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再忘掉自己:如何真正確定 「我是誰」

2021-01-11 新浪財經

來源:LinkedIn領英

這一篇陸陸續續在出差途中敲打了將近兩個月,其中幾乎一個半月的量都在最後一秒被我刪去。

難得碰到這種,想寫的很多,卻又抓不住自己的思緒的狀態。

上面這句話的意思是,「想寫的很多」這種情況很難得,「抓不住自己的思緒」這種情況也很難得。

在2014年的時候,我還沒有開始創業,當時我的一位好友邀請我寫下了我前20年的故事。

那個時候微信公眾號還沒有閱讀量的顯示、還沒有原創保護,在現在看來有些矯情的不值一提的流水帳在那個時代獲得了七八百萬的閱讀量。

把從小到大的故事,一字一句的寫了出來,現在想來還會發笑,當時究竟是怎麼想的?

人生可以書寫的10年並不多,在30歲的人生路口,我想記錄下一些新的根基。

總以為30歲是一個很遙遠時刻,仿佛上一秒還在學校裡蹦躂,下一秒就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2011年的時候,我大二,通過學校公益社團的項目用自己打工的一些結餘資助了一個印尼的華裔高中生。

他的父母在他初中時意外離世,唯一的一個親人——大他兩歲的姐姐選擇直接開始工作供他上學。

直到自己開始創業,我努力堅持了5年的資助。

我從不覺得這樣的資助在某一天真的可以「變成些什麼」。

巧的是,去年年初,我因為工作剛好去了一趟雅加達,在那裡第一次見到了已經在醫院學的他,一起喝了一杯下午茶。

今年四月份他順利畢業,參與到了印尼抗疫的前線中。

昨晚他用蹩腳的中文在抗疫一線給我錄了一段生日快樂歌。

這個過去了將近10年的事件中,我忽然覺得,這些都很值得。

以下,是我《30歲,關於沒有白活的這10年》的第一篇。

2011-2013

找到自己再忘掉自己:如何真正確定「我是誰」

放心吧,我並不是要講一個名校畢業的優秀畢業生的故事。

或許有不少人都讀過John Roberts大法官在他兒子初中畢業典禮上的致辭,叫做「I Wish You Bad Luck」。

他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只有經歷過,才能換來真正的理解:

現在,畢業典禮的演講嘉賓照例要祝你們好運並送上祝福了。我不會這樣做,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我希望你們在未來的歲月中,不時遭遇不公對待,這樣才會理解公正的價值所在。

願你們嘗到背叛滋味,這會教你們領悟忠誠之重要。

抱歉,我還希望你們時常會有孤獨感,這樣才不會將良朋摯友視為理所當然。

願你們偶爾運氣不佳,這樣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地位,進而理解你們的成功並非命中注定,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地義。

