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掌握欣賞事物的新視角,讓改變自然發生

2020-12-06 水木之聲

我們假設有一輛自行車。騎了一段,這個自行車的輪胎壞了,我們送到修車鋪,換了一個輪胎。好,你會覺得這輛自行車還是原來的自行車嗎?

後來它的腳踏板壞了,我們再換一副腳踏板。

但這輛自行車還是這輛自行車。後來我們又換了一下鏈條。再後來,我們又換了一副座椅……

你可能已經明白我的意思了,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把一切零件全都換一遍,換到最後,我們會說:這輛自行車還是這輛自行車。

但是假如從一開始,我們直接拿到換上去的這些零件,把它組裝成一輛自行車,你肯定會判斷:這是一輛新的自行車,它跟我們原來的自行車明明白白是兩輛。誰要是說,這輛車就是那輛車,你肯定會以為他腦子出毛病了。

但這種情況跟之前的情況有什麼差別呢?為什麼之前就會覺得是同一輛?

差別就在於我們認識的過程。如果一點一點地改變,我們認識的過程中就會保留一定的連續性。即使這個東西在一點點發展,改變,甚至變成截然不同的東西,但在我們的思維裡還是會認為,這個東西一直是原來的東西。

很有趣,是不是?不過我猜你會想,這個問題跟現實有什麼聯繫?我們為什麼要玩這種頭腦遊戲?其實,它背後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觀點,發展觀。

講到起名字,我們說,起名字是為了把一些不斷變化的東西給固定下來。這是我們的思維過程中一直在發生的轉換。

我們有很多叫做問題的東西,比如孩子不愛學習、伴侶吵架,兩個人的個性不合適,我們覺得就是這樣了,這個就是問題,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存在。這種思維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擾。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經常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就可以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解釋。

理論

所謂發展觀,就是認識到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當中,靜止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這話沒錯,但是好像只能在書本上理解。放到現實生活中,好像就有點用不上。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神經結構,習慣了把很多事物當做靜止不變的東西,加以認知。

這方面最著名的一個教訓,叫做揠苗助長。

課文我們都學過,有人擔心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了,想要幫忙,於是人為地把它拔高一截,反而害了這些莊稼。道理很簡單,但是你想沒想過,為什麼會有揠苗助長的想法?它背後實際上是一種認識論:認為苗已經停止生長了。

理智上我們知道,苗沒有停止生長,只是長得很慢。

但是緩慢的變化,我們是看不到的。想一想,如果用肉眼盯著一棵莊稼,不可能看到它在長大。你盯著它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還是那麼高。你就很容易得出結論,說這是一個靜止不變的東西,它跟塑料做的假花沒有區別。

真的沒有區別嗎?顯然不是。

你給它一段時間,隔上五天,十天,再去看,你就發現它一段時間不見,自己就長高了一大截。你對它之前的擔心都是沒必要的。

這個道理也適合用在人身上,特別是小孩。養過孩子的都有經驗,你每天看著他,覺得他好像一直都沒有長,但是有的親戚朋友幾個月見他一次,就覺得哇,他長得好快啊。

這裡我們就區分了兩種不同的對象。一種是有生命的,比如人,比如植物,比如一個家庭,一個企業,包括一個社會,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而另一種是沒有生命的,一個石頭,一杯水,一部機器,一朵假花。

哲學上來說它們也在變化,但是從我們的人生尺度來看,幾十年時間,它們自己是不會變的。那麼,我們在建立發展觀的時候,就要針對這兩種對象,建立不同的發展觀。

闡釋

有生命和無生命對象之間的區別,會進一步影響我們之後的認知。

我們習慣於認識無生命的對象。它們是固定不變的,除非我們對它做一點什麼,它才會有變化。一個機器壞了,我們要送去修理廠。不去修,它就永遠是壞的。但一個人感冒了,他可能還沒顧得上去醫院,感冒就已經好了。

