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歲月:那年,18歲的我當了大隊的電工

2020-12-06 愚伯的自留地

文:吳中芹

圖:來自網絡

在我下鄉插隊的第三個年頭,恰好18周歲。

當時和我一同下鄉的同學都陸續招工,離開了農村。而我則因為父親所謂的歷史問題,仍然堅守在廣闊天地練紅心。由於我老實聽話,村領導為了安撫我的情緒,便把我抽調至大隊,擔任了一名農村電工。

我下放的村莊,共有8個生產隊,2000多人口。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農村用電剛剛開始,當時由受條件限制,生產隊機井用的電線桿大都是用柳木或者槐木,稍稍加工,上面安上一個橫杆,或者用螺絲固定,或者用鐵絲綑紮,其高度大約在4米左右。

由於線杆較細,無法使用腳扣或登高板,在架線時都是用一個特製的木梯,站在上面進行布線。一開始站在梯子上,搖搖晃晃的,心裡特別緊張。一些離變壓器較遠的農田,要立上一二十根這樣的簡易線杆,歪歪扭扭,高低不平,布起線來,特別吃力。當把線路架設好,裝上電機開始使用後,工作量就不太大了。每天主要是到各條線路巡查一下。

為了方便,我還特地從集鎮修車鋪裡,花了60多元錢買了一部舊的自行車,又從已參加工作的同學那裡,索要了一件深藍色的工作服。於是,白天我挎著裝有鉗子,板手,羅絲刀,黑膠布和電筆的工具夾,騎著車子圍著村莊四周凡有用電的地方,一些社員看了,卻也投來好奇或者羨慕的目光。

由於我所在的大隊,當時是「學大寨,趕郭莊″的先進典型,正試點將生產隊核算改為大隊核算,原有的一些生產隊磨坊,統一集中在大隊,因此,大隊的加工磨坊,生意特別忙,我有時也要幫忙,替換他們吃個飯。

大隊還有一個油坊,當時也改為用電力驅動:在碾的支撐架中部,立有一根木桿,上面分別用三個軸承,將三根380伏的電線連接後,接至一臺電機上,通電後,電機啟動,軸承轉動,通過電機上的皮帶輪帶動了大石碾。這樣就省去了用牲口拉碾,同時效率也大大提高。

不過麻煩事也挺多,一旦軸承失靈,電線就會纏在一起而造成短路跳閘,有時還會將電線弄斷,油坊雖有專人看護,但是一旦電線燒斷,還需由我負責維護。

農村裡油坊壓油,一般都安排在冬季,由於我們那裡是產棉區,大部分都是壓榨棉種油。當把棉籽經過電碾壓碎後,就要上鍋來蒸,待用大火蒸到一定程度時,將料鋪在一個用竹子編的園圈內,有人要赤腳站在上面踩實。

然後將一二十個放入棉籽的竹圈,橫放在一個特製的糟子上,在一端裝上大小,寬窄不同的木楔,一位姓黃的師傅,時年大約有50多歲,身體很壯實,他穿著短褂,有時甚至赤膊,手舉18磅重的大錘,呼著號子,用力砸著木楔,當將所有木楔砸實砸緊後,棉油便順著竹圈流了出來。這種力氣活,絕非是一般人能幹下來的。

中午一頓飯,一般都是在大鍋裡燒蘿蔔,白菜和細粉,鍋四周貼一圈雜麵餅。由於吃油方便,所以菜的油水很大,每次燒菜幾乎都要用一小碗油,有時用油炸饃,香酥酥的,很好吃。

擔任了大隊電工,我也把家搬到了大隊的廣播室裡,每天清晨要放廣播,轉播縣廣播站和省臺中央臺的新聞。晚上有時大隊領導要講講話,布置安排一下明天的工作。

就在那年冬天,大隊文化室又排演了幾個小的文藝節目,在《沙家浜,智鬥》一場中,我又扮演了刁德一這個角色。(剛下鄉的笫一年曾扮演了《紅燈記》中鳩山)事後多年每想起來,總覺好笑,本人形象尚可,但卻總是扮演反派角色。

在農村插隊的幾年裡,它記錄著一個年代所發生的故事,時光飛逝,回想著那段歲月,有些事情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相關焦點

