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得大學第二課 —— 《理解世界:結構性思維與相對性原理》

2021-01-21 易悟記

       易得大學的第一課講了《格物致知》,指掌握知識的本源就能從而獲得智慧或者感悟。它幫助我們理解「發心」和「做事」之間的關係:從「做事」的過程中得到「知」,反向也用「知」指導「行」(做事),最終達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過程中每個人得到的領悟是不一樣的,需要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同時,我們也需要領悟到: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片面的,所謂片面就是不完整的。那我們如何避免片面地看問題呢?

       這就引出我們易得大學第二課的主題:用結構化思維和相對性原理來理解世界。我們學會結構化地看待看待任何一個問題(本次通過一起學習書籍,如:《系統之美》,來幫助大家加深理解),然後理解什麼是相對性原理。最後我們圍繞這兩個思維學會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去使用它們,解決問題。


系統性思維看問題

會幹活的前提是會用腦

會用腦意味著我們要有清晰的思維去看待和解決問題。以上引用的經濟學家肯尼思的這段話,其實就講了用結構性的系統思維看事情。

他把「系統」比喻成了箱子。這個箱子是什麼呢?以公司系統為例,我們可以通過財務預測和決算來觀察公司這個「系統」是否運轉良好。我們投入多少錢,產生多少利潤,就是一個輸入和輸出關係。如果今年整個公司預測的業務利潤按照正常推進,就沒必要去打開箱子,我們不需要太關注細節,只需要關注結構就可以了。但是一旦發現系統裡面出現偏離,輸出不正常,就必須要打開箱子看看問題是什麼,再做進一步的拆解。因為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要把時間花在關鍵性問題上。

繼續打個比方:如果系統都跑的很順,就需要不斷去整合優化現有結構外面的東西。以團隊建設為例,如果你的團隊成員在他的小團隊能夠連續優秀地運轉兩三年,他就會慢慢成長為你的左膀右臂,他所在的這個小系統的事情相對可以放心交給他。那麼作為Leader,你需要去不斷尋找到第二個、第三個左膀右臂,否則你一直在原有團隊內部的事情中糾纏在細節中跨不出來,從而無法長遠為團隊確定明確的目標。

 

然後我們用計算機為例,站在結構化的思維來看看什麼是輸入和輸出

 

圍繞計算機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相對獨立的

如鍵盤獨立,但是它又是一個小系統。印表機也是一個系統,給它一個輸出和輸入的信號,準備好紙就可以列印出要的東西。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大系統,大家各自完成任務。主機、鍵盤和顯示器之間是不需要考慮互相自己的功能,但他們之間有標準的協議和接口去做對接。如果計算機出現問題,而我們的判斷是印表機故障,去排查的時候是不用去把計算機所有的東西都看一遍。那麼假設他們之間不獨立,一來是就把印表機和主機設計在一起,那麼如果出現故障就需要一起拆下來排查一遍,效率非常低下。

這和我們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的道理是一樣的,它最難的地方是我們要把管理的邊界劃出來。

以現在易得融信為例,我們有三塊業務在公司總部和分公司側有承接也有交叉,那麼我們需要正確地把總部的結構和分公司的結構劃分邊界(人員結構、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和職責等), 這是一個戰略問題,這樣幫助我們能夠最大化地抓住到業務機會,將公司做的更好。


系統的特點有適應力/自組織/層次性三個特點。通過不斷的迭代與進化,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規則就可以衍生出一個複雜的系統;就像一個好的習慣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好的管理體系可以打造一個商業生態,關鍵是規則的基礎必須要能重複且自反饋,其次是要不斷迭代與進化。 

 

那麼如理解自組織?我們來看下面幾張圖:


 

他們是樹、肺部的血管和俯拍的河流,之間的聯繫是什麼呢?這三者並不是上帝的設計,無論他們多麼宏大,你看他們的細節,不斷的衍生,它們的背後擁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統一的機制在主宰:非常複雜的事情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迭代出來的。

