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和肺癌:改善免疫治療療效的機遇與挑戰|微生物|肺癌|免疫...

2021-01-10 健康界

免疫檢查點藥物PD-1/L1抑制劑的出現改變了肺癌的治療方式,顯著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存時間。免疫聯合化療/免疫單藥(PD-L1高表達)已被批准用於驅動基因陰性NSCLC患者的一線治療。

儘管如此,仍有近一半的患者未能從中獲益,作為預測患者免疫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誌物PD-L1或MSI、TMB仍無法適用所有人群。為了進一步探索能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的人群,2020年9月在Frontiers in Oncology(IF4.8)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探討了微生物群和肺癌發生及影響肺癌患者免疫治療療效的可能因素。提出了患者微生物群作為今後肺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新的生物標誌物的機遇和挑戰。

微生物和組織內環境穩態

人類微生物群是共生和致病微生物的生態共同體,包括原生動物、真菌、細菌和病毒。據估計,單個人類受試者體內有超過10億個細菌細胞,其中大多數是共生的。微生物群的大小和組成因解剖部位而異,表現出廣泛的個體差異,但在單個個體中具有相對的時間穩定性。

微生物群可調節宿主免疫和組織穩態。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對人類健康有益的相同微生物可以促進疾病和癌症的發展。生態系統受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可能會擾亂微生物群的平衡(微生物失衡)。較好情況下,有害刺激移除後這種平衡可以恢復。在某些情況下,持續的微生物群失衡會改變組織內環境穩定並導致癌症等疾病。已經發現,微生物成分對細胞轉化的直接作用或與炎症免疫反應失調相關的間接作用都與癌症發生有關。

肺微生物群、癌症和免疫療法

腸道和皮膚微生物群是人體微生物群的主要組成部分,最近的發現表明,身體中的其它微生物種群,如肺,在保持組織穩態方面非常重要,可能導致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癌等疾病。

肺傳統上被認為是無菌空間,然而它們經常暴露在微生物中,因為下呼吸道在健康和患病狀態下都充滿了不同的細菌群落。肺部共生微生物群通過樹突狀細胞(DC)、γδ 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Treg)募集減少肺部炎症,調節免疫耐受。

其它常駐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固有淋巴細胞(ILCs)和T細胞亞群,通過阻止致病微生物過度繁殖和產生大量代謝產物來調節局部炎症反應。肺部微生物菌群失調可通過誘導免疫反應失調而導致癌症的發展,免疫失調的特徵是炎症細胞(如M1巨噬細胞,Th1細胞或γδT細胞)的過度活化。炎症通過激活細胞增殖途徑以及誘導氧自由基和遺傳突變誘導細胞惡性轉化和癌症。

據報導,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治療並發生免疫相關毒性的患者除了可能獲得更大的治療益處外,還具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在多項研究中探索了伴隨抗生素使用(在抗生素治療之前、期間或之後)相關的生物失調可能影響ICI療效。

與未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相比,在ICI治療期間接受抗生素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率和總生存率顯著降低。考慮到抗生素的使用可能與更嚴重的疾病有關,因此在研究抗生素和ICI療效之間的相關性時,這可能是一個混淆因素。儘管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腸道菌群上,但預計抗生素也可能影響肺菌群,從而改變ICI對肺癌患者的抗腫瘤作用。

黏膜屏障完整性和微生物群

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不同的機制影響肺部免疫功能。

可能通過與病原體相關的分子模式進行連接,例如脂多糖(LPS),它可以刺激toll-like樣受體並激活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系統反應的基因。此外,它們會促進T淋巴細胞的啟動和各種調節細胞因子(IL-10、TGF-β、IFNγ和IL-6)的產生。T細胞通過CCR4或CCR6獲得啟動遷移到呼吸黏膜的定位分子,從而促進保護性和抗炎性反應。

細菌代謝碳水化合物產生的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SCFA),通過抑制組蛋白脫乙醯基酶、甲基化、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產生以及細胞分化、增殖和凋亡來改變基因表達。

腸道生物失調導致腸道免疫穩態紊亂,有利於炎症過程甚至腫瘤過程的發展。上皮屏障(如腸道和呼吸道)的滲透性與管腔內容物和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腸道通透性增加導致抗原侵入到固有層和血流中,從而促進局部和全身炎性免疫反應,從而增強上皮屏障喪失,並影響遠處器官和組織。

幾項研究已經報導了腸道微生物群和ICIs結果之間的相關性。腸道微生物群的更高的多樣性似乎與更高的無進展生存率相關,顯示應答者糞便中Akkermansia粘蛋白性血友病的濃度更高。

