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睡到挺晚才醒來,上午就沒去諮詢醫生。下午去了門診看看,結果醫生說手術的話要一萬五左右。然後問了一個同學賣保險的母親,我這種情況商業保險買了又有帶病投保,不給報銷的風險。那隻算大學生醫保的話,就得要幾千塊了。
下午和老爸商量糾結了好久,最後決定去縣醫院,聽我爸的一個朋友說在縣醫院做的才八百。估計術式應該有所不同,應該創傷和預後方面有所差異。
我因此心裡不歡了一整天,覺得父親只是愛省錢。其實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家庭條件擺在這裡了,這種特別好的三甲醫院的醫療資源,就是為大城市的居民準備的。一萬五治療一個痔瘡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麼。多花些錢,能少一些痛苦,少一些復發的概率,他們能承受。我們鄉鎮來的小孩,本該有鄉鎮裡處理疾病的方式。我大概是在大城市待久了,在大醫院實習久了,已經忘了我的父母掙錢的不容易,才會這樣矯情。富人有富人的活法,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我還常拿這句話勸別人,到自己頭上又鑽了牛角尖。
當代人啊,心理上是真的很容易失衡。以前的人視野比較小,窮人想像皇帝的生活也只能想像皇帝是用金扁擔挑東西。而現在,從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都能知道富人與我們選擇的不同。普通人買個兩三千的手機還得猶豫一陣,使用到卡頓還捨不得換,富人的手機輕而易舉隨著蘋果手機的更新而更新,永遠流暢;我們買件三四百的衣服也得猶豫許久,精挑細選,富人上千元的衣服衣服穿了兩次就不要了,做功精緻且永遠緊跟潮流;我們去看個病只能去縣醫院先治療一下,能治好就行了,富人會想辦法去好的三甲醫院追求最無痛的,預後最好的方案……這一切都讓人容易失落,尤其當選擇權在自己的親人手裡的時候而他們選擇了「劣質」的方案的時候。我們看著他們的斤斤計較內心尤為不滿,覺得他們把錢看得比我們重要。
但其實這些失落與不滿其實是沒有必要的。社會上財富的分配是不均勻的,那如果掌握著很少財富的人,能和掌握著更多財富的那些人享受一樣的物質和服務,那掌握更多財富的人掌握的那部分多餘的財富有什麼意義呢?因此各行各業都有提高標準的「富人版」的產品,在手機業是蘋果,在交通工具業是豪車,在住房行業是豪宅,在醫療方面是專家、高精尖的設備和最好的耗材和藥品……
我們不必一切都向「富人版」看齊,我們已經被消費主義洗腦了。我們手裡僅有的資源,一定是用在刀刃上,用在不得不用的地方。倘若父母同意我一個痔瘡手術就花一萬多,一個鼻炎手術又花一萬多,一個手機平板筆記本三件套就兩三萬,每年衣服褲子買一萬多,金錢如流水般撒出去……那麼當我的父母年邁時生病了,是危機生命的病時,現在所有多花的,都將在那時候付出代價。
年輕人,想在生活指標上向「富人版」看齊是正常的,也是鼓舞我們前行的動力。但那是未來的方向,而不要提前過於精緻,去過實際上承擔不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