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黃綠蜜環菌純培養菌種的分離培養及分子鑑定 - 中科院微...

2020-11-26 生物谷

Mycosystema   菌 物 學 報   15 November 2008, 27(6): 873-883

jwxt@im.ac.cn  ISSN1672-6472  CN11-5180Q

2008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青藏高原黃綠蜜環菌純培養菌種的分離培養及分子鑑定

李海波1  吳學謙1,2*  王立武3  付立忠1,2  魏海龍1,2  吳慶其1,2

1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 浙江省森林資源生物與化學利用重點實驗室 杭州 310023

2 麗水市食用菌研究開發中心 麗水 323000

3西藏那曲地區林業局 那曲 852000

摘  要:首次從採自青藏高原、與高原牧草嵩草屬Kobresia草本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的黃綠蜜環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子實體中分離獲得一組織分離菌株,運用rDNA-ITS和rDNA-IGS-1測序技術對該組織分離菌株是否為黃綠蜜環菌的純培養菌種進行分子鑑定,並基於黃綠蜜環菌的5.8S/ITS和IGS-1序列進行核酸序列資料庫GenBank同源性檢索比對、構建系統發育樹。結果表明,本研究獲得的黃綠蜜環菌子實體組織分離菌株即為其純培養菌種。基於ITS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黃綠蜜環菌與口蘑科內其它屬間物種的系統發育關係較遠;基於IGS-1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黃綠蜜環菌與蜜環菌屬內的其它種序列差異較大,系統發育關係較遠,而與Lepiota屬內的部分種具有較近的系統發育關係。本研究首次基於分子手段對我國青藏高原的黃綠蜜環菌種進行了分離培養、分子鑑定和系統發育分析,為黃綠蜜環菌的科學分類提供了分子依據。

關鍵詞:外生菌根,分離培養,rDNA-ITS序列分析,rDNA-IGS序列分析,系統發育

Pure culture isolation, cultivation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rmillaria luteo-virens from Tibet Plateau

LI Hai-Bo1   WU Xue-Qian1,2  WANG Li-Wu3    FU Li-Zhong1,2   WEI Hai-Long1,2   WU Qing-Qi1,2

1Zhejiang Forestry Academy; Zhe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Utilization of Forest Resource, Hangzhou 310023, China

2Lishui Edible Fung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Lishui 323000, China

3Nagqu Forestry Bureau of Tibet, Nagqu 852000, China

Abstract: Armillaria luteo-virens is a ectomycorrhizal fungus symbiotic with some species of Kobresia in Tibet Plateau, China. A strain was recently isolated from fruitbody tissue of the fungu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train is the pure culture of the fungus,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and the first intergenic spacer region (IGS-1)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DNA of fruiting body and the isolated strain were sequenced and compared. Further, the 5.8S/ITS and IGS-1 sequences of the species were BLAST matched with GenBank database on homology and a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5.8S/ITS sequence and two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separately based on two IGS-1 sequenc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train isolated from fruitbody tissue of Armillaria luteo-virens was the true pure culture of the fungus.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5.8S/ITS sequence indicated Armillaria luteo-virens has a distan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genera of Tricholomataceae.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two IGS-1 sequences indicat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GS-1 sequence of Armillaria luteo-virens and that of other species of Armillaria. Armillaria luteo-virens has a relatively clos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with some species of Lepiota.

Key words: ectomycorrhizal fungi, rDNA-ITS sequence analysis, IGS sequence analysis, phylogeny