當你們偶爾遭遇失敗時,願你們受到對手幸災樂禍的嘲弄,這才會讓你們理解體育精神的重要性。

願你們偶爾被人忽視,這樣才能學會傾聽。

願你們感受到切膚之痛,才能對別人抱有同情心。

我希望與大家分享三個我的徘徊、猶豫與自我認知的片段,你們或許有共同的經歷,或許也被人分享過類似的經歷。

但我並不想把這些片段變成雞湯或是成功學(or 失敗案例),而是希望真的可以留下一些實際的價值。

我在日本的一所不知名的大學中學人類學,打工賺錢、時而逃課、盡情玩樂。

第一個片段:沙灘上的徹夜長聊

在大學課堂的第一次小組作業中,每個人都興奮又靦腆的介紹著自己。

Asami 是一個從小在美國長大的日本姑娘,小時候因為父母做生意還在中國上海住過一年,是個語言小天才,會6門語言。

Din 是越南他那一年的高考狀元,很愛看港片,一邊看一邊自學了香港話,會4種樂器還自己在西貢創辦了一家培訓機構。

Jen 在那時就已經是一個泰國的小明星了,經常客串各類泰國本土電視劇,還出版了三本關於英語學習的暢銷書。

我簡短地介紹了我的名字,以及來自中國。

這是第一次正視自己的「欲望」與「羞恥」。

那個時候的我,心裡憋了一股氣,想要成為些「什麼」。問題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

然而不光是我們學校,高中的幾個好友去了美國、英國。

找他們交流下來後發現學校現有的課程、支持體系,都在教你「怎麼包裝自己」,而不是「認識自己」。

幸運的是,我和Asami、Din和Jen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

我們在學校所在的城市——一個日本的小鄉村,從山腳走到山上,從海邊走到地理,從東邊走到西邊。

最後在一個可以吹著海風看著海浪的居酒屋停了下來,一邊整理調研材料一邊互相掏著心窩子。

Jen和我們分享了她從小被男士騷擾與校園霸凌的經歷,讓她至今無法與男性有任何肢體上的接觸,也讓她錯失了許多原本可以讓她試鏡的機會。

很多沒有辦法用泰語在泰國表達的觀點,她都用英語隱晦地表達了出來,寫在英語書裡,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也在其他女性身上發生。

然而Jen卻對我們說:「大部分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機器人,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去哪裡。」

那是我的大學的第一次通宵,認認真真地聽完了他們三人的故事。

Asami 在快要天亮時問我,Jacob,那你呢?

那我呢?

我坐了起來,認真地看著他們三個,和他們說:「我不會6國語言、4種樂器,我找不到任何屬於我自己的標籤。」

我還沒說完,Asami 就打斷了我,說:「不,我不是想問這些,這些標籤只會讓人知道你,但並不會讓人認識你,我們想真正認識你。」

這是一句至今影響著我的話。

工作後,創業後,見了各式各樣的人,大家身上也總有著各式各樣的標籤。

但每當結識一個新的朋友、同事、合作夥伴的時候,我都會用Asami的這句話問自己:「我真的認識TA嗎?」

當然我和他們三個人舉了一個例子,也一樣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如果大家玩遊戲,特別是一些網遊,或許會知道——往往在一開始需要你選擇角色,有的是職業,比如法師、戰士、弓箭手等等。

有的還可以自己捏小人,比如發色、眼睛大小、體型、種族等等。

但這一步往往是我最大的阻礙,有的時候甚至會因為這一步而放棄去玩另一款不需要我在人物創建頁面有過多選擇的遊戲。

我意識到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要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我隨即與他們三人分享:「這就是我的真實狀態,我沒有那麼多跌宕起伏的經歷,我知道你們已經完成了『自我認知』,但這件事對我來說才剛剛開始。」

Din 拍了拍我的肩膀,笑著說:「我剛剛聽到你肚子叫了,不愧是我們認識的Jacob。」

我抓了一把沙子朝他臉上抹去。

也是那個時候,我下定了決心,如果我什麼都還沒有,那就放開手去體驗吧、去經歷吧。

第二個片段:改變人生的那「三個小時」

在 Asami Din 和 Jen 的鼓勵下,我開始制定自己的計劃。

我知道「去體驗、去經歷」並不是新潮的觀點。

但往往大家會碰到的問題是,嘗試了一圈發現自己沒有學到什麼、沒有領悟到什麼,甚至對自我認知沒有任何幫助。

那個時候,我的人類學導師Joseph幫了我很大的忙,他當時給我分享了一種迅速幫助自己試錯的辦法。

可能同樣學習人類學的朋友會在相應的田野調查方法中也見到過類似的手段,我也藉此機會分享出來:

0. 為什麼有第零步?因為這個方法無法一個人完成,會有一些準備工作,所以我並不建議大家一遍看我的文字一遍就開始思考與操作。

反而應該是用「不動腦」的狀態來進行閱讀,僅僅作為流程性的了解就好。而真正的操作需要你一個全天的時間。

0. 還是第零步,不要試圖對這個方法有過高的期待——比如找到人生的真諦。

我知道這個社會大家都很忙,但如果你可以用一個半天的時間(準確來說是3個小時)來給自己做一次完全的投入與抽離。

那麼相信我,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在工作、無論你處於人生中的哪一個階段,這3個小時一定比2場電影、5集電視劇來的更有價值。

