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慢滑移源區具有巖性和幾何非均勻特徵

2020-12-02 騰訊網

SA: 慢滑移源區具有巖性和幾何非均勻特徵

慢滑移地震事件(SSEs)是20世紀早期在美國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卡斯卡迪亞斷層(Cascadia Subduction Zone)發現的,這是一種能量釋放緩慢的地震,間歇周期性地重複發生,比一般地震持續時間長的多,可以從幾分鐘到幾周甚至幾年,以前常規的地震儀很難記錄它們,因而被稱為「無聲地震」或者「幽靈地震」。在過去的20年間,由於數字觀測技術的發展,GPS測量和地震觀測已經識別出一系列的慢滑移地震事件。觀測發現:慢滑移地震事件在俯衝帶的板塊構造運動中佔有很大的比例(Schwartz et al., 2007),在俯衝帶淺層地殼地區發生慢滑移事件還可能與海嘯的形成和板塊間大地震的發生有關,比如2011年日本東北地震之前發生了近十年之久的慢滑移事件,因此對慢滑移事件的研究可能是預測未來地震的關鍵(Araki et al., 2017; Kato et al., 2014)。

儘管學術界已經認識到慢滑移地震事件對於研究俯衝板塊地震形成的重要性,但是對其所在的斷層知之甚少。目前普遍認為:斷層巖石過渡摩擦和孔隙壓力升高的共同作用,降低了斷層面上的有效正應力,促使了間歇性慢滑移的發生,但斷層內的摩擦、流變以及幾何非均勻性都可能是造成慢滑移地震事件的關鍵因素(Saffer et al., 2015)。為了測試這些因素,科學家們需要對慢滑移地震事件源區的物理條件和巖石組分進行直接的觀測。

作為地球上研究最深入的淺層俯衝帶,紐西蘭近海的Hikurangi俯衝帶北部淺層(

為了研究俯衝板塊上慢滑移事件所在的斷層性質,Barnes et al. (2020)以紐西蘭北部近海的Hikurangi淺層俯衝帶為研究對象,將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的鑽井取芯數據和地震反射剖面觀測結果相結合,開展了俯衝板塊進入慢滑移地震事件源區的物質的追蹤和慢滑移原巖巖性和物理性質的研究,得到如下認識:慢滑移地震事件所在斷層的巖性、力學和摩擦非均質性以及與板塊俯衝有關的幾何複雜性促進了慢滑移事件和相關慢地震的發生。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基於區域地震相關性,該研究發現紐西蘭北部Hikurangi 淺層俯衝板塊界面最有可能產生並最終形成慢滑移地震事件的關鍵原巖層段位於鑽井點U1520的海底650 m以下。結合IODP鑽井取芯(U1520和U1526)數據和地震反射剖面(05CM-04)數據的觀測結果,該研究認為:慢滑移地震事件源區的板塊界面可能具有從釐米尺度到千米大尺度範圍的幾何、巖石成分和流變的非均勻性。主要表現為:高度非均質性的巖性組合在捲入板塊間內具有廣泛變化的物理特性(圖1,圖2);縱波速度(VP)在鑽井區域小尺度和遠離鑽井處的數公裡的尺度上都有明顯變化(VP的橫向變化>1 km/s)(圖2);原巖和板塊界面巖石主要由碳酸鹽巖和火山碎屑沉積巖(多蝕變為蒙脫石粘土)組成,其主要成分、結構、成巖作用以及蝕變作用也在從釐米到千米的尺度上顯著變化,從而導致粘聚力、彈性模量、強度和摩擦作用發生顯著變化。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在複合基底單元(Hikurangi基底:HKB;火山基底:VB)的頂部,俯衝板塊地形起伏大於2 km,粗糙度為102-104 m(圖1和圖3),造成斷層帶的幾何複雜性,並控制著輸入板塊上的各種巖性組合,進而可能導致板塊界面母巖的不完整和高度變化(圖4A、圖4B)。巖性組合的性質和應變局部化的程度也會隨著板片俯衝和巖石之間的相互接觸發生變化。因此,在俯衝基底起伏和不均勻侵入的原巖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形成厚度和應變分布可變的幾何不規則的斷層,且斷層由不同力學性質明顯不同的各種巖石組成。

圖1 地震剖面05CM-04的放大版,顯示了主要的斷層構造、IODP鑽探點U1520和U1526,以及與鑽孔數據相關的地震單元(SU)。(A)前緣增生楔,主要逆衝斷層(帶有位移符號的紅線)、大逆衝板塊界面(粗體黑線)、俯衝板塊的正斷層(藍線);(B)在東Hikurangi海溝下的俯衝「輸入」,藍色陰影區代表與板塊界面斷裂帶相關的下傾地層間隔 (Barnes et al., 2020)

