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得大學的第一課講了《格物致知》,指掌握知識的本源就能從而獲得智慧或者感悟。它幫助我們理解「發心」和「做事」之間的關係:從「做事」的過程中得到「知」,反向也用「知」指導「行」(做事),最終達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過程中每個人得到的領悟是不一樣的,需要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同時,我們也需要領悟到: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片面的,所謂片面就是不完整的。那我們如何避免片面地看問題呢?
這就引出我們易得大學第二課的主題:用結構化思維和相對性原理來理解世界。我們學會結構化地看待看待任何一個問題(本次通過一起學習書籍,如:《系統之美》,來幫助大家加深理解),然後理解什麼是相對性原理。最後我們圍繞這兩個思維學會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去使用它們,解決問題。
系統性思維看問題
會幹活的前提是會用腦
會用腦意味著我們要有清晰的思維去看待和解決問題。以上引用的經濟學家肯尼思的這段話,其實就講了用結構性的系統思維看事情。
他把「系統」比喻成了箱子。這個箱子是什麼呢?以公司系統為例,我們可以通過財務預測和決算來觀察公司這個「系統」是否運轉良好。我們投入多少錢,產生多少利潤,就是一個輸入和輸出關係。如果今年整個公司預測的業務利潤按照正常推進,就沒必要去打開箱子,我們不需要太關注細節,只需要關注結構就可以了。但是一旦發現系統裡面出現偏離,輸出不正常,就必須要打開箱子看看問題是什麼,再做進一步的拆解。因為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要把時間花在關鍵性問題上。
繼續打個比方:如果系統都跑的很順,就需要不斷去整合優化現有結構外面的東西。以團隊建設為例,如果你的團隊成員在他的小團隊能夠連續優秀地運轉兩三年,他就會慢慢成長為你的左膀右臂,他所在的這個小系統的事情相對可以放心交給他。那麼作為Leader,你需要去不斷尋找到第二個、第三個左膀右臂,否則你一直在原有團隊內部的事情中糾纏在細節中跨不出來,從而無法長遠為團隊確定明確的目標。
然後我們用計算機為例,站在結構化的思維來看看什麼是輸入和輸出:
圍繞計算機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相對獨立的
如鍵盤獨立,但是它又是一個小系統。印表機也是一個系統,給它一個輸出和輸入的信號,準備好紙就可以列印出要的東西。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大系統,大家各自完成任務。主機、鍵盤和顯示器之間是不需要考慮互相自己的功能,但他們之間有標準的協議和接口去做對接。如果計算機出現問題,而我們的判斷是印表機故障,去排查的時候是不用去把計算機所有的東西都看一遍。那麼假設他們之間不獨立,一來是就把印表機和主機設計在一起,那麼如果出現故障就需要一起拆下來排查一遍,效率非常低下。
這和我們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的道理是一樣的,它最難的地方是我們要把管理的邊界劃出來。
以現在易得融信為例,我們有三塊業務在公司總部和分公司側有承接也有交叉,那麼我們需要正確地把總部的結構和分公司的結構劃分邊界(人員結構、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和職責等), 這是一個戰略問題,這樣幫助我們能夠最大化地抓住到業務機會,將公司做的更好。
系統的特點有適應力/自組織/層次性三個特點。通過不斷的迭代與進化,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規則就可以衍生出一個複雜的系統;就像一個好的習慣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好的管理體系可以打造一個商業生態,關鍵是規則的基礎必須要能重複且自反饋,其次是要不斷迭代與進化。
那麼如何理解自組織?我們來看下面幾張圖:
他們是樹、肺部的血管和俯拍的河流,之間的聯繫是什麼呢?這三者並不是上帝的設計,無論他們多麼宏大,你看他們的細節,不斷的衍生,它們的背後擁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統一的機制在主宰:非常複雜的事情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迭代出來的。
同理,雪花的形成,魚群或鳥群的遷移和生存都有一個統一不斷的迭代的簡單規則不斷衍生。很多有形的東西中其實是無形的規則所形成的。就像一個很大的組織,在公司的裡面的人當然有悟性和能力,但是組織背後必然運用了一套正確的方法和機制支撐,公司一樣不是平行的,是有層次的和上下關聯關係有層次性的。
易得融信使用阿米巴,也是因為我們深信這個背後的機制可以通過迭代從而進化,簡單的機制最終能生成非常龐大和複雜的系統。比如我們現在有個在運轉的業務之一,我們看到機會,只要有良好的管理、分銷和分潤的機制,就能夠不斷擴大和複製模式,把其他優秀的人源源不斷地吸引進來。
當然,這裡面需要我們有兩個部分的支撐:一是團隊內部管理機制不斷優化,關注輸出結果和與其是否符合。第二是個人做事的方法要不斷精進,要做戰略節點和產生槓桿效應的事情。
相對性原理看問題
第二個思維我們講相對性原理。要講相對性原理,我們就要弄懂什麼是相對性。打個比方用相對論的角度看今年的疫情:也許它是一個災難,但事實上也是一次行業重新洗牌的機會。
相對性更深入一點其實就是這麼三種關係:空間相對性,時間相對性,時空相對性。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發表)和廣義相對論(1915年發表),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套相對性理論。
相對論把傳統的一些宗教的理論基本都顛覆了。因為相對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計算出來(暫時無法解釋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如何產生的,之後所產生的一切都能通過物理、數學等方法計算出來,包括爆炸0.01秒之後的溫度是多少,都可以通過數理方法計算出來。
區別牛頓的理論,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等效的,就像是一個有伸縮彈力的膜:一邊是時間一邊是空間。拉長時間而空間就會變短,拉長空間而時間就會變短,他們兩個是一體的。這樣就變成了在一定空間運動速度不一樣,時間也就不一樣。
