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少生1.42億人!退休高峰將至,未來樓市誰接盤?

2021-01-15 手機鳳凰網

「低生育率」、「少子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那麼,我國近幾十年出生人口變化趨勢如何?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歷年數據,對近六十年出生人口統計梳理發現,近30年(即1990~2019年)比上一個30年少出生1.42億人口,按照推算,兩年後退休洪峰即將到來。

出生人數的減少反映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對養老金、住房需求、勞動力市場等方方面面帶來深刻的影響。

過去30年少生1.42億人

數據顯示,近60年中,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口最多,達到了23908.9萬人。其中,在三年困難時期(1959年~1961年)中的1960年和1961年,我國出生人口數量處在低谷,分別只有1402萬人和1200萬人。不過三年困難時期一結束,出生人口迎來大反彈,1962年達到了2451.3萬人,是上一年的兩倍多;到1963年,我國出生人口總量高達2934萬人,出生率高達43.6‰,均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高。

此後幾年,雖然出生人口從最高峰略有回落,但是整個60年代,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了2500萬人。這個高峰期一直持續到1973年。其後數年,出生人口持續回落,1976年到1979年,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萬人以下。整個70年代的出生總人口為21666.3萬人,比60後少了2242.6萬人。

進入到80年代,大量55後、60後相繼進入婚育階段,出生人口數量迎來一個次高峰,從1981年開始一直到1997年,年出生人口一直穩定在2000萬以上。其中1986年到1991年,年出生人口都超過了2200萬,1987年達到了2508萬,是這一波嬰兒潮的峰頂。整個80年代,總共出生人口高達22090萬人,雖然比60後少了1819萬人,但比70後多了423.7萬人。

相比之下,90年代後,出生人口整體呈現下滑態勢,尤其是1998年跌破2000萬大關後,此後20多年,我國年出生人口一直低於2000萬。整個90年代,出生人口為20849.8萬人,比80後少了1240.2萬人。

進入到新世紀後,出生人口繼續減少,00後合計為16258.3萬人,比90後少了4591.5萬。進入到2010年代,我國先後實施了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計劃生育政策後,出生人口經歷微升後又繼續下降,2019年出生人口為1465萬人,首次跌破1500萬大關,僅為1963年的一半。

數據顯示,10後合計為16306萬人,僅比00後多47.7萬人。如果將30年當作一個世代,則20世紀的90~21世紀的10後世代,比20世紀的60-80後世代少出生了1.42億人。

表1:各個年代出生人口(單位:萬人)

退休高峰兩年後到來,各地爭搶年輕人

出生人口的變化,也將影響到包括退休養老金平衡、住房需求、勞動力市場、教育等在內的方方面面。

這其中,從歷年的出生人口來看,由於1962年後,我國進入到長達十多年的出生人口高峰期,因此最晚在兩年後我國即迎來退休高峰期,尤其是1963年出生人口高達2934萬人,其後兩年平均也達到了2700萬人,這三年出生高峰導致的退休高峰,將對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平衡形成第一輪較大的考驗。

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另一方面, 90~10後人口的減少,也意味著新的青年勞動力在減少,整體的勞動年齡人口在不斷增長。有研究表明,1985~2018年間,全國勞動力人口(包括學生)的平均年齡從32.2歲上升到了38.4歲。因此,如何吸引、留住年輕人也成為各地近年來發力的重點,各大城市、各地均紛紛出臺引才計劃,以期留住人才、留住年輕人。

其中,自2020年12月14日以來,包括廣州、蘇州在內的多個大城市密集推出戶籍改革政策,放寬落戶門檻。這其中,福州更是成為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中第一個零門檻落戶的省會城市。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各地爭相吸引年輕人、吸引人才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人口老齡化。在低生育率、人口老齡化、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下滑的情況下,一二線城市都在抓緊吸引外來人口尤其是年輕人落戶。青年人才是消費、創新創業和就業的主體,有年輕人的城市才有未來。

在省域層面,2020年12月3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通知,提出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實行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遼寧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表示,要有效引導域外人口流入,遏制人口總量下降態勢。增強對年輕人群的吸引力,努力改善人口結構。黑龍江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立健全拴心留人政策體系,留住適齡勞動資源,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

