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聊聊BMT-BT鐵電陶瓷的介電弛豫性與氧空位的糾葛

2020-09-05 英文刊Materiomics

無鉛BaTiO3鐵電陶瓷近些年因其用途廣泛而被廣泛研究。但是Bi(Mg1/2Ti1/2)O3微量摻雜BaTiO3的高溫介電弛豫性能與氧空位的關係尚未被深入研究。然而晶粒內部和晶界的不同電傳輸行為與氧含量密切相關。 作為一種自摻雜元素,氧空位極大地影響了氧化物鐵電材料的物理性能,是不能忽略的最重要的改性因子之一。因此,廣東工業大學唐新桂教授課題組研究了Bi(Mg1/2Ti1/2)O3改性BaTiO3鐵電陶瓷的介電弛豫性能和阻抗譜與氧空位有。該文章發表在Journal of Materiomics第4卷第3期,題目為Oxygen-vacancy-related dielectric relaxation behaviours and impedance spectroscopy of Bi(Mg1/2Ti1/2)O3 modified BaTiO3 ferroelectric ceramics。您可以點擊: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847818300078,閱讀全文並免費下載!


內容梳理

通過XRD表徵,發現BMT已擴散到BT晶格中形成均勻的鈣鈦礦固溶體。隨著BMT摻雜量增加,複合材料從四方相逐漸變為假立方相。從SEM照片可見,BMT的加入,增加了緻密性,複合材料沒有明顯的孔洞。但加入BMT,沒有改變晶粒大小,純BT和複合材料的晶粒大小均為0.5~2 μm。從EDS分析可知,BMT均勻分布在BT基體中,複合材料中O、Mg、Ba、Ti、Bi均勻分布,這有利於複合材料的電學性能的穩定性。

由圖4可見,(1-x)BT–xBMT(x = 0.0–0.07)複合材料的介電常數ɛγ和損耗tanδ與溫度的關係。對於所有樣品,可以在較高溫度區域(350–600 ℃)中清楚地看到介電常數的高溫弛豫行為,這是因為絕緣陶瓷的空間電荷極化/電導率隨溫度的升高而急劇增加。

Fig. 4. Dielectric permittivity and dielectric loss tanδ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25 °C ≤ T ≤ 600 °C) at frequencies from 1 kHz to 500 kHz for (1-x)BT–xBMT ceramics (a) x = 0, (b) x = 0.02, (c) x = 0.04, (d) x = 0.05, (e) x = 0.06, (e) x = 0.07.


從圖5(a)可見,對於所有樣品,相對介電常數曲線在低溫區域(低於130 ℃)表現出相變行為。在25℃~250°C,所有樣品均具有低介電損耗。圖5(b)為(1-x)BT–xBMT陶瓷的Tm溫度與BMT摻雜量的關係。結果發現,隨著BMT的增加,在x = 0.0-0.04範圍內,複合材料具有四方相,Tm和εm呈逐漸減小的趨勢。在複合材料為偽立方相時,即當x = 0.05時,Tm急劇下降。少量的BMT摻雜,使得Bi3+,Mg2+和Ti4+離子間沒有發生相互作用,類似於分別摻雜Bi2O3,MgO和TiO2的BT,通常這種作用是降低Tm。

Fig. 5. (a) Dielectric permittivity εγ and loss tanδ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for (1-x)BT–xBMT ceramics at 10 kHz; (b)The temperature Tm of the maximum Dielectric Permittivity and maximum dielectric constant εm as functions of BMT-doping content x at 10 kHz for (1-x)BT–xBMT ceramics.


