士論文造假: 撤銷學位、問責導師,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記者看到,在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官網發布的情況說明表示:清華大學對於學術不端行為堅持零容忍態度,一經查實絕不姑息、嚴肅處理。我們將深刻汲取此次事件的教訓,進一步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學術誠信教育,嚴格相關管理措施,營造良好學術風氣,嚴防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同時,歡迎社會各界繼續對我院的學風建設工作予以監督。
  • 賈樟柯談演員學術造假行為 不是所有藝人都造假只是個別案例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在記者訪談中,談論了關於演員學術造假的這一相關問題,賈樟柯在採訪中表示演員學術造假是少數演員的個人行為。3.5日,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電影導演的賈樟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及到關於演員學術造假的相關事列。
  • 網傳饒毅舉報院士造假:科研誠信建設該如何出招?
    為有效改善我國科研誠信狀況的國際國內觀感,避免過度炒作,應對事不對人,依法依規、嚴格有序地處置科研造假爭議。時值冬月,初雪將至未至,網上忽傳饒毅教授向自然科學基金委實名舉報三位同行論文造假。據饒毅教授回應,這是一份尚未發出的草稿,而基金委亦第一時間表示「正在了解相關情況」。
  • 論文造假風波起 臺灣學術陷入道德危機
    臺大前生化所教授郭明良領軍的研究團隊被爆論文造假,事件越演越烈,除了臺大校長楊泮池曾與他共同掛名的論文,也出現了多起紕漏外,媒體甚至爆出,郭明良與臺大醫學院教授嚴孟祿之間的財務往來,可能涉及論文掛名的對價關係,嚴重影學術倫理,「立委」也要求「科技部」要追回補助款、加強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