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東漸:二十世紀中國禮服的「西化」之路

2020-11-23 騰訊網

禮服, 是在參加典禮、婚禮、祭祀、葬禮等鄭重儀式時穿著的服裝及必要的服飾品。

西式服裝根據時間區分穿著。而禮服根據儀式舉行的時間是在下午還是晚上, 相應選擇日間禮服或晚禮服。

古代禮服的雛形在 16 世紀歐洲就已經出現, 但主要是貴族在宮廷裡穿著的一種正式的服裝。

近現代禮服的固定模式在 19 世紀才逐漸形成。

而中國的服飾主要是以「行事」區分穿著。就是進行什麼樣的儀式穿著相應的服飾!

而在二十世紀這短短一百年的時間裡, 中國服飾形制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一統中國幾千年的等級森嚴, 形式嚴格的服飾形制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土崩瓦解,。

而我國禮儀服飾隨著民國的中西服形制結合的短暫存在, 到新中國成立的軍服情結, 直至改革開放後全面被「西化」。

01

民國時期中西方禮儀服飾初次碰撞

十九世紀末的清朝, 經濟與文化均嚴重與世界脫節。思想先進的中國人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最終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民主共和國,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傳統服飾形制賴以生存的社會制度不復存在, 服裝與社會等級的關係就開始逐漸淡化。

民國的存續雖然短暫, 這個時期卻是中國服裝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時期。無論是從西方對中國強迫入侵的角度, 還是清王朝末期公派留洋學生, 或是民間的自主交流, 西方的文化及服飾都對維持著幾千年傳統服制的中華古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民國時期,男女服飾呈現出多樣化,男子主要有長袍、中山裝、西裝、學生裝,還有警察制服等。女子服飾出現了旗袍、西洋服飾、大衣等,女學生有穿藍袍、裙子的。

02

中西融合的華夏男裝經典——中山裝

1936 年民國政府《修正服制條例草案》確定了中山裝為公務員服裝,從此也成為民國官員的正式禮服。中山裝將中國傳統的中式意蘊與西式裁剪技術相融合,既體現了時代精神,又包容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具有顯著的中西合璧特點。

中山裝將衣領設計成符合國人習慣的關閉式立領,既保暖又無內衣配套之慮,並吸收了西式服裝腰身內收、合體的優點,褲子也參照了西裝褲的式樣,前面開縫,一律用暗扣,褲子有有三袋: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後有一帶蓋袋。右前部設一俗稱表袋的小暗袋,腳口帶外翻邊。

而改進定型後的中山裝更是糅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三民主義思想的寓意:一是中山裝前襟五粒扣,象徵了五權分立。四個口袋代表國之四維:禮儀廉恥。三個袖扣表徵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上貼袋蓋為倒山字形筆架,象徵對知識分子的倚重,從而賦予了中山裝政治性和革命性。

此外,中山裝的實用性和適用性也比西裝要強,中山裝可用高檔面料製作,也可用普通布料製作,既可作禮服,亦可作便服,為服裝的普及掃除了經濟上的障礙。中山裝上衣下側的口袋採用縮漲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便於穿著者隨身攜帶書本、筆記本等用品。正是這種外形上的美觀、大方,以人為本的實用性設計和穿著上的普遍適用性,使中山裝一經推廣便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由於孫中山帶頭穿著,而使中山裝在當時成為革命與時尚的象徵,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制服。

03

中西方融合的華夏女裝的經典—— 旗袍

旗袍原是旗人所穿之袍,在清代旗人之袍有男袍和女袍之分,而我們現在一般所指的旗人之袍僅指其中的女袍。清代,旗袍在自身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成為旗人貴婦的寵兒。清旗袍的特點是衣身寬大平直,袖子寬肥,衣長至足,領、袖、襟、裾等易磨損之處都鑲有寬闊的花邊以增加衣服的牢度,到了後來,這些花邊逐漸脫離了原先的實用功能而演變成一種裝飾甚至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旗袍用料多採用綢緞,織物紋樣也多以鳳凰百鳥、龍獅百獸、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等傳統吉祥圖案為題材,色彩鮮豔飽滿,華麗富貴。女性穿著旗袍時一般裡面還要再穿一條長褲,走起路來,繡花的褲腳隱約可見。

