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消費主義洗腦了

2021-01-08 靜悄悄de海

今天早上睡到挺晚才醒來,上午就沒去諮詢醫生。下午去了門診看看,結果醫生說手術的話要一萬五左右。然後問了一個同學賣保險的母親,我這種情況商業保險買了又有帶病投保,不給報銷的風險。那隻算大學生醫保的話,就得要幾千塊了。

下午和老爸商量糾結了好久,最後決定去縣醫院,聽我爸的一個朋友說在縣醫院做的才八百。估計術式應該有所不同,應該創傷和預後方面有所差異。

我因此心裡不歡了一整天,覺得父親只是愛省錢。其實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家庭條件擺在這裡了,這種特別好的三甲醫院的醫療資源,就是為大城市的居民準備的。一萬五治療一個痔瘡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麼。多花些錢,能少一些痛苦,少一些復發的概率,他們能承受。我們鄉鎮來的小孩,本該有鄉鎮裡處理疾病的方式。我大概是在大城市待久了,在大醫院實習久了,已經忘了我的父母掙錢的不容易,才會這樣矯情。富人有富人的活法,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我還常拿這句話勸別人,到自己頭上又鑽了牛角尖。

當代人啊,心理上是真的很容易失衡。以前的人視野比較小,窮人想像皇帝的生活也只能想像皇帝是用金扁擔挑東西。而現在,從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都能知道富人與我們選擇的不同。普通人買個兩三千的手機還得猶豫一陣,使用到卡頓還捨不得換,富人的手機輕而易舉隨著蘋果手機的更新而更新,永遠流暢;我們買件三四百的衣服也得猶豫許久,精挑細選,富人上千元的衣服衣服穿了兩次就不要了,做功精緻且永遠緊跟潮流;我們去看個病只能去縣醫院先治療一下,能治好就行了,富人會想辦法去好的三甲醫院追求最無痛的,預後最好的方案……這一切都讓人容易失落,尤其當選擇權在自己的親人手裡的時候而他們選擇了「劣質」的方案的時候。我們看著他們的斤斤計較內心尤為不滿,覺得他們把錢看得比我們重要。

但其實這些失落與不滿其實是沒有必要的。社會上財富的分配是不均勻的,那如果掌握著很少財富的人,能和掌握著更多財富的那些人享受一樣的物質和服務,那掌握更多財富的人掌握的那部分多餘的財富有什麼意義呢?因此各行各業都有提高標準的「富人版」的產品,在手機業是蘋果,在交通工具業是豪車,在住房行業是豪宅,在醫療方面是專家、高精尖的設備和最好的耗材和藥品……

我們不必一切都向「富人版」看齊,我們已經被消費主義洗腦了。我們手裡僅有的資源,一定是用在刀刃上,用在不得不用的地方。倘若父母同意我一個痔瘡手術就花一萬多,一個鼻炎手術又花一萬多,一個手機平板筆記本三件套就兩三萬,每年衣服褲子買一萬多,金錢如流水般撒出去……那麼當我的父母年邁時生病了,是危機生命的病時,現在所有多花的,都將在那時候付出代價。

