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精子症研究新突破,多單位合作揭示男性生殖支持細胞重要功能

2020-11-27 網易新聞

2020-11-22 18:26:26 來源: 生物世界

舉報

  

  非梗阻性無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NOA)是最嚴重的精子發生障礙,總體發病率為男性人群的1%,我國預估患者已高達500萬,這其中大部分為非遺傳因素導致。

  由於對NOA病因與病程知之甚少,導致治療手段極其匱乏,嚴重損害了男性健康與家庭社會和諧。目前對於參與人類生精微環境的體細胞成熟過程及其在無精症患者的病理變化鮮有系統報導。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李錚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周智教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王晨琛研究員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孫杰教授合作,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analysis of developing and azoospermia human testicles reveals central role of Sertoli cell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通過分析不同年齡段與健康狀況的人睪丸組織的單細胞測序數據,以睪丸生精微環境體細胞發育路徑為標尺,闡明了參與微環境構築的各類細胞發育進程,揭示了不同細胞類型之間的互作網絡的動態變化首次詳細描繪了人睪丸生精微環境中體細胞尤其是支持細胞的發育路徑及其在非遺傳因素導致的男性不育患者中的病理變化特徵。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病人和正常人睪丸組織的單細胞測序分析,深入探索生理狀態下生精微環境的建立和成熟過程,理解環境因素在非梗阻性無精子症(NOA)患者發病原因和病理進展中的作用,發現3種NOA患者的睪丸支持細胞的轉錄狀態與正常成人相比發生了最顯著的改變

  

  正常人和病人睪丸微環境細胞對比,支持細胞差異最顯著

  聚焦於支持細胞,時序分析表明生理狀態下支持細胞成熟經歷了3個連續且獨立的發育階段,更新了原本認為支持細胞只有成熟和不成熟兩種狀態的認知,而這一過程中支持細胞功能特徵和調控通路的動態變化與精子發生過程的推進密切相關。

  以支持細胞正常的發育路徑作為標尺,團隊發現特發性NOA支持細胞的轉錄組與正常的幼稚型支持細胞有約80%的重合度,表現為發育過程的譜系退化;而同樣缺乏生殖細胞的Y染色體微缺失和克氏症候群患者的支持細胞與生理髮育各階段均不相似,表現為細胞凋亡、異常免疫反應和激素代謝紊亂等病理性變化。這也提示,找到促進支持細胞成熟的關鍵信號,將有助於改善特發性NOA患者支持細胞功能和生精微環境。

  基於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進一步的通路分析,課題組發現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激活是幼稚型支持細胞和特發性NOA支持細胞共有的典型特徵,提示其在調控支持細胞成熟中的重要作用。在體外培養的支持細胞中加入Wnt通路抑制劑處理14天後,支持細胞趨於成熟。另外,與精原細胞共培養實驗結果表明,誘導成熟的支持細胞與對照組相比能在更長時間段維持精原細胞的存活,提示其支持、營養生殖細胞功能的改善。

  