圖2 輸送到板塊界面斷裂帶和SSE震源區的IODP巖心和從俯衝層序得到的鑽孔數據。兩個面板上的藍色陰影區間表示與主要板塊界面區域相關的序列。白色的間隔表示沒有主要恢復。(A)U1520的測井數據:1-鈣質泥巖;2-白堊;3-礫巖;4-白堊覆蓋火山碎屑礫巖;5-火山碎屑巖膠結;6-粉砂質粘土巖;7-火山碎屑礫巖上的粉砂巖;8-玄武巖。(B) U1526的測井數據:1-石灰質的泥漿覆蓋著納米級的軟泥;2-卵石礫巖上覆粗砂巖;3-粗糙的火山碎屑砂;4-多孔玄武巖;5-卵石-礫石火山碎屑礫巖;6-玄武巖角礫巖被方解石膠結(Barnes et al., 2020)

圖3 鑽探區域沿俯衝板塊的測深剖面、地震剖面覆蓋、基底表面和地震剖面圖。(A) 研究中使用的地形測深和地震剖面的分布,帶有P1和P2標籤的黑色虛線表示基底地形;(B)合成HKB/VB頂部反射的幾何形狀,標記了Hikurangi高原基底俯衝的上表面;(C)相鄰地震反射剖面GeoDyNZ Ge93-21a 和Ge93-21b突出了沿俯衝板塊走向的基底起伏和主要地層間隔(Barnes et al., 2020)

圖4 Hikurangi俯衝高原北部及鄰近的淺層俯衝慢滑移環境的概念模型。(A) 橫截面X-Y(未按比例繪製)描述了對俯衝高原地層構造的解釋以及斷層俯衝時板塊界面形成的位置(不確定),右側面板是概念圖,顯示X-Y部分的位置;(B)前緣增生楔的橫截面(未按比例繪製),描繪了北部Hikurangi淺層慢滑移環境的推測地質框架。該剖面的一階幾何形狀與位於鑽探斷面以南120 km的慢滑移區的地震剖面相對應(Barnes et al., 2020)

該研究關於沿淺層俯衝板塊界面的幾何、成分和流變異質性的分析為淺層的慢滑移地震事件環境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地質框架,並為地震和抗震滑動行為的共存現象提供了一定的解釋。以往的一些野外研究、模擬和室內試驗表明,非均質斷層可能比大地震滑動更容易發生慢滑移事件(Doser et al., 2003; Bell et al., 2014)。該研究的發現為這一概念模型提供了重要的事實基礎。

據鑽井和地震反射數據的觀測結果,該研究推斷:在北Hikurangi邊緣板塊界面普遍存在多尺度的非均質性,並且小尺度的非均勻性會影響更大斷層板片的活動。該研究提出了一個慢滑移地震事件形成的模式,單個的慢滑移地震事件源(50-200 km尺度) 是由釐米到千米尺度的較小的非均質性塊體組合而成的,它們連接在一起,會在更大範圍內產生慢滑移地震事件,這一模式得到了數值模型的驗證。

綜合鑽井和地震反射數據的直接觀測和推論,該研究認為:沿板塊邊界巨型逆衝斷層的巖性、幾何、力學和摩擦非均勻性可能導致淺層慢滑移和慢地震現象的發生。其他俯衝帶區域也存在淺層慢滑移現象,其特徵是捲入板塊形態粗糙。因此,類比Hikurangi北部的觀測結果,該研究推測:在全球範圍內,這種粗糙的形態增強了沿淺層巨型俯衝帶的巖性多樣性,從而促進了包括慢滑移事件在內的複雜滑動行為。但是這樣的觀點主要基於建模研究和概念論證,關於慢滑移事件斷層的性質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致謝:感謝頁巖氣與工程室崔振東副研究員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Araki E, Saffer DM, Kopf A J, et al. Recurring and triggered slow-slip events near the trench at the Nankai Trough subduction megathrust[J]. Science, 2017, 356(6343):1157-1160.

Barnes P M, Wallace L M, Saffer D M, et al. Slow slip source characterized by lithological and geometric heterogeneity[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13): eaay3314.

Bell R, Holden C, Power W, et al. Hikurangi margin tsunami earthquake generated by slow seismic rupture over a subducted seamount[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14, 397: 1-9.

Doser D I, Webb TH. Source parameters of large historical (1917–1961) earthquakes, North Island, New Zealand[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3, 152(3):795-832.

