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其所有收藏古董 家藏百萬古董鍾
鍾,除實用價值外,還有造型豐富、裝飾華美、機械奇巧等諸多特點,備受廣大收藏愛好者喜歡,尤其是古董鍾,它們與其他古玩一樣具有文物和欣賞價值,現今,收藏鐘錶已成為一種社會時尚。記者日前在順德大良採訪到一位收藏古董鐘的「文化達人」胡志剛。他收藏的7個古董鍾每一個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從座鐘、壁爐鍾到掛鍾,種類齊全。難得的是,這些鍾今天還能夠運轉,「這類鐘的壽命都在200年左右。」
策劃:劉亦凡
撰文:劉豔
圖片:顧展旭
最特別 廣州製造
胡志剛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究和收藏古董,1996年開始收藏古董鍾。他收藏的鐘除一個是「廣造鐘」外,其他全部是法國產。胡志剛介紹說:「英、法、德的古董鍾都很著名,並且各有特色,德國鍾多採用紅木製作,英國鍾則兼具木材與鎏金,而法國鍾是最奢華的,不僅是樣式華麗,外觀採用琺瑯彩的居多,帶有濃厚的歐洲宮廷味道。」而「廣造鐘」的風格就是從法國鍾學來的。
胡志剛收藏的第一個古董鍾是鹹豐年間廣州製造的鑲琺瑯人物樓式座鐘。所謂樓式座鐘是指鐘的頂端造型有庭、有角,很像中國古典建築中亭臺樓閣的設計。樓式座鐘基本都來源於清朝皇宮,是西洋鐘錶中頗有代表性的中國宮廷式座鐘。
更特別的是這個100多年前的樓式座鐘是「廣州製造」。胡志剛介紹說,清代的廣州是我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港口,也是我國最早接觸西方自鳴鐘的地方。在西方舶來鐘錶的影響下,廣州的工匠開始仿照歐洲鐘錶的機械裝置,並結合中國民間工藝傳統,製造出具有濃鬱民族風格的鐘表,成為我國生產自鳴鐘的重要基地。
這個有100多年歷史的鑲琺瑯人物樓式座鐘至今仍可以發出美妙的聲音,每次上弦都可以奏出清脆悅耳的《春花調》。「鹹豐前的西洋鍾一般和這台鐘一樣採用走琴聲,而光緒以後的鐘基本都是打簧的。」
最中意 法國壁爐鍾
胡志剛最喜歡的古董鍾是19世紀法國大理石鎏金鑲人物雕塑自鳴鐘。鐘的主體是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鐘的兩側和頂端是兩個小天使和一個女人鑄銅雕塑。收藏此鐘的證明上寫著該鐘的設計曾在1889年法國「JOVEN」大賽中獲得銀獎。「這台鐘是最具西方特色的壁爐鍾,匯聚了當時歐洲工藝的精華元素:義大利的白色大理石、歐洲古典主義雕塑和歐洲宮廷御用。」
這個獲得法國國家級大獎的壁爐鍾如何而來,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設計一定是針對皇家御藏的奢侈品。「這個壁爐鍾早些年收來的時候花了45萬元,現在估計要130萬元以上了。」
最昂貴 瓷胎畫琺瑯座鐘
說到興起,胡志剛神秘地從樓上抱下他最昂貴的古董鍾收藏,一個設計精巧,工藝極為講究的「小天使」瓷胎畫琺瑯座鐘。「此鍾產於1852年,是我收藏最老的一個,也是最貴的一個,好多年前就花了50萬才攬入懷中。」