20 世紀初,民國初期在女權運動的影響下,女性為顯示男女平等,蓄意要模仿男子一截穿衣的模式,於是形似長衫的旗袍便被翻出來有一次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但民國時期的旗袍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清代旗袍的重複上演。

以前的旗袍重在展示裝飾圖案做工的精美而忽視人的存在意義,把人裹得嚴嚴實實的。而民國時期受到新文化運動對西方文化的宣傳介紹,西方人本思想以及西方審美觀給中國女裝帶來了新的理念,也為國人評判女性美提供了新的標準。民國旗袍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人的本身,《申報》曾登過一篇關於女子新裝的文章,其中對旗袍的樣式是這樣談論的:

「旗袍的式子,本是和男子的袍子仿佛,腰部和臀部並不分出寬窄,因此著旗袍的人並不能顯出他天賦的形體美,所以應該將旗袍的腰部做的略微比臀部小些,方才覺得體態婀娜」。

總的說來,20 年代初主要是在旗袍的輪廓線上進行改良,袖口漸小,腰身外輪廓略向內收。20 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漸在城市婦女中流行起來,並採用了西式裁剪方法,在結構上進行了變化,在腋下加胸省,突顯胸部的立體感。這時期西方又正值短裙流行,國內的旗袍也緊跟西方流行趨勢,裙擺提升到了膝蓋 。

04

新中國成立後的軍服情結

在服裝史上, 1949 年新中國的成立, 標誌著服飾形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新中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 以往資產階級形象以及西化的服飾形制在狂熱的工農潮中遭到極大的抵制, 華麗的禮服在這個時期銷聲匿跡。這個時期的服裝呈現簡單化、生活化的特徵。早期發展至今的中山裝到這時已客觀形成新中國的禮儀服。而受蘇聯的影響, 改裝的列寧服也成為建國後的代表款式之一。

而由於政治原因, 軍服成為最革命,最可信賴的象徵。藍、綠、灰的服裝霎時席捲全國男女老少。而新中國時期成立之初,物資匱乏,也使人們的服飾越來越趨於簡樸,簡陋,除了中山裝,民國的西式或中式服裝統統消失。但國家領導人在國際外事活動中仍穿著中山裝。

05

禮制服裝全面西化

改革開放以來, 民間的禮服種類與樣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

名人效應成為前所未有的時尚服飾傳播的最重要途徑。尤其是進入 90 年代, 明星及社會名人扮演流行先導的角色更加具有影響力。

他們在各種媒體上出鏡時穿著的禮服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禮服消費方向。

高端人群如名人、政界人物、財富人士的著裝已經基本實現與世界時裝同步。

禮儀服裝按規格檔次可大致分為正式禮服、準禮服和日常禮服。按穿著時間又可分為夜間禮服和白晝禮服。

在禮服中除了大眾常用的禮服外,還包括各種特殊功用的禮儀服裝如軍隊的文武官員、儀仗隊穿用的禮服,宗教活動中穿用的祭服,法官在執行公務中穿用的法袍,授予學位時穿的禮袍及各種民間節日中穿用的舞蹈服裝等等。

