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思」現象:欲罷不能的囚徒困境

2020-12-04 深圳晚報

當一個班80%的學生都在上培訓班的時候,當公辦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升學剛需的時候,我們真的到了徹底反躬自省的時候:解套的力量和可能性到底在哪裡?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教育培訓機構學而思的爭議在朋友圈引起刷屏。廣大市民尤其是城市中產階層對於子女教育的集體焦慮再次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瘋狂學而思」的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長期短缺且不斷失衡的殘酷現實。近幾年來,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戰火,從公辦學校綿延到市場領域,類似「學而思」這樣的教育培訓機構,因為掌控了優質考試資源,甚至打通並捆綁了與升學相關的渠道,而受到市場的瘋狂追捧。

所有的瘋狂都是空前焦慮使然。為了能在搶奪優質資源的戰爭中佔據有利地形,取得領先地位,家長們願意承受空前成本。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大量的城市中產階層,既有意願也有能力為了孩子去「瘋狂一把」。而這種瘋狂,無法用理性去說服,家長們陷入了一種欲罷不能的囚徒困境。

喊了十多年的「減負」口號可謂基礎教育階段最大的「價值正確」。而這種「價值正確」背後的潛臺詞往往是:人人都這麼說,人人不一定這麼做。當別人都向左走的時候,你向右走,要麼被踩踏,要麼成為「珍稀動物」。為了不至於成為「異類」,接受市場法則,成為家長們無可選擇的選擇。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減負,如果不能解決教育資源短缺的根源,那麼在現實之下就只能通過一些策略性手段去緩解或者轉嫁這種負擔。電腦派位、劃區入學等政策便是這個思路,也確實免除了小升初給一部分學生帶來的競爭壓力。對學生家長而言,排除某些手眼通天的暗箱操作,應付這個負擔的最直接辦法就是購買學區房。俗語云,「錢能解決的問題不叫問題。」但問題是,有些學區房真的很貴,貴得足以讓這句話成為廢話。更不用說有些地方買房,還得有當地戶口。

升學實際上已成剛需,當政府無力提供這種剛需的時候,市場就會介入。於是,一方面,一些質量相對較好的民辦中學成了許多學生的理想選擇。民辦中學的入學競爭越是激烈,入學考試便越發劍走偏鋒。另外一方面,當公辦教育系統沒有義務,也沒有動力為這種白熱化競爭提供服務的時候,這一塊理所當然便成了「學而思」這一類培訓班的天下。

至於到了中考和高考階段,培訓班這種外部力量的參與更是「水到渠成」。即使公辦教育系統也在緊抓中高考成績,一旦市場摸透了中高考的套路,將勢不可擋地體現出更強競爭力。考試培訓產業發達如香港等地,明星補習老師年薪百萬甚至上千萬已非罕見。物以稀為貴,「學而思神話」是無數學生和家長心甘情願與「學而思」共謀的產物,背後則是應試教育揮之不去的陰霾以及一種綁架性的扭曲教育心態。