如果一個人的感冒一直不好,最大的可能是什麼呢?《倚天屠龍記》裡就有這樣的情節。張無忌跟著胡青牛學醫術,後來他醫治幾個病人,治療的方法一直很對,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有效果。然後有一天晚上,他才發現秘密是什麼。秘密就是胡青牛偷偷地搗亂,在藥裡給這些人下毒。一個人的感冒始終好不了,可能是因為他每天吹冷風,一次次讓自己重新感冒。

有一些庭院種著花和樹,它們始終保持整齊優美的造型。但是這個造型不是放在這裡就可以了,因為它有生命,就要有園藝工人定期來打理,修剪。否則過一段時間,它就會長得面目全非。但如果它是石頭刻的,就不一樣了。除非有人特意改變它的形狀,如果沒人動,它的造型就可以保持很多年不變。

注意,這就是差別。對於無生命的對象,不變是常態,除非你做了什麼,它才有變化。而有生命的對象,變是常態,除非你做了什麼,它才會不變。

所以這裡就有一個很有趣的誤解。因為我們在認識上,傾向於忽略那些有生命的對象,把那些有生命的對象當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所以這些對象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想,我要做點什麼,問題才會有變化?得由我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要揠苗助長?——他看到的不是活生生的莊稼,他把莊稼當成了一朵假花。那他當然會覺得:「我必須做點什麼,它才會改變」。

這種錯誤,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犯。比如說一個小孩不好好學習,因為我們看不到他的變化,就很著急。這時候我們就情不自禁地採用對無生命對象的認識:他有一個缺點,這個缺點必須要我做一點什麼,他才會改。不然他長大以後怎麼辦?他老了怎麼辦?他會一輩子都帶著這個缺點,完蛋了。所以,我們就拼命想幫他改正。但我們找到的方法效果也不太好,那怎麼辦?繼續找。

可是,如果你換上發展觀的眼鏡,你再看一看這個故事,完全不一樣。

每一次我講這個故事,聽到的人都覺得非常驚人。

你看,按照發展觀,這個小孩不好好學習,喜歡玩遊戲。可是他的興趣愛好是會隨著時間自然改變的,因為他是有生命的,他在不斷的成長發展當中。可是問題在於,這個自然的過程被打斷了。這個孩子可以很多年不變,一直沉迷於遊戲,怎麼回事?——答案是,因為有人在做事,幫這個孩子維持。就像那個園丁修剪花木一樣,這個人在做的事,讓這個孩子只能繼續保持現在的情況。

你猜,這個人是誰?

答案經常是他的父母。父母在做什麼呢,每天在跟孩子鬥智鬥勇,嘗試各種方法幫助這個孩子改正他的問題,但恰恰為這個問題賦予了無窮的動力。我在做家庭諮詢的時候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孩子本來對遊戲沒那麼熱衷的,因為父母的強烈反對,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你不讓我玩,那我偏要玩給你看!」

你說,這個誤解是不是致命的。父母以為問題就在那裡,必須要做點什麼,才能解決。但其實他什麼都不做,問題自身可能都沒辦法長時間維持。

我這樣講,可能有一些人會覺得難以接受,特別是從情感上。有人會說,難道我辛辛苦苦做了那麼多,還做錯了嗎?什麼都不做一定能解決問題嗎?萬一問題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的確如此,所以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就是好的。這的核心是告訴你,做事要有技巧,不要使蠻力,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

現在「電子競技選手」已經成為一種新興職業。這樣看來,打遊戲這件事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這個孩子也並不一定會因為打遊戲而一事無成,甚至打遊戲有可能就是他將來的事業。針對有生命的對象,要戴上今天我給你的這副眼鏡,看到他自己發展和變化的規律。發展觀幫助我們儘可能地利用對方自身的資源,促成好的變化。而不是只看到自己非要做一點,對方才改變一點。

那樣自己也累,也可能限制了對方。

如果遇到問題,特別是人的問題,不要把這個問題當成是一塊石頭,一朵假花,而是把它想成一顆種子,一朵雲,你給它一點時間,它會慢慢發生改變。如果它真的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變,那你要注意了,一定有人在付出努力。

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當一個問題被長期維持,不是首先去想怎麼改變這個狀態,而是去想,是誰,做了什麼,在維持它的不變?