生物谷推薦全文下載:青藏高原黃綠蜜環菌純培養菌種的分離培養及分子鑑定

更多全文請查看連結:http://journals.im.ac.cn

聲明:本文由《菌物學報》授權生物谷 www.bioon.com 網站發布,如需轉載請直接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聯合編輯部聯繫並支付相應費用,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若轉載將付相應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聽科研人員講青藏高原真菌資源研究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是真菌的一種——蜜環菌屬球莖!如果說蜜環菌屬球莖不太常見,那麼說起真菌界的其他成員,你肯定不會陌生。飯桌上的蘑菇、木耳,可供人們食用;感冒時注射的青黴素,可以治癒疾病……真菌正在醫學、釀造業、農業等諸多領域造福人類。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青藏高原孕育著豐富多樣的真菌資源,如何對其開展研究與利用?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11月15日,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
  • (包含微生物檢測的接種、培養、分離純化、鑑定和保存等)
    如果在一個菌落中所有細胞均來自於一個親代細胞,那麼這個菌落稱為純培養(pureculture)。在進行菌種鑑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稱為分離純化,方法有許多種。如果要分離一些專性寄生菌,就必須把樣品接種到相應敏感宿主細胞群體中,使其大量生長。通過多次重複移種便可以得到純的寄生菌。5、厭氧法在實驗室中,為了分離某些厭氧菌,可以利用裝有原培養基的試管作為培養容器,把這支試管放在沸水0浴中加熱數分鐘,以便逐出培養基中的溶解氧。
  • 純種微生物的分離、轉種和培養
    4、學習掌握微生物的幾種接種技術 5、建立無菌操作的概念,掌握無菌操作的基本環節 二、實驗原理 從混雜微生物群體中獲得只含有某一種或某一株微生物的過程稱為微生物分離與純化。平板分離法普遍用於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
  • 工業微生物菌種的選育、保藏和培養
    從自然界分離獲得菌株 從自然界分離新菌種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採樣、增殖培養、純種分離和性能測定等。 採樣 採樣地點的確定要根據篩選的目的、微生物的分布概況及菌種的主要特徵與外界環境關係等,進行綜合、具體地分析來決定。如果預先不了解某種生產菌的具體來源,一般可從土壤中分離。
  • 自然界工業菌種的分離篩選
    而現代發酵工業是以純種培養為基礎,故採用各種不同的篩選手段,挑選出性能良好、符合生產需要的純種是工業育種的關鍵一步。自然界工業菌種分離篩選的主要步驟是:採樣、增殖培養、培養分離和篩選。如果產物與食品製造有關,還需對菌種進行毒性鑑定。 一、採樣 以採集土壤為主。
  • 純菌種的培養基有哪些類型?
    純菌種的培養基有很多種類型,下面主要來介紹三種,分別是棉籽殼和廢棉培養基、河泥牛糞培養基、糧食培養基。一、棉籽殼和廢棉培養基棉絮的纖維細,易被菌絲分解利用,所以菌絲在棉絮中生長快,發育旺盛。用棉籽殼和廢棉來培養食用菌,不僅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從播種到出菇,時間也縮短了。比如草菇播種後9~15天就能出菇,50公斤棉籽殼或廢棉產草菇10~25公斤。
  • 論文|高通量技術在微生物培養中的應用進展及分子測序對比分析
    高通量技術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和臨床中被廣泛應用的試驗技術之一,其在微生物方面的應用包括對菌株的分離培養和分子鑑定。該方法主要是區別於傳統培養與鑑定方式,運用高通量技術對不同環境下微生物進行寬領域、多種類、深層次、高效率的分離培養和分子測序,有效地保證所分離微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生境的原位性和對生物信息測定的準確性。
  • 高通量分離培養和鑑定植物根系細菌的實驗流程與分析方法
    原位分離培養微生物對於揭示微生物在植物生長和健康中的功能非常重要。分離培養的微生物和無菌體系相結合,將揭示根系微生物與植物生長表型之間的因果關係和互作機制,是推動根系微生物組從描述向功能研究發展的重要技術。白洋研究組在Nature Protocols 雜誌撰寫文章詳細介紹高通量分離培養和鑑定植物根系細菌的實驗流程與分析方法。
  • 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的用途與應用
