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領英
這一篇陸陸續續在出差途中敲打了將近兩個月,其中幾乎一個半月的量都在最後一秒被我刪去。
難得碰到這種,想寫的很多,卻又抓不住自己的思緒的狀態。
上面這句話的意思是,「想寫的很多」這種情況很難得,「抓不住自己的思緒」這種情況也很難得。
在2014年的時候,我還沒有開始創業,當時我的一位好友邀請我寫下了我前20年的故事。
那個時候微信公眾號還沒有閱讀量的顯示、還沒有原創保護,在現在看來有些矯情的不值一提的流水帳在那個時代獲得了七八百萬的閱讀量。
把從小到大的故事,一字一句的寫了出來,現在想來還會發笑,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
人生可以書寫的10年並不多,在30歲的人生路口,我想記錄下一些新的根基。
總以為30歲是一個很遙遠時刻,仿佛上一秒還在學校裡蹦躂,下一秒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2011年的時候,我大二,通過學校公益社團的項目用自己打工的一些結餘資助了一個印尼的華裔高中生。
他的父母在他初中時意外離世,唯一的一個親人——大他兩歲的姐姐選擇直接開始工作供他上學。
直到自己開始創業,我努力堅持了5年的資助。
我從不覺得這樣的資助在某一天真的可以「變成些什麼」。
巧的是,去年年初,我因為工作剛好去了一趟雅加達,在那裡第一次見到了已經在醫院學的他,一起喝了一杯下午茶。
今年四月份他順利畢業,參與到了印尼抗疫的前線中。
昨晚他用蹩腳的中文在抗疫一線給我錄了一段生日快樂歌。
這個過去了將近10年的事件中,我忽然覺得,這些都很值得。
以下,是我《30歲,關於沒有白活的這10年》的第一篇。
2011-2013
找到自己再忘掉自己:如何真正確定「我是誰」
放心吧,我並不是要講一個名校畢業的優秀畢業生的故事。
或許有不少人都讀過John Roberts大法官在他兒子初中畢業典禮上的致辭,叫做「I Wish You Bad Luck」。
他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只有經歷過,才能換來真正的理解:
現在,畢業典禮的演講嘉賓照例要祝你們好運並送上祝福了。我不會這樣做,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我希望你們在未來的歲月中,不時遭遇不公對待,這樣才會理解公正的價值所在。
願你們嘗到背叛滋味,這會教你們領悟忠誠之重要。
抱歉,我還希望你們時常會有孤獨感,這樣才不會將良朋摯友視為理所當然。
願你們偶爾運氣不佳,這樣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地位,進而理解你們的成功並非命中注定,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地義。
當你們偶爾遭遇失敗時,願你們受到對手幸災樂禍的嘲弄,這才會讓你們理解體育精神的重要性。
願你們偶爾被人忽視,這樣才能學會傾聽。
願你們感受到切膚之痛,才能對別人抱有同情心。
我希望與大家分享三個我的徘徊、猶豫與自我認知的片段,你們或許有共同的經歷,或許也被人分享過類似的經歷。
但我並不想把這些片段變成雞湯或是成功學(or 失敗案例),而是希望真的可以留下一些實際的價值。
我在日本的一所不知名的大學中學人類學,打工賺錢、時而逃課、盡情玩樂。
第一個片段:沙灘上的徹夜長聊
在大學課堂的第一次小組作業中,每個人都興奮又靦腆的介紹著自己。
Asami 是一個從小在美國長大的日本姑娘,小時候因為父母做生意還在中國上海住過一年,是個語言小天才,會6門語言。
Din 是越南他那一年的高考狀元,很愛看港片,一邊看一邊自學了香港話,會4種樂器還自己在西貢創辦了一家培訓機構。
Jen 在那時就已經是一個泰國的小明星了,經常客串各類泰國本土電視劇,還出版了三本關於英語學習的暢銷書。
我簡短地介紹了我的名字,以及來自中國。
這是第一次正視自己的「欲望」與「羞恥」。
那個時候的我,心裡憋了一股氣,想要成為些「什麼」。問題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
然而不光是我們學校,高中的幾個好友去了美國、英國。
找他們交流下來後發現學校現有的課程、支持體系,都在教你「怎麼包裝自己」,而不是「認識自己」。
幸運的是,我和Asami、Din和Jen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
我們在學校所在的城市——一個日本的小鄉村,從山腳走到山上,從海邊走到地理,從東邊走到西邊。
最後在一個可以吹著海風看著海浪的居酒屋停了下來,一邊整理調研材料一邊互相掏著心窩子。
Jen和我們分享了她從小被男士騷擾與校園霸凌的經歷,讓她至今無法與男性有任何肢體上的接觸,也讓她錯失了許多原本可以讓她試鏡的機會。
很多沒有辦法用泰語在泰國表達的觀點,她都用英語隱晦地表達了出來,寫在英語書裡,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也在其他女性身上發生。
然而Jen卻對我們說:「大部分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機器人,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去哪裡。」
那是我的大學的第一次通宵,認認真真地聽完了他們三人的故事。
Asami 在快要天亮時問我,Jacob,那你呢?