也從而夠推導出來「你的時間」和「我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大家是相對的。就像一個飛機上高速狀態和低速狀態下飛行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所以時間是相對的。你看:時間都是相對的,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實際是一個四維的時空體,一個辯證的關係。我們只能體驗這個時間的流逝,實際時間和你的物理的空間是一體的,這個就是狹義相對論的本源。
廣義相對論指在更大的範圍內:比如宇宙這麼一個宏大的視角裡,行星圍繞大天體在運轉,是因為行星對他有引力。廣義相對論說:整個引力和時空是等效的。
地球為什麼會圍著太陽轉,並不是因為引力,而是因為太陽把它周邊的時空引去了形成了一個凹槽,實際地球就是在做平直運動,而是時空被扭曲了,光線不會被扭曲實際上是光線跑的軌道被扭曲了。從而推出引力和時空是等效的,然後就有了統一理論。
所以,統一性同樣是一種不變性:表面看上去變化多樣的事物,背後有著統一不變的結構。比如冰、水、水蒸氣表面上是固態、液態、氣態三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其背後都是H2O。物理學中的終極目標是找到統一場論,把自然界中的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統一成一種力,用同一個不變的模型來描述。
如果這個能找到,那麼整個世界一切的源頭就都可以找到了。新一代的「弦」理論繼承了愛因斯坦的理想。「超弦理論」認為:宇宙中的所有物理現象,都是琴弦在11維時空中震動產生的美妙音樂。這是終極的不變性和統一性,是能夠解釋一切的終極理論(TOE -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所以,對稱性、統一性、普適性、簡單性都來自不變性。愛因斯坦曾講:對上帝而言,一千年和一千維都呈現為一。我們講這兩個理論的目的是什麼呢?
跳出來與沉下去
講這些的目的:是要大家跳出來看整體、沉下去看局部。一種要有系統性的思維,一種是要找到變化中的不變。這麼宏大的相對性的背後都可以找到一種統一的理論來解釋,同樣這兩個思維中「系統性思維」教大家怎麼「做事」的問題,「相對性原理」教大家解決自己「初心」的問題(也就是發心是一切的根本的法則)。
有了邊界後,我們就要認真把手上的事情做好,任何公司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解決問題。假設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已經反饋了很多次仍然得不到解決,那就要思考哪裡出了問題呢?
那麼給你的秘方就是:如果你只站在你的視角候,問題是幾乎很難被解決的。可能需要跳出一些固有的角色和框架,站在現在這個問題的外部,去理解更大一層外圍的系統和工作邏輯是怎麼運轉的。只有站在更大系統職責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
還有就是提問和解決問題的開放性和封閉性。和上級溝通的時候如果你問開放性的問題很難解決問題,你如果問幾個站在他的角度,思考方案形成封閉性的答案讓他綜合決策,可能會更加容易去解決問題。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出來」。然後我們講講「跳進去」
我們開篇就說了,任何一個人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全面的。我們如何規避危機?系統設計好了,也會有BUG。所以我們需要:
第一:給管理設置機制,管理所以是管理,其實是說要管理「不確定性」,而不是管理「確定性」。我們學會要去檢查,可以check一些細節幫助判斷。
第二: 群策群力,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因為每個人看問題雖然是不全面的,但是大家討論和同步信息,把每個人看到點集中起來,使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就能成為一個相對完整或者是成功概率更高的方法。
第三:如何面對風險和機會。其實每個群體掌握的信息都是片面的,對於每一個公司來說都是有缺陷的,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是有缺陷的。關鍵是我們找到並解決bug和間隙,拼盡全力就可能會有很多顛覆性的結果。
引用《系統之美》書中的話:
為了在複雜的世界裡自由遨遊,需要把注意力從短期的事件上移開,看到更長期的行為和系統內在結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在非線性的世界裡,不要用線性的思維模式;
你需要恰當地劃定系統的邊界(這一點通常並不容易);
你需要考慮到多重限制性因素以及相對強弱;
你需要理解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
你需要清晰地意識到「有限理性」
我們今天共同學習這兩個思維,對工作和生活的指導意義是什麼呢?今天的內容實際上是我們易得大學講的第一課《格物致知》的深化延展:結構化思維就是格物,怎麼去看待事物與分析問題 ,相對性原理就是致知。
我們來總結一下:
首先,個人和組織要建立的最大能力是自組織的進化和自我迭代能力。要時刻保持好奇,在紛繁複雜的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本質,不斷適應和迭代。
第二,需要找到定位,一定要去提高自己的生產力工具。比如現在我們有計算機,就不能用算盤去打仗。提高生產力工具是兩個維度,有形的是外在的電腦或硬體升級。無形的是升級自己的腦子,所以大家有時間,一定要投入資源去學習和提升。
第三,知道結構性看問題後,思維、系統或組織也是一個不斷打破平衡的相對過程,是常態。需要我們適應新的機遇和挑戰,就像肌肉需要不斷地撕裂和重建,才能更加強壯。
總之,所有變化的東西都是表象,背後都有不變的統一和簡單的存在。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寫到:「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 真、善、美是三位一體。真和善,其實都是美的不同形式,都是對稱性和不變性的表達。越高級的越簡單,最終萬物一體。
好好做事,好好思考。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