1. 第一個小時:離開電腦、手機……所有電子產品,用一張紙一支筆,寫下自己不考慮能力或不擅長但是很想做的10件事

這個過程唯一的限制就是「不要自己打擾自己」,什麼意思呢?不要忍不住去用電子產品,或者乾脆就鎖起來。

但如果你在戶外,有人找你問路、搭訕……

這些「被動的打擾」完全沒關係。也可以寫5件,想不出來再休息一下,再寫五件;或是寫個20件,再慢慢刪除。

2. 第二個小時:分別尋找10-20、20-30、30-40、40-50四個年齡階段的男女性各1名,共8名。

問且問他們一個問題:「有什麼事是你覺得我應該去做但還沒有做的?」

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對方回答了這個問題後追問「為什麼」,或是當對方主動開始解釋理由的時候,一定要打斷。

why 的部分,是要留給自己的。至於這8個人是誰,有沒有額外的要求?

理論上沒有,但實際上一定是你信任的8個人,也能夠認真對待這個問題的8個人。

3. 第三個小時:這個時候需要把自己關起來,同樣切斷所有電子產品。把自己的10個答案和收到的8個答案攤在自己面前。

大部分人往往會覺得第三個小時不夠用,因為步驟實際上還可以拆分甚至有些複雜:

往往一開始你會很容易陷入到那8個答案之中,去想「為什麼」?

沒關係,這個時候盡情擁抱這種感覺,把你對每一個「為什麼」的情緒或是分析都記錄下來

然後回到自己寫的10件事,按照短期與長期(或是當下與未來)進行分類,如果你自己無法決定,那我會建議用6個月作為分界點

注意,你不能直接使用那8個答案,而是要把基於對這8個答案的情緒或是分析重新用於自己的10個答案。

可以優化、改寫、合併、刪減,但不能直接使用。最終分別在短期與長期選擇3個下一步要執行的動作

不要擔心這最終的6個答案在他人看來可能可笑或是簡單,因為他們只服務於你。

這些事情只是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要去嘗試的事情,不是你的「人生目標」。

我這麼鋪墊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的我就寫了一個現在回過頭來看有些不好意思的一件事:在半年之內、學校之內交500個新朋友。

我從小玩到大的一個好兄弟給我的回答是:「我覺得你應該去試試大型的公眾演講。」

在我的「第三個小時」裡,我對「公眾演講」這個答案分別寫下了:

是不是我不夠自信?是不是我不夠會表達?

他覺得我一定做得到,他覺得別人一定可以看到我

而當回看自己「500個新朋友」的時候,我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理了一下思緒,我認為我需要一個「反向push我向著陌生人表達且可以讓他們真正『認識我』的場景」。

然後我思索著自己進入大學以來符合這個預期的場景,也鎖定了我的短期事件(注意,不是目標)—— 在大二的迎新大會上做一次主持。

4. 第四步在三個小時之外,那就是:有策略地開始執行吧。

這個過程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思考,在每一步我都需要回答「為什麼是我」這個問題:

每年學校會因為迎新成立一個限定時間內的社團/兼職,為什麼是我?

我面臨著大三、大四的學長學姐的競爭,為什麼是我?

中國人報名的人數往往是最多的,為什麼是我?

我不會那麼多國家的語言,但是要面臨著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學生,為什麼是我?

我不是GPA最高的學生,為什麼是我?

在大一結束之際的一次小型活動上,我完成了我的第一次主持。在結束後我不太自信地、偷偷問做這個決策的辦公室負責人,為什麼是我?