同理,雪花的形成,魚群或鳥群的遷移和生存都有一個統一不斷的迭代的簡單規則不斷衍生。很多有形的東西中其實是無形的規則所形成的。就像一個很大的組織,在公司的裡面的人當然有悟性和能力,但是組織背後必然運用了一套正確的方法和機制支撐,公司一樣不是平行的,是有層次的和上下關聯關係有層次性的。


易得融信使用阿米巴,也是因為我們深信這個背後的機制可以通過迭代從而進化,簡單的機制最終能生成非常龐大和複雜的系統。比如我們現在有個在運轉的業務之一,我們看到機會,只要有良好的管理、分銷和分潤的機制,就能夠不斷擴大和複製模式,把其他優秀的人源源不斷地吸引進來。

當然,這裡面需要我們有兩個部分的支撐:一是團隊內部管理機制不斷優化,關注輸出結果和與其是否符合。第二是個人做事的方法要不斷精進,要做戰略節點和產生槓桿效應的事情。

 

 相對性原理看問題

 

第二個思維我們講相對性原理。要講相對性原理,我們就要弄懂什麼是相對性。打個比方用相對論的角度看今年的疫情:也許它是一個災難,但事實上是一次行業重新洗牌的機會。

 

相對性更深入一點其實就是這麼三種關係:空間相對性,時間相對性,時空相對性。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1905年發表)和廣義相對論(1915年發表),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套相對性理論。

 

 

相對論把傳統的一些宗教的理論基本都顛覆了。因為相對論認為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計算出來(暫時無法解釋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如何產生的,之後所產生的一切都能通過物理、數學等方法計算出來,包括爆炸0.01秒之後的溫度是多少,都可以通過數理方法計算出來。


區別牛頓的理論,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等效的,就像是一個有伸縮彈力的膜:一邊是時間一邊是空間。拉長時間而空間就會變短,拉長空間而時間就會變短,他們兩個是一體的。這樣就變成了在一定空間運動速度不一樣,時間也就不一樣。

也從而夠推導出來「你的時間」和「我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大家是相對的。就像一個飛機上高速狀態和低速狀態下飛行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所以時間是相對的。你看:時間都是相對的,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實際是一個四維的時空體,一個辯證的關係。我們只能體驗這個時間的流逝,實際時間和你的物理的空間是一體的,這個就是狹義相對論的本源。

廣義相對論指在更大的範圍內:比如宇宙這麼一個宏大的視角裡,行星圍繞大天體在運轉,是因為行星對他有引力。廣義相對論說:整個引力和時空是等效的。

地球為什麼會圍著太陽轉,並不是因為引力,而是因為太陽把它周邊的時空引去了形成了一個凹槽,實際地球就是在做平直運動,而是時空被扭曲了,光線不會被扭曲實際上是光線跑的軌道被扭曲了。從而推出引力和時空是等效的,然後就有了統一理論。 

所以,統一性同樣是一種不變性:表面看上去變化多樣的事物,背後有著統一不變的結構。比如冰、水、水蒸氣表面上是固態、液態、氣態三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其背後都是H2O。物理學中的終極目標是找到統一場論,把自然界中的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統一成一種力,用同一個不變的模型來描述。

如果這個能找到,那麼整個世界一切的源頭就都可以找到了。新一代的「弦」理論繼承了愛因斯坦的理想。「超弦理論」認為:宇宙中的所有物理現象,都是琴弦在11維時空中震動產生的美妙音樂。這是終極的不變性和統一性,是能夠解釋一切的終極理論(TOE -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所以,對稱性、統一性、普適性、簡單性都來自不變性。愛因斯坦曾講:對上帝而言,一千年和一千維都呈現為一。我們講這兩個理論的目的是什麼呢?

 

跳出來與沉下去

 

講這些的目的:是要大家跳出來看整體、沉下去看局部。一種要有系統性的思維,一種是要找到變化中的不變。這麼宏大的相對性的背後都可以找到一種統一的理論來解釋,同樣這兩個思維中「系統性思維」教大家怎麼「做事」的問題,「相對性原理」教大家解決自己「初心」的問題(也就是發心是一切的根本的法則)。

 

有了邊界後,我們就要認真把手上的事情做好,任何公司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解決問題。假設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已經反饋了很多次仍然得不到解決,那就要思考哪裡出了問題呢?