那我呢?
我坐了起來,認真地看著他們三個,和他們說:「我不會6國語言、4種樂器,我找不到任何屬於我自己的標籤。」
我還沒說完,Asami 就打斷了我,說:「不,我不是想問這些,這些標籤只會讓人知道你,但並不會讓人認識你,我們想真正認識你。」
這是一句至今影響著我的話。
工作後,創業後,見了各式各樣的人,大家身上也總有著各式各樣的標籤。
但每當結識一個新的朋友、同事、合作夥伴的時候,我都會用Asami的這句話問自己:「我真的認識TA嗎?」
當然我和他們三個人舉了一個例子,也一樣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如果大家玩遊戲,特別是一些網遊,或許會知道——往往在一開始需要你選擇角色,有的是職業,比如法師、戰士、弓箭手等等。
有的還可以自己捏小人,比如發色、眼睛大小、體型、種族等等。
但這一步往往是我最大的阻礙,有的時候甚至會因為這一步而放棄去玩另一款不需要我在人物創建頁面有過多選擇的遊戲。
我意識到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我隨即與他們三人分享:「這就是我的真實狀態,我沒有那麼多跌宕起伏的經歷,我知道你們已經完成了『自我認知』,但這件事對我來說才剛剛開始。」
Din 拍了拍我的肩膀,笑著說:「我剛剛聽到你肚子叫了,不愧是我們認識的Jacob。」
我抓了一把沙子朝他臉上抹去。
也是那個時候,我下定了決心,如果我什麼都還沒有,那就放開手去體驗吧、去經歷吧。
第二個片段:改變人生的那「三個小時」
在 Asami Din 和 Jen 的鼓勵下,我開始制定自己的計劃。
我知道「去體驗、去經歷」並不是新潮的觀點。
但往往大家會碰到的問題是,嘗試了一圈發現自己沒有學到什麼、沒有領悟到什麼,甚至對自我認知沒有任何幫助。
那個時候,我的人類學導師Joseph幫了我很大的忙,他當時給我分享了一種迅速幫助自己試錯的辦法。
可能同樣學習人類學的朋友會在相應的田野調查方法中也見到過類似的手段,我也藉此機會分享出來:
0. 為什麼有第零步?因為這個方法無法一個人完成,會有一些準備工作,所以我並不建議大家一遍看我的文字一遍就開始思考與操作。
反而應該是用「不動腦」的狀態來進行閱讀,僅僅作為流程性的了解就好。而真正的操作需要你一個全天的時間。
0. 還是第零步,不要試圖對這個方法有過高的期待——比如找到人生的真諦。
我知道這個社會大家都很忙,但如果你可以用一個半天的時間(準確來說是3個小時)來給自己做一次完全的投入與抽離。
那麼相信我,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在工作、無論你處於人生中的哪一個階段,這3個小時一定比2場電影、5集電視劇來的更有價值。
1. 第一個小時:離開電腦、手機……所有電子產品,用一張紙一支筆,寫下自己不考慮能力或不擅長但是很想做的10件事
這個過程唯一的限制就是「不要自己打擾自己」,什麼意思呢?不要忍不住去用電子產品,或者乾脆就鎖起來。
但如果你在戶外,有人找你問路、搭訕……
這些「被動的打擾」完全沒關係。也可以寫5件,想不出來再休息一下,再寫五件;或是寫個20件,再慢慢刪除。
2. 第二個小時:分別尋找10-20、20-30、30-40、40-50四個年齡階段的男女性各1名,共8名。
問且問他們一個問題:「有什麼事是你覺得我應該去做但還沒有做的?」
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對方回答了這個問題後追問「為什麼」,或是當對方主動開始解釋理由的時候,一定要打斷。
why 的部分,是要留給自己的。至於這8個人是誰,有沒有額外的要求?