結語

今天我們講的發展觀,其實就是一句話,問題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存在下去的東西,如果一直存在,就一定有人做了什麼事。不一定是說你做錯了。很可能是正確的事,越是正確的事就越不容易停下來。因為在我們的信念中,有些事就是正確的,正確的事,就應該被堅持。

例如我剛剛講到孩子打遊戲的案例,父母用盡一切辦法阻止孩子玩遊戲,這件事父母認為是正確的,於是不斷地做,但恰恰是因為此,孩子打遊戲這件事被維持了。

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裡有一句經典臺詞,縣長責怪法院院長判錯了案,導致李雪蓮糾纏十年。法院院長委屈地說:「十年前正是因為判對了,才有了今天。」

這句話很有深意。好好想一想,你做對了什麼,讓問題保持到今天?

相關焦點

  • 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理論
    維果茨基是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的創始人,提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探討發展的實質以及教學與認知發展的關係,並提出了「最近發展區」觀點,其思想對兒童心理發展領域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維果茨基認為由於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適應方式,即物質生產的間接的方式,而不像動物一樣是以身體的直接方式來適應自然。
  • 皮亞傑理論① 兒童心理發展的機制
    此後,主體不斷與環境交互作用,不斷將外物「同化」到已有的圖式中,並建立新的圖式(或改變已有的圖式)來「順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始終使圖式與外在環境達成某種「平衡」。 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會導致主體認知圖式發生改變,再次達到新的平衡。
  • 影響中國畫欣賞的三大要素
    影響中國畫欣賞的第三大因素,是時代的文化語境。所謂語境,指的是語言環境。眾所周知,每句話都有其特定的語言環境,語言環境改變了,話的意思也往往會隨之發生改變,例如人們所熟知的「腦筋急轉彎」,便是這種利用偷換語境手法來進行的語言遊戲。而時代的文化語境,則是指的一個時代的歷史背景、社會風尚、文化環境、物質條件等等。
  • 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在自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範圍內所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具體來說,心理健康至少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二是有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針對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促進學生心理機能人格的發展完善;作為教師,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我們的義務,所以,心理輔導的方法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是一個常考內容,主要以單選和多選的方式進行考察,所以大家需要理解性的記憶,今天就給大家區分幾種心理健康輔導的方法:1.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1)強化法(2)
  • 心理發展的基本問題模擬試題
    心理發展的基本問題模擬試題兒童心理發展存在關鍵期,這一概念由( )首先提出。A.皮亞傑 B.勞倫茲 C.桑代克 D.班杜拉【答案】B。【中公名師指點】習性學家勞倫茲研究了動物的印刻現象,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鍵期的概念。認為,許多特性的發展都有一個關鍵期。
  • 教師招聘80分考點系列——心理發展及個別差異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心理發展的基本模式:1反應活動從混沌未分化向分化、專門化演變2反應活動從不隨意性、被動性向隨意性、主動性演變3從認識客體的外部現象向認識事物的內部本質演變4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從不穩定、不系統化向穩定、系統化演變
  • 從普遍聯繫中把握事物的本質
    每個人的生活,也必然與他人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如家庭親友、老師同學、領導同事、地區鄉親、國家民族之間的聯繫,人生的成長與發展、成功與幸福,無不與他人的交往密切相連。官兵喜愛的《說句心裡話》這首歌,不僅唱出了當代軍人的情懷,也道出了軍人與親人之間、小家與國家之間的內在聯繫。作為軍人,家中有白髮蒼蒼的老媽媽,還會常思念「夢中的她」。為什麼還要來當兵扛槍?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點撥(事物的普遍聯繫與發展)
    當代中國正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關係,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和持續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 自考「發展心理學」完整筆記(2)