  支持細胞發育路徑及iNOA患者支持細胞成熟障礙導致不育的機制

  該研究以睪丸生精微環境體細胞發育路徑為標尺,闡明了參與微環境構築的各類細胞發育進程,揭示了不同細胞類型之間的互作網絡的動態變化。聚焦於睪丸支持細胞,通過系統地比較正常發育和NOA患者的轉錄特徵,發現了特發性NOA支持細胞譜系退化的特點,並且鑑定了Wnt通路作為誘導其成熟的潛在治療靶點。這些發現為後續進一步闡明睪丸發育過程,探究生精障礙的發病機制,開發有效幹預措施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與實驗依據。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與上海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趙亮宇姚晨成,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荊濤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錚周智王晨琛孫杰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414-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男性生育能力相關基因,基因突變將致「無精子症」
    2017年5月26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一類與男性不育直接相關的基因被發現。該基因Piwi (Hiwi)的三種突變,均會導致男性不能產生成熟的、有活力的、合格的精子,即「無精子症」,造成男性不育。該研究成果或將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轉機。
  • Nature子刊:無精子症研究新突破,多單位合作揭示男性生殖支持細胞...
  • 無精子症原來跟這些細胞有關!上交大學者揭示生精微環境體細胞變化
    非梗阻性無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NOA)是最嚴重的精子發生障礙,總體發病率為男性人群的1%,我國預估患者已高達500萬,這其中大部分為非遺傳因素導致。由於對NOA病因與病程知之甚少,導致治療手段極其匱乏,嚴重損害了男性健康與家庭社會和諧。
  • 精子頭尾連接異常、尾巴畸形,專家發現弱畸精子症新致病基因
    3月28日,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張鋒教授課題組以「TTC21A基因缺陷導致弱畸精子症」為題,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五年影響因子10.1)在線發表了由張鋒教授、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教授以及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Pierre F. Ray教授共同牽頭的男性不育多中心研究成果。
  • 想想都害怕 警惕男性或將全部患上無精子症
    點擊查看 「50年後,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男人會不會都患上無精子症,男人會不會被毀滅?」9月7日—9月8日,第三屆婦幼健康研究會生育調控學專委會年會在京召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計生研究所原所長熊承良對日漸減弱的男性生育力問題直言不諱。
  • 男性不育的遺傳原因
    男性不育主要源於精子發生出現異常而導致的無精子症或少、弱、畸形精子症。  精子發生是系統工程   人類精子發生起始於胚胎發育早期,由如下一系列生殖細胞發育過程組成:  1.原始生殖細胞的特化、遷移、增殖及分化形成性原細胞:在人類胚胎發育早期,近端上胚層體細胞在周邊細胞特定的信號誘導下特化形成原始生殖細胞,並向性腺遷移。
  • 試管嬰兒Y染色體檢查到底有多重要?
    AZF不同區域缺失表現各異AZFa缺失,發生頻率0.5%-4%,臨床表現為無精子症,病理類型為唯支持細胞症候群。何為唯支持細胞症候群?好比種葡萄,葡萄架子搭好了,可是沒有葡萄種子。AZFb缺失,發生率為1%-5%,臨床表現為無精子症,病理類型為唯支持細胞症候群或精子發生阻滯。
  • 最熱生殖醫學話題是什麼?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Skakkebae教授提出妊娠期宮內環境內分泌幹擾物的暴露會導致睪丸基因異常,從而導致睪丸支持細胞和間質細胞的功能異常,進而可能影響精液質量及增加生殖細胞腫瘤的發生比例。Skakkebae教授亦呼籲要通過國際合作及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減少環境毒物暴露。
  • 男性不育的遺傳學病因——不得不重視的基因突變
    輸精管的主要功能是把精子從附睪輸送到尿道。作者按:近年來由於環境及社會因素的變化,男性生殖健康問題日趨嚴重。不僅精子的數量在逐年減少,而且精子的質量也在逐年下降,由此帶來的男性不育症發生率逐年上升。隨著社會發展和國家需要的轉變,當今男科學和生殖生物學研究方向已逐漸由「生殖避孕」轉變為「不孕不育」。基於全外顯子測序等高通量手段,科研工作者在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篩選基因突變的研究揭示了一些重要的「靶點基因」。這將有望揭示男性不育的致病機制,並為後續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 ...大學曹雲霞/復旦大學張鋒團隊 鑑定新弱畸精子症致病基因CFAP58
    8月12日,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教授團隊和復旦大學張鋒教授團隊以長文形式,再次在國際著名遺傳學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IF:10.5)上發表題為《CFAP58雙等位基因突變導致人和小鼠精子鞭毛軸絲和線粒體鞘發育異常及弱畸精子症》的研究論文,充分證明了CFAP58基因突變可疑導致男性不育和雄性小鼠不育。
  • 重度少精子症患者也可自然受孕
    為此,楊老太求助本報,想了解一下什麼是重度少精子症及其有關情況,為此,記者找到了遼寧省計劃生育科學研究院的鄂偉。鄂偉說,重度少精子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見原因,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建立精液分析技術,取排精後3-7天精液,如精子密度低於500萬/毫升,為重度少精子症。精子數量雖然不是衡量男性生育力的絕對指標,但臨床觀察顯示,多次精子密度低於2000萬/毫升,可判定生育力低下。
  • 清華中科院共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
    Nature Comm | 戚益軍/程祝寬合作揭示水稻生殖特異phasiRNA的靶標和功能機制責編 | 王一在水稻生殖細胞中,眾多phasiRNA與生殖細胞特異表達的MEL1/OsAGO5c相結合。phasiRNA生成通路關鍵因子的功能缺失或特定phasiRNA的異常可導致溫敏或光敏雄性不育,表明phasiRNA在調控雄性生殖細胞發育和植物育性中發揮重要功能。但迄今為止,phasiRNA的靶標及其功能機制尚不清楚。
  •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示新冠病毒可致男性生殖障礙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攻擊睪丸,從而威脅男性生殖功能。又一篇新研究拋出這一結論,作者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月中旬,澎湃新聞曾報導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泌尿外科樊彩斌等關注到一部分新冠患者出現腎功能異常甚至損傷。在驗證新冠攻擊靶點在腎臟高度表達的同時,他們還意外發現這類靶點在睪丸中的蛋白質和mRNA表達幾乎是人體內最高的,包括間質細胞和輸精管細胞。
  • 【醫學科普】想生娃,男性要查哪些
    文章轉載自《上海大眾衛生報》作者為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男性病科 劉鵬男性不育病因複雜,通常由多種病因共同引起,以下檢查是必需而重要的。
  • 本月上新!點擊就看復旦家最新上架的科研成果
    上新啦!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8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這也是由國人發起的、全球首個成功證實含鉑方案在三陰性乳腺癌術後輔助治療優勢的臨床研究。8月13日,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腫瘤學分冊在線發表。「作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系列研究之一,該方法通過優化不同的化療藥物組合獲得了5年無病生存期6.2%的可喜突破,為破解三陰性乳腺癌難題再添一套『復旦方案』。」
  • 調查顯示1%男性患無精症,中科院新成果有望帶來治療轉機
    5月26日上午,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該研究所劉默芳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男性不育患者體內,發現了一類與男性生育能力有關的基因突變——Piwi基因的D-box突變。該研究成果的論文於26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
  • 樸華生命:打造男性健康服務閉環,引領中國生殖醫學智慧診療
    動脈網獲悉,國內首個聚焦於男性生殖領域的「大數據及人工智慧」課題組近日落成,由樸華生命與華西第二醫院人類精子庫聯合創建。該課題組旨在推動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健康服務領域的創新發展,加強新一代智能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深入研究。
  • 功能精子製造成功,未來生娃還可能不需要男人了!
    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也許未來男性真的有可能在創造生命的過程中成為「多餘的人」!「多餘的人!」「多餘的人!」近期,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沙家豪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院士及趙小陽研究員等人首次應用小鼠胚胎幹細胞體外分化並獲得具有功能的精子細胞。
  •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徐楠 : 男性不育症常見...
    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青年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生殖醫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生殖醫學分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男科分會理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男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男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中醫生殖醫學分會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生殖醫學分會委員、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男科分會委員等。
  • 山大生殖團隊新成果: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
    3月14日,權威科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一篇題為「BRCA2雙等位基因突變導致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BRCA2 in Ovarian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通訊文章,為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提供了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