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大牛Jeff Dahn:正極材料表面包覆的氧化鋁能夠提升電池性能

2021-01-17 新能源Leader

對三元層狀正極材料LiNixCoyMnzO2(x+y+z =1,NCM)表面進行Al2O3、AlPO4、TiO2等氧化物包覆是提升電池性能的有效措施,其中Al2O3包覆的NCM最為常見。一般認為NCM表面包覆能消耗電池使用過程所產生的HF、抑制三元材料中過渡金屬的溶出、改善正極材料/電解液界面等,進而最終提高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最近,Jeff Dahn組對Al2O3包覆NCM改善電池性能的原因提出了一種新的見解:表面包覆的Al2O3能同LiPF6反應生成LiPO2F2,而LiPO2F2後者是目前公認的有益電池性能的電解液添加劑,從而提升了電池電化學性能。成果以New Chemical Insights into the Beneficial Role ofAl2O3 Cathode Coatings in Lithium-ion Cells為題發表在最近的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

圖文淺析:

圖1.NCM523/石墨軟包電池含LiPO2F2與否在40 ℃、3.0-4.3 V電壓區間C/3循環電化學性能對比。

首先,作者對比了電解液含LiPO2F2與否對NCM523/石墨軟包電池循環性能的影響。如圖1所示,電解液中1% LiPO2F2的添加不僅顯著提高了電池放電容量保持率,同時有效降低了充電和放電階段電池平均電壓的差異(也意味著降低了電池內阻),表明LiPO2F2能顯著改善電池的循環性能。

為了印證所猜測的三元正極材料表面包覆的Al2O3能同電解液中的常用鋰鹽LiPF6反應生成LiPO2F2,作者對各步反應的吉布斯自由能變化G進行了計算,具體如公式(1)-(7)所示。最終計算結果顯示,如果Al2O3與LiPF6按公式(2)進行反應生成LiPO2F2,反應的G= -451 kJ/mol,這也表明從熱力學上二者之間的反應是可以自發進行的。

儘管熱力學上可行,但還是需要從實驗端實際檢測到LiPO2F2才能將猜測做實,為此作者設計了一系列對照實驗以證明確實正極表面包覆的Al2O3能同LiPF6反應生成LiPO2F2。其中,LiPO2F2的檢測主要利用NMR,具體原理如圖2所示,PF6–和PO2F2–中19F和31P的化學位移信號和多重裂分信號存在差異。

圖3. 常規電解液和Al2O3粉末按10:1 (w/w)混合在不同溫度下存儲1周後檢測到的19F核磁信號對比。內插圖為放大的PO2F2–核磁信號區域。

圖4. 常規電解液和Al2O3粉末按10:1 (w/w)混合在不同溫度下存儲1周後檢測到的31P核磁信號對比。內插圖為放大的PO2F2–核磁信號區域。

為了實驗驗證Al2O3能同LiPF6反應生成LiPO2F2,作者首先將常規電解液和Al2O3粉末混合放置,隨後利用核磁檢測其中是否含LiPO2F2。如圖3和圖4所示所示,常規電解液中不含LiPO2F2,故意加入一定量LiPO2F2後能檢測到其特徵信號。在未混入Al2O3粉末條件下,常規電解液即使40 ℃和60 ℃存儲一周均未檢測到LiPO2F2,而混有Al2O3粉末的電解液在以上兩溫度存儲一周均檢測到LiPO2F2的存在。以上結果表明Al2O3粉末能同LiPF6反應生成LiPO2F2。

圖5.(a-b)無包覆的NCM622;(c-d)無包覆的NCA;(e-f) Al2O3包覆的NCM622;(g-h) Al2O3包覆的NCA。

雖然驗證了Al2O3粉末能同LiPF6反應生成LiPO2F2,但表面包覆有Al2O3的正極材料能否同LiPF6反應生成LiPO2F2呢?作者主要考查了NCM622和NCA表面包覆Al2O3與否的結果,四種材料的SEM圖像如圖5所示。NCM622和NCA均為二次球結構,主顆粒粒徑約10-15 μm,NCM622二次顆粒粒徑約1 μm,NCA二次顆粒粒徑約0.5 μm。

圖6. 表面包覆Al2O3與否的NCM622和NCA同常規電解液按1:2混合在40 ℃放置14天後的19F核磁結果。內插圖為放大的PO2F2–核磁信號區域

圖7. 由圖6得到的PF6–和PO2F2–在-75 ppm和-85.8 ppm處峰面積比值。

如圖6所示,表面包覆Al2O3與否的NCM622和NCA同常規電解液混合放置後均能檢測到LiPO2F2,且表面包覆有Al2O3的NCM622和NCA同電解液混合放置後檢測到的19F信號更強,表明其中的LiPO2F2含量更高。對於表面未包覆Al2O3的NCM622和NCA同電解液混合後也能檢測到LiPO2F2,作者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1)儘管採取了嚴格的水分控制措施,但正極材料表面可能還是存在少量水分;(2)正極材料表面存留Li2CO3,Li2CO3同LiPF6反應也能生成LiPO2F2。

