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的形成、特徵及影響

2020-11-24 婺城新聞網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颱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汙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複雜的相互聯繫。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儘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高低溫試驗箱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世界範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颱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地震、颱風、暴雨、洪水、內澇、高溫、雷電、大霧、灰霾、泥石流、山體滑坡、海嘯、道路結冰、龍捲風、冰雹、暴風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塵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國和局部地區發生,造成大範圍的損害或局部地區的毀滅性打擊。

  自然災害的形成與發展

  凡危害動植物的各類事件通稱之為災害。縱觀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鐘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冰雹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草害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則稱之為緩發性自然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它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如大旱之後,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乏,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當然,災害的過程往往是很複雜的,有時候一種災害可由幾種災因引起,或者一種災害因會同時引起好幾種不同的災害。這時,災害類型的確定就要根據起主導作用的災因和其主要表現形式而定。

  自然災害的特徵

  突然、是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通常是劇烈的,其破壞力極大。持續時間有長有短。災難包括了很多因素,它們會引起受傷和死亡,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相當程度的混亂。一次災難事件持續時間越長,受害者受到的威脅就越大,事件的影響也就越大。另一個影響災難程度的主要特徵,是人們是否獲得了足夠的預警。自然災害有許多重要的特徵,它們突然、有力,無法控制,引起破壞和混亂,通常很短暫,有最低點,有時可以預報。

  自然災害的影響

  災難影響行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種:

  ⑴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⑵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後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⑶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⑷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⑸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自然災害會引起壓力、焦慮、壓抑以及其它情緒和知覺問題。影響的時間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不能儘快適應仍然是未知數。在洪水、龍捲風、颶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過後,受害者表現出惡念、焦慮、壓抑和其它情緒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持續一年。一種極度的災難的持續效果,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即經歷了創傷以後,持續的、不必要的、無法控制的無關事件的念頭,強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願望,睡眠障礙,社會退縮以及強烈警覺的焦慮障礙。

