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服, 是在參加典禮、婚禮、祭祀、葬禮等鄭重儀式時穿著的服裝及必要的服飾品。
西式服裝根據時間區分穿著。而禮服根據儀式舉行的時間是在下午還是晚上, 相應選擇日間禮服或晚禮服。
古代禮服的雛形在 16 世紀歐洲就已經出現, 但主要是貴族在宮廷裡穿著的一種正式的服裝。
近現代禮服的固定模式在 19 世紀才逐漸形成。
而中國的服飾主要是以「行事」區分穿著。就是進行什麼樣的儀式穿著相應的服飾!
而在二十世紀這短短一百年的時間裡, 中國服飾形制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一統中國幾千年的等級森嚴, 形式嚴格的服飾形制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土崩瓦解,。
而我國禮儀服飾隨著民國的中西服形制結合的短暫存在, 到新中國成立的軍服情結, 直至改革開放後全面被「西化」。
01
民國時期中西方禮儀服飾初次碰撞
十九世紀末的清朝, 經濟與文化均嚴重與世界脫節。思想先進的中國人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最終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民主共和國,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傳統服飾形制賴以生存的社會制度不復存在, 服裝與社會等級的關係就開始逐漸淡化。
民國的存續雖然短暫, 這個時期卻是中國服裝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時期。無論是從西方對中國強迫入侵的角度, 還是清王朝末期公派留洋學生, 或是民間的自主交流, 西方的文化及服飾都對維持著幾千年傳統服制的中華古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民國時期,男女服飾呈現出多樣化,男子主要有長袍、中山裝、西裝、學生裝,還有警察制服等。女子服飾出現了旗袍、西洋服飾、大衣等,女學生有穿藍袍、裙子的。
02
中西融合的華夏男裝經典——中山裝
1936 年民國政府《修正服制條例草案》確定了中山裝為公務員服裝,從此也成為民國官員的正式禮服。中山裝將中國傳統的中式意蘊與西式裁剪技術相融合,既體現了時代精神,又包容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具有顯著的中西合璧特點。
中山裝將衣領設計成符合國人習慣的關閉式立領,既保暖又無內衣配套之慮,並吸收了西式服裝腰身內收、合體的優點,褲子也參照了西裝褲的式樣,前面開縫,一律用暗扣,褲子有有三袋: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後有一帶蓋袋。右前部設一俗稱表袋的小暗袋,腳口帶外翻邊。
而改進定型後的中山裝更是糅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三民主義思想的寓意:一是中山裝前襟五粒扣,象徵了五權分立。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禮儀廉恥。三個袖扣表徵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上貼袋蓋為倒山字形筆架,象徵對知識分子的倚重,從而賦予了中山裝政治性和革命性。
此外,中山裝的實用性和適用性也比西裝要強,中山裝可用高檔面料製作,也可用普通布料製作,既可作禮服,亦可作便服,為服裝的普及掃除了經濟上的障礙。中山裝上衣下側的口袋採用縮漲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便於穿著者隨身攜帶書本、筆記本等用品。正是這種外形上的美觀、大方,以人為本的實用性設計和穿著上的普遍適用性,使中山裝一經推廣便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由於孫中山帶頭穿著,而使中山裝在當時成為革命與時尚的象徵,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制服。
03
中西方融合的華夏女裝的經典—— 旗袍
旗袍原是旗人所穿之袍,在清代旗人之袍有男袍和女袍之分,而我們現在一般所指的旗人之袍僅指其中的女袍。清代,旗袍在自身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成為旗人貴婦的寵兒。清旗袍的特點是衣身寬大平直,袖子寬肥,衣長至足,領、袖、襟、裾等易磨損之處都鑲有寬闊的花邊以增加衣服的牢度,到了後來,這些花邊逐漸脫離了原先的實用功能而演變成一種裝飾甚至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旗袍用料多採用綢緞,織物紋樣也多以鳳凰百鳥、龍獅百獸、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等傳統吉祥圖案為題材,色彩鮮豔飽滿,華麗富貴。女性穿著旗袍時一般裡面還要再穿一條長褲,走起路來,繡花的褲腳隱約可見。
20 世紀初,民國初期在女權運動的影響下,女性為顯示男女平等,蓄意要模仿男子一截穿衣的模式,於是形似長衫的旗袍便被翻出來有一次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但民國時期的旗袍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清代旗袍的重複上演。