Kato A, Nakagawa S.Multiple slow-slip events during a foreshock sequence of the 2014 Iquique, Chile Mw 8.1 earthquak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4, 41(15):5420-5427.

Saffer D M, Wallace L M. The frictional, hydrologic, metamorphic and thermal habitat of shallow slow earthquakes[J]. Nature Geoscience, 2015, 8(8): 594-600.

Schwartz S Y, Rokosky J M. Slow slip events and seismic tremor at circum-Pacific subductionzones[J]. Reviews of Geophysics, 2007, 45(3).

Wallace L M, BeavanJ, Bannister S, et al. Simultaneous long-term and short-term slow slip events at the Hikurangi subduction margin, New Zealand: Implications for processes that control slow slip event occurrence, duration, and migratio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2, 117(B11).

Wallace L M, Webb S C, Ito Y, et al. Slow slip near the trench at the Hikurangi subduction zone, New Zealand[J]. Science,2016, 352(6286): 701-704.

(撰稿:李聃聃,田小波/巖石圈室)

校對:陶琴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應變速率相關的機械超材料
    機械超材料的設計通常是為了獲得罕見、甚至史無前例的新特性和功能。在大多數以前的設計中,常見的是它們的準靜態力學行為。近日,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S. janbaz等研究者介紹了一種以前未識別的依賴於應變速率的機械超材料,主要的思想是橫向連接兩根具有非常不同的應變率依賴程度的梁,使它們成為一個單一的雙梁。
  • 中國科大首次量子模擬馬約拉納零模的非阿貝爾幾何相位
    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韓永建等人與其合作者利用自主研製的光學量子模擬器研究馬約拉納零模的非阿貝爾交換特性,實現了具有拓撲特性的非阿貝爾幾何相位,並演示了拓撲量子計算的普適量子門操作。常見的玻色子和費米子具有阿貝爾統計特性,而馬約拉納零模的特異之處在於它具有非阿貝爾統計特性,可以用來實現拓撲量子計算。問題是怎麼才能得到馬約拉納零模呢?很幸運,理論物理學家給出了答案:在一條Kitaev鏈的兩端就蘊含著兩個馬約拉納零模。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Science advances|3D列印具有雙因子釋放和梯度結構的軟骨組織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戴克戎院士課題組最近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了「3D bioprintingdual-factor releasing and gradient-structured constructs ready to implant for anisotropiccartilage regeneration」文章,通過3D列印構建了具有雙因子釋放和梯度結構特徵的各向異性軟骨組織
  • 江紹毅等Science Advances:從頭設計功能性兩性離子仿生材料用於免疫調節
    超親水兩性離子聚合物是一類能夠有效抵抗任何與生物系統的非特異性相互作用的不汙材料。於此,美國華盛頓大學江紹毅等人設計了一種功能性兩性離子聚合物,該聚合物在提供防汙性能的非特異性相互作用與生物活性功能的特定相互作用之間取得了平衡。
  • 《Science Advances》:晶界阻礙位錯滑移,可以直接觀察到了
    導讀:文中通過透射電鏡內的原位納米壓痕實驗,直接觀察了高角度和低角度晶界阻礙SrTiO3中各個位錯的運動的過程。結果發現,高、低角度晶界都會阻礙位錯滑移,這不僅僅源於幾何效應,也是晶界處局部結構穩定效應的結果,尤其是對於低角度晶界。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定量理解晶界位錯阻礙過程,需要同時考慮幾何效應和穩定效應。晶體材料的塑性變形受位錯滑移的控制。
  • 《Science Advances》金屬鍍層在電池負極上的結晶重定向
    當前所關注的金屬負極(如鋰、鋁、鈉和鋅),在電池充電過程中形成非平面的樹形形態,是實現完全可逆性的一個基本障礙。近日,美國康奈爾大學的Lynden A. Archer等研究者在一個一端為旋轉圓盤電極的三電極電解池中,系統性研究了鋅、銅和鋰樹枝狀電沉積的起源。
  • Science Advances:微針介導的基因傳遞可治療缺血性心肌病
    Xiaofeng Ye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Microneedle-mediated gene deliv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myocardial disease」的研究性論文,該團隊以聚乙烯醇(PVA)為基材設計了可均勻負載帶有增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 《Science Advances》:低能位錯納米結構引起的新氫脆機制被發現
