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中國對瑞德西韋藥效的臨床試驗證明:瑞德西韋幾乎無效!世界衛生組織也肯定了這一說法,但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指出瑞德西韋有效。
今年2月26號,美國FDA批准瑞德西韋的生產商吉利德科學展開瑞德西韋的2期臨床試驗。
11月20日,美國FDA緊急授權瑞德西韋、 巴瑞替尼聯合使用,作為重症COVID-19患者治療組合。
瑞德西韋剛出世的時候,被認為是一種神藥,人們對它治癒新冠病毒寄予了厚望。
》瑞德西韋並不孤獨,它以前的兄弟們確實神勇無雙,所向披靡。
阿巴卡韋、艾韋雷韋、替諾福韋、恩替卡韋等等,看到沒有,最後都有一個「韋」字。
前三種是治療愛滋病的,後面一種是治療B肝的,這一系列的「韋」字輩們,專門用來對抗病毒,並且發揮了重大作用。
瑞德西韋和它的「韋」字輩兄弟們一樣,都是一種核酸競爭抑制劑。
我們知道,到目前為止,人類用任何手段都沒有辦法直接殺滅病毒,殺滅病毒主要靠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
但是病毒進入細胞,接管細胞的生化機制後,抗體也很難起作用。
病毒實在是太小,我們不可能說研製出一種化學物質,注射到人體裡面以後,對著這種藥物說「上」,它就像獵狗圍攻獵物一樣去圍攻病毒。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阻止病毒的複製,那麼我們就把一些假冒偽劣的原料送給病毒,讓病毒複製的時候,把假冒的材料裝配在DNA或者是RNA的片段上。
》這種假冒偽劣的原料,被稱為核酸類似物。
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這種藥物的存在就是為了欺騙病毒。
病毒複製不自帶原料,要利用周圍環境裡物質。對於環境中存在什麼,病毒沒有選擇權。
這就好像我們想要害一個人,可以製造一些跟米粒顏色大小一樣的堅硬石頭混在米飯裡給他吃一樣。
DNA或者RNA複製的時候,需要成百上千的核酸或者脫氧核糖核酸,核酸類似物一旦混入病毒的複製原料裡面,被裝配到DNA或RNA上,瞬間就會把整個複製過程卡死。
這就是瑞德西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原因,因為它的原理不僅是正確的,而且相當高明。
但是,對瑞德西韋療效的分裂觀點,反映了我們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膚淺。
》同時,這也反映了現代醫學理論裡的重大缺陷:沒有充分研究藥物起作用的前提。
有人只看到了硬幣的正面,有人只看到了硬幣的反面,所以才會彼此爭吵。
一張桌子最少要有三條腿才能站住,但是如果從某個角度可能只會看到兩條腿。
如果把每一條腿看成一個條件,那麼三條腿就是充分必要條件。
假如只看到了兩條腿,看到了桌子站住,說明有一個隱含的條件沒有被找到。
藥物的療效也是如此,之所以出現分裂的效果,就是因為某些隱含的條件沒有被找到。
這些隱含的條件應該隱藏的非常深,如果很直觀,很早就會被發現。
》不只瑞德西韋面臨著療效分裂的問題。
幾乎所有的藥物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包括中藥。
但是恰恰是研究這些缺陷性的問題,研究這些失敗的案例,才會讓科學進步。
狹義相對論的發現,最初是源於對光速測定的麥可遜莫雷實驗。
但是能夠達到光速的物體,除了光和某些基本粒子以外,宏觀世界根本就沒有。甚至連接近光速的1/10000都很難。
光速的1/10000,就是30公裡每秒,現在的化學火箭也很難達到這種速度。
即使在麥可遜莫雷的那個時代,也就是19世紀末那個時代,飛機還未誕生,蒸汽火車能夠達到的最快速度不超過200公裡/小時(英國一輛蒸汽火車頭在下坡時曾創造了203公裡/小時的時速記錄)。
機械運動原理,在經典牛頓力學的框架下已經非常完善,在生產實踐中,完全可以忽略麥可遜莫雷實驗的意義。
但是物理學家們不這麼認為,所以羅倫茲提出了洛倫茲變換,來解釋光速不變的測地線效應。
而愛因斯坦更是把光速不變性上升到物理學的基本原理,最終發展出狹義相對論。
用牛頓引力定律計算出來的水星環繞太陽的近日點進動,每100年會和實際值相差41角秒。
一度是60角分,一角分是60角秒。也就是說一角度等於3600角秒。可見41角秒是多麼的微小,而且還要在100年累計中才會發生。
假如我們忽略這100年內發生的41角秒,那麼廣義相對論就不會誕生。
所有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偏差,都是因為充分必要條件中,人們只找到了部分的必要條件。
人們對於瑞德西韋療效的認知偏差也源於此。
研究這些隱含的,沒有被看到的條件,對於醫學的發展極其有意義,但是現代醫學卻沒有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