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上高一,考試成績數學46分,物理44分,這樣的成績想必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本人肯定很著急,也許初中升入高中的時候還是佼佼者,為什麼到了高一突然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呢?這樣的成績還有的救嗎?作為高中一線教師,下面我談談幾點看法。
一、初升高成績急劇下降這是為何?
李老師帶過多屆高中生,15年的工作經歷告訴我,很多在初中學段的天之驕子到了高中成為班級墊底的比比皆是,而且這些學生之所以出現如此巨大反差,主要是因為到了高中學習不得法造成的。
1、學習難度
高中各學科的知識,從難度上來說比初中是大多了,這一點很多剛踏入高一的孩子往往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這個學習難度不僅是從知識層面,從理解力、思維含量大小、包括內容的容量上都是初中無法比擬的。
尤其是高中的數學、物理和化學,思維含量極大,對於抽象思維能力欠缺的同學來說,一般都很頭疼,而且還無法很快扭轉。另外,即使是傳統文科政史地,也是讓很多同學抓耳撓腮,記不住,不會答題,即使會答題也不得分。
2、學習方法
據我了解不少高中生剛入學的時候,依然是抱著初中老一套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去對待高中學習。比如政史地,很多同學覺得初中平時不怎麼學習,最後突擊背誦一下就可以考個高分,但是發現,到了高中就不靈了。
這就是學習方法的問題。初中那種填鴨式的,直線思維的純粹背誦到了高中就不行,高中的政史地知識也需要認真思考,思維含量也是蠻大的。如果認知上不能重新進行定位,高一學年很多學生會比較痛苦。
數理化就更不用說了,學習方法必須要跟初中來個一刀兩斷,依然固守初中那一套,高中的數理化會讓很多同學疲於應付也不出成績。
3、學習習慣
好習慣未必出成績,但是壞習慣一定出不了成績。眾所周知,初中教學安排往往側重於基礎性,淺顯。問題往往停留在表面,如回答「是什麼」上,高中則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思考,深挖背後的道理,考查為什麼和怎麼辦,透過現象找到事物的本質。
所以,初中階段的不良習慣也許可以讓一些自認為「靠耍小聰明」就可以考高分的學生,到了高中就會吃大虧,而且這種小聰明貽害無窮,如果不加注意,到了後期這種小聰明會成為進階路上的絆腳石。
二、數學、物理這麼差怎麼解決?
記住一點,會了不難,難了就不會。這是很多高中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再難的學科只要掌握學習該學科的規律和方法就不是很難。數學是這樣,物理亦如此。
這裡面可能有一些客觀因素需要注意,那就是老師的問題。實事求是地講,老師之間肯定是有差距的,能力、經驗、方法也不太一樣,這就出現了有的老師帶的班級成績很好,但是有的老師班級成績比較差。
真要是碰到厲害的老師,有經驗的老師,這是學生的運氣也是福氣。但是,畢竟這樣的老師是少數,大部分還是「平常」的老師,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無論孩子到了高中遇到什麼樣的老師,都不能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其實,再一般的老師也比剛踏進高中的學生懂得專業知識多,有的老師是自己懂但是講不出來,這種情況下需要學生和老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聰明的學生一定是和老師打成一片。
親其師才會信其道,只要和老師搞好關係,哪怕老師不是最厲害的那個,也不影響孩子數學、物理成績好,畢竟老師們集體備課內容是一樣的,只是每個人呈現的過程和結果不同罷了。
所以我建議:
1、爭當課代表
課代表和老師走得近,老師的性格脾氣時間久了課代表都知道,這樣的話老師很多好點子、好方法都可以近水樓臺先得到。當然,當課代表要處理好自己的學習時間和作為課代表可能會耽誤一些學習時間的關係。
2、勤於記筆記
高中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及時記筆記,老師講的好例子、典型題、易錯題都需要及時整理在筆記本上。這個習慣一定要有,各個學科我認為都需要這樣做。一開始感覺也許是沒用,到了後期你會感覺很有幫助。
3、適當補課很必要
有很多人反對補課,我不這麼看,其實補課不僅是補孩子落下的知識,更是補一種新的思維,家長朋友可能有這種感覺,孩子喜歡某某老師講課,不喜歡某某老師講課,其實這就是「合」,兩口子過日子要講「合」,老師和學生也需要合,有的孩子就適合某個老師的講課風格和思維方式,那這樣的老師如果是在補習班遇到未嘗不可補一補。
4、專門化訓練
有時候老師講是一方面,學生自己訓練也可以提高自己應試能力和思維能力。我始終相信,真正的能力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有針對性、系統性、專門性訓練出來的,能力一定是練出來的。
5、選科調整
現在新高考實行選科組合,比如物理不好,到了高二可以考慮放棄物理,選擇其它相對有優勢的學科,當然,數學是無法放棄的,必須靠堅持。這也是最後的辦法,儘管物理學科對將來專業影響很大,但是實在不好,也沒有必要非得選擇。
結束語: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有時候打垮一個學生的不是數學或者物理成績差,而是持續的看不到希望,這一點很關鍵。所以,為了增強信心,努力找對方法,努力做對一道題,信心慢慢地就建立起來了,一旦有了自信,一切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