正式禮服是在一些盛大而又隆重的特定場合、特定禮儀中穿用的社交服裝。夜間盛大的宴會、酒會、觀劇、舞會、皇室成員、國家大使級的招待會、古典音樂會等等。

正式禮服一般在搭配組合上有嚴格的規定,高規格的女用禮服有晚禮服、宴會服,高規格的男用禮服又稱之為大禮服,主要有燕尾服、晨禮服。

塔士多禮服也可作為正式禮服。夜間穿用的禮服較比白晝穿用的禮服要慎重、正式。

如女式晚禮服袒胸露背、奢華氣派,從選材到造型上都較白晝的禮服更加自由豐富,追求個性化的表現,同時也更應精益求精。

各個時代時尚的經典佳作都集中地體現在晚禮服的設計之中。

而準禮服又稱之為略禮服、簡禮服。它一般為正式禮服的略裝形式,也是正式場合中穿用的社交禮服,但較正式禮服在用料、造型、配飾上有一定的區別。女式準禮服白天穿用午服,傍晚時為雞尾酒會服,晚間為小禮服。男士準禮服白天為黑色套裝,傍晚時多穿用雙排扣或單排扣西服套裝,晚間穿用塔士多禮服。

日常禮服是在一些非正式場合穿用的一般性的社交服裝,是根據具體的社交氣氛自由搭配穿著的禮服。

女式日常禮服以午服為主,男式日常禮服為雙排扣或單排扣西裝套服,也有使用黑色套裝的。常禮服較生活化、簡潔大方,但仍不失華麗。

隨著社會的進化、民主運動的興起、貧富差距的逐漸縮小、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今天的西方年青一代對禮儀服裝有著自己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用日常禮服應對正式場合的人士屢見不鮮。

特別是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人們更注重自我釋放、個性獨立、新的服裝觀念、新的穿著方式,這些為禮儀服裝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由於禮儀服裝不是便服,它具有一種社會性的契約,是具傳統倫理意味的禮法、禮規的具體體現,所以作為社會成員還必須遵從它,在它的限定之中尋求適度的自我表現。

06

結語:

當歐美的生活方式和服飾漸漸滲透到中國各大城市後,中西服飾文化經歷了由對峙、交鋒到融合發展的過程。

中國服飾也因此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時至今日,隨著全球經濟,技術,文化和人才交流不斷增加,我國與國際社會的交往日益頻繁,禮儀服裝也因此而顯得更加重要。

