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黃魚裡檢出異尖線蟲。
溫州網訊 生吃魚片有風險,小心感染異尖線蟲。上周,溫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2科在食品風險監測中,對20份魚樣品進行檢測,其中5份檢出異尖線蟲,分別是2條帶魚、1條小黃魚、1條龍頭魚和1條黃姑魚。市疾控專家稱,高溫或冷凍是殺死異尖線蟲的有效方法,普通市民最好不要生吃生魚片。
市疾控中心在每年5月和10月分別會對魚進行異尖線蟲檢測,平均陽性檢出率為20%。上周,實驗人員從市區梧田農貿市場、洞頭區北岙街道農貿市場、平陽縣農貿市場、蒼南縣龍港鎮第一菜場購入20份魚樣品,包括鯧魚、小黃魚、鮸魚、帶魚、黃魚、黃山魚、黃姑魚、龍頭魚、白魚等市民常吃的9類鮮活海魚,送入實驗室進行活魚剖腹。檢測發現,梧田農貿市場購入的小黃魚,蒼南龍港第一菜場購入的黃姑魚、龍頭魚及2條帶魚,檢出異尖線蟲。
記者了解到,異尖線蟲屬於線蟲寄生蟲,進入魚體內後,就會富集在內臟位置,線蟲數量可能有十幾條或者上百條,在此前的實驗中,實驗人員曾在一條大黃魚裡檢出400多條異尖線蟲。如果市民食用了生魚片或者半生魚肉,異尖線蟲可能就進入人體,幼蟲會在人體消化道長期存活並不斷遊走,主要寄生於胃腸壁,潛伏期一般為2~20h,腸異尖線蟲病潛伏期較長,一般在吃魚片後1~5天發病。急性期臨床表現有噁心嘔吐、劇烈腹痛等胃腸道症狀,伴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慢性期以胃或腸道嗜酸性肉芽腫為特徵,可並發腸梗阻腸穿孔和腹膜炎。目前,胃腸道異尖線蟲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只能採用纖維胃鏡檢查並將蟲體取出。
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2科科長李毅告訴記者,從往年的檢測情況來看,黃魚、帶魚中異尖線蟲檢出率較高,市民在烹飪魚時要留心。疾控專家提醒,異尖線蟲通常黏在魚肚子裡,必須清洗乾淨後進行烹飪。不吃生海魚片或半熟的魚片,魚肉應煮熟透後才食用。在零下20℃以下冷凍24小時後,異尖線蟲的幼蟲也會滅絕,可將魚在零下20℃冷凍後進行食用。
名詞解釋:異尖線蟲
一種普遍存在於海洋魚類和哺乳動物體內的寄生蟲,常見於小黃魚、帶魚等野生魚類裡,其主要寄生在各種魚類的肌肉、腸繫膜、肝臟及腹腔。成蟲形似蛔蟲,寄生在鯨、海豚、海豹、海獅等海生哺乳動物的胃中。異尖線蟲有很強的鑽透性,嚴重者胃壁可能被鑽透,造成胃穿孔,甚至會進入到肌肉。胃腸道異尖線蟲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要用纖維胃鏡檢查並將蟲體取出。如果人食用未煮熟的帶異尖線蟲的魚肉,異尖線蟲就會存在於胃部,而我們體內的胃酸並不能把它們殺死,所以就會受感染。感染後,輕者可能僅胃腸不適,重者可能表現為進食後數小時上腹部突發劇痛還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水質總體狀況略好於上年洞頭三盤海域水質最乾淨
去年,我市水產品產量64.4萬噸,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約12.4萬噸,約佔兩成。蝦貝蟹類等養殖水產品,主要由本地市場消化,溫州市民幾乎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兩盤海味。
溫州的海鮮到底安不安全?從養殖區域的水質監測結果看,大部分水質等級為良,這意味著,環境保持良好,水體環境受到的威脅或損傷程度很小,也就是說,吃本地魚蝦水產品,安全基本沒問題。
據了解,去年,我市漁業水質監測區域包括蒼南縣沿浦灣淺海養殖區、瑞安市飛雲江口灘涂養殖區、蒼南縣江南外蕩增養殖區、永嘉楠溪江增放流區、平陽西灣片圍塘養殖區、洞頭區三盤港網箱養殖區、樂清灣海水養殖區和樂清市樂清灣種質資源保護區,共設監測站位63個,採集近5000個監測數據。
去年,洞頭三盤水質監測指數平均最高,其海水區的水質也最乾淨。據介紹,洞頭區三盤港網箱養殖區面積30公頃,以養殖美國紅魚、大黃魚、鱸魚為主,主要銷往溫州本地、寧波和山東等地;蒼南縣江南外蕩增養殖區夏季監測結果為中等水平,在8個監測區的水質結果中位置相對靠後,但根據多年監測數據來看,該區域水質呈逐年上升好轉趨勢。
此外,去年我市還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全年全市共投入各類資金2700萬餘元,放流各類苗種11.59億單位,其中海洋物種10.11億單位,淡水物種1.48億單位,分別有大黃魚、香魚、紅田魚、草魚、鰱魚、泥蚶、厚殼貽貝、青蟹和中華絨螯蟹等物種增殖放流到我市江河海洋中,為海洋生態修復發揮了作用。
綜合溫州日報、溫州商報
記者:孫餘丹 劉娜筱 李楊慈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