圖7對比了四種材料同常規電解液混合放置後檢測到的LiPO2F2相對濃度,可以明顯看到表面包覆有Al2O3的NCM622或NCA較未包覆的能檢測到更多的LiPO2F2。以上結果切實證明了作者的猜想,即表面包覆的Al2O3能同LiPF6反應生成LiPO2F2,從而提升了電池電化學性能

David Scott Hall, Roby B Gauthier, Ahmed Eldesoky, Vivian S Murray, Jeff R.Dahn. New Chemical Insights into theBeneficial Role of Al2O3 Cathode Coatings in Lithium-ionCell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DOI: 10.1021/acsami.8b22743.

文/彎月

相關焦點

  • 我國鋰電正極材料市場現狀分析
    3C領域鋰電正極材料發展方向側重鋰電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發展方向為高電壓、高能量、高功率和寬溫度範圍。高電壓鈷酸鋰和高電壓三元材料是目前3C鋰電池正極材料發展的主流。3C市場是側重鋰電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 專訪:全球頂級鋰電科學家吉野彰/西美緒/Jeff Dahn/ Jean-Marie...
    加拿大科學院院士、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教授、國際著名電池研究專家傑夫·達恩(Jeff Dahn)在LBIS2019第四屆全球鋰電科學技術研討會暨第九屆華南鋰電論壇上接受電池中國網專訪時表示。據悉,傑夫·達恩通過精確限定鎳鈷錳材料中鎳的含量,使三元複合正極材料成功實現規模商業化,傑夫·達恩也因此成為業界公認的三元材料技術真正的開創者和發明者。
  • 鋰電正極的演變與反思
    Stanley Whittingham 及Akira Yoshino三位鋰離子電池領域的先驅。同年12月8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諾獎講座中,Arumugam Manthiram代表John B. Goodenough發表題為『鋰電正極設計』的主題演講,並回顧了鋰電正極的發展歷程。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差的原因主要方面,負極材料低溫特性的研究及...
    二、正極材料低溫特性的研究及應用展望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良電解液的低溫特性。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鋰離子在正極材料中的擴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電池的低溫性能。從而,有研究者從正極材料著手改善低溫鋰離子啟動電池的性能。 正極材料對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影響主要與正極材料的種類、顆粒大小和形貌有關。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尤其在正極結構中,包括活性物質、導電劑和固態電解質等在內的不同組分之間固-固界面的穩定性限制了電池的容量發揮和循環壽命,是阻礙電池性能 提升的主要瓶頸。因此,提高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固-固界面的穩定性是提升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性能的關鍵。 然而,對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固-固界面基礎科學問題的認識不清限制了其性能的進一步提升。本文將對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化學穩定性、電化學穩定性、機械穩定性和熱穩定性的機理問題進行探討,對不同影響因素和優化方法進行總結和討論,為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開發和應用提供參考。
  • 被廣泛看好的正極材料尖晶石錳酸鋰為什麼沒有大規模應用?
    1984年Goodenough小組發現了尖晶石錳酸鋰(以下簡稱錳酸鋰)正極材料,因其具有生產工藝簡單、儲量巨大、大電流充放電能力和耐過充性能好、成本低廉以及無毒無汙染等優點,是被廣泛看好與研究的鋰電正極材料之一。
  • Al2O3+石墨烯摻混提升軟包電池性能
    下圖分別為純NCM,摻入石墨烯的NCM-Gs,摻入氧化鋁的NCM-Al2O3,和氧化鋁、石墨共摻的NCM-Al2O3&Gs材料的掃描電鏡圖片,從下圖的h和i能夠清楚地看到納米尺寸的氧化鋁顆粒已經成功地摻入了電極的活性物質層之中。從下圖的k和l能夠看到無論是Al2O3,還是Gs都能夠較為均勻地分散在電極層之內。
  • 曹餘良&夏定國:表面質子化和包覆雙功能粘結劑抑制富鋰錳基正極...
    【研究背景】 鋰離子電池被廣泛的應用於移動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但是目前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仍然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正極材料是限制其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
  • 鋰電正極的演變與反思 | Nature Communications
    Goodenough發表題為『鋰電正極設計』的主題演講(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9/goodenough/lecture/),並回顧了鋰電正極的發展歷程。
  • 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特別是當前中國政府和資本瘋狂投資支持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放眼未來,鋰電產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比如高能量密度體系的開發,成本的進一步降低,資源的回收和利用等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今天給大家介紹下關於鋰離子電池材料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我們知道鋰電裡所有的材料無非來自於自然界,那首先看一下元素周期表哪些元素能為我們所用呢?