禮儀服裝是無聲的語言,作為溝通人際關係,更是展示國家民族形象的一種有效手段。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顯微鏡的西學東漸
    顯微鏡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沙森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 但直到15世紀中葉,現代意義上的單式顯微鏡才開始出現。只有一個鏡片的單式顯微鏡也就是人們現在俗稱的「放大鏡」。它的起源是從使用透鏡觀察昆蟲之時算起的。1625年,斯泰盧蒂用5倍和10倍的單式顯微鏡詳細描繪了蜜蜂各部分的圖形,由義大利猞猁學院出版,這是有關顯微鏡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由兩個透鏡組成的複式顯微鏡,其發明者直到現在尚不能完全確定。
  • 西學東漸之外 還有中學西傳
    但對於中國文化在世界多種文化區域內傳播的宏觀圖景,學界目前尚缺乏清晰的整體認知。  晚清以降,西學東漸的浪潮影響著中國,也影響著中國學人的學術立場和文化心態。如羅榮渠所述:「自從中國在異質文化的衝擊下失落了自己的天朝傳統以來,中國知識界對現代化的認識經歷了艱苦的歷程,最後才達到朦朧的中國式的現代化認識……但什麼是『中國化』,什麼是『中國事情』?到底也沒有很好解決。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這項成果闡述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潮的文化取向,論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與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總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闡明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並在此理論認識指導下,全面、深入地論析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匯過程中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
  • 講座回顧 | 桂起權: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
    2019年5月15日,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及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武漢大學哲學院桂起權教授在哲學樓401報告廳做了題為「從解釋學觀點看邏輯術語的西學東漸」的學術講座,這也是邏輯學科舉辦的「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之一。
  • 經濟學東漸與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
    關鍵詞:經濟學東漸;歷史經濟學;中國經濟史學內容提要:考察西方世界經濟史學的興起,梳理從歷史經濟學到經濟史學的學術演化路徑,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經濟史學與經濟學的學科共生關係。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缺乏成長為獨立學科的學術土壤與基因,傳統型的中國經濟史學更具有專門史的典型特徵。
  • 專訪|蘇國勳: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
    新京報:中國學人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和了解馬克斯·韋伯的?蘇國勳:中國人最早接觸韋伯思想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克斯·韋伯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文世界,是1936年鄭太樸先生從德文翻譯的《社會經濟史》。這本書是韋伯晚年在慕尼黑大學的講課筆記,由學生們整理而成。
  • 翕兮·陳傳席專欄|談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趨勢
    中國山水畫從明末至二十世紀初,無甚改變,雖然其間也出現過一批大家,但未能形成主流。直至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賴少其等有成就的山水畫家出現,又各自帶動一大批,最終形成了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主流陣勢,這正反映了山水畫由「物種進化」到「變種進化」之過程。 「物種進化」和「變種進化」是達爾文學說中兩個重要觀點。「物種進化」指在自然狀態中引起的物種進化的過程。
  •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曾途經中國
    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便已在中國傳播開來,在羅素來華演講後,一度引起中國學術界熱潮,他本人也深受中國人民的尊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途經中國。在這短短幾天之內,究竟是何緣故,導致世界公民愛因斯坦竟然在日記中寫下:如果有一天其他種族都被中國人取代了那將是可悲的。這般歧視言論的背後,引人深思。
  • 何紅舟:水知道答案 無問西東
    背影之一背影之二此後少年從蜀中負笈一路向東來到江南,抵達之路跌宕起伏充滿懸念。像所有的青春都渴望遠走他鄉,青春又難免伴隨著懵懂與困惑。民國情結2017年寒冷的冬日,一場叫《無問西東》的電影滌蕩和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除了愛情,那段因戰爭而造成的動蕩與遷移,成了一段被重新喚起的集體記憶,提醒人們即使在紛亂的戰火中,依然可以聽從來自內心的聲音,選擇真實而有尊嚴的生活。
  • 傅謹教授《20世紀中國戲劇史》英文版第一卷出版問世