圖6為(1-x)BT-xBMT陶瓷在470~550°C的Z&39;'的複數阻抗圖。對於純BT和0.98BT-0.02BMT樣品,其中高頻半圓弧對應晶粒內部,中頻半圓弧對應晶粒邊界。對於其他樣品,只觀察到一個半圓弧。對應晶粒內部。對於所有陶瓷,圓弧的半徑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減小,這是因為隨著溫度的升高,空間電荷的遷移變得更容易,並且在相界附近累積的電荷載流子具有足夠的能量穿過勢壘,從而導致電導率提高,同時阻抗降低。從圖7可見,對於純BT和0.98BT-0.02BMT複合陶瓷,具有兩種活化能,晶粒和晶界的活化能分別為1.08和1.21eV,1.20和1.44eV。值得注意的是,晶界的活化能高於晶界,說明晶界表現出比晶粒內部更高的電阻。


在鐵電鈣鈦礦中,活化能與氧空位(OVs)的濃度密切相關。對於BMT摻雜的BT體系,Bi離子具有較低的熔點並表現出揮發性,因此,在燒結過程中,Bi離子可能會蒸發,這可以通過生成OV來補償。氧氣從主體晶格中逸出,也會產生OV。從圖7a可見,隨著BMT含量的增加,活化能逐漸降低,原因有2點:1) 隨著BMT含量的增加,增加了Bi3 +的揮發,導致氧空位濃度的增加; 2)隨著BMT摻雜量的增加,晶格畸變變大,OV的移動變得更加困難。


介電弛豫誘發的OVs與擴散有關,其激活取決於溫度。通常,OVs在低溫區域「凍結」,但隨著溫度的升高它們可以被熱「電離」 。OVs誘導的傳導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因為高溫下氧離子的遷移率變得更高。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高溫和低頻時介電常數和介電損耗會急劇增加。


BT-BMT複合陶瓷的弛豫行為是由於OVs的短程跳躍引起的,而導電是由雙電離OVs的長距離運動引起的。

Fig. 6. Complex impedance plots of Z′ versus Z″ (Cole-Cole plo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insets show the normalized imaginary parts Z″/Z″max of impedance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for (1-x)BT–xBMT ceramics.


Fig. 7. (a) ln(ω) and (b) ln(σ) versus 1000/T curves of grain boundaries for(1-x)BT–xBMT ceramics, the inset shows (a) ln(ω) and (b) ln(σ) of grains versus 1000/T curves for pure BT and x = 0.02. The straight lines are a fit to the Arrhenius law.


隨著BMT含量的增加,發現電滯回線P-E曲線變得越來越纖細,表明弛豫特性增強。 與溫度相關的的P-E曲線表明:0.98BT–0.02BMT複合陶瓷發生從鐵電到弛豫鐵電的轉變。

Fig. 8. (a) P-E loops for (1-x)BT–xBMT ceramics; the inset shows Pmax and Pr Values as a function of x. (b)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P-E loops for 0.98BT–0.02BMT ceramics at 55  kV cm−1; the inset presents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Pmax, Pr and EC for the ceramic at electric field 55 kV cm−1.


亮點

i: The structure, dielectric, ferroelectric and impedance properties was first investigated in the (1-x)BaTiO3-x (BiMg1/2Ti1/2)O3.

ii: The high-temperature dielectric relaxation behaviour was observed in all ceramic samples.

iii: The activation energy calculated from impedance and conductivity revealed that the relaxation behaviour was due to the short-range hopping of the OVs.



Journal of Materiomics(JMAT),是由中國矽酸鹽學會和Elsevier合作出版的英文期刊,為同行評議期刊,被SCI和scopus收錄影響因子5.797(Material Science, multidisciplinary Q1分區),Citescore為8.6,從投稿到在線出版一般在60天以內,並且對作者免收版面費!

