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數學的原點

2020-12-04 中科院物理所

1+1=2

這個最簡單的公式,

就像是一場人類誕生的「簡潔」慶典。

發現世界上最簡單的公式1+1=2,意味著什麼?

這個連三歲小孩都能秒懂的公式是人類文明誕生的起點,它昭示著自然數的誕生,引發持續數千年的數字大爆炸。數學創生的全部基本公理都蘊含其中。

而它究竟從何而來,又將引領人類向何而去?

人生識字憂患始,人類的所有煩惱,也是不是因為知道了1+1=2呢?

從老祖先開始追溯

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老祖先就在儲藏獵物、分配食物時,逐漸產生對數的感覺。

當2隻牛、3隻羊、5隻豬擺在一塊,只有這些東西可過冬時,強烈的求生欲使老祖先朦朧地意識到這其中有一種共性,並開始擺弄著自己僅有的10隻手指計數。然而,從這種原始的抽象感覺到具體的「數」的概念的形成,卻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歷史歲月。

因此,當某位古代先祖第一個意識到「1+1=2」,從而認識到兩個數相加得到另一個確定的數時,就發現了「數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可加性,這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極其偉大的時刻。

如同鑽木取火,1+1=2的最初使用也僅是迫不得已地為了生存,兩者同樣至少有著30萬年的歷史,造福人類,但自然數的形成卻遠比火的誕生有深遠影響。

1+1=2,關於這個公式,最直觀涉及到的就是自然數和加法。

我們已經無法考證,加法究竟是在何時被人類發明的,因為沒有足夠詳細的文獻記錄,甚至可能沒有文字。但加法的出現,無疑是為了在交換商品或戰俘時進行運算。

「+」、「-」出現於中世紀。

據說,當時酒商在售出酒後,曾用橫線標出酒桶裡的存酒,而當桶裡的酒又增加時,便用豎線條把原來畫的橫線劃掉,於是就出現用以表示減少的「-」和用來表示增加的「+」。最後直到1630年,「+」作為運算符號才得到大家的公認。

而關於自然數的出現,卻比「+」、「-」開始地更早,大約在1萬年以前,冰河退卻了。石器時代,那些馬背上的遊牧狩獵者,在中東的山內悄悄地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他們摒棄掉兇橫獵殺的本性,開始乖乖下田,播種,進行農耕,這時,如何記錄日期、季節,如何計算收藏穀物數、種子數可難為住了這群四肢發達的壯漢。

特別是在尼羅河谷、底格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還發展起了更複雜的農業社會,這群剛進入新時代的農民還遇到了交納租稅的問題。顯然,過去石器部落文化裡總結的「一」、「二」、「三」、「多」已遠遠不夠用了,人們迫切需要「數」有名稱,而且計數必須更準確些。

然而,沒有人見過自然數,也沒有人知道它是怎麼排列分布的。

它是用以計量事物的件數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數,它的分布或許是兜兜轉轉一個圈,或許是螺旋交錯纏繞式,或許是放射爆炸發散式的,不同選擇就會有不同的數學世界。但最終數學世界最後選擇的是圖1-1「1、2、3、4、5……」這樣一個不可逆的直線式的有序體系。

圖1-1

如何巧用皮亞諾公理證明?

我們都知道1+1=2,但你是否有想過為什麼1+1就等於2呢?

這個問題,不去深思還好,一深思就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這個難題一樣,會把你繞得雲裡霧裡,好在總會有那麼幾位具有哲學思維的數學家愛孜孜不倦地去思考、證明它。

而在這其中,義大利數學家皮亞諾用公理把自然數安放在了數學世界裡面,用五條公理建立了一階算術系統,可以用來推導出「1+1=2」這一數學世界的原點。

公理1:0是自然數。

茫茫的數學宇宙裡,如圖1-2所示,從此有了第一個身影存在——0。

圖1-2

公理2:每一個確定的自然數a,都有一個確定的後繼數a',a'也是自然數。

那麼,這個自然數起點「0」是怎麼爆發的呢?後繼陪伴者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調皮地圍著0四處發散,或是偷偷地跑到0的後面,亦或是狠心地留0一個數在那?