    比較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和行為主義理論關於心理發展的觀點?P24  答:皮亞傑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就是從個體發生的角度來研究認識中的基本問題,所以稱為發生認識論。  皮亞傑的理論認為主體認識結構具有主動的選擇和機能。  學習理論認為,心理發展就是行為改變的過程,心理完全是通過後天學習而發展起來的。
  • 如何正確認識事物
    人生於世,其實只是做兩件事,一件是認識事物,一件是改造事物。如何正確認識事物,關係到如何改造事物,關係到一切。老子認為事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改造事物應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釋迦牟尼認為事物,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教育心理學考研筆記第二章:心理發展與教育
    第二章:心理發展與教育【重點章節】心理發展的內涵(名詞解釋)10首都,11,18揚州,12四川,12,15,18華南,13湖南科技,15華中,18四川(1)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胚胎期經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持續而穩定的內在心理變化過程。
  • 手相看自己的缺點改變命運
    據觀察,手相中的一些紋路與心理、行為、生理相關,同時會受到一定物理約束變化。先說物理變化,如果睡覺時將手側壓於頭下,長時間(月以上)後會形成新的紋路,其形成基本與手部的豐滿度凹陷位置相符,一旦取消該行為一定時間後會逐漸消失並恢復。 心理變化的形成比較慢,而且時間比較長,多數會持續終生。
  • 埃裡克森社會人格心理發展理論
    在教師招聘中的考點主要是人格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常常以單選題的方式考查不同階段與其發展任務的對應。他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在這八個階段中,個體發展首先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個體在每一發展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特殊的心理任務,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會有相對應的發展矛盾,個體需要解決。如果在該階段此矛盾能夠得到順利解決,那麼個體的人格將會健康發展。
  • 了解藝術的審美驚奇,使人克服審美心理厭倦,獲取獨特的藝術感受
    驚恐,或稱驚懼、驚駭、驚嚇,它與審美驚奇雖然同是所熟悉的情境發生了變化。關鍵的區別則在於危險的存在與否,審美驚奇以無害為前提,帶有趨迎進而探究客體的傾向。驚恐沒有這一必要前提。「驚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危險的逃避的情緒」。導致它的主要原因,有的學者歸結為「缺乏處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或能力。」驚恐只是一味的緊張,甚至超過了主體心理的承受力。
  •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對心理學與教育產學生了很大的影響,作為教師資格筆試以及教師招聘筆試常考的內容,該理論的知識點較多,理解起來有難度,學習起來不太容易。前面五個階段是常考點,我們以此為主。
  •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抑鬱症採取心理治療能使大腦發生改變
    動力學的心理治療對大腦功能的改善過去印度一家健康媒體雜誌曾報導稱,抑鬱症接受動力學的心理治療會令大腦發生改變,並且有一些實驗來做結論支撐。大腦前軀體中的活動與過去自我意識和記憶有關,也與心理治療有關,這種現象被認為和心理治療有很大的關係。與所有精神病學幹預措施一樣,很難提前知道誰可能對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有良好的反應。
  • 科學教學法類比學習必須同時掌握事物的表層特徵與內在結構特徵
    下圖中,左圖是串聯電路,右圖是並聯電路(雖然長得有點像)是否並聯電路的內在結構特徵是:有兩條互相獨立的電流路徑內在結構特徵如果改變,就變成了不同的事物。這裡又分為兩種情況:事物的組成元素不變、但元素之間的關係改變,以及組成元素本身就發生了變化。
  • 專家給出防治新視角
    專家給出防治新視角 科技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23日 09:32 A-A+ >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7月22日,《自然醫學
  • 每天打坐,生命的改變由此發生!
    是一種通過冥想實現的心理暗示療法,近年來西方包括日本等國對於靜坐進行的科學理論研究,就是對這門古老的放鬆療法的現代醫學詮釋。    坐  打坐 坐著  金剛坐 吉祥坐  安然靜坐 只管打坐  不迎也不拒 不來也不去  此心如如不動 改變自動發生
  • 創新機制HIF-PHI,為透析患者帶來腎性貧血治療新視角
    創新機制HIF-PHI,為透析患者帶來腎性貧血治療新視角 2019年06月03日 14:0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貧血是慢性腎臟病患者預後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糾正貧血可有效減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延緩腎功能進展,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以及提高生活水平質量等。因而貧血治療對於透析患者的長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