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班80%的學生都在上培訓班的時候,當公辦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升學剛需的時候,我們真的到了徹底反躬自省的時候:解套的力量和可能性到底在哪裡?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教育培訓機構學而思的爭議在朋友圈引起刷屏。廣大市民尤其是城市中產階層對於子女教育的集體焦慮再次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瘋狂學而思」的背後,是優質教育資源長期短缺且不斷失衡的殘酷現實。近幾年來,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戰火,從公辦學校綿延到市場領域,類似「學而思」這樣的教育培訓機構,因為掌控了優質考試資源,甚至打通並捆綁了與升學相關的渠道,而受到市場的瘋狂追捧。
所有的瘋狂都是空前焦慮使然。為了能在搶奪優質資源的戰爭中佔據有利地形,取得領先地位,家長們願意承受空前成本。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大量的城市中產階層,既有意願也有能力為了孩子去「瘋狂一把」。而這種瘋狂,無法用理性去說服,家長們陷入了一種欲罷不能的囚徒困境。
喊了十多年的「減負」口號可謂基礎教育階段最大的「價值正確」。而這種「價值正確」背後的潛臺詞往往是:人人都這麼說,人人不一定這麼做。當別人都向左走的時候,你向右走,要麼被踩踏,要麼成為「珍稀動物」。為了不至於成為「異類」,接受市場法則,成為家長們無可選擇的選擇。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減負,如果不能解決教育資源短缺的根源,那麼在現實之下就只能通過一些策略性手段去緩解或者轉嫁這種負擔。電腦派位、劃區入學等政策便是這個思路,也確實免除了小升初給一部分學生帶來的競爭壓力。對學生家長而言,排除某些手眼通天的暗箱操作,應付這個負擔的最直接辦法就是購買學區房。俗語云,「錢能解決的問題不叫問題。」但問題是,有些學區房真的很貴,貴得足以讓這句話成為廢話。更不用說有些地方買房,還得有當地戶口。
升學實際上已成剛需,當政府無力提供這種剛需的時候,市場就會介入。於是,一方面,一些質量相對較好的民辦中學成了許多學生的理想選擇。民辦中學的入學競爭越是激烈,入學考試便越發劍走偏鋒。另外一方面,當公辦教育系統沒有義務,也沒有動力為這種白熱化競爭提供服務的時候,這一塊理所當然便成了「學而思」這一類培訓班的天下。
至於到了中考和高考階段,培訓班這種外部力量的參與更是「水到渠成」。即使公辦教育系統也在緊抓中高考成績,一旦市場摸透了中高考的套路,將勢不可擋地體現出更強競爭力。考試培訓產業發達如香港等地,明星補習老師年薪百萬甚至上千萬已非罕見。物以稀為貴,「學而思神話」是無數學生和家長心甘情願與「學而思」共謀的產物,背後則是應試教育揮之不去的陰霾以及一種綁架性的扭曲教育心態。
因「學而思」火爆引發的批評矛頭直指公辦教育系統的資源不足和功能缺位,然而這種批評透露出的更多是一種無可奈何。就當下而言,誰都知道根本的問題在哪裡,誰都不知道根本的答案在哪裡。面對難以撼動的考試選拔指揮棒,市場力量主導的培訓班將比行政力量主導的公辦教育系統更有效地提供考試高分方案。當一個班80%的學生都在上培訓班的時候,當公辦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升學考試剛需的時候,我們真的應該到了徹底反躬自省的時候:解套的力量和可能性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