以前的旗袍重在展示裝飾圖案做工的精美而忽視人的存在意義,把人裹得嚴嚴實實的。而民國時期受到新文化運動對西方文化的宣傳介紹,西方人本思想以及西方審美觀給中國女裝帶來了新的理念,也為國人評判女性美提供了新的標準。民國旗袍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人的本身,《申報》曾登過一篇關於女子新裝的文章,其中對旗袍的樣式是這樣談論的:
「旗袍的式子,本是和男子的袍子仿佛,腰部和臀部並不分出寬窄,因此著旗袍的人並不能顯出他天賦的形體美,所以應該將旗袍的腰部做的略微比臀部小些,方才覺得體態婀娜」。
總的說來,20 年代初主要是在旗袍的輪廓線上進行改良,袖口漸小,腰身外輪廓略向內收。20 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漸在城市婦女中流行起來,並採用了西式裁剪方法,在結構上進行了變化,在腋下加胸省,突顯胸部的立體感。這時期西方又正值短裙流行,國內的旗袍也緊跟西方流行趨勢,裙擺提升到了膝蓋 。
04
新中國成立後的軍服情結
在服裝史上, 1949 年新中國的成立, 標誌著服飾形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新中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 以往資產階級形象以及西化的服飾形制在狂熱的工農潮中遭到極大的抵制, 華麗的禮服在這個時期銷聲匿跡。這個時期的服裝呈現簡單化、生活化的特徵。早期發展至今的中山裝到這時已客觀形成新中國的禮儀服。而受蘇聯的影響, 改裝的列寧服也成為建國後的代表款式之一。
而由於政治原因, 軍服成為最革命,最可信賴的象徵。藍、綠、灰的服裝霎時席捲全國男女老少。而新中國時期成立之初,物資匱乏,也使人們的服飾越來越趨於簡樸,簡陋,除了中山裝,民國的西式或中式服裝統統消失。但國家領導人在國際外事活動中仍穿著中山裝。
05
禮制服裝全面西化
改革開放以來, 民間的禮服種類與樣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
名人效應成為前所未有的時尚服飾傳播的最重要途徑。尤其是進入 90 年代, 明星及社會名人扮演流行先導的角色更加具有影響力。
他們在各種媒體上出鏡時穿著的禮服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禮服消費方向。
高端人群如名人、政界人物、財富人士的著裝已經基本實現與世界時裝同步。
禮儀服裝按規格檔次可大致分為正式禮服、準禮服和日常禮服。按穿著時間又可分為夜間禮服和白晝禮服。
在禮服中除了大眾常用的禮服外,還包括各種特殊功用的禮儀服裝如軍隊的文武官員、儀仗隊穿用的禮服,宗教活動中穿用的祭服,法官在執行公務中穿用的法袍,授予學位時穿的禮袍及各種民間節日中穿用的舞蹈服裝等等。
正式禮服是在一些盛大而又隆重的特定場合、特定禮儀中穿用的社交服裝。夜間盛大的宴會、酒會、觀劇、舞會、皇室成員、國家大使級的招待會、古典音樂會等等。
正式禮服一般在搭配組合上有嚴格的規定,高規格的女用禮服有晚禮服、宴會服,高規格的男用禮服又稱之為大禮服,主要有燕尾服、晨禮服。
塔士多禮服也可作為正式禮服。夜間穿用的禮服較比白晝穿用的禮服要慎重、正式。
如女式晚禮服袒胸露背、奢華氣派,從選材到造型上都較白晝的禮服更加自由豐富,追求個性化的表現,同時也更應精益求精。
各個時代時尚的經典佳作都集中地體現在晚禮服的設計之中。
而準禮服又稱之為略禮服、簡禮服。它一般為正式禮服的略裝形式,也是正式場合中穿用的社交禮服,但較正式禮服在用料、造型、配飾上有一定的區別。女式準禮服白天穿用午服,傍晚時為雞尾酒會服,晚間為小禮服。男士準禮服白天為黑色套裝,傍晚時多穿用雙排扣或單排扣西服套裝,晚間穿用塔士多禮服。
日常禮服是在一些非正式場合穿用的一般性的社交服裝,是根據具體的社交氣氛自由搭配穿著的禮服。
女式日常禮服以午服為主,男式日常禮服為雙排扣或單排扣西裝套服,也有使用黑色套裝的。常禮服較生活化、簡潔大方,但仍不失華麗。
隨著社會的進化、民主運動的興起、貧富差距的逐漸縮小、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今天的西方年青一代對禮儀服裝有著自己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用日常禮服應對正式場合的人士屢見不鮮。
特別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人們更注重自我釋放、個性獨立、新的服裝觀念、新的穿著方式,這些為禮儀服裝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由於禮儀服裝不是便服,它具有一種社會性的契約,是具傳統倫理意味的禮法、禮規的具體體現,所以作為社會成員還必須遵從它,在它的限定之中尋求適度的自我表現。
06
結語:
當歐美的生活方式和服飾漸漸滲透到中國各大城市後,中西服飾文化經歷了由對峙、交鋒到融合發展的過程。
中國服飾也因此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時至今日,隨著全球經濟,技術,文化和人才交流不斷增加,我國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日益頻繁,禮儀服裝也因此而顯得更加重要。
禮儀服裝是無聲的語言,作為溝通人際關係,更是展示國家民族形象的一種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