公理2做出了選擇,讓偌大的數學空間中,出現的每個數都擁有著一個確定的後繼數陪伴著自己,如圖1-3:

圖1-3

公理3:0不是任何自然數的後繼數。

為了避免後繼者不守規矩跑到0的跟前,公理3確定了0必須也只能是自然數的第一個數。但是防不勝防,這群後繼者可能也沒那麼安分,他們還可能因為同一個姑娘爭風吃醋。也就是說,有可能3的後繼數3' = 3,也可能2的後繼數2' = 3。如下圖1-4,出現這種情況:

圖1-4

公理4:不同的自然數有不同的後繼數。

為避免上述情況,公理4趕忙著出來定義,如果n與m均為自然數且n ≠ m,那麼n' ≠ m';如果b、c均為自然數,且b' = c' ,那麼b = c;同一個自然數的後繼數相等,不同自然數的後繼數不相等,這樣,3就不可能既是2的後繼數,也是3的後繼數了。但如果出現圖1-5裡2.5這樣的數呢?

圖1-5

為了幹掉2.5這樣非自然數的出現,公理5冒泡了。

公理5:假定P(n)是自然數的一個性質,如果P(0)是對的,且假定P(n)是正確的,則P(n')也是真的,那麼命題對所有自然數都為真。

它還有另外一種形式:設S是自然數集的一個子集,且滿足(i)0屬於S;(ii)如果n屬於S,那麼n'也屬於S;則S是包含全體自然數的集合,即S = N。

這裡的說法可能會有點「繞」,讀者可能不是很理解。具體細剖,這是數學中的歸納公理,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自然數的性質,那麼所有自然數都將滿足這個性質,不滿足的就不是自然數。這樣,我們可以定義自然數系:存在一個自然數系N,稱其元素為自然數,若且唯若這些元素滿足公理1-5。

再定義加法是滿足以下兩種規則的運算:

1. 對於任意自然數m,0 + m = m;2. 對於任意自然數m和n,n' + m = (n + m)'。

這樣,我們就可以證明1+1=2:

1 + 1 = 0' + 1 = (0 +1)' = 1' = 2;或者,1 + 1 = 0' + 0' = 0'' = 2。

或者,因為1+1的後繼數是1的後繼數的後繼數,即3;又因為2的後繼數也是3,根據皮亞諾公理4,不同自然數的後繼數不同,所以1+1=2。

這樣,根據皮亞諾五條公理建立起來的皮亞諾一階算術系統,我們就推導出了1+1=2。

哥德巴赫猜想

另一個「(1+1)」

推導出1+1為什麼等於2,並不能為難那些腦路清晰,異於常人的數學家們。怎麼解決世間另一個「1+1」,這才是這群數學家的心頭痛。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即的「明珠」,堪稱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

大概在18世紀左右,德國一富家子弟哥德巴赫,厭倦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不顧家人阻攔,偏要跑去一名中學教師,還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數學,就連晚上回家休息,也在搗鼓著阿拉伯數字。而他生平最喜歡玩的遊戲竟是加法運算,而且還在玩加法遊戲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奧妙: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但令他無奈的是,他越玩越失敗,怎樣也無法證明自己的發現。後來,只能求助於當時數學界的權威大咖歐拉。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歐拉,提出: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隨便取個奇數77,可寫成三個素數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個奇數461,461=449+7+5,也是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

沒想到獨眼巨人歐拉居然也被這個問題給為難住了,1742年6月30日,歐拉給哥德巴赫回信:這個命題看來是正確的,但是他也給不出嚴格的證明。為了挽回下自己居然也給不出證明的面子,狡猾的歐拉同時還提出了另一個等價命題: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但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出證明。

而這樣一個「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命題,就被統記作「a+b」,哥德巴赫猜想(也稱哥德巴赫-歐拉猜想),也就被稱為另一個「(1+1)」。

二進位世界裡的1+1

在德國圖靈根著名的郭塔王宮圖書館,有一份彌足珍貴的手稿,它的標題為:

「1與0,一切數字的神奇淵源。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範,因為,一切無非都來自上帝。」

這是德國天才大師萊布尼茨的手跡,他用幾頁異常精煉的描述,發明了一個神奇美妙的數字系統——二進位,他告訴我們,1 + 1 ≠ 2,在計算機代碼世界裡,1 + 1 = 10。

二進位是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位數據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數。它的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當前的計算機系統使用的基本上就是二進位系統,數據在計算機中主要是以補碼的形式存儲的。

可以說,從20世紀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以來,人類就開始進入了計算機時代,我們在虛擬的網絡裡遊戲、社交、狂歡。到現在21世紀,開始致力於人工智慧的開發,而這些東西本質上都是由計算機實現的。

而未來,完全身處於數字時代的我們,必將被二進位代碼全身籠罩,這個世界,1+1就只可能等於2嗎?