誰來當樓市接盤俠

隨著人口結構的巨變,廣受關注的房地產市場或許也將迎來巨變。

根據貝殼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0新青年居住消費趨勢報告》,通過對2017年~2020年購房行為情況的統計發現,80後仍是購房主力,但購房佔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目前80後購房行為多以改善型換房為主,更追求居住品質。90後正是組建家庭、結婚生子階段,購房目的多以剛需為主。

當前,80後為置換會賣掉首套房產,而90後會為剛需「接盤」,以保證存量房市場的流通性。只有新人群不斷進入房地產市場,才能保持市場的流通性。由於00後比90後少了4591萬人,比80後少了5831.7萬人。當前00後已經逐漸進入到勞動力市場,幾年後即將進入到婚育階段。這也意味著今年後,為剛需「接盤」的數量也越來越少。

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地區、不同城市、城市內部的不同板塊、不同戶型的房子也將出現分化。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對第一財經分析,人口變化對於未來房地產影響主要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房地產增量市場的規模大概率會不斷縮減,即商品房銷量緩步減少是個大趨勢;另一方面青年人口會不斷向大中城市集聚,大城市集聚效應不斷顯現,奠定了熱點一二線城市未來房地產市場需求增長的基礎。

圖:廣州珠江新城(林小昭/攝)

前述貝殼研究院的報告也顯示,當前新青年(這裡的新青年即為90後,下同)人口流出以三四線城市為主。城市化進程加劇城市間分化,產業基礎薄弱的三四線城市人口流失嚴重。外流的人口大多會選擇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主要原因是這些城市產業基礎相對雄厚,就業機會多且相對公平競爭,新青年為了獲得更好的勞動報酬,無疑會將這些城市作為首選項。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口外流、住房供應較大的三四線城市,住房需求也會隨之萎縮,存量房的流動性和價值都受到很大影響,未來類似鶴崗、阜新等出現」白菜價」房子的城市也會越來越多。

近日,由國家衛健委直屬事業單位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期刊《人口與健康》2020年第12期刊發了一篇題為《城市化、低生育率與人口負增長》的文章分析,(由於)新生人口無法填補老齡化和勞動力人口流失,造成非核心區域的鄉村與城市人口收縮。大城市對青年人口的『虹吸效應』導致鄉村與落後地區遭受更嚴重的老齡化挑戰,這是周邊國家的現實案例,也是我國正在經歷的現實。

即使在大城市內部,不同板塊、不同配套的房子走勢也會出現明顯差異。高新產業、新興產業集聚的新城區,集聚了大量的年輕人口,未來這些區域會更看好,相比之下,產業缺乏、年輕人少的區域,發展會相對緩慢。

另一方面,隨著老齡化不斷加深,房地產業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張波說,銀髮經濟在未來將發揮出極大效應,養老地產將成為服務於夕陽人群的朝陽產業,和40、50後出生人口不同,60後人口在青年時期經歷了國內改革開放的起始階段,在學歷、收入以及職業發展方面,整體有著更為明顯的提升,因此對於養老也有著更高品質的需求。目前,屬於國內的養老地產的黃金期還未全面開啟。