當時一共有十個候選人,他指了指他們對我說:「他們都很優秀,但我不覺得我真正認識他們,而我認識你、了解你、你也給了我機會去了解你,你來做,我放心。」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明白這句話。直到自己創業之後才有體會:

過好的標籤與履歷往往會讓你成為高級工具人,卻也阻斷了真正去了解、認識一個人的可能性。

太多的人(合作方、求職者)都在講述「我會什麼」、「我有什麼」,而不是「我是誰」。

我分享這個片段不是為了雞湯性的勵志,我確實在大二的迎新大會上如願當了一次主持人。

走上臺的那一瞬間,我開始意識到在「自我認知」這條路上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未來將有更多的挑戰迎接著我。

第三個片段:關於環球旅行的一次對話

其實,「環球旅行」這件事明明是那麼的讓人心潮澎湃,卻在這個時代顯得平淡無奇。

我就沒有碰到過不想環遊世界的。

所以當把「環球旅行」寫在長期事件的時候,我一直很慶幸這張紙只有自己才能看到。

在我大二的時候,學校裡有一個神人,來自瑞典的小哥Dave。

儘管沒有直面的交流,卻總是聽人說起:Dave是一個行走的維基百科。

我和Dave的第一次交流,成了我們的唯一一次交流,甚至是與他在學生時代的最後一次交流。

機緣巧合,我與他居然在一家烤肉店碰到——不是因為吃烤肉,而是因為我們恰好都在後廚打工洗碗。

那天是一個周一上午,堆積了一個周末的盤子都需要我們兩個人搞定,就這樣有一句沒一句的聊了起來。

這麼說吧,Dave的人生起點,基本上就是大部分人一輩子到達不了的人生終點。

他的父母都是外企高管,在Dave5歲的時候辭了工作,把房子賣了,買了一艘船開始環遊世界。所以他的5歲到20歲都是在不同的國家、島嶼、海面上渡過的。

他幾乎走遍了我聽說過名字的任何一個國家,能說出那裡的歷史、人文、風景名勝。

我想大家的反應都和我一樣:「那你為什麼還要在烤肉店刷盤子?」

他聳聳肩,告訴我他的父母這半年就在日本各地玩,他覺得麻煩想體驗一下校園生活就來我們學校了。

學校裡又無聊,又想免費吃點烤肉(這個我同意!)所以就來這裡打工了。

雖然我很能共情免費烤肉,但還是忍不住問,那你為什麼不去富士山爬山、去北海道泡溫泉呀?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打工的時候摔碎了盤子。

我的每一個問題、我能想到的每一個世界上的目的地,Dave 都去過了——在他的20歲,他真正做到了環遊世界。

他似乎很習慣別人羨慕的目光,卻依然嘆了一口氣。

他說:「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

Dave 似乎總是像在講著別人的故事一樣講著自己那些驚心動魄羨煞眼球的經歷。

在伊拉克配合情報局完成了一次平民護送轉移、在南非學開飛機不小心掛在了樹上、在韓國因為意外被黑幫追殺了10個小時……

我羨慕又無奈地笑笑說,哥們你應該把你的故事賣給好萊塢。

我和他在洗碗盤子的時候將近聊了6個小時,我開始漸漸明白他的心情。

過早地接觸了這個世界,卻也過於被動地接觸了這個世界,驚奇與冒險在他的生命中已經有了過高的閾值。

這就好像,真正有錢的人並不一定因錢為傲,成功的人也不一定因他的「成功」而獲得滿足感。只有在沒有的時候,才覺得所謂的目標在將來可以帶來滿足感。

可如果我們今天所擔心的、所追求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錯的呢?

我打工賺到第一個1000元,與第二個1000元帶來的成就感完全不同;會不會有一天第101個國家就已經沒有什麼新奇感了?

在和Dave說再見的時候,我也沒有意識到那是我最後一次見他——他在一周之後退了學和他的父母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了。

在我們洗完盤子後,他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Jacob,我很羨慕你,你還有這麼多的選擇、這麼多的未知的體驗。」

那天晚上我給自己買了一輛自行車,在假期開始探尋日本的每一個角落。

在13年春節時,我給自己買了一張通往越南的機票,背著一個包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東南亞徒步窮遊。

我想我終究要去體驗,無論結果是什麼。

在《咖啡公社》中,導演伍迪艾倫為蘇格拉底創作多加了半句話。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 Socrates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活,但審視清楚的人生又還有什麼意思呢?