    《20世紀中國戲劇史》總計120萬字,將20世紀中國戲劇以1949年為節點分上、下兩段,從1900年「庚子事變」導致的戲劇藝術變革至2000年先鋒戲劇《切·格瓦拉》,重新描述整個20世紀中國戲劇歷史的改變變遷與演進歷程。史料詳實、論述縝密、文風平實流暢。不同於一般從「觀念史、作品史」角度研究戲劇,本書的視野更為宏闊,將中國戲劇置於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進行考察。
  • 謝娜的「斑馬服」火了,比穿禮服更有氣質,看後直接不淡定了
    導讀:謝娜的「斑馬服」火了,比穿禮服更有氣質,網友看後直接不淡定了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對於女生來說,氣質是很重要的一個東西,或許你並不是很漂亮的,也並不會是很富有的,但是氣質這個東西不是靠外在體現的,而是人的內在,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氣質
  • 11世紀,中國鑽井技術西傳歐洲,導致了「第一批自流井」的誕生
    李約瑟認為,當東半球一項重大科技發明後,便即向東、西擴散,在東半球另外的地方出現,或是在西半球出現。但是,「在人類交往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交往渠道,特別是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中國鑽井技術早期傳入歐洲,由於歷史久遠,確實存在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交往渠道,但李約瑟提出從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從海路西傳歐洲,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這是可信的。
  • 二十載跨越世紀百年 中國桌面列印之路
    這其中發展的歷程,筆者差不多是親歷者之一,且聽我給你道來,這二十來年光景,桌面列印如何從鳳毛麟角走向普羅大眾。是的,當時的確是已經在國外發明十幾年了,當時的中國惠普也想引進列印設備,不過遇到了最大挑戰,來自中國的紙張。與我們今天隨處可見的白色A4複印紙不同,那時候並不流行木漿造紙,而是草漿,草漿紙要粗糙得多,如果有印象,應該記得當時單位的「稿紙」幾乎每一張都有纖維杆。草紙從古至今都不是正式用紙,所以今天在漢語裡面,我們依舊可以看到「草紙」、「草稿」、「草擬」、「起草」的說法,都與當時的書寫介質有關。
  • 日全食軌跡移動為何從西至東?
    但對於8月21日出現的歷史性日全食現象,將打破這一規律,除了月球完全遮擋了太陽表面,我們還將驚奇地發現日全食移動方向是從西至東。正常情況下,我們觀看到的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並不是因為太陽的運行軌跡,而是因為地球自轉。當地球沿著中心軸旋轉時,我們看到的天空是從東向西移動。
  • 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的確,中國20世紀,尤其50年代之後的美學在邏輯框架、理論方法等方面深受黑格爾的影響,但縱觀20世紀百年的中國美學歷程,康德在美學態度、美學研究領域、美學藝術理論闡釋諸方面影響更持久、更深刻。可以說,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初建是從接受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審美無功利、無目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當代美學的最初發展,而且對二十世紀初中國早期知識分子反抗封建思想觀念,創建中國當代精神價值體系意義重大。 二 二十世紀20—40年代是中國當代美學努力拓展美學研究領域的時期。
  • 迪士尼公主禮服大賞,哪一套最戳你的少女心?
    迪士尼共有二十位公認的公主,不少已經有了真人版,每一回的服化道都精緻無比,快來看看哪一套公主禮服最戳你的少女心吧!灰姑娘仙杜瑞拉在設計這條禮服裙時,設計師說,希望裙子看上去很大,氣勢磅礴。與此同時,裙子如果用了鬥篷支架就會顯得笨重,於是團隊採用了12層、多種布料,由18個裁縫花費500多個小時才完成。整條裙子鑲嵌了10000顆施華洛世奇水晶,於是才有了灰姑娘在舞會上翩翩起舞時層層裙擺流動的夢幻場景。
  • 【嶺南文史】番菜東傳廣府 妙廚融匯中西
    這裡是廣東作為西方飲食登陸中國的入口的縮影之一。   華僕廚子  西餐東傳的首站就在嶺南。一般談及廣州西餐的起源,往往前溯自1860年太平館的建立。而歷史學家程美寶、劉志偉的研究表明,其實還應該更往前溯及外夷洋行和廣州行商的幫廚侍僕——早在1769年,行商潘啟官招呼外國客人時,便完全依英式菜譜和禮儀款客了。
  • 日全食斜跨美國 為何日全食軌跡移動從西至東?
    日全食斜跨美國 為何日全食軌跡移動從西至東? 但對於8月21日出現的歷史性日全食現象,將打破這一規律,除了月球完全遮擋了太陽表面,我們還將驚奇地發現日全食移動方向是從西至東。當地球沿著中心軸旋轉時,我們看到的天空是從東向西移動。人類經過數個世紀的研究分析,意識到地球的確處於旋轉狀態,人們所觀察的太陽、月球和其它恆星的移動,僅是相對於地球運行的產生的一種狀態。但是對於日全食我們將看到不一致的現象——日全食運行軌跡是從西至東運行。為什麼日全食現象是從西方開始,在東方結束呢?
  • 無問西東講的是什麼 故事背景時間跨度曝光布局如此之大
    電影《無問西東》即將上映備受關注,很多網友在看電影劇照的時候很不理解,怎麼有現代裝又有民國年代的服裝呢?令人好奇的是《無問西東》講的是什麼故事?歷史背景曝光,一起來了解下吧。   每一款服飾著裝的演變,都彰顯著相應時代的印記。
  • 東戶和西戶,真的是東戶一定更優
    > 我認為西戶優於東戶的核心原因在於,西戶的日照時間更長 北半球大部分地區,正午(中午12點整)太陽位於正南方。東戶西戶南向日照時長一致,但是西戶西側平均日照時間為12點-6點,達六個小時,而東戶東側平均日照時間為8-12點,只有四個小時。且西戶下午的日照強度是東戶的商務日照強度比不上的。 對於居住來說,日照是資源,有比沒有好,多比少好。資源在手,我們才可以好好利用。 為什麼人們普遍認為西戶不如東戶?是因為他們認為西戶有西曬,太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