表2:歷年出生人口

相關焦點

  • 退休高峰即將到來,房地產的最後一個高峰或將過去?
    如今,2020年已步入金秋九月,而我國的房地產開發商似乎又開始摩拳擦掌,想要大幹一番,然而對此有很多人潑了一盆冷水,表示:今年金九銀十,大概率不再會出現,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三條紅線」監管,我國一系列不符合要求的房企不得不立即進行降價來促銷手中房產。
  • 經濟學家梁中華:未來5年勞動力每年減300萬,10年後每年減1000萬
    可我們現在面臨的尷尬現實是:對樓市來說,勞動力快不夠用了。4月20日,中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梁中華發布研報指出,未來5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每年減少300萬以上,十年後,在2028年-2039年間,年均減少數量將超過1000萬!
  • 誰來接盤天津117大廈?
    上周末,探盤西青區域樓市。如今,轉眼4年過去,中秋將至,卻已是物是人非。 天津117大廈,何時才能再現往日榮光? NO.1 |昔日繁華不再 初秋的日光並不溫柔,沿著津靜公路,我試圖探尋這裡的一線生機。路邊,117大廈工地現場大門緊鎖。
  • 未來,世代人口數量落差超過1億人,樓市將面臨「人口斷崖」
    數據顯示,在各個人口世代中,「60後」出生人口最多,總數達到2.45億人;其次是「80後」,總數為2.22億人。而「90後」人口總數相比「80後」減少了1172萬人,「00後」人口總數相比「90後」又減少了4736萬人。如果以20年劃分人口世代,「00-10後世代」總人口相比「80-90後世代」減少了1.1億人。
  • 財經30秒 | 成交暴跌50%,香港樓市「大地震」!購房者違約,房地產巨頭逃離
    以高房價著稱的香港樓市迎來了一場「大地震」。2018年11月,香港樓市成交腰斬,暴跌超50%。裡昂證券發布的研報表示,香港的房地產市場正經歷15年來最差的宏觀環境,利率上升、經濟放緩正衝擊著香港樓市,預計未來一年房價會出現15%的回調。此外,瑞銀此前發表的研究報告也稱,預測香港樓價自現在到明年年底將跌5%-10%,這還並未完全算入貿易摩擦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 為什麼「分化」成了上半年樓市的最熱詞?它是什麼意思?
    但是今年,樓市卻沒有這樣。根據房地產行業的從業者反饋,「分化」這個詞是今年上半年所提及最頻繁的詞。而「冷熱不均」則是很多人對上半年樓市銷售的一致評價。因為區別實在是太大了,有的城市樓盤萬人搖號,有的城市樓盤無人問津。
  • 2個新情況,影響樓市轉變,未來房子多反而是負擔
    但只是整體的均價,如果單論某些地區的話,多則20-30倍,少則3-8倍,讓多套房的人妥妥實現了財富自由。但過去如此,未來也能這樣嗎?畢竟樓市漲了快20年了,下一個10年能不能這樣漲,又有誰敢保證呢?尤其是樓市目前的風向轉變,根據最近兩年的市場表現來看,有內行人表示,房子或許正在成為人們的負擔。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了解。
  • 5年後,三四線城市樓市的房子50萬一套?曹德旺說了「大實話」
    2020年受客觀因素影響,我國房地產市場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開發商降價賣房比比皆是,雖然降價幅度不大,但也足以看出現在樓市的「窘境」。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同城市間房價走勢分化更加明顯,一二線城市房價相對比較穩定,而三四線城市房價則不容樂觀。5年後,三四線城市樓市的房子50萬一套?
  • 樓市4個「車輪」停止轉動?1天「蒸發」1900億,20天後或「復活」
    這一點尤為重要,過去20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從年銷售1億平米的「小樹苗」,長成年銷售17億平米的龐然大物,千億房企紛紛誕生,十幾萬億的銷售額也成為常態,居民加槓桿買房是重要的催化劑。數據顯示,2010年之前,中國家庭的槓桿率還很低,維持在20%以內,到2018年已攀升至53.2%。
  • 廈門2020年上半年樓市數據分析,僅靠島內新盤撐不起的成交量
    在學區房的拉動下,第二季度往往都是當年二手房成交的最高點,從2016年以來,除了2018年的樓市冰封期之外,每年都是如此。考慮到學區房都集中在島內,今年第二季度島內二手住宅成交面積同比下降31.8%,從這個跌幅也可以看到今年廈門學區房成交量減少情況。很顯然,島內那些老舊的「學區房」,今年賣得格外艱難,尤其是三年前在山頂上接盤的那些人,如今正感受著刺骨寒風。