本文作者雅各布。轉載自雅各布的燈塔(id:jacob_lighthouse)。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相關焦點

  • 如何認識真正的自己?
    關於真正的你。1.看完戴爾博士 DR WAYNE 的《你的誤區》(YOUR ERRONEOUS ZONES)這本書後,我發現我從中學到的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歸結於 「我」 的問題。「我」 的世界,真正與別人無關。
  • 如何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並提高自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大飛碼字,ID:BigFly1024】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同學在後臺問我,如何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並提高自身,本想在微信回復他的,不過發現這個話題太大了,幾句話說不清楚,就想專門寫一篇文章來闡述這個事情了。這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要我在這裡分享一種普世且一定有效的方法,我是沒有這個能力的。
  • 如何真正把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起來?
    關於如何學會每個知識點的內容,可以參看這篇文章:專家型學習方法,你也可以用如果你沒有將裡面的內容真正掌握,即便你記住了一個別人畫出來的體系的框架,也不叫自己的知識體系。第四條、什麼樣算建立了知識體系這個領域(可以足夠小)在你腦袋裡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圖或者結構表達,你平時關注的是這個結構的內容,沒有缺項。
  • 如何快速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
    當下我的文章,已經融入了2012-2018的思想,這也是與時俱進。那年出版不久,不斷有讀者千辛萬苦找到我,2013年微信已經出來了,我趁此組建了一個微信群,讓職場人有一個交流的地方。我還列了群宗旨,實際上是職場人財務自由的三步目標。
  • 如果沒了緣分,真正的放下,不是強迫自己忘記,而是
    既然在茫茫人海中能相遇、相知、相戀,就是上天註定的緣分;只是緣分,也分緣深、緣淺,緣分深的能白頭偕老,做長久夫妻;緣分淺的走著走著就散了;緣分越淺,散得越早;雖然無緣成戀人、夫妻,但不代表不能做朋友,不代表沒了緣分,就非強迫自己把人忘掉,順其自然才是明智之舉。
  • 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再比如「我是一個沒用的人」,這個是表達感受麼?也不是,這是對自己的評價,我們要找到恰當的詞來表達,比如說「傷心、焦慮」等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所謂「想法」就是觀點、意見類的句子,如指責、表達看法、提出意見、給別人評判等;而「感受」在於說出事實,明確自己的需求並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和真實感受。 那麼,如何察覺自己的感受並正確地表達出來呢?
  • 如何學習時尚呢?別再跟風了,讓自己時尚才是潮流的趨勢
    如何學習時尚呢?別再跟風了,讓自己時尚才是潮流的趨勢如何學習時尚?我也正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個人是如何學習時尚的,首先我是,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的收拾自己,學習史上的第一步,我個人認為是要充實自己,多看書,人醜就要多看書,最起碼讓人覺得你,並不是長得醜,而是肚子裡面有墨水,可能這個想法只是自我安慰而已,但是起碼確實得有點知識。對於女人而講的話,一副好的面容的話是很容易加分的,因為人家第一眼只能看到你的,表面不能看到你的心裡。
  • 如何快速忘掉一個很喜歡的人?心理學告訴你:不可能
    首先,越是想要忘記的人越會存留在腦海裡,而且會給自己的內心帶來更大的痛苦和折磨,不要逼迫自己刻意去忘記。 這麼多年來我諮詢過很多的情感案例,從中不乏像這樣的例子,你要知道解決問題永遠比陷入情緒中更重要。
  • 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訓練重量及次數?
    初學者最重要是在訓練中,找到肌肉的控制及發力感覺、正確及規範的動作。 由於剛接觸健身,經常就被問到:我適合多大重量呢,所以今天健君就分享一下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訓練重量。
  • 如何放大自己的時間效應?
    如何放大自己的時間效應?一份時間出售多次和單位時間出售價格更高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會讓你在單位時間內所創作的價值達到最大化。因為銷售的收入不確定,但是從上面所說的邏輯,選擇跑滴滴其實僅僅將自己的時間出售了一次,但是如果是銷售或者是作家,那麼在銷售某種產品是所積累的客戶群同時也可以銷售其他產品,作家所創作的作品如果足夠暢銷可以被銷售幾十年,然而你寫一本書的時間可能就是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賣了成百上千次。