相關焦點

  • 自然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一共有哪些
    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經常會遭受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會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安全。那麼,大家對自然災害是不是了解呢?比如,自然災害有哪些?我們一起看看吧。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人類儘管可以改造大自然,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無法控制的。尤其是地震造成的道路裂縫,洪災衝垮道路,直接將人類修築的道路破壞。房屋建築是人類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自然災害可以輕鬆地將其毀於一旦。自然災害有時候多重並發,一種災害的發生還會帶著其他次生災害產生,比如瘟疫。
  • 楸樹形成層年齡與樹高影響木質部特徵的空間分布
    研究形成層年齡與樹高對木材解剖特徵的影響規律,有助於增強對木質部導水功能、心材形成及樹木軸向生長的認識。
  • 王世金 溫家洪:冰凍圈災害特徵、影響及其學科發展展望
    2018 年 10 月16日,雅魯藏布江中下遊米林縣發生冰崩,冰崩及其攜帶的冰磧物形成冰崩堰塞湖,導致雅魯藏布江斷流、水位上漲;同年 10 月 29 日,該地再次發生冰崩堵江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 類似的冰凍圈災害種類繁多,發生頻繁,分布廣泛,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巨大。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冰凍圈災害發生的頻數和強度有增強趨勢,已成為全球常見的自然災害。
  • 聯合國:受極端天氣影響 2018年上萬人死於自然災害
    中新網1月30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約6000萬人的生活受到極端天氣影響,一萬多人死於各類自然災害。數據顯示,2018年洪水影響的人口最多,高達3540萬人,其中2300萬人生活在印度喀拉拉邦。
  • ...泥石流...四川多條高速交通管制,這些自然災害是如何形成的?
    今日,受暴雨導致的山體滑坡及泥石流影響,四川多條高速進行了交通管制,具體如下:1.受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滑坡影響,雅康高速公路康定至雅安方向19公裡對巖互通立交路段發生山體滑坡,目前,雅康高速公路康定至雅安方向所有車輛由始陽分流出站,同時關閉多功、始陽進站往雅安方向匝道。
  • 關於《安徽自然災害救助辦法》政策解讀——南譙區科技局防震減災...
    受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我省自然災害呈發生頻率高、損害面積大、受災影響人員多的特徵,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任務繁重、複雜程度很高。 2013年,全省發生自然災害35起,涉及16個市、101個縣(市、區),受災農作物面積2292千公頃,受災人口2336萬,倒塌房屋14424間,直接經濟損失207億元。
  • 習近平: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自然災害的影響面十分廣泛。它不僅造成人員傷亡,社會和經濟財產損失,重大災害還能造成資源和環境破壞,增加財政支出,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工農業生產和商業秩序。迫使國家將長期需要變為短期需要,把本可以用於發展經濟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用於災害救助、抗災和災後的恢復。自然災害不僅延誤發展規划進程和減緩經濟發展速度,也對投資環境帶來消極作用,導致就業人數減少和市場需求降低,以致影響政局的穩定。
  • 「重大自然災害」重點專項「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強降溫形成機理和...
    2019年2月22日,由國家氣候中心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強降溫形成機理和預測方法研究」和「東亞季風氣候年際預測理論與方法研究」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聯合召開
  • 應急管理部發布2019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
    全國自然災害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直接經濟損失佔GDP比重較近5年均值分別下降25%、57%和24%。2019年全國自然災害主要特徵有:一、洪澇災害「南北多、中間少」,中南、西南地區地質災害高發2019年全國大部降水偏多,總體呈現「南北多、中間少」。
  • 懷遠縣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當周邊縣市發生重特大自然災害並對我縣境內造成重大影響時,按照本預案開展應急救助工作。縣減災救災委辦公室根據自然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結合可能受影響地區的自然條件、人口和社會經濟狀況,對可能出現的災情進行預評估,必要時,啟動預警響應並採取以下措施:
  •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將在2021年全面啟動
    應急管理部網站6月10日消息: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定於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本次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工作,涉及到各級人民政府、重點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部分居民,社會關注度很高。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陳建民、葉興南:疫情下看自然災害變遷
    目前,可以明確的幾點有:一是2019-nCoV病毒的自然分布處於與我們人類日常生活沒有交集的生物圈,人體對它缺乏天然的免疫力;二是通過無意的人類活動將它帶到了人類的生物圈;三是2019-nCoV是一種全新的病毒,由於生存環境的變化,病毒發生了變異,形成了傳染人和人傳人的能力。從環境學的角度,這次疫情造成的影響是一起典型的環境災害事件。那麼,什麼是環境災害呢?
  • 【地評線】紫金e評:開展綜合風險普查,提高自然災害防範能力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為全面掌握我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情況,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經國務院同意,定於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
  • 沉積巖: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及一般特徵
    ③生物作用——在石灰巖、矽質巖等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作用很重要。④某些火山作用——指火山活動可形成大量火山碎屑,火山碎屑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後形成沉積巖(火山碎屑巖)。在沉積作用階段,氣候的影響同樣強烈。首先,碎屑和不溶殘餘物質在搬運過程中會繼續受到風化,其次,降水量直接決定了地表徑流的規模,繼而影響到從母巖區將風化產物搬向沉積盆地的能力、速度和距離。在降水稀少的沙漠和其它植被稀少的裸露地區,水的搬運很次要,而風的搬運卻很驚人。
  • 我國的四大自然災害是什麼?地震又為何被稱為「群害之首」?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國的自然災害,來探索它們隱藏的奧秘吧。我國的自然災害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嚴重的,因為我國的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的範圍廣,所以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傷害都很大。那麼我國的自然災害都有哪些類型呢?
  • 民政部長:中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取得顯著進步
    每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及時協調有關部門和災區政府,快速傳遞和共享災害信息、組織開展緊急會商、分析研判災害形勢、聯合向災區派出工作組、研究落實各項支持措施,形成了分工負責、密切配合、高效協同的強大合力。面向主要災種,國家設立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火等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發揮了加強預警、防範、應急搶險等降低災害損失和安置受災群眾、支持恢復重建的關鍵作用。
  •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的影響及防禦措施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颱風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本期MAIGOO小編為大家講解下有關颱風的相關知識,颱風的是怎麼形成的、颱風給我們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颱風來臨我們應該做好哪些防禦措施。颱風的形成形成條件1、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溼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
  • 「超級月亮」是咋形成的?它真的會引起自然災害嗎?
    以及對我們有啥影響?超級月亮是什麼?怎麼來的?在我們的夜空中,以全天360°為標準,月亮通常在天空中佔據半度(0.5°),是肉眼可見的最大最亮的物體(如果你用肉眼能看到整個仙女座星系的話,那麼仙女星系就是天空中最大的「天體」)。但是月亮在天空中的大小實際上是不一樣的!
  • 「地評線」紫金e評:開展綜合風險普查,提高自然災害防範能力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為全面掌握我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情況,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經國務院同意,定於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
  • 【重磅整理】高中地理自然災害知識點背誦最新版,目前整理的最全面...
    ★自然災害發生的條件  (1)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2)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2.自然災害系統由孕災環境(四大圈層)、致災因子(各種自然災害)、受災體、災情四個方面共同組成。  二、★自然災害的影響  1.人員傷亡:包括生理傷害、心理和精神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