結語回到最初的原點

不管是現實生活中簡明易懂的1 + 1 = 2,或是數論世界裡令人絞盡腦汁的「1 + 1」,還是虛擬世界裡的1+1=10,都以其自身的客觀性和普適性在時間的歲月裡不證自明,讓人類能以其為始,在接受這些公式和定理的條件下,繼續用理性的方法推導衍生出萬事萬物。並在萬事萬物中,能輕易地窺視其蹤跡。

欲罷不能的王者榮耀是由0和1的代碼編寫運行;

置放蘋果的天秤則完全滿足可加性的量;

總質量總是等於每個物體的質量之和;

……

1+1=2撐起了人類理性世界的基本運轉,跨越人類文明始終,不需要名稱,不需要翻譯,也不需要解釋。

它無處不在,藏匿於天地之間,本身就擁有著妙不可言的美感。

來源:量子學派

編輯:aki

相關焦點

  • 數學筆記1:成年人學數學有壓倒性優勢
    自然數是指「1、2、3.....」等正整數。第一個告訴我初中數學很重要的人是劉老師,那是我第一次去他家吃飯時給我的建議。至於原因,我不知是不是因他知我初中未畢業就輟學的緣故,這才有了興致花時間給我講「學習初中數學的重要性」。
  • 數學家陳景潤,「算」出了1+2=3,卻為何「算」不出1+1=2?
    +1=2)。 面對這樣的數學大家,哥德巴赫是將希望完全寄托在了歐拉這裡。先不說受人所託,歐拉自己愛數學如痴,看到自己沒見過的數學難題,一股腦就栽進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並在此路上一去,就再也沒有回頭。
  • 6÷2(1+2) 到底等於 1 還是 9 ?
    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正式的論文或者書籍給出答案,不過越來越多的數學家出面解釋了為什麼會這樣:6÷2(1+2) 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表達式。良定義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它本質上意味著某個輸入總是產生相同的輸出。比如,所有數學老師都同意
  • 2.1 數學模型
    其中 Kxx、Kyy和Kzz是沿x、y和z坐標軸的水力傳導率的值,它們假定平行於水力傳導率的主軸(L/T);H是水頭(L);W是每單位體積的體積通量,代表水的源和/或匯,其中W<0.0用於流出地下水系統,w>0.0用於流入系統(T-1);Ss是多孔材料(L-1)的儲水率;t是時間(t)對於方程2—1的推導,參見例如Rushton和RexSaw
  • 6÷2(1+2)到底等於1還是9?
    這個問題已經傳遍了社交媒體的每個角落,數百萬人給出了兩個常見的答案:1和9。你可能認為其中一半人是對的,另一半人需要再好好學習算術。雙方的受訪者都信心十足地為自己的答案辯護。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正式的論文或者書籍給出答案,但是越來越多的數學家出面解釋為什麼會這樣:6÷2(1+2)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表達式。良定義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
  • 數學·證明命題1+1=2
    引言對於一個公理,我們是不需要證明的,所以說,因為1+1=2這並不是公理,只是簡單的命題,所以我們是必須需要證明的.故我們得到了一個求證命題:求證:1+1=2.對於證明原命題我們就要重新定義一下其中所涉及到的原定義,例如:我們需要定義「1」的概念,同理我們就要重新定義「2」的概念,加法的概念,相等的概念等.首先對於原命題的運算來看,我們可以重新定義「1」,「2」的概念,即明確「自然數」的概念並作其推論.
  • 初一上學期,數軸中的摺疊問題,藉助中點公式找準「新」原點
    (用含d的代數式表示)分析:根據數軸上數1表示的點與-1表示的點重合,得到原點為對稱中心,即以「0」為原點,那麼數軸上數-5表示的點與數5表示的點重合。那麼怎麼得到這個「原點」的呢?第一種方法,先求出兩點之間的距離,1與-1之間的距離為2,那麼這兩個點到對稱中心的距離都是2÷2=1,可以確定0為原點。
  • 1+1=2,數學這一課題,到底有什麼重大意義?
    陳景潤的成果是證明了1+2,而1+2又是距離1+1最近的一步,因此陳景潤在有了這麼大的聲譽,然而很多人都以為陳景潤證明了1+1=2,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因為1+1=2是公理不需要證明。在1742年,數學家哥德巴赫給另一位數學家歐拉寫了一封信,信裡有一道證明題「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比如4可以寫成2+2,8可以寫成3+5。質數是一種大於1且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數整除的數,比如2,3,5,7,11都是質數。
  • 最美麗的數學公式eiπ+1=0
    最美麗的數學公式eiπ+1=0 孫珷(復旦大學數學學院2007級)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9-04    [列印] [關閉] 自然數1,是整數的單位,是數字的始祖。    無為有處有還無。中性數0,空間原點,非正非負,亦莊亦諧,加之減之而不變,乘之則歸盡,除之則無窮。    山巔一寺一壺酒,地老天荒無盡頭。圓周率π,膾炙人口,婦孺皆誦。割圓祖率,冪級展開;無理數,超越數,正態數?計算證明,永無止境。    自然對數,順其自然,以e為底,簡潔方便。
  • 自然數之和1+2+3+……+n等於負1/12?蘊含著什麼秘密
    而在處理黎曼猜想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副產品,就是這個式子,1+2+3+……+n=-1/12,即全體自然數的和等於負的十二分之一。這個式子從出現到今天,一直都引起著人們廣泛的興趣和關注,因為人們都覺得這不尋常的式子後面,也許隱藏著數學裡的大秘密。按人們正常的邏輯,自然越往後加,越趨於無窮大,數學上確實也是這樣,無論是按數列去計算多項和還是按級數算,得到的都是一個發散的結果,無窮大。