「此鍾貴在造型,當時進口歐洲鐘錶的造型,多以反映歐洲文藝復興的人文題材為主,如牧羊、郊遊和跳舞場面,以及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故事等。在御用『廣造鐘』中,則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比如佛塔、寶葫蘆、蝙蝠,仙鹿、大象。」胡志剛特別介紹說,羊和情人鳥是典型的歐洲宮廷御用的裝飾,這部最貴最老的「小天使」座鐘就有一對情人鳥,增色不少。
還有一個特別的瓷胎畫琺瑯掛鍾,「今年5月才收來,瓷胎畫琺瑯鍾雖然不如銅胎成本高,但工藝更講究,燒制瓷器的難度比鑄銅高。」據介紹,古董鐘的貴賤高低不是以大小、重量來決定的,而是以工藝、設計來定優劣。「這個掛鍾本是一對,除了鍾,還有一個溼度計,我正在找尋它的下落,爭取讓這對『姊妹』團圓。」
收藏故事
第一次「遭遇」古董鍾
提起第一次收藏古董鐘的經歷,胡志剛說1996年,他去南京出差,當地的博物館館長張浦生帶他去民間收來的。「鍾在過去並不是簡單的計時作用,而是一種奢侈品,集多種工藝於一身。尤其在中國古代宮廷中,鍾還是一種吉祥物,擺在什麼地方是講風水的。」出於這樣的理解,胡志剛開始收藏古董鍾。「那時,這台鐘才花1000多元錢收來,現在至少要幾十萬了。」
鐘擺還講究搭配
在胡志剛收藏的7個古董鍾中,還有另外一件琺瑯彩樓式座鐘。這臺是法國原產,「這台鐘是從清朝鑲黃旗後人手中收來的,據說當年是在上海訂貨,下單到香港再到法國製造的,因此在裝飾上更為奢華一些。」在鐘盤四周鑲嵌著晶瑩閃亮的一顆顆水鑽,鐘盤下方是水銀擺舵。自鳴鐘還有一種常見的銅擺樣式,選用水銀擺還是銅擺,主要取決於鐘的整體樣式,如果是鑲琺瑯彩的中國宮廷式風格往往搭配水銀擺。而如果是鎏金西式風格,則往往搭配銅擺,「從色調上保持統一。」記者看到,胡志剛有一個全西式的鎏金古董座鐘搭配的就是銅擺,樣子精美小巧,「這種設計適合放在女孩子的房間裡。」
知多D
清宮曾有自鳴鐘4000多個
說起那些名貴的西洋鍾是如何流入中國的,頗有些故事。明代中葉後,外國傳教士最早將自鳴鐘帶進廣州。而這第一批外國傳教士,就是靠用「自鳴鐘」賄賂當時的地方官員,才得以登陸中國。1580年,義大利人羅明堅跟隨葡萄牙商人來廣州,向兩廣總督陳文峰獻上包括自鳴鐘在內的貴重禮物,請求能留居中國。陳文峰貪圖這些西洋禮物,不顧當時海禁,同意他在暹羅驛館居住了3個月。羅明堅在寄回國的信件中稱:「有一位武官和我特別親近,並且他極願意領我到朝廷去。我們認識的原因是我送給他的鐘表。」為了投中國人所好,羅明堅還親自調試「自鳴鐘」,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把歐洲一日24小時改為中國獨有的一日12個時辰,把阿拉伯數字改成中文。
有數字記載,清宮內的高檔自鳴鐘少說有4000多個,每到整點的時候,紫禁城內便到處縈繞著曼妙悠揚的報時聲,為陰森嚴肅的大內宮廷增添了一絲美妙浪漫的生活情調。而到晚清,這些奢侈品被搬出紫禁城,流入民間。
「廣造鐘」接近歐洲制鐘水平
「廣造鐘」能成為皇家御藏的奢侈品絕非偶然,在清代的多次海禁中,廣州一直是唯一的海外貿易地,因此廣州工匠所受影響也最大。「廣造鐘」中還有一種特別創意——水法,也就是在鐘錶上製造出小噴泉,由水法裝置及旋轉方式不同,會出現上噴水、下噴水、平流水等效果。自康熙後期至清末,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裡,形成「預製鍾」、「廣造鐘」和「蘇造鐘」三足鼎立的局面。當時的「廣造鐘」製造技藝已接近了當時歐洲制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