  • 鋰電高能提示!正極材料或迎來新一波產業熱潮
    而我國,在去年就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徵求意見稿),提出了加強固態電池及材料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的要求,首次將固態電池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並且明確了發展目標主要為能量密度的提升和材料體系的進步。當前,我國鋰電池產量規模逐年增加。
  • 硼酸三甲酯作為正極成膜添加劑提升LiCoO2電池高電壓性能
    研究背景:提高充電截止電壓是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徑之一,但仍面臨以下兩點挑戰:(1)高電壓下正極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尤其是三元高鎳材料如NCM523和NCM811等;(2)高電壓下電解液的穩定性,尤其是電解液在正極表面的氧化。
  • 鋰電材料擋不住的腳步
    和Li3PO4等材料都可以用於富鋰材料的表面包覆,改善富鋰材料的表面穩定性。相比於元素摻雜方法,表面包覆是提高富鋰材料性能更為有效的方法,包覆材料分為電化學活性物質和非活性物質,常見的活性物質為尖晶石材料,尖晶石材料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能夠顯著的改善富鋰材料的性能,但是尖晶石材料在3V以下時,會發生不可逆的相變,這也是我們在使用尖晶石包覆時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
  • 2020WNEVC前沿技術解讀|高電壓鎳錳酸鋰正極材料及電池技術
    以之取代現在成本最具優勢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單體電池及系統能量密度可提升40%,成本可降低30%,是最有潛力商業化的下一代高電壓正極材料之一。,導致電池中活性鋰的不斷消耗和電池性能的迅速下降,因此傳統的碳酸酯電解液很難在如此高的電壓下保持正極界面穩定。
  • 探究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主力(二):石墨類材料性能檢測
    上一篇主要介紹了負極材料的基礎知識,那當我們拿到一個負極材料的時候,要怎樣才能對其性能進行測試呢,有怎樣根據一些基本的物理性能來對負極材料進行選擇呢,本系列的第二篇將帶你了解石墨負極性能測試的基礎知識以及基本的判斷指標。
  • Al2O3混摻提升NCM523電性能和安全性
    三元材料,特別是中等鎳含量的NCM523和NCM 622材料是目前主流的動力電池正極材料,三元材料較高的容量顯著提升了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但是相比於穩定的磷酸鐵鋰材料,三元材料在循環過程中容易發生活性物質損失,影響三元電池的循環穩定性。界麵包覆是提升三元材料界面穩定性的有效方法,不過這些方法多數是通過生產過程中的表面處理實現的。
  • 研究人員發現:氧化鋁塗層可以保護電池正極 並促進電池反應
    ,測試氧化鋁塗層對正極的影響。該納米塗層可以保護正極不發生降解。 萊斯大學布朗工程學院(Rice University's Brown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研究人員,將一層薄薄的氧化鋁塗在普通正極上,發現這會使電動汽車的電池性能更好,並具有更強大的離網儲能能力。 美國化學學會在研究報告中描述一種以前未知的機制。
  • 富鋰錳基動力電池將有望成為未來鋰電必然趨勢
    道路曲折的富鋰錳基動力電池終於也將迎來前途光明的的未來,新一代300-400Wh/kg動力鋰電池,是未來鋰電的發展主流,行業對於新一代高容量正極材料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而目前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比容量很低,在電池中的質量非常大(1克石墨負極材料要匹配2克以上正極材料);如果用矽碳負極,正極材料的匹配量更大。因此,行業對於新一代高容量正極材料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
  • 都知道石墨烯電池充電快持續用電時間長,但石墨烯電池的原理是什麼...
    「綠色」的能量儲運體系已成為當前能源領域的關注熱點,鋰電作為其中重要的一個分支,其性能的提升是科研工作者關注的重點。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高性能鋰電電極材料層出不窮。實際應用中,所製備材料性能無法完全發揮是制約其實現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關鍵。石墨烯的高導電性、高導熱性、高比表面積、等諸多優良特性,一定程度上對解決該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工程價值。
  • 對正極材料的檢測方法做一個初步的介紹
    編者按 正極材料的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能給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帶來巨大的提升,當然,也會給材料加工帶來一定的難度。 作為鋰離子的提供者——正極材料,其種類也是很多的,從磷酸鐵鋰、錳酸鋰、鈷酸鋰、到鎳鈷錳三元材料,從低鎳含量的三元材料到高鎳含量的三元材料,從NCM到NCA、從常規的材料到高電壓的材料、從一次顆粒團聚形成的二次顆粒到大單晶顆粒、從元素分布均一的材料到核殼結構、梯度包覆摻雜的材料……正極材料的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能給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帶來巨大的提升,當然,也會給材料加工帶來一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