  •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什麼?
    介紹之前,小編要事先說明,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要證明1+1=2,大夥平時討論這個問題時千萬不要瞎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這樣說真的是太無知太雷人了,現在就連一些中小學的數學老師都會有這種錯誤認知,這真的是誤人子弟。
  • 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數學知識點匯總(一本全-1)
    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數學知識點匯總(一本全)第一章 有理數1.1 正數和負數⒈正數和負數的概念負數:比0小的數 正數:比0大的數 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2.數軸上的點與有理數的關係⑴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正有理數可用原點右邊的點表示,負有理數可用原點左邊的點表示,0用原點表示。⑵所有的有理數都可以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出來,但數軸上的點不都表示有理數,也就是說,有理數與數軸上的點不是一一對應關係。
  • 物理•運動的描述(1)|何時與何處
    在以後的章節中,你還將用示意圖、圖表、圖象和數學方程等工具來分析各種類型的運動。如圖2-6b所示,你可以從原點開始,畫一個帶有箭頭的線段到跑步者所在的點,這樣就可在簡化的運動圖上清楚地找出跑步者在某一時刻與原點的距離。這個箭頭表示跑步者相對於原點所在的位置(position)方向,而箭頭的長度則表示物體離原點有多遠,即物體與原點的距離(distance)。箭頭從原點指向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的位置。
  • 陳景潤證明了1+2=3,卻無法證明1+1=2,到底為什麼?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天才級的數學家,卻被一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給難倒了,這道數學題就是1+1=2,可能很多人都意想不到,這道數學題連小學生都會做,怎麼會難倒陳景潤這樣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呢? 陳景潤 其實,這裡所說的1+1=2並非我們平時所說的那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一個至今沒有解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
  • 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複習之有理數,確定哪個點為原點
    類型一:有理數加減法例題1:如圖所示,數軸上標出若干個點,每相鄰兩點相距一個單位長度,點A,B,C,D對應的數分別是數a,b,c,d,且d-2a=10,那麼數軸的原點應是( )分析:此題用排除法進行分析:分別設原點是點A或B或C或D。
  • 世界上最簡單的公式 1+1=2 背後的故事—偉大的數學公式巡禮之一
    稍有數學閱歷的人都有這樣的直覺,凡是『簡潔』的公式都會給人以美感。而 1+1=2,這是所有公式中最簡單明了的一個了,我們只有把它的發明歸功於上帝。我們為什麼信賴算術1加1等於2,這或許是所有公式中最基本的一個。
  • 6÷2(1+2)到底等於1還是9?小學數學老師懵了,數學家這樣解釋
    6÷2(1+2)到底等於1還是9?這個問題,很多人咋一看肯定會覺得太小兒科了,完全是一道簡單的小學數學題。然後,簡單口算之後,報出了自己的答案。然而,這道題在社交媒體上卻吵翻了,因為數百萬人給出了兩個不同的答案:1和9。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豈有此理·數學卷」如何證明1=2?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數學悖論,其次這個證明乍一看合情合理,符合數學邏輯,首先來看一看。axa-bxb=a×b-bxb左邊是平方差公式,右邊提出一個b得(a-b)(a+b)=b(a-b)兩邊同時消去(a-b)得a+b=b得b+b=b得2b=b消去b得2=
  • 當陳景潤與北京四中相遇,是1+1>2,還是1+1<2?
    他1933年出生於福建,他對《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他於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18年,他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成為激勵當代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 Sargent數量經濟學(15-1):線性代數(1)
    許文立,安徽大學,xuweny87@163.com許坤,中國人民大學,kunxu2014@126.com第二部分  工具與技術 線性代數概述線性代數是經濟學需要學習的、最有用的應用數學分支之一的張成該張成是通過這兩點和原點的二維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