  • 香港樓市:「帶血的饅頭」深度
    有56%受訪者在進行調查時認為樓價將在未來六個月內下跌,料整體樓市或跌12.8%,相對上半年調查中只有8%人估計樓市將於未來半年下跌,及上半年預期升樓市升
  • 零度-2018:冷靜一下 瀋陽樓市「水深」誰能懂?
    瀋陽人自己的媒體平臺,關注我們,每日早6:30推送最新樓市資訊 即日起,棟察樓市2018年年終新聞策劃「零度」正式啟動,在未來的1個半月時間裡,我們會持續帶著大家一起回顧瀋陽樓市發生了哪些事,經歷了的種種變化,預判未來樓市走勢。
  • 李嘉誠疑似又重回大陸布局樓市,你怎麼看?
    面對李嘉誠旗下企業又開始布局大樓市,業內人士表示,僅一次投資內地商業地產,並不算什麼,是否布局大陸樓市,後續還有待觀察。實際上,近幾年來,李嘉誠拋售內地資產,大家早有耳聞。2013年,李嘉誠將廣州位於荔灣區黃沙地鐵站之上的西城都薈廣場作價32.68億港元賣掉,就開啟了賣賣賣模式,一直到2016年10月,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綜合體以200億元人民幣價格被李嘉誠賣出。有人粗略估計,在這幾年裡,李嘉誠通過變買大陸資產獲利高達1600億人民幣。現在大家都感到疑惑,為什麼李嘉誠名下的企業,會投資上海浦東地區樓市呢?
  • 港媒看香港樓市:新界西破頂 樓市"強弩之末"?
    港媒看香港樓市:新界西破頂 樓市"強弩之末"?   中新網2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新界西一向給予人「偏遠」的感覺,地區「次一等」,屬於上車客的首選地區,是故樓價一向落後。有代理表示,通常要待外區樓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市民買不起市區樓後,「牛市最後一瓢水」就會流入新界西。
  • 誰人年少不輕狂,劉德華被「雪藏400天」始末
    可見劉德華的紅,背後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過要討論這些的話,又將開始寫另一篇文章,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劉德華被「雪藏400天」始末,畢竟誰人年少不輕狂。 1981年劉德華主演《獵鷹》 1983年,劉德華終於迎來職業生涯的高峰
  • 香港樓市大地震:開發商逃離購房者違約 跌幅高達25%
    同時,10月香港新建住宅銷售交易額跌至112億港元,剔除假日因素後,已降至16個月最低水平;10月新屋交易數量僅為1130宗,為9月份的一半左右。不僅如此,記者採訪到的比房價下降含金量更高的信息是:頗具代表性的香港樓市,「準地王」出現流拍,豪宅紛紛打折出售,投資客拋售,就連開發商也在逃離轉向別的市場了。
  • 樓市出現「木桶效應」!專家:2020年,房價會向「2014年」過渡
    樓市現在就出現了「木桶」效應。表面上看,銷售額、銷售面積、投資、施工,一切數據都是那麼完美。房產研究機構克而瑞近日發布報告指出:參照2018年及2019年各月銷售增速,我們預計2019年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銷售金額將分別達到17.2億平方米和16.1萬億元。
  • 樓市「人口斷崖」或將提前來臨?末代人口數量落差將超過1億人
    數據顯示,在各個人口世代中,「60後」出生人口最多,總數達到2.45億人;其次是「80後」,總數為2.22億人。而「90後」人口總數相比「80後」減少了1172萬人,「00後」人口總數相比「90後」又減少了4736萬人。如果以20年劃分人口世代,「00-10後世代」總人口相比「80-90後世代」減少了1.1億人。
  • 多地樓市下跌,現在買房務必三思
    其中深圳樓市妖的簡直不像話,特別是倒掛樓盤。 近日,深圳南山區某網紅盤開盤出現萬人搶房的盛況,獲得有效登記號達到9687個,凍結資金高達339.05億。開盤後僅半天,1171套房源就全部售罄。
  • 未來8年,「買房」和「租房」有多大差距?樓市3大趨勢預示答案
    在國家對房地產調控的大環境之下,樓市漸漸步入了「平靜期」,人們對買房穩賺不賠的理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購房者對買房是持著觀望的態度。那如果今明兩年不買房,選擇租房,那未來8年會有多大區別,會不會感到後悔呢?對此,內行人用「7字」表明了答案:差距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