相關焦點

  • 【介電弛豫專題】聚合物-水界面和鐵電陶瓷的介電弛豫現象
    介電弛豫現象是指電介質在外電場作用(或移去)後,從瞬時建立的極化狀態達到新的極化平衡態的過程。通過上一期推送,我們了解弛豫型鐵電材料,今天就讓我們了解下具有介電弛豫行為的殼聚糖冰-水凝膠材料和BaTiO3鐵電陶瓷吧!    下期預告:介電材料專題。
  • 新型鐵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速度快、貯存性能穩定等特點,在近代科學和高新技術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傳統鐵電材料中鈣鈦礦結構的鋯鈦酸鉛(簡稱PZT)系列是應用面最廣的鐵電材料,也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實現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的理想材料。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該項工作提供了一種環境友好的鐵電陶瓷材料,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劉振,王根水和劉芸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上海矽酸鹽所為論文第一單位。
  • 「熱門文章」超高能量密度的鈦酸鈉鉍基弛豫鐵電體
    使用介電材料存儲電能,在近幾十年是非常火熱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員也在一直致力於提升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具有較低的剩餘極化強度,但是磁滯損耗較大並且效率較低。馳豫鐵電材料具有狹長的P-E回線,比常規的鐵電和反鐵電材料可能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效率。本工作採用傳統的固相反應燒結法在(1-x)BNT-xBT(BNBT)基體中添加了Bi0.2Sr0.7TiO3(BST) ,同時製備了具有B位陽離子空位的BNBT作為對比材料。
  • BNT基無鉛鐵電陶瓷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Bi0.5Na0.5)TiO3(BNT)基鐵電陶瓷因具有優異的鐵電性能、弛豫特性以及微區結構複雜等特點備受關注,被認為是有望取代PZT基鐵電陶瓷的重要體系之一。但是純BNT鐵電陶瓷矯頑場大、電阻率低和退極化溫度(Td)低等缺點限制了其應用。如何通過組成和微結構設計增強BNT陶瓷的綜合性能以及揭示相關物理機制是該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
  • 壓電陶瓷研究的重點與熱點:無鉛壓電材料
    而鐵電材料的範圍相對較小一些,具有鐵電性的材料都有壓電性,而有壓電性的材料不一定具有鐵電性。鐵電效應最早是1920年由法國人Valasek在酒石酸鉀鈉(羅氏鹽)中發現的,由此揭開了鐵電材料研究的序幕。鐵電性的本質是材料內部的自發極化行為,且可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被改變方向。壓電陶瓷是一種具備了壓電、介電以及彈性三種性能的各向異性材料。
  • 電紡鑭摻雜鈦酸鋇陶瓷纖維的製備及其介電性能
    作為電子陶瓷工業的基礎材料,BaTiO3(BTO)具有優異的介電和壓電性能。在本工作中,通過靜電紡絲PAT製備了純相BTO和鑭摻雜Ba(1-x)LaxTiO3(BLxT)纖維(x=0.003、0.006、0.009和0.012)。熱處理後的所有纖維均為四方相,且具有良好的結晶度。
  • 反鐵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脈衝功率技術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兆瓦級功率的電能量,在很多特殊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作為脈衝功率電源的關鍵部件,高性能電容器對減小設備的重量和體積,滿足小型化、高功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反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電流大和放電速度快等優點,是新一代高性能脈衝電容器的重要候選材料。深刻理解反鐵電陶瓷的物理本質和構效關係對研發高性能反鐵電陶瓷電容器具有重要意義。
  • 西安交大採用軋膜工藝製備出高質量的鈦酸鋇基薄層化陶瓷
    科技日報記者 史俊斌 記者7日從西安交通大學獲悉,該校電信學部電子學院魏曉勇教授團隊無鉛弛豫鐵電陶瓷組分設計中,提出了「極化失配」理論,採用軋膜工藝製備了高質量的BT-BMT薄層化陶瓷,展現出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
  • 聚合物輔助在焦磷酸鈦中可控引入氧空位並用於鈉/鉀離子電池負極
    引入氧空位是一種有效提升電極材料電化學性能的有效策略,氧空位可以增加材料內部活性位,加速離子傳輸,延緩結構轉變以及減少離子嵌入的能壘,但是氧空位的形成大都需要嚴苛的還原環境、昂貴的設備等,如何簡單、高效且可控地構築氧空位是目前電極材料合成領域中一大挑戰。