因「學而思」火爆引發的批評矛頭直指公辦教育系統的資源不足和功能缺位,然而這種批評透露出的更多是一種無可奈何。就當下而言,誰都知道根本的問題在哪裡,誰都不知道根本的答案在哪裡。面對難以撼動的考試選拔指揮棒,市場力量主導的培訓班將比行政力量主導的公辦教育系統更有效地提供考試高分方案。當一個班80%的學生都在上培訓班的時候,當公辦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升學考試剛需的時候,我們真的應該到了徹底反躬自省的時候:解套的力量和可能性到底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從「囚徒困境」現象談企業競爭情報及價格戰中的合作雙贏
    【摘要】本文從博奕論的經典命題「囚徒困境」現象出發,論述了「囚徒困境」現象及其普遍意義,「囚徒困境」現象與企業競爭情報以及價格戰中的合作雙贏;運用「囚徒困境」博奕對兩個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之間的價格進行了分析,認為價格戰是可以避免的,合作可以帶來雙贏。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囚徒困境」的秘密。結果是,兩個囚徒之間不可能達成穩定的盟約。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經典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現實中諸多的問題和現象,正是囚徒困境問題的翻版。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紅木家具市場的「囚徒困境」現象解析
    在經濟學裡,屬於典型的「囚徒困境」現象,說的是,假設警察抓到兩個同謀犯,但警察又沒有掌握足夠的證據,為了防止串供,於是將兩人分別關押。兩嫌犯知道如果招供了肯定是重罪,如果不招供可能就都沒事。可是兩嫌犯也非常清楚,如果不招供也可能要付出重大代價。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今天我們來講博弈論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模型,叫做囚徒困境。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今天阿江想與大家分享兩個金融中的,一個比較有趣,另一個是描述宏觀經濟現象的。下面就聽阿江一一道來吧。第一個是「囚徒困境」,這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我們姑且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故事中有兩個囚徒。他們犯事被捕,被分別關押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間,接受嚴厲的審問。警方暫時沒有證據給他們定罪,提出他們誰先主動交代就能得到釋放,同時還會有舉報獎勵。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囚徒困境的困境究竟在哪?
    不知道手機前面的各位有沒有聽說過囚徒困境,這是一個很經典很有代表性的博弈論模型,甚至由此能產生很多關於生活中事例的思考,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囚徒困境。以上就是模型的樣子,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假定我是囚徒中的一個,如果對方揭發我,那麼我不可能傻傻的保持沉默蹲十年,我也會揭發蹲八年,如果對方沉默,我當然也要選擇揭發,這樣可以額直接獲釋,所以無論對方怎麼選我都是選擇揭發對自己最有利咯,我是這麼想的,對方也不傻
  • 囚徒困境與社會心理學
    大家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兩人共同犯罪並同時被抓獲,警察所掌握的證據只夠判其輕罪。於是,兩人被分開審訊並被告知:如果都不認罪,將分別被判1年;如果都認罪,將分別被判5年;如果一人認罪一人不認,則認罪的將被無罪釋放,餘下一人將被判10年。
  • 「囚徒困境」在商戰中的應用,竟然還可以這麼玩?
    這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囚徒困境」的秘密。1囚徒困境模型兩個人因盜竊被捕,警方懷疑其有搶劫行為但未獲得確鑿證據可以判他們犯了搶劫罪,除非有一個人供認或兩個人都供認。即使兩個人都不供認,也可判他們犯盜竊物品的輕罪。
  • 內卷與囚徒困境
    我想到博弈論裡的囚徒困境。在一個封閉的,信息不對稱的系統中,每個人似乎都在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他們越狠爭取,利益損失越快。在囚徒困境裡,他們會得到更長的刑期,而在衡水,同學們必須付出更多的無畏的努力。一顆美妙的卷白菜,其實是一座無間地獄。
  • 小米和華為的囚徒困境
    小米和華為在價格上的死拼讓我想起了囚徒困境的博弈問題,描述如下: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選擇: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或是保持沉默。 若一人選擇背叛,而對方選合作,則此人將即時獲釋,合作者將判監10年。若二人都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 合作的真相(重複囚徒困境的探討)
    博弈論中有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叫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遊戲中,有兩個對策者,他們可以選擇:合作或者背叛,每個人都必須在不清楚對方選擇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選擇。不論對方選擇什麼,背叛總比合作收益要高。所謂困境是指,如果雙方都選擇背叛,其結果比雙方合作要糟,個人最優策略卻是集體最糟策略。
  • 漢和資本:投資中的「囚徒困境」
    來源:雪球「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中的一個經典例子,從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大到企業之間甚至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都可以看到「囚徒困境」的存在。那麼在權益投資中,也存在「囚徒困境」。今天我們就試著探討「囚徒困境」在權益類投資中的體現,並尋找應對這一困境的辦法。
  • 我對生活中「囚徒困境」的理解
    「囚徒困境」是博弈理論裡的一個命題,是由美國蘭德公司的兩名學者1950年代提出來的,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個故事來描述: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
  •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是什麼意思?
    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陷入「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不知該做出何種抉擇,但不管遇見怎樣的難題,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倘若採用巧妙的方法來解除困境,不僅能夠將難題化解,還可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且聽小編為大家解惑。
  • 如何突破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突破囚徒困境只有一種方法:所以有人的行為都應該符合集體理性。哪些事是我麼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每天到了下班時間還不肯走,怕準點走了留給領導的印象不好,所以都要僵持一會兒且爭做不是第一個走的人。囚徒困境就是為了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而出現的不合理的選擇和行為產生的困境。囚徒困境的最初版本原來是這樣的兩個囚徒。警察給了他們三個選擇:A、都坦白,每人判5年。
  • 如何利用囚徒困境,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唐寂看了一眼電視,答道:「是囚徒困境。」2. 囚徒困境2.1「囚徒困境」理論簡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非零和博弈是指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者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區別於零和博弈(例如「你」贏就一定「我」輸的對賭),是一種合作下的博弈。
  • 中美關係陷入囚徒困境,一旦積怨開始,就沒完沒了了
    《哈佛大學的博弈論課》的作者羅伯特.道奇說,囚徒困境是博弈論裡最有名的理論,應用廣泛。這個理論對經典市場經濟的一般假設構成直接挑戰。亞當斯密認為通過純粹的競爭,市場這個「無形的手」能夠引導供求,因此商品和服務能以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生產出來。但囚徒困境質疑這個結論。因為囚徒困境現象在各類社會互動中都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