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次吃方便麵是什麼時候嗎?
1元一包的袋裝面,3元一桶的碗面,這大概是你記憶中方便麵的樣子。無怪乎當第一次聽說還有20多元的方便麵時,不少人發出「方便麵越賣越貴」的感慨。
其實,一塊麵餅加一包調料的方便麵依然在市場上存在,不過,時下最耀眼的無疑是各種打著高端旗號的方便麵。有的以配菜「真材實料」著稱,以往廣告裡「僅供參考」的大塊牛肉變成了真的;有的以製作工藝複雜為賣點,告訴食客方便麵裡不只有味精和辣醬,也可以有「熬製十幾個小時」的高湯。
中國消費者對方便麵無疑有一種特殊的情愫。方便麵不受時間和空間條件約束,滿足了人們吃一口熱飯的需求,在追求效率優先的改革開放初期溫暖著創業者的胃。方便麵同樣是旅行的標配,尤其是在普速列車時代,每到飯點車廂裡便瀰漫著一股濃濃的方便麵味道。筆者還記得,上大學時,校園家屬區小攤販賣得最火的就是方便麵加荷包蛋——其成功秘訣就是煮出來的面比熱水泡開的更好吃。
不過,隨著人們對飲食追求的日益精緻,方便麵的弊端愈發成為共識。口感單調、配方一成不變僅僅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方便麵營養成分單一,多油、多鹽的配料也不符合現代人的健康觀念。因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方便麵一步步淡出了消費者的餐桌。有數據統計,在2011年之後的幾年,國內幾大方便麵品牌的銷量呈持續下滑趨勢。2014年至2016年,方便麵市場更是跌入冰點,三年銷量下降近80億包。近年來,方便麵銷量雖有所回升,但與巔峰時期尚有距離。
舉例而言,即便是在列車這個方便麵「統治」的基本盤,食品的種類也日趨多樣。高鐵沿途站點甚至提供了外賣服務,不管是洋快餐還是中式炒菜都可以送到車上。事實上,時間大大縮短的高鐵旅程,讓旅客在途中的就餐需求也明顯下降了。
在這種情形下,方便麵廠商不得不求新思變。一方面,方便麵的確需要改變低端、湊合吃的定位,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增長空間;另一方面,新一代年輕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下降,只要口味能夠滿足其更加講究的需求,他們有能力負擔起價格更高的方便食品。把真正的牛肉加進包裝裡,而不只是印在包裝袋上,是方便麵廠商吸引消費者的必由之路。
然而,方便麵行業要想重回巔峰時期,再次確立「國民食品」的地位,恐怕不見得那麼容易。
首先,飲食追求健康是消費水平上升以後不可逆轉的潮流。在市場上,利潤增長值最高的往往是主打健康的食品。一份由常見蔬菜、水果混合的沙拉,就可以賣出比原材料成本高很多的價格。而在這一點上,方便麵要扭轉人們「不夠健康」「垃圾食品」的既有印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次,餐飲消費的便捷度與當年方便麵流行時不可同日而語。筆者上中學時,如果因為老師拖堂等原因稍晚就餐,學校食堂就宣告打烊,到小賣部買一份方便麵幾乎是唯一的選擇。而現在,在稍有規模的城市裡,24小時都可以通過外賣點到熱飯,方便麵的「方便」在很大程度上被取代了。
此外,不管是3元的經典款桶面,還是二三十元的高端方便麵,其面向的客戶群體始終有萎縮的勢頭。從小飲食結構完善的00後,可能根本沒有吃方便麵的「習慣」。如果僅僅依賴於「賣情懷」,期待老一批方便麵擁躉的回流,絕不是拓展市場的長遠之計。
方便麵的「熱」與「涼」,折射出幾代消費者的觀念變化,從根本上說,也表現出收入水平增長背景下的國民「消費升級」。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高端方便麵的出現,填補了相應消費領域的空白,也為方便麵行業革新開闢了新的道路。可以預見的是,在方便麵市場的未來發展中,依然會有人懷念「童年的味道」,但也永遠會有嘗鮮者,熱衷體驗高價面「不一樣的滋味」。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