  • 空穴來風,風馳電掣:空位工程調控的固氮電催化劑
    近些年來, 利用電化學手段在常溫常壓下將氮氣電催化還原為氨氣的固氮方式, 憑藉其能耗低、綠色環保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設計和開發高效的催化劑為氮氣的吸附和活化提供活性位點對電化學固氮意義重大, 但是目前電化學固氮性能的改善不盡人意。
  • 陶瓷屬於什麼材料 陶瓷的性能
    2、熱特性陶瓷材料一般具有高的熔點(大多在2000℃以上),且在高溫下具有極好的化學穩定性;陶瓷的導熱性低於金屬材料,陶瓷還是良好的隔熱材料。同時陶瓷的線膨脹係數比金屬低,當溫度發生變化時,陶瓷具有良好的尺寸穩定性。
  • 浙師大付大偉團隊合作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系列階段進展
    、電、力、熱等性質,吸引了科學和工業界的廣泛興趣。目前,陶瓷主導了諸多電子陶瓷行業,從非易失性存儲器(NVM)到壓電聲納或超聲換能器。無機鐵電材料的極化可以在多個方向上重新定向,使得它們可以製作成陶瓷和薄膜等器件。這為分子鐵電材料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很多靈感,近幾十年來分子鐵電材料得到了快速地發展。然而,如何讓分子鐵電材料在多晶樣品狀態下表現出宏觀鐵電性,從而具有更優越的應用潛力,是具有挑戰的探索工作。
  • 氧空位氧化鎢作鋰電池負極材料優勢
    過渡金屬氧空位氧化鎢粉體之所以能很好地參與新一代鋰電池負極材料的製備,是因為其晶體結構較為獨特,而具備較強導電能力的原因。相對於目前商業化的儲能電池來說,含有氧空位氧化鎢材料的蓄電池擁有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如新能源汽車、電動工具、航天航空航海等領域。△紫色氧化鎢圖片氧空位氧化鎢作鋰電池負極材料有哪些優勢呢?
  • 合肥研究院在構築富含磷空位缺陷的磷化亞銅催化劑及其電催化固氮...
    為此,研究人員通過摻雜氧誘導的策略,成功合成了具有豐富表面磷空位的氧摻雜磷化亞銅納米片(圖a)。電化學實驗表明:在-0.3 V(相較於標準氫電極)條件下,其合成氨產率為28.12 μg h-1 cm-2(圖b),法拉第效率為17.5%,該性能約為純磷化亞銅催化劑的3.4倍。
  • 上海交大郭益平教授團隊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鈣鈦礦的研究中...
    近日,國際材料類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2018年影響因子21.95)以「Design for Highly Piezoelectric and Visible/Near-infrared Photoresponsive Perovskite Oxides」為題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益平教授研究課題組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性能電子陶瓷的設計和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
    成果簡介2020年Ross Coffin Purdy獎的獲獎成果是西安交大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徐卓、李飛教授團隊的「設計具有高壓電效應的鐵電陶瓷材料」,該成果在高性能壓電陶瓷的設計合成方面取得了突破
  • 合肥研究院在富含氧空位的Ru/CeO2敏感材料的構築及...
    利用其構築的電化學敏感界檢測水環境中重金屬汙染物Hg(II),發現在550℃煅燒處理下的CeO2納米立方體表現出最優異的電分析性能。實驗結果表明,通過煅燒處理可以使氧空位被引入到CeO2納米立方體表面,且不同溫度煅燒後CeO2納米立方體表面所含氧空位濃度不同。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助姚熹登頂鐵電陶瓷研究高峰—新聞—科學網
    「弛豫鐵電體的微疇-宏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材料的高性能化」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那是1979年底,姚熹帶著自己編寫的60萬字的《無機電介質》來到了賓州州立大學材料研究所,研究所的專家和老師全都為之驚嘆不已,非常想讓姚熹留下來從事電介質材料的研究。但是姚熹的外語底子相對薄弱,為此,學校專門為姚熹改變了規則:中文可以成為學校承認的留學生入學考試外語種類。就這樣,中文成為了留學生考取賓州州立大學的一項重要項目,而姚熹成為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學校中文考試的出題人。
  • 調控BaTiO3納米帶氧空位優化機械力驅動的壓電催化性能
    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氧空位的引入可以增強BaTiO3納米帶表面對氧分子吸附和活化,進而提高其壓電催化降解汙染物的性能。然而,氧空位的引入導致BaTiO3納米帶的壓電響應能力的下降,使得合適的氧空位濃度對於優化壓電催化性能也是非常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