挑戰和未來展望

未來的精確醫學策略可能基於新的診斷和治療工具,這些工具可以識別每個患者體內的微生物組的變化,這些變化可以用作個體治療的新生物標誌物。

通過營養幹預,如使用益生菌、益生元或抗生素等,尋求逆轉腫瘤微環境中存在的免疫抑制,可以對微生物群進行潛在的操作,以糾正生物失調。

肺代謝組學的表徵可用作肺微生物群變化的替代標記,以提供更便捷技術來使用肺微生物群(或其產物)作為肺癌診斷和免疫治療反應的生物標誌物。

參考文獻

    Ocáriz-Díez M, Cruellas M, Gascón M, et al.Microbiota and Lung Cancer.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mprovingImmunotherapy Efficacy. Front Oncol. 2020 Sep 24;10:568939.

本文來自VIP說,作者橘子。

相關焦點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肺部微生物群可以直接影響肺癌細胞的生長。在上一小節提到過微生物在癌症進展中作用的三個主要機制中,局部免疫環境的調節和致癌途徑與肺癌有關。肺微生物群落的失調可能通過特定的微生物成分促進致癌途徑的改變。此外,發現益生菌鼠李糖乳桿菌能夠克服免疫抑制並抑制肺腫瘤植入,並且在抗生素和益生菌條件下腫瘤轉移減少。總之,這些發現支持了微生物群通過調節局部免疫反應和靶向腫瘤相關微生物群在肺癌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觀點,為肺癌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潛在的新途徑。
  • 肺癌的免疫治療
    肺  癌免疫治療抗癌「神藥」,療效持久       近幾年在晚期肺癌的治療方面已由傳統化療時代發展到精準分子靶向治療時代,繼而發展到了免疫治療時代。相較於之前的放化療和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雖然有效率不高,但對於有效的患者,其療效持久,能達到五年、十年不復發、不進展、長期生存,實現臨床治癒,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肺癌的免疫治療,特別是近幾年才出現的PD-1抑制劑。
  • 免疫治療,肺癌診治新方法
    2020年11月是全球肺癌關注月,目的是呼籲世界各國重視肺癌的預防,提高人們對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識,普及肺癌的規範化診療知識。 知道嗎?肺癌的治療方法除了手術、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外,還有一種原理獨特的治療方法--免疫治療。
  • 吳一龍:免疫治療可有效改善晚期肺癌治療效果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接受採訪 唐貴江 攝中新網廣州10月24日電 (記者 唐貴江)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吳一龍教授24日在廣州表示,根據其團隊的臨床治療結果,使用免疫藥物可有效改善相關非小細胞肺癌
  • 【肺科•科普】肺癌的免疫治療現狀
    肺癌起病隱匿,確診時80%多的患者已經是中晚期,喪失了手術治療的機會,總體5年生存率僅為15%至17%。這也是很多老百姓「談癌色變」的主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我們開始探索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這部分研究成果讓中晚期肺癌患者不再「無藥可治」;21世紀初我們開始探索肺癌的靶向治療,這部分研究成果讓部分有驅動基因突變的患者獲得了較長的生存期。
  • 免疫+手術刀=肺癌治癒?——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這個數據對於全球肺癌發生率和致死率第一大的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免疫治療能否助力實現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在2030年提升15個百分點?對於「偏好」早期、可手術肺癌患者的胸外科醫生來說,免疫治療能否讓手術刀「插上翅膀」,讓更多患者獲得根治,並降低術後復發率,從而助力提升我國肺癌五年生存率?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2005年,世界首個肺癌口服靶向藥易瑞沙(吉非替尼)在中國上市,肺癌治療在中國進入靶向時代,此後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一代肺癌靶向藥物紛紛上市。2015年,《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敏感性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2015版)》發布,標誌著中國逐步建立起肺癌精準治療的指導規範。
  • 肺癌免疫治療
    雖然很有效,但是檢出比例太低,檢測還需要準確和經濟付出,不僅是患者,有時候甚至醫生都難以抉擇。3、免疫治療和化療有什麼區別?化療是對癌症的直接攻擊形式,影響健康和癌變的所有快速分裂細胞。當患者反應時,治療效果立即發生。但是,只有繼續治療,這些作用才會持續。
  • 今年醫學諾貝爾獎盤點——腫瘤免疫治療的機遇與挑戰
