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出一種新型清潔能源設備:可以將陽光轉化為能量

2020-09-05 海外即時通

據英國《太陽報》8月31日報導,英國劍橋大學一名化學教授歐文·賴斯納(Erwin Reisner 音譯)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研究出一種新清潔能源設備——photosheet。它在運作的過程中總是清潔高效、不會排出任何無用的有毒氣體或者不能清理的垃圾。而這讓世界清潔能源的在全面轉型這方面看到了曙光。

報導稱,植物有一種看似毫不費力的技能,那就是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人工模擬這種光合作用過程,因為這是最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photosheet新設備可能是我們迄今為止看到的最有希望的嘗試。

這個新裝置以二氧化碳、水和陽光為原料,然後產生氧氣和甲酸,這些氧氣和甲酸可以儲存為燃料。這種酸既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轉化為氫——另一種潛在的清潔能源燃料。

研究人員還稱,這項創新的關鍵是光電板(或稱光催化劑板),它使用特殊的半導體粉末,在鈷催化劑的幫助下,當陽光照射在水中的光電板上時,電子相互作用和氧化就會發生。發生反應的過程完全是自供電的,不需要額外的能源。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化學家王倩(音譯)說:「它幾乎不產生任何副產品。你要知道有的時候事情並不像你預期的那樣順利,但這是一種罕見的情況,它實際上發揮了更好的作用。」

據了解,雖然目前原型感光紙只有20平方釐米,但發明它的科學家表示,擴大規模相對容易,不會產生巨額成本。他們認為這些薄片可以像太陽能發電場那樣大規模生產。更重要的是,由此產生的甲酸可以儲存在溶液中,並根據需要轉換成不同類型的燃料。

此外,來自同一實驗室的團隊,還負責在2019年開發的另一款「人造葉」,與之相比,新的感光紙具有類似的效果,所以該團隊持續在改進他們的人造光合作用,希望能夠使效率更高,生產成本更低。

艾爾文表示: 「我們希望人造葉或感光紙,能夠自行生產液體燃料,並且可以輕鬆地存儲和運輸。」

更多國際事件:

、、

作者:ROANKIDA

責編:獨靜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開創了將陽光轉化為燃料的新方法,水轉化為氫氣和氧氣
    科學家開創了將陽光轉化為燃料的新方法。在研究人員通過改變植物中的光合作用機器成功地將水分解為氫和氧之後,尋求找到利用太陽能的新方法已經向前邁出了一步。光合作用是植物用於將太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分解水時產生的氫可能是綠色且無限的可再生能源。由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學者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使用半人工光合作用探索生產和儲存太陽能的新方法。他們利用自然陽光,利用生物成分和人造技術的混合物將水轉化為氫氣和氧氣。該研究現在可新用於可再生能源生產的系統。
  • 中國科學家「模仿植物」成功製備清潔燃料!或可大規模生產
    他們開發出一種獨立的設備,無需任何其他添加物或電力,就可以將太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中性燃料——一種沒有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或碳足跡的能源燃料或能源系統。「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利用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將太陽能轉化為可儲存的化學清潔能源。」 王謙告訴 DeepTech。
  • 二氧化碳將變成新能源!劍橋大學生找到方法,加入陽光即可實現
    進入21世紀之前,人類就已經發明出了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產生電能,也發現了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將大自然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例如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潮汐發電等等。時隔二十年,人類的新能源事業再上一個臺階,各國的科研團隊提出了新的產能方式,例如以下所介紹到的人工光合作用裝置。
  • 二氧化碳將變成新能源!劍橋大學生找到方法,加入陽光即可實現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進入21世紀之前,人類就已經發明出了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產生電能,也發現了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將大自然的能量轉化為電能,例如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潮汐發電等等。根據報導,《自然·能源》期刊上發表了一篇來自劍橋大學團隊投稿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劍橋大學的科研團隊發明了一種更加靠近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裝置,該裝置可以模擬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陽光轉化為能量。陽光是地球上最充足的自然能源之一,但是人類一直無法對它進行充分利用,這次的新發明可以達到這一目標嗎?光合作用在介紹該發明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光合作用。
  • 澳大利亞研究出了一種可以將海水快速轉化為飲用水的特殊材料
    近日,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研究人員和國際同行一同研究,開發出一種新型鹹水淡化技術,可以利用一種特殊材料快速將鹹水轉化為飲用水,此種特殊材料在陽光照射後還可以反覆使用。這一研究發表在了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上。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
  •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張陽】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 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組件或電力。
  • 中澳科學家開發出超薄篩膜:30分鐘內將海水轉化為清潔飲用水
    中澳科學家開發出超薄篩膜中國廈門大學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聯合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二維納米材料的超薄篩膜,這種篩膜可以過濾水中的鉛和汞等潛在有害離子,並能夠在不到30分鐘的時間內將苦鹹水和海水轉化為清潔的飲用水。
  • 可再生能源進展!劍橋科學家藉助半人工光合作用 成功將水分解為氫...
    光合作用是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當植物吸收的水分「分解」時,氧氣作為光合作用的副產品產生。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反應之一,因為它是世界上幾乎所有氧氣的來源。植物在其中扮演著主要生產者的角色:它們構成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營養網絡的第一個環節,基本上為地球的其他生物鏈部分提供食物。當水分解時產生的另一種氣體,氫氣,有可能成為一種綠色和無限的可再生能源。
  • 研究人員研發吸收太陽光的單分子將太陽能轉化為氫氣供汽車使用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們首次研發了一種能夠有效吸收陽光的單分子,而且該分子還可以作為一種催化劑,將太陽能轉化為氫氣,而氫氣可作為清潔的燃料替代品,用於燃油汽車。該種新分子可以從整個可見光光譜中收集能量,與目前的太陽能電池相比,可以多利用50%的太陽能。
  • 新型廉價催化劑,可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效率達到13.4%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模仿光合作用,使用太陽光中的能量將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轉變為烴燃料。如今,一種新型的廉價化學催化劑已經以創紀錄的效率實現了夢想的第一步——利用太陽能電池的電力將二氧化碳分解為富含能量的一氧化碳(CO)和氧氣。
  • 【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
    解開其「基因密碼」,有助於人類深入研究其生態功能,並發揮其能源價值。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史小麗介紹,麥可屬是一種粒徑小於3微米的超微藻類,生活在淡水之中。它們在湖泊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對水體含氧量的貢獻率最高可達60%左右。
  • 新型太陽能電池可以為物聯網設備獲取室內照明
    為了減少浪費,研究人員正在設計新型太陽能電池,可以從我們已經使用的室內燈中獲取能量。當今太陽能電池的主要材料晶體矽在燈下的性能不如在烈日下。但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染料敏化材料等新興替代品在將人工照明轉化為電能方面的效率可能會大大提高。來自義大利、德國和哥倫比亞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專門用於室內設備的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 今日科技話題: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屆時我國風雲衛星家族將又添一員,進一步提升我國天氣預報的能力。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作為一顆能力更強的衛星,風雲四號B星攜帶了一個快速成像儀,可以提供優於1分鐘間隔的區域高解析度晝夜連續監測,這將在短時的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過去20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團隊長期致力於太陽能轉化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示範,並研發出應用前景廣闊的「液態陽光技術」。 「能源利用中有兩大難題,一是如何將可再生能源轉化為綠色能源,另一個則是如何將可再生能源轉化為可儲存、可運輸的液體燃料。」
  • 英國研發出新型太陽能設備 暗光下也能產生足夠電壓
    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研發出一種新型太陽能設備,它在較暗的光線下也能產生足夠的電壓為鋰離子電池充電,今後或可用於手機和電子書等行動裝置,即便在室內等光線較暗地方也能為設備持續充電。    英國沃裡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最近在《先進能源材料》雜誌上報告說,使用有機材料開發出了這種太陽能充電設備,它在接受光線照射後能夠產生7伏特的電壓,而現在許多電子設備中所用的鋰離子電池充電所需電壓在4伏特左右,這種充電設備完全能夠達到為鋰離子電池充電的要求。
  • 新國大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型發電裝置,利用陰影效應為電子設備供電
    而今,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穎的發電方法——利用常見但往往被忽視的光學效應來發電,從而將陰影扭轉為積極的形象。這一新穎的概念開闢了一種供電新途徑:在室內照明環境下產生綠色能源為電子設備供電。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如何突破太陽能大規模經濟利用的關鍵技術,探討其可行性和發展方向,對實現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十分關鍵。過去20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團隊長期致力於太陽能轉化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示範,並研發出應用前景廣闊的「液態陽光技術」。
  • 劍橋大學研發「人工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換成燃料!
    近幾十年來,隨著環保呼聲高漲,人類大力研究從陽光獲取能源的技術,除了常見的太陽能光電板之外,「人造光合作用」也是研究的項目之一。近期,劍橋大學科學家研究出一種基於相紙(photosheet)的人造光合作用機制,轉換效率高,沒有毒性副產物,而且成本低,是有望商業化的方案。
  • 劍橋團隊研發人造葉片 可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合成氣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人造葉片,該葉片可以產生合成氣,而不會釋放二氧化碳。儘管從技術上講,它可以燃燒產生電能或用於照明和供暖,但它通常是製造產品的中間步驟(包括塑料,化肥和柴油等燃料)。不幸的是,生產它會釋放二氧化碳到大氣中。該研究的資深作者Erwin Reisner表示:「您可能沒有聽說過合成氣,但是每天您都會消費使用合成氣製造的產品。能夠可持續地生產它是影響全球碳循環並建立可持續的化學和燃料工業的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