 

那麼給你的秘方就是:如果你只站在你的視角候,問題是幾乎很難被解決的。可能需要跳出一些固有的角色和框架,站在現在這個問題的外部,去理解更大一層外圍的系統和工作邏輯是怎麼運轉的。只有站在更大系統職責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

還有就是提問和解決問題的開放性和封閉性。和上級溝通的時候如果你問開放性的問題很難解決問題,你如果問幾個站在他的角度,思考方案形成封閉性的答案讓他綜合決策,可能會更加容易去解決問題。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出來」。然後我們講講「跳進去」


我們開篇就說了,任何一個人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全面的。我們如何規避危機?系統設計好了,也會有BUG。所以我們需要:

第一:給管理設置機制,管理所以是管理,其實是說要管理「不確定性」,而不是管理「確定性」。我們學會要去檢查,可以check一些細節幫助判斷。

第二: 群策群力,需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因為每個人看問題雖然是不全面的,但是大家討論和同步信息,把每個人看到點集中起來,使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就能成為一個相對完整或者是成功概率更高的方法。

第三:如何面對風險和機會。其實每個群體掌握的信息都是片面的,對於每一個公司來說都是有缺陷的,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是有缺陷。關鍵是我們找到並解決bug和間隙,拼盡全力就可能會有很多顛覆性的結果。

 

引用《系統之美》書中的話:

為了在複雜的世界裡自由遨遊,需要把注意力從短期的事件上移開,看到更長期的行為和系統內在結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在非線性的世界裡,不要用線性的思維模式;

你需要恰當地劃定系統的邊界(這一點通常並不容易);

你需要考慮到多重限制性因素以及相對強弱;

你需要理解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

你需要清晰地意識到「有限理性」

 

我們今天共同學習這兩個思維,對工作和生活的指導意義是什麼呢?今天的內容實際上是我們易得大學講的第一課格物致知》的深化延展:結構化思維就是格物,怎麼去看待事物與分析問題 ,相對性原理就是致知。

 

我們來總結一下:

首先,個人和組織要建立的最大能力是自組織的進化和自我迭代能力。要時刻保持好奇,在紛繁複雜的變化中找到不變的本質,不斷適應和迭代。

第二,需要找到定位,一定要去提高自己的生產力工具。比如現在我們有計算機,就不能用算盤去打仗。提高生產力工具是兩個維度,有形的是外在的電腦或硬體升級。無形的是升級自己的腦子,所以大家有時間,一定要投入資源去學習和提升。

第三,知道結構性看問題後,思維、系統或組織也是一個不斷打破平衡的相對過程,是常態。需要我們適應新的機遇和挑戰,就像肌肉需要不斷地撕裂和重建,才能更加強壯。

 

總之,所有變化的東西都是表象,背後都有不變的統一和簡單的存在。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寫到:「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真、善和美。」 真、善、美是三位一體。真和善,其實都是美的不同形式,都是對稱性和不變性的表達。越高級的越簡單,最終萬物一體

 

好好做事,好好思考。

以上。

 