年輕人,想在生活指標上向「富人版」看齊是正常的,也是鼓舞我們前行的動力。但那是未來的方向,而不要提前過於精緻,去過實際上承擔不了的生活。

相關焦點

  • 消費主義是與非
    劉波/文莎士比亞曾借其劇中人之口寫道:「當我是一個窮人的時候,我要信口謾罵,說只有富有是惟一的罪惡;要是有了錢,我就要說作者的一個洞見是,消費主義並不是隨著經濟繁榮和生活富足而自然出現的,因為前現代社會的價值體系往往不支持消費主義,如各種反對過度享樂的宗教,以及中國的儒家思想。消費主義是在對這些價值體系的突破過程中出現的。歐洲產生消費主義的重要原因是啟蒙運動,通過它,世俗化的價值觀得到肯定,追求物質進步不再令人羞恥。
  • 如何避開消費主義陷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胡說財經,ID:xiaohutakeyoufl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今天聊聊怎麼避開消費主義的陷阱。成人世界,分為很多層次。雖然法律上寫的是十八歲就成人了,但是在潛規則和社會絞肉機的世界裡,絕大多數人還是兒童,像一把待割的韭菜,尤其是在消費主義這一塊。前陣子鄰居大爺和我聊天,說到他和他孫子的消費觀念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他說到同樣是一雙鞋,淘寶上100塊錢的穿了4年還很耐磨,好穿,舒適,但是孫子每次一出nike新款,就想去買,實在搞不懂為什麼要買那麼多鞋。
  • 從上海名媛到深圳女孩,是消費主義的敗退,是投資/再生產的勝利
    臨走丟下一句話:「說我沒人要可以,但不能說我不會賺錢」。這說明在2020年疫情後,大家都不傻,看形勢不好賺錢,社會風氣從之前高歌猛進的消費轉到積累去投資去賺錢去再生產。消費與再生產(投資)區別人們都在工作。工作產出的一切實體或者虛擬都會被消費,或者用於再生產。先介紹再生產吧,這個概念其實大家生活中都有,但是沒被指出。或者可以叫投資。
  •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而這一年到底買了什麼商品、什麼服務,反而沒人關心了,留下的,只是一個消費的「個人標籤」。莎士比亞曾經借劇中人之口寫道:「當我是一個窮人的時候,我要信口謾罵,說只有富有是惟一的罪惡;要是有了錢,我就要說,只有貧窮才是最大的壞事。」這似乎也是中國人最近幾十年的心態轉折。
  • 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原標題:反對「物質俘虜」的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滲透,給理性適度的消費觀念造成巨大衝擊。消費主義思潮不斷蔓延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 個體一旦掉進消費主義陷阱,從觀念到行為都將超出理性範圍 消費主義是一種崇尚和追求過度的佔有和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屏,消費主義正在摧毀中國女性?
    參與者將紅包、轉帳截圖發布在社交網絡上,曬的還真不是錢,而是一種給你看看「我對象/我爸媽/我閨蜜 惦記我,什麼事都想著我」的微妙心理。但當這個話題延展到兩性關係領域,矛盾就逐漸尖銳起來。很多男性認為這是女性又一次被商家營銷圈套所洗腦,變相索要金錢或者收割自己的潛在追求者。還有人聯想到當前輿論場上較為緊張的兩性關係,認為女性這是在「一邊重拳出擊,一邊變相乞討」。
  • 消費主義在中國是如何崛起的
    到1990年代中期,中國都市社會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消費革命」。與第一次革命(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相比,消費革命是一次靜悄悄的革命,對中國人的私人生活與公共社交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制度或社會結構變革起著根本性的作用。消費革命使革命時期的苦行主義被消費主義的經濟驅動力所替代。對於何謂消費主義,學界並無統一定義。
  • 賣腎買iPad,消費主義異化的極端案例
    某種程度上講,這並不是一個必須要支出的「剛性消費」,但在這個媒體塑造的消費主義時代,它卻足以使得一個高中生義無反顧地作出賣腎的選擇。我不曉得,這個孩子的悲慘命運,會不會引發成人社會對於消費主義過度導致的生活異化多一些警醒與反思。但我希望這份痛感,被共同承擔。iPad2或許只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它代表的是當下全球範圍內最強烈的消費主義甚囂塵上。
  • 在買買買中尋找自我:消費主義的另一面
    消費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已經在一個小群體中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消費主義是在出售溢價,出售一種社會身份標籤,而不是出售一種實用的產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裡的一種危害。誠然,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會和「不理智」「浪費」等負面詞彙聯繫到一起,但當我們跨躍那些先入為主的觀點之牆後,我們為何不靜下來仔細想一想,消費主義是什麼?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
  • 美學者:飛速崛起的中國消費主義支配著世界的品味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導 美國石英財經網6月4日發表文章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歷史教授卡爾·格特花多年時間研究中國消費主義。他是《世界追隨中國步伐》一書的作者,該網站請他談談中國消費文化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未來。具體摘要如下:問:消費主義眼下在中國有多重要?
  • 孫萍:如何看待性別化的消費主義?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孫萍老師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消費主義的性別化問題。今年常被稱為「女性主義大年」,女性主題的綜藝與電視劇出一部火一部。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 消費主義下 誰人不「窮忙」
    從「買個二手手機就是最大的心願」到「買個電腦」,再到「買臺高檔IBM」,可以看出,消費欲望不斷上升的背後是消費主義的魅影。  消費主義是一種把消費,特別是物質消費作為生活宗旨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上個世紀60年代起在西方世界頗為流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告別物質「短缺」與「匱乏」後,一些中國人也走上了消費主義的軌道。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但是制度層面卻是與之相違背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擁有的只是消費自由,於是在消費自由的背景下誕生的消費主義就成了人們抨擊的罪惡淵藪。但這個時代的弔詭之處在於,對現代制度的普遍焦慮,以及對制度實際安排的心安理得並行不悖地共存著。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對消費主義切齒不屑,與此同時卻毫無顧忌地繼續消費。
  • 當消費主義成了單一的主流價值觀
    比起男性更多地被重視社會價值(學歷、職業、收入、社會地位等等)的歷史,女性的身體價值(長相,身材,年齡和生育能力)一直更被重視,而消費主義就是以身體價值為核心的,因為只有把身體當做你的價值,才能更方便地釋放你的欲望,而欲望是無窮的消費力。所以女性更容易被消費主義影響,去透資自己的身體。
  • 危害當代年輕人的認知膨脹和消費主義陷阱
    那麼這期節目呢,我在之前講女生的一些問題的時候,給大家提了一嘴消費主義。那麼今天呢,我又回到這個話題來給大家講一講消費主義偽造文化的事情。那麼在這一期節目開始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的收入是多少?我說每個月啊大家可以打在評論區上告訴我。在這期發出之後我會去看的,不是道大家有沒有在網際網路上看到這樣的網友啊,他們滿嘴都是非常奇怪的言論啊。
  • 美國消費主義文化如何獲得活力
    書名:《欲望之地: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  作者:[美]威廉·利奇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鄭渝川  我們今天所說的時尚,從文化層面來說,誕生於近代的法國和義大利  在分期付款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商業創新手段被引入消費後,中產階級顧客就有能力購買價格高昂的耐用消費品,包括鋼琴、家具、縫紉機,這也增加了百貨商店經營品類。再加上專業研究商業服務的專家對零售環境色彩、服務語言等給予指導,商店誘惑消費者的策略逐漸變得完整。
  • 波普主義:生長在消費主義之上的花朵,讚美物質主義的幻境
    自從達達主義的杜尚用一個小便池打破了藝術的「高低」之分,基於消費主義而誕生的波普便在60年代大行其道,逐漸成為了藝術的主流。「波普」其實就來源於英文的「pop」,本義即為流行、通俗。而這也成為了「波普藝術」的藝術的源泉。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當數字一代成為消費主力,鼓吹消費、追求浮華、炫富的舊消費主義,迎來了密集崩塌的至暗時刻:鼓勵透支實現美好生活的地鐵廣告曇花一現,追求浮華的上海名媛被無情嘲諷,在線炫富的「凡學」成為網民調侃對象……某種程度上,這也意味著,舊消費主義的社會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