理論上沒有,但實際上一定是你信任的8個人,也能夠認真對待這個問題的8個人。
3. 第三個小時:這個時候需要把自己關起來,同樣切斷所有電子產品。把自己的10個答案和收到的8個答案攤在自己面前。
大部分人往往會覺得第三個小時不夠用,因為步驟實際上還可以拆分甚至有些複雜:
往往一開始你會很容易陷入到那8個答案之中,去想「為什麼」?
沒關係,這個時候盡情擁抱這種感覺,把你對每一個「為什麼」的情緒或是分析都記錄下來
然後回到自己寫的10件事,按照短期與長期(或是當下與未來)進行分類,如果你自己無法決定,那我會建議用6個月作為分界點
注意,你不能直接使用那8個答案,而是要把基於對這8個答案的情緒或是分析重新用於自己的10個答案。
可以優化、改寫、合併、刪減,但不能直接使用。最終分別在短期與長期選擇3個下一步要執行的動作
不要擔心這最終的6個答案在他人看來可能可笑或是簡單,因為他們只服務於你。
這些事情只是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要去嘗試的事情,不是你的「人生目標」。
我這麼鋪墊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的我就寫了一個現在回過頭來看有些不好意思的一件事:在半年之內、學校之內交500個新朋友。
我從小玩到大的一個好兄弟給我的回答是:「我覺得你應該去試試大型的公眾演講。」
在我的「第三個小時」裡,我對「公眾演講」這個答案分別寫下了:
是不是我不夠自信?是不是我不夠會表達?
他覺得我一定做得到,他覺得別人一定可以看到我
而當回看自己「500個新朋友」的時候,我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理了一下思緒,我認為我需要一個「反向push我向著陌生人表達且可以讓他們真正『認識我』的場景」。
然後我思索著自己進入大學以來符合這個預期的場景,也鎖定了我的短期事件(注意,不是目標)—— 在大二的迎新大會上做一次主持。
4. 第四步在三個小時之外,那就是:有策略地開始執行吧。
這個過程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思考,在每一步我都需要回答「為什麼是我」這個問題:
每年學校會因為迎新成立一個限定時間內的社團/兼職,為什麼是我?
我面臨著大三、大四的學長學姐的競爭,為什麼是我?
中國人報名的人數往往是最多的,為什麼是我?
我不會那麼多國家的語言,但是要面臨著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學生,為什麼是我?
我不是GPA最高的學生,為什麼是我?
在大一結束之際的一次小型活動上,我完成了我的第一次主持。在結束後我不太自信地、偷偷問做這個決策的辦公室負責人,為什麼是我?