    從開創性工作認識到延展性可以顯著降低的界面化合物的形成,氫作為副產品,直至發現氫可以擴散到部件主體,在不同尺度下與微結構產生大量相互作用,促進裂紋的形成和擴展。氫脆(HE)在風力渦輪機發電,儲氫和超輕車身等新興技術中被公認為具有顯著影響,因此氫脆問題成為現代社會和技術需求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 南科大李貴新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製備基於冷原子的量子器件通常需要使用雷射冷卻和俘獲技術來製備冷原子氣體,例如,對於熱的氣相原子,我們通常可以使用磁光阱 (magneto-optical trap, MOT) 技術進行冷卻和捕獲。標準的MOT裝置通常需要使用三對正交並且具有特定圓偏振的反向傳播的雷射束。然而,用於傳輸雷射束的複雜光學系統和產生正確圓偏振態所需的偏振光學器件是實現緊湊和魯棒性光學系統的一個重要障礙。
  • 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消息來源:化學學院】5月27日,化學學院于吉紅院士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題為「分子篩限域碳點:新一類具有超長螢光壽命的熱致延遲螢光材料」(Carbon dots in zeolites: A new class of thermally activated
  • Science Advances: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的克拉伯病
    有鑑於此,義大利比薩高等師範學校Giovanni Signore和Marco Cecchini等人將交聯酶聚集體(CLEAs)封裝到腦靶向肽(Ang2、g7或Tf2)功能化的PLGA納米顆粒(NPs)中形成酶傳遞系統,用於治療由半乳糖神經醯胺酶(GALC)缺乏引起的神經退行性LSD——Krabbe病。這些結果為所有主要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LSD開闢了新的治療前景。
  • Science advances:靶向脂肪細胞鈉鉀泵或可幫助減肥
    2015年10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馬歇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阻斷細胞鈉鉀泵增強活性氧簇(ROS)作用效應的新機制,這些氧化物會導致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 UG10.0如何區別陣列特徵和陣列幾何特徵
    1、打開UG10.0軟體,新建一個空白的模型文件,另存為:UG10.0如何區別陣列特徵和陣列幾何特徵的使用2、執行【菜單——插入——設計特徵——圓柱體】,快速創建一個圓柱體,作為後面的演示所用。3、執行【菜單——插入——關聯複製——陣列特徵】,注意,我們激活的是「陣列特徵」命令。4、彈出「陣列特徵」對話框,要陣列的特徵選擇「圓柱體」,然後設置「線性」布局,兩個方向都指定好矢量,設置好數量2和節距100,然後點擊確定。5、完成「陣列特徵」操作,看著這些實體,我們隨意點擊一個,首先就直接選中了三個實體。
  •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
    隨後發現北半球高緯地區的「冰期旋迴」現象具有全球效應,世界各處的古氣候記錄裡都發現了類似的10萬年周期。因此把高緯冰蓋體積漲縮引起的地球氣候變化稱為「高緯驅動」學說。 然而這個學說受到越來越多證據的挑戰。首先,低緯是獲得太陽輻射能量最多的地區,理論上低緯才是全球氣候變化的能量發動機。其次,低緯最顯著的氣候特徵是季風和水文循環。季風記錄中最顯著的是2萬年歲差周期,而不是10萬年周期。
  • 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微米...
    近年來,隨著對靶向治療以及介入治療需求的不斷增長,人們對於開發可用於體內和體外的新型微型工具的興趣不斷增加。亞毫米級導管末端的驅動器可進行組織活檢和操作,或通過有源微光學,來完善細胞尺度的體內介入治療,但這種尺度上的摩擦力在傳統裝置上會產生問題,因此亟需針對需求進行改進與提高。
  • 圓錐曲線的幾何特徵
    高中平面解析幾何主要研究橢圓、雙曲線、拋物線三個典型的圓錐曲線。解析幾何是利用代數的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既然研究對象是幾何圖形,因此再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不要忽略了圖形的幾何特徵,充分利用曲線的幾何特徵會使問題求解更加簡潔直觀。
  • 首個具有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本文發現了迄今為止首個不僅具有優異塑性變形性能,而且具有優良電輸運性能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同時該新材料尚具有巨大的性能優化空間,對熱電材料、非晶材料乃至半導體材料領域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 Science Advances:科學家推出可植入皮膚的超柔光電管
    圖片來自: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  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持續發展
  • Science Advances:洋中脊玄武巖地幔源區中存在再循環洋殼的元素...
    根據稀土元素的富集程度差異,洋中脊玄武巖被劃分為了富集(enriched-MORB),正常(normal-MORB)和虧損(depleted-MORB)三種類型。然而,洋中脊玄武巖化學組分上的變化所反映出來的地幔不均一性究竟是由地幔化學成分的不均一性導致的,還是由地幔巖性的不均一性導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