    ,通過使用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可以將真菌和細菌材料中的病原體真菌分離出來。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主要就是用來鑑別和培養真菌,尤其是那些皮膚真菌。有些也會用於醫藥工業潔淨區沉降菌和浮遊菌中真菌的鑑定。通過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培養生長出的真菌可以保留其典型的形態學特徵,也因此可以通過形態學特徵的不同對菌種進行鑑定。 二、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的用途 1、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可以用來培養和鑑別皮膚真菌和其他真菌,並且也可以將細菌中的真菌進行分離。
  • 蜜環菌
    菌環白色,生柄的上部,幼時常呈雙層,鬆軟,後期帶奶油色。夏秋季在很多種針葉或闊葉樹樹幹基部、根部或倒木上叢生。可食用,幹後氣味芳香,但略帶苦味,食前須經處理,在針葉林中產量大。 化學成分  從蜜環菌菌絲體中分離出40多個化合物,其中有多元醇、酚、有機酸、酯類化合物、嘌呤、衍生物、原伊魯烷型倍半萜芳香酸酯等。
  • 怎樣用蜜環菌菌種培育菌枝?
    種過天麻和豬苓的藥農大多數都用過蜜環菌。蜜環菌可以直接用來種豬苓,每平方米要加2瓶蜜環菌。天麻有性繁殖「三下窩」,同樣,每平方米要加蜜環菌2瓶。尤其是種豬苓,由於豬苓的市場價格近幾近一直處在低谷。用蜜環菌菌種栽豬苓增加了投資成本,那麼,有沒有降低成本的辦法呢?
  • 對微生物進行擴大培養為什麼用液體培養基-上海擎澤生物科技
    但是人類對於微生物的認知,還要從17世紀中葉說起,當荷蘭人列文虎克用自製的簡單顯微鏡觀察並發現了許多微生物之後,一大批研究者才開始了對微生物的探索,尋找新微生物、擴大培養微生物、進行科學研究……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現如今人們對微生物的了解越來越多,微生物擴大培養等微生物學基本技術也已經十分完善。那麼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有關於微生物擴大培養與液體培養基的那些事兒。
  • 微生物培養基的類型
    這種培養基在生產實踐和實驗室中使用最多。按培養基的物理狀態區分培養基按其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和半固體培養基三類。(1)固體培養基。是在培養基中加入凝固劑,有瓊脂、明膠、矽膠等。固體培養基常用於微生物分離、鑑定、計數和菌種保存等方面。用於微生物分離,鑑定,計數。如圖,微生物分離成菌落、菌苔。
  • 菌種的孢子分離法可以分為哪幾個步驟?操作期間應該注意什麼?
    孢子分離法是指在無菌條件下,使食用菌的孢子在適宜培養基上萌發成菌絲體,再經過栽培試驗篩選比較,獲得性狀優良、能用於栽培的純菌種。孢子分離法主要是對擔孢子或子囊孢子進行分離,而擔孢子和子囊孢子均是有性繁殖產生的產物,多數為單核或多核的單倍體,一般可供雜交育種,但通常孢子萌發的菌絲不能直接用於生產。
  • 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在穗舉行—新聞—科學網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資源調查暨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現場李誠斌/攝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資源調查暨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2019)於12月11日至14日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吳清平和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朱紅惠等28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大會專題報告。
  • 【培養】專性厭氧菌的分離和培養
    此類細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統,只能進行無氧發酵,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而且游離氧對其還有毒性作用。如破傷風桿菌、肉毒桿菌、產氣莢膜桿菌等。1.目的1.1 了解厭氧微生物的生長特性1.2 觀察厭氧微生物(雙歧桿菌)的形態特徵1.3 掌握厭氧微生物的滾管分離、培養與計數技術  2.
  • 天麻和蜜環菌的關係和生活習性
    其發光特性可作觀測蜜環菌菌種和菌材質量的依據。蜜環菌為好氣性真菌,菌絲在6~28℃均可生長,以20~25℃最適,30℃以上生長受到抑制。子實體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22℃。菌絲正常生長,空氣相對溼度為75%~85%,土壤含水量50%以上。子實體生長要求空氣相對溼度為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