  • 乘坐高鐵如何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
    我是一名高鐵列車員,在乘務中,經常會有旅客向我詢問車廂位置及座位號,甚至還有粗心的乘客坐錯車,耽誤行程。乘坐高鐵如何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且聽我慢慢道來。通過觀察車站顯示屏的引導信息或詢問車站工作人員找到乘坐車次的檢票入口。一般車站會在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建議儘量提前10到20分鐘到達檢票入口,留下充足時間,避免忙中出錯。按照車站引導到達站臺候車,此時一定要認真核對車次信息,防止進錯站臺。
  • 透過別人,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01 從外在看內在,從別人看自己 透過別人,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發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覺、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們相互成為對方的鏡子。
  • 真正在乎自己的只有自己
    這個世界少了誰地球照樣轉!那時候年輕,每次聽到這種話,都覺得反感,覺得這個領導挺討厭的!現在年紀大了一點,再聽到這話,我覺得理所當然,這就是真理!是啊!這個地上球少了誰它照樣旋轉!言下之意就是,不要把自己看的很重要,只有你自己才認為自己很重要!
  • 怎麼樣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而向內認識自己則不一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世界上不存在一個標準的自己讓你去「認識」。所以,認識自己只有路徑,沒有終點。這些路徑裡,最常用,歷史也最悠久的那就是問問題。有人會覺得這不是很簡單麼?問問題誰不會?其實問問題比起回答問題難的多了,回答問題反而簡單,會?不會?就兩個答案,不會你還可以去找答案。
  • 我來說說自己的經歷
    最近很多朋友找我打聽在哪裡能上興趣班,有的是給父母報名,有的是自己想學。他們不約而同都會問到我,你聽過大鵬教育嗎?大鵬教育是騙子嗎?在這裡,我可以非常確定的告訴大家,安心學習認真做功課,大鵬教育絕對是正規在線教育機構。
  • 《生命的重建》:做到這3點,你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愛自己,接受自己,找到生命的價值。——路易斯.海看這本書,我並不是贊成有病的時候不要去醫院治療,相反,我認為,在接受醫院治療的同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給自己的心靈洗洗澡是非常有必要的。《生命的重建》是一本給以我們思想和心靈成長方面的書。
  • 陳坤:年少自卑驕傲,成名迷失抑鬱,半生走完我只想做真實的自己
    陳坤形容2003-2006是他人生最迷惘的三年,在這三年裡,他從得到名利後的欣喜、膨脹,到厭惡、恐慌,再到低落情緒的谷底、身患抑鬱。所幸,時刻的反省和自律讓他慢慢找到了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那就是禪定(打坐)。在安靜的打坐中,陳坤打開了自己的心門,開始與內在的自己對話。
  • 如何正確認識自我?激發自己的潛力?
    面對自我的困惑如果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不能正確的定位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那麼他就是你成功道路上無形的一堵牆。那麼如何打破怎麼這堵牆呢?我們就必須要有正確的做法,那就是正確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正確的定位自己,才可以改變這種錯誤的思維模式。
  • 黃偉文《喜帖街》:要如何才能忘掉她
    我自然是沒去過這條街,聽這首歌前,我也不曾了解過這個故事,在不曾知悉背景的情況下偶然聽過幾遍這首歌。歌詞第一句便是教人:忘掉種過的花,重新的出發,放棄理想吧;別再看,塵封的喜帖,你正在要搬家。慢慢的灰塵會覆滿這些曾經明亮的屋子,再不會有歡笑和喜悅填滿房間裡陰暗的角落,再往後舊物被拆遷,新樓拔地而起佔據了原先的角落,當有朝一日你再回到這條街,試圖在那些全然陌生的場景裡尋找曾經的回憶,你會覺得每一縷風都酷似曾經,每一片瓦都像極了當初。
  • 忘掉就可以自由?
    我問過兒子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在哪裡?他說,是布裡斯託。布裡斯託是英格蘭西南部重鎮,市區人口不足百萬,港譯碧仙桃,沒有自己的英超球隊,在中國默默無聞。布裡斯託是他出生的城市,也是我來英國之後一直生活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