相關焦點

  • 伽利略和牛頓的世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伽利略相對性原理】    現在請跟我一起回到16世紀末的義大利比薩,此時正值文藝複習的後期,國富民強,文學、藝術、科學的春風從義大利席捲整個歐洲,空氣中瀰漫著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新鮮氣息(中國此時正值清朝康熙年間
  • 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什麼特點?
    相對性原理,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各有什麼特點?我們說相對性原理是力學的基本原理。比如,運動的相對性,首先要有一個參考物,如果沒有參考物,那麼你對其運動就無法判斷。下面分別說一下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廣義相對性原理。各有什麼特點?一.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什麼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呢?
  • 從滷蛋到小球:梳理相對性原理與協變性的關係
    這就是力學相對性原理。怎麼理解這句話呢?相對性原理表達了兩個深刻的內涵。「為表述的直觀和簡潔,下文所提相對性原理皆指伽利略的力學相對性原理,不涉及愛因斯坦的狹義或廣義相對性原理及洛倫茲變換。因此,牛頓第二定律在火車系和地面系具有相同的數學形式。所以,牛頓第二定律具有協變性,也就表明了牛頓第二定律服從相對性原理。要注意的是,不只是牛頓第二定律,牛頓力學的所有定律都具有協變性。證明方法和上面展示的類似,你可以嘗試去做做。
  • 「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該如何理解?它們為何相牴觸?
    要想真正理解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前提是必須理解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所提出的兩條基本假設:「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因為狹義相對論就是以這兩條基本假設為出發點通過洛倫茲變換推導出來的!而「狹義相對性原理」又是在「相對性原理」的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所以,理解「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 如何理解合同的相對性
    問:如何理解合同的相對性?  自考365網校解析答案:合同關係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的關係,它與其他法律關係的一個區別在於合同關係具有相對性。  儘管合同相對性規則包含了極為豐富和複雜的內容,且廣泛體現在合同的各項制度之中,但概括起來,合同相對性規則主要包含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合同主體的相對性所謂合同主體的相對性,是指合同關係只能發生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主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基於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
  • 相對性原理:相對論之前必須了解的東西
    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這段在伽利略大船裡的描述給出了一條重要的結論:在封閉船艙裡發生的任何力學現象,都無法確定船是在勻速運動還是在靜止不動。現在這個論述就稱為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或者力學相對性原理。  這簡直就是中國古代版的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用形象的「舟行不覺」來代替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也容易理解。 愛因斯坦的相對性原理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或者說舟行不覺原理我們還是很好理解的,雖然不是特別直觀,但是仔細想想跟生活經驗還是非常相符的。但是,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有一個非常大的限制條件:力學定律。
  • 【相對論介紹三】相對性原理講的是什麼?
    前兩期我們已經簡單介紹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內容,在介紹狹義相對論內容的時候,筆者曾經說了一句:「狹義相對論是建立在兩個基礎原理之上: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相對性原理還好,大家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光速不變原理就遭殃了。」
  • 對哲學和科學「相對性原理」的認識
    地球危機和好奇心態對太空移民的促動符合哲學動機論的「等效原理」。(2)為什麼行星科學家對宜居性行星、或「雙胞胎地球」的搜索極感興趣?這與他們為地球人尋找「第二地球」、「第三地球」、「第N地球」的「潛意識」有關,科學家找到了越來越多「末來地球」的候選對象。
  •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
    愛因斯坦是如何將狹義相對性原理,拓展到廣義相對性原理的!此文說的明白。狹義相對論建立在狹義相對性原理【即在所有慣性系中,物理定律有相同的表達形式。這是力學相對性原理的推廣,它適用於一切物理定律,其本質是所有慣性系平權。】和光速不變原理【任何光線在「靜止的」坐標系中都是以確定的速度c運動著,與光源和觀測者運動無關。】之上。
  • 淺談相對性原理的對立統一,某種程度上與我國傳統哲學的「道」不謀而合!