當時一共有十個候選人,他指了指他們對我說:「他們都很優秀,但我不覺得我真正認識他們,而我認識你、了解你、你也給了我機會去了解你,你來做,我放心。」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明白這句話。直到自己創業之後才有體會:
過好的標籤與履歷往往會讓你成為高級工具人,卻也阻斷了真正去了解、認識一個人的可能性。
太多的人(合作方、求職者)都在講述「我會什麼」、「我有什麼」,而不是「我是誰」。
我分享這個片段不是為了雞湯性的勵志,我確實在大二的迎新大會上如願當了一次主持人。
走上臺的那一瞬間,我開始意識到在「自我認知」這條路上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未來將有更多的挑戰迎接著我。
第三個片段:關於環球旅行的一次對話
其實,「環球旅行」這件事明明是那麼的讓人心潮澎湃,卻在這個時代顯得平淡無奇。
我就沒有碰到過不想環遊世界的。
所以當把「環球旅行」寫在長期事件的時候,我一直很慶幸這張紙只有自己才能看到。
在我大二的時候,學校裡有一個神人,來自瑞典的小哥Dave。
儘管沒有直面的交流,卻總是聽人說起:Dave是一個行走的維基百科。
我和Dave的第一次交流,成了我們的唯一一次交流,甚至是與他在學生時代的最後一次交流。
機緣巧合,我與他居然在一家烤肉店碰到——不是因為吃烤肉,而是因為我們恰好都在後廚打工洗碗。
那天是一個周一上午,堆積了一個周末的盤子都需要我們兩個人搞定,就這樣有一句沒一句的聊了起來。
這麼說吧,Dave的人生起點,基本上就是大部分人一輩子到達不了的人生終點。
他的父母都是外企高管,在Dave5歲的時候辭了工作,把房子賣了,買了一艘船開始環遊世界。所以他的5歲到20歲都是在不同的國家、島嶼、海面上渡過的。
他幾乎走遍了我聽說過名字的任何一個國家,能說出那裡的歷史、人文、風景名勝。
我想大家的反應都和我一樣:「那你為什麼還要在烤肉店刷盤子?」
他聳聳肩,告訴我他的父母這半年就在日本各地玩,他覺得麻煩想體驗一下校園生活就來我們學校了。
學校裡又無聊,又想免費吃點烤肉(這個我同意!)所以就來這裡打工了。
雖然我很能共情免費烤肉,但還是忍不住問,那你為什麼不去富士山爬山、去北海道泡溫泉呀?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打工的時候摔碎了盤子。
我的每一個問題、我能想到的每一個世界上的目的地,Dave 都去過了——在他的20歲,他真正做到了環遊世界。
他似乎很習慣別人羨慕的目光,卻依然嘆了一口氣。
他說:「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
Dave 似乎總是像在講著別人的故事一樣講著自己那些驚心動魄羨煞眼球的經歷。
在伊拉克配合情報局完成了一次平民護送轉移、在南非學開飛機不小心掛在了樹上、在韓國因為意外被黑幫追殺了10個小時……
我羨慕又無奈地笑笑說,哥們你應該把你的故事賣給好萊塢。
我和他在洗碗盤子的時候將近聊了6個小時,我開始漸漸明白他的心情。
過早地接觸了這個世界,卻也過於被動地接觸了這個世界,驚奇與冒險在他的生命中已經有了過高的閾值。
這就好像,真正有錢的人並不一定因錢為傲,成功的人也不一定因他的「成功」而獲得滿足感。只有在沒有的時候,才覺得所謂的目標在將來可以帶來滿足感。
可如果我們今天所擔心的、所追求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錯的呢?
我打工賺到第一個1000元,與第二個1000元帶來的成就感完全不同;會不會有一天第101個國家就已經沒有什麼新奇感了?
在和Dave說再見的時候,我也沒有意識到那是我最後一次見他——他在一周之後退了學和他的父母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了。
在我們洗完盤子後,他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Jacob,我很羨慕你,你還有這麼多的選擇、這麼多的未知的體驗。」
那天晚上我給自己買了一輛自行車,在假期開始探尋日本的每一個角落。
在13年春節時,我給自己買了一張通往越南的機票,背著一個包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東南亞徒步窮遊。
我想我終究要去體驗,無論結果是什麼。
在《咖啡公社》中,導演伍迪艾倫為蘇格拉底創作多加了半句話。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 Socrates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但審視清楚的人生又還有什麼意思呢?
本文作者雅各布。轉載自雅各布的燈塔(id:jacob_lighthouse)。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