    因此,腫瘤免疫治療具有不同的療效特徵和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rAE)。三療效評估由於抗腫瘤免疫治療具有以上的特徵,因此如何更加準確和高效地判讀療效則尤為關鍵。實體腫瘤評估目前最為常用的是RECIST 1.1,但對於免疫治療的非常規應答,RECIST評價標準可能並未完全體現出免疫治療患者的受益情況。
  • 肺癌患者新希望 免疫治療3期肺癌可延長生存期
    第3期肺癌癌細胞已局部擴散;第4期肺癌癌細胞則已擴散至其他器官,一般均無法手術治療。 中國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周國鈞醫生表示,就無法手術切除的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而言,過去只能依靠放療和化療來治療,隨著醫療技術迅猛發展,目前還可以在同步放化療後配合嶄新的免疫治療,從而減少癌症復發及擴散風險,延長患者壽命和提高生活質素。
  • 「肺癌之王」有剋星,免疫治療開啟了肺癌治療新紀元
    免疫治療成為小細胞肺癌治療推薦方案 免疫治療是指通過藉助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以摧毀腫瘤細胞的一系列免疫相關治療方式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療多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 CASPIAN研究是2019年SCLC免疫治療領域的一大重磅收穫,在impower133研究的基礎上再次證實免疫聯合化療作為一線治療可以改善廣泛期SCLC的總生存。
  • 對話楊拴盈教授,聊聊肺癌免疫治療、免疫聯合化療與四藥聯合
    第一,個體化治療必須考慮患者的PS評分(體力狀況評分)。評分好(0,1)的患者,才可能耐受化療、手術、放療及免疫治療等,同時PS評分好的患者治療效果可能更好。第二,個體化治療必須考慮患者的病理學類型。在治療選擇上,組織學類型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如JMDB研究首次證明培美曲塞聯合鉑類對腺癌療效更好,而吉西他濱聯合鉑類對鱗癌療效更好。
  • 肺癌進入免疫治療時代,目前已有8種免疫藥物
    (健康時報記者 郝倩玉 實習記者 李曌懿)近些年來免疫治療在肺癌的治療領域也在如火如荼的發展。截至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療藥物共有8種,分別是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單抗、德瓦魯單抗、阿替利珠單抗、信迪利單抗、替雷利珠單抗、卡瑞利珠單抗、特瑞普利單抗。
  • 肺癌免疫治療最新進展:早期介入獲益明顯
    肺癌是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中國是全球肺癌第一大國,發病與死亡人數約佔全球的40%。隨著肺癌治療的新藥物和新技術不斷湧現,患者5年生存率正在大大提升。而近年橫空出世的免疫治療,更是備受關注。
  • 年度盤點 | 2019年肺癌免疫治療重要研究進展回顧
    核心提示:回首2019,中國新上市了四種肺癌靶向/免疫治療藥物,分別是帕博利珠單抗、達可替尼、奧希替尼和度伐利尤單抗。在上篇文章中,醫脈通為大家整理了2019年肺癌靶向治療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本文將2019年肺癌免疫治療重要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
  • 肺癌患者免疫治療序貫奧希替尼會導致嚴重不良反應?丨肺癌資訊
    核心提示:免疫治療序貫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治療肺癌,是否會導致重疊毒性?免疫治療對抗核抗體(ANA)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如何?局部鞏固治療對寡轉移NSCLC患者是否有效呢?請看肺癌資訊第二期!
  • 晚期肺癌並不可怕!腫瘤免疫治療讓肺癌慢病化成為可能
    「在晚期肺癌中,我們從過去的化療到靶向治療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療,已經完全改變了肺癌的治療格局。」作為此次中國肺癌患者關愛行動的支持方,禮來中國抗腫瘤事業部副總裁錢江表示,今後將積極尋求不同方式以期為患者送去人文的關懷和精神的慰藉,幫助他們增強抗癌的信心和勇氣,提升生活質量。 腫瘤免疫治療讓肺癌慢病化成為可能 肺癌是我國及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
  • 肖文靜:哪些肺癌患者適合免疫治療藥物?
    2019年CSCO新版肺癌指南更新了大量臨床試驗數據,新的藥物和治療源源不斷擴充進臨床醫生的彈藥庫。腫瘤科醫生有何感想?
  • 免疫治療並非人人有用,肺癌免疫治療失效有三點原因
    免疫治療並非人人有用,肺癌免疫治療失效有三點原因 2020-06-23 11: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焦順昌教授:肺癌免疫治療進展
    我們的回顧還是圍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的內容展開,圍繞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聚焦NSCLC的不同階段如晚期、局部晚期的和新輔助的研究,還有生物標記物(Biomarker)等不同方面,不再拘泥於研究結果的數據細節,希望能展現從時空角度較全面的展示今年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