    曲與直我們先通過一個簡單案例來闡述相對性原理。我們不難理解,在一列勻速直線運動的高速火車中做自由落體運動的小球,若從地面觀察者的角度進行測量,其運動軌跡則是平拋運動的拋物線。不存在脫離觀察者或參照系而言的事物之本來面目我們當然不能誤以為相對性原理是一種否認絕對的相對主義。相對性原理其實是認識到人類任何一種感官觀察與測量的現象描述全部只具有相對性,並無絕對的本體意義。絕對的、普適的其實不是任何感官可直觀到的現象,乃是現象背後的原理。
  • 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相對性,你能正確理解嗎?
    但是理解這個理論卻非常的困難,因為這和我們固定的思維模式和直覺完全相反,使得這個理論最開始出來時受到大家的反對。但是經過無數次實驗的驗證,這樣一個反常規的物理規律居然是正確的,所以人們慢慢接受這個理論,但是你真的理解相對論中的時間相對性嗎?
  • ——談談相對性原理
    相對論之所以叫相對論,是因為基於一條叫相對性原理的基本假設。該假設(尤其是慣性系間的相對性原理)並非愛因斯坦最早提出,而是由伽利略提出,並由牛頓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經典力學。但這條相對性原理到底是什麼?又為什麼在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中被反覆提及呢?
  • 廣義相對論與黎曼幾何系列之五:相對性原理
    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便是一個地球居於世界中心的「雞蛋宇宙」圖景。這些新結果啟發伽利略思考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著名的相對性原理便是他的成果之一。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是說,物理定律在相對作勻速直線運動的參考系中應該具有相同的形式。
  • 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這些解讀深刻的指出了物質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性,以此為基礎而建構的社會發展理論,要比基於唯心主義而堆積的庸俗經濟論要客觀有效得多。然而,如果過於強調物質的這種客觀獨立性,並不容置疑的斷定物質存在的絕對性,同樣會容易讓我們迷失對物質的本性認知,也阻撓了我們進一步探究現實世界的內在底蘊。
  • 思維決定命運:掌握「批判性思維」的孩子,更易「贏」得人生!
    換句話說,女兒缺乏了批判性思維。如果女兒在看到老師給的答案與自己做出來的答案有出入時,有再進一步求證,便不會出現今天考試寫錯答案的情況。孩子並不是一生下來就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性思維"是孩子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耳濡目染,不斷接受批判性思維教育逐漸獲得的能力。學會批判性思維對孩子的成才至關重要,學會"批判性思維"的孩子,更易"贏"得人生!
  • 教學理論具有相對性,一個好老師的教學不一定適用於某些人
    贊科夫提出了五條實驗教學論體系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使全班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這五條教學論原則是贊科夫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這些教學原則的影響遠遠不止當時的十年、二十年,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它存在的痕跡。從現在新課程的理念來分析,你會怎麼評價贊科夫這五大教學原則呢?
  • 第一性原理思維,2020年還是我們的必備思維利器!
    梳理下曾經的熱詞「第一性原理」,既然是梳理,那我們得知道都有哪些大牛寫過「第一性原理」,下面就簡單列舉下大牛們的見解。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科學家的角度看待世界,就像剝洋蔥,一層層拔開外層表皮的表象,要想看到裡面的本質,需要拔得徹底,從本質裡一層層往上走。
  • 武漢大學:淘汰水課 打造金課
    如何把思政課打造得前沿、夠味,既「紅」又「鮮」?武漢大學探索出了新路子。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來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戰士——廣空某指揮所「老戰士報告團」副團長毛蘭成。他一身戎裝走上講臺,溶一生經歷於講稿,給大一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學生們紛紛表示「內心受到震動」。
  • 2021來到,我們推薦混沌大學的34節好課!
    2020年是艱難的一年,依然在世界許多地區蔓延的疫情,嚴重拖慢了經濟前進的腳步。混沌大學也不得不揮淚告別了幾位良師益友,其中包括「創新大師」克萊頓·克裡斯坦森教授和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單喆慜老師。動蕩的國際局勢,變幻的文化潮流,波動的經濟曲線,甚至不期而至的洶湧寒潮,都讓我們所面對的形勢愈發紛繁複雜。
  • 36氪領讀 | 《哈佛大學經濟課》:用經濟學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
    內容簡介《哈佛大學經濟課》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專業本科課程的精華集要,涵蓋了哈佛大學經濟系前沿的討論和思考。它以記者視角記錄了哈佛大學經濟學教學方式、課堂互動以及治學精神,讓我們同作者一起走進哈佛大學的課堂,聆聽哈佛教授的講解。全書分為四章,分別提煉了曼昆、萊布森、費爾德斯坦、卡特勒等四位哈佛大學教授的講義精華。其講解從生活實例入手,引入經濟學原理,剖析經濟現象,概念清晰,深入淺出,篇幅短小,沒有公式,即使沒有經濟學基礎,也能輕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