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
盛唐長安城以南的山、川、水、原之地,
這裡,
是儒釋道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承地,
是盛唐時賢達名士
韋杜家族的暢遊、居住之地,
更是唐田園詩的發源地,
曾誕生有數千首唐詩。
11月中旬,長安唐村文創產品團隊歷時兩周,
專程走訪了城南終南山一帶,
探尋唐詩中的城南山水勝景。
從滈河上遊石砭峪到神禾塬,
從御宿川到南堡古寨,從觀音禪寺到南五臺,
遊歷山河川原,遍尋溝谷溪田,
拍攝了大量終南山地理風光影像素材,
經悉心臻選後創作出了
《唐詩城南 最中國》專題系列地理明信片。
循著歲月洗禮過的終南地理風貌,
重走昔日聖賢明達所遊所覽,
目之所及心所歸處,
恍若邂逅遺世千年的盛唐江山氣象。
《遊終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秋興八首》其八
唐·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秋晚與沈十七舍人期遊樊川不至》
唐·杜牧
邀侶以官解,泛然成獨遊。
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
野竹疏還密,巖泉咽複流。
杜村連潏水,晚步見垂鉤。
《終南東溪中作》
唐·岑參
溪水碧於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淺不勝舟。
洗藥朝與暮,釣魚春復秋。
興來從所適,還欲向滄洲。
《御溝十六韻》
唐·吳融
一水終南下,何年派到溝。
穿城初北注,過苑卻東流。
繞岸清波溢,連宮瑞氣浮。
去應涵鳳沼,來必滲龍湫。
激石珠爭碎,縈堤練不收。
照花長樂曙,泛葉建章秋。
《題終南山僧堂》
唐·羅鄴
九衢終日見南山,名利何人肯掩關。
唯有吾師達真理,坐看霜樹老雲間。
《次韻和秀上人遊南五臺》
唐·司空圖
中峰曾到處,題記沒蒼苔。
振錫傳深谷,翻經想舊臺。
危松臨砌偃,驚鹿驀溪來。
內殿御詩切,身回心未回。
《秋晚日少陵原遊山泉之什》
唐·楊發
喧濁侵肌性未沈,每來雲外恣幽尋。
塵衣更喜秋泉潔,倦跡方依竹洞深。
暫過偶然應系分,有期終去但勞心。
唯憐一夜空山月,似許他年伴獨吟。
《終南山下作》
唐·孟郊
見此原野秀,始知造化偏。
山村不假陰,流水自雨田。
家家梯碧峰,門門鎖青煙。
因思蛻骨人,化作飛桂仙。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大美山河,動人的不只是
蒼巒群峰、藍天白雲、漫天繁星,
還有那,
可以令人回歸到最真實自我的山水原鄉,
沒有各種華麗的標籤和社會身份,
有的是詩酒花茶、田園耕讀的每一天。
如今,長安唐村借文創產品作為載體,
重拾盛唐山河風貌的悠遠,
喚醒昔日田園村莊的鄉愁,
將這裡的山川原鄉大美得以再現,
把一種遠去的繁盛衍生,通過多樣的文化呈現,
並延伸到鄉村復興的實踐之中。
留住鄉愁,也便有了看得見,
也留得住的文化傳承。
如你所見,昔日山河原鄉之美,
絕對不是一個單獨的村落之美,
不是單單的民居之美,
它更重要的是一種生態之美、環境之美,
是鄉情、鄉貌、鄉風、鄉味渾然合一之美。
而文化,是鄉村的靈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
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未來的長安唐村,
將通過不斷深入挖掘在地歷史文化發展脈絡,
以虔誠的態度和充分的文化自信,
呈現出最具特色的唐詩城南文化基因,
以及深厚的唐田園詩文化記憶,
並在此基礎上做好傳承創新,
讓藏於鄉間田野的傳統文化切實
融於人們的現代生活,
從而希望實現用文化復興,帶動鄉村復興,
讓那些從原鄉中生長出的文化,
在原鄉中得到更好的延伸。
內容來源:長安唐村
編輯:水雲間 | 審核:長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