  • [雕刻時光]老照片追憶內蒙知青歲月(四)
    [雕刻時光]老照片追憶內蒙知青歲月(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0日 09:37 來源:     CCTV.com消息: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之際,CCTV.com推出特別策劃《知青歲月?
  • 「知青歲月」殺年豬迎新年
    1972年12月15日,施橋公社召開三幹會,我們大隊按會議布置在許方小學討論「一平二調三轉移」。下午我去大隊合作醫療站,繳陳莊隊社員全年的醫療費124元,途中遇來到邗江中學當體育教師的校友仇志剛。志剛年少時他父親曾讓他拜揚州武術世家、江淮一代名師田永庚學武術。志剛父親天天早起督促他練武。儘管家貧,志剛父親省吃儉用,每天都保證他吃上一隻麻團以保持體力。
  • 「知青歲月」跟著父母下鄉的日子
    1956年,我出生在遼寧省,丹東市七道城隍廟。在我六歲時,父親37歲,因胃癌離開了人世。上世紀60年代初正趕上全國低糧標準,在城裡也是吃澱粉、粗糧,食不裹腹,父親的離世時,留下我和一個姐姐三個妹妹,媽媽帶著我姊妹五人,難維持生計,只好在1967年給我們找了繼父。父親患病時我還小,親眼目睹父親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精神受到很大衝擊。
  • 讀知青歲月看奮鬥人生
    已是第二次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首次閱讀就深深被青年習近平主動紮根西北黃土地、將自己根植群眾之中的魄力和精神所感動。對於當代青年,雖然時代變化了、環境改變了,但我們不能像外國電視劇《銀魂》主角所言「我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以此為藉口放棄對夢想的執著,對奮鬥的堅持。要明白,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整個國家,唯有奮鬥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捷徑;要明白,在我們每個人逐夢的行程裡,即使風雨同行、淚水相伴,對於奮鬥者來說,更在意的是收穫劈波斬浪後的滿足和翻越艱難後的自信。
  • 青春如火,草原如歌——第一批內蒙古知青的故事
    9天後,其中200多名知青到達錫林郭勒盟的東烏珠穆沁旗。不過,那114名到達滿都寶力格牧場的知青,卻險些與日後承載了他們激情歲月的牧業隊失之交臂。  為什麼呢?  當時,場部的當權派「6·18」很希望知青們留在場部「搞革命」,先是給他們大講睡熱炕、住房子的好處,沒過幾天,又提出來年給他們單獨辦個分牧場,美其名曰「特殊待遇」。
  • 開卷有益,書香檢察丨好書推薦第二十七期之《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對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啟示,具有跨越時空的永恆價值。當代青年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學習習總書記有追求、能吃苦、愛學習、辦實事、敢擔當的精神,始終堅守初心、堅定理想,始終與人民相結合、和群眾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練、多幾分淡定從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虛度青春,要在不懈奮鬥中創造未來,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 為報恩情,20歲知青小夥,搬進了31歲帶4個孩子的寡婦家
    一、響應號召成下鄉知青,受恩後心懷感激1954年,張志遠出生於重慶市的一戶普通工人家庭。因為出生在城市裡,父母又都是有著穩定收入的工人,張志遠也像別的城市孩子一樣接受了正規的教育,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他十八歲那年。
  • 濮存昕:我當知青時候曾負責種馬配種(圖)
    濮存昕知青的生活當然艱苦,可也有許多值得回味的經歷別看那是艱苦歲月,人再窮,種馬享受的可是貴族待遇。我得給它吃雞蛋、麥芽子,還有胡蘿蔔。雞蛋不敢偷吃,胡蘿蔔沒事兒,所以那時我沒少啃胡蘿蔔。以前我是不吃胡蘿蔔的,自從養上馬就開始吃了,它嚼我也嚼,看誰吃的香。每天還要刷馬,保持它周身衛生。檢疫員一個星期還不定期來檢查一次。他要跟誰過不去,就專門摸馬腿和肚子,那都是最容易髒的地方。 在種馬班我也有光榮事跡上過黑板報,因為給馬洗生殖器。
  • 難道「新知青」是「城市化」進程必然產物
    但「知青」這個名詞還是作為一個時代標誌,記錄了一代人曾經從城鎮遷徙到邊疆農村。所以,「知青」的含義裡有一種背井離鄉的悲情色彩,當然更多的是在異地的種種磨難。  估計誰也不會願意時光倒流,讓現在的年輕人重複當年的艱苦歲月,但無情的現實卻產生了「新知青」,所不同的是,老「知青」是從城市走向農村,而「新知青」是從農村走進城市。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落戶,那次危險遭遇他至今難忘
    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可每當想起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何玉成老師心裡就如波濤洶湧的大海,久久難以平靜。特別是那次危險的遭遇,仿佛就在昨天,他至今難以忘懷。住進場院屋的第一頓晚飯是李隊長家的大閨女幫三名男知青做的,這三名男知青的年齡都不大,王振華十七歲,他的年齡最大,何玉成和陳豪都是十六歲,別說讓他們做飯了,他們連燒炕的劈柴都點不著。李隊長家的大閨女叫李秀春,十九歲,長得挺漂亮,個頭也高,主要是她做飯很麻溜,貼餅子和燉蘑菇一鍋就出來了,還燉了酸菜豆腐,切了半碗鹹菜絲淋了豆油。
  • 儀隴:重返「芳華」老知青 支援「第二故鄉」建設
    ,時隔42年,笑容、熱淚、擁抱、暢談、傾訴,時光仿佛又到了那段燃情歲月。焦興秀:才來的時候我們都才10多歲,也不會煮飯也不會燒柴火,我們什麼都不會。村民回憶說,這些知青們不怕苦、不怕累,和他們種田犁地,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飯後茶餘、勞動過後,多才多藝的知青們奏起樂器、唱起歌、跳起舞,讓寧靜的山村多了很多熱鬧和歡樂。受知青們的感染,不善表達情感的山裡人也快樂了起來,多了許多開心時刻,而有一件事更是讓村民王樹珍記憶深刻,感激了這麼多年。
  • 感動海南農墾(兵團)知青人物評選結果公示
    他們表現了知青年代激情燃燒歲月的壯烈,體現了後知青時代對農墾的無私奉獻,彰顯了知青在新時代不斷進取參與海南農墾建設的精神,真實反映出知青的時代擔當和歷史風貌。現將名單予以公示(資料由海墾大事記(知青史料)編寫組提供,詳情請點擊海南農墾網及微信公眾號查看),徵求各界意見。  公示時間:2019年2月15日-19日。
  • 4歲那年,接受了陌生女人的一塊糖,她憾失父母18年
    「我肯定是被她拐到盱眙的,在我心目中,她既不是我生母,也不是我養母」,5日下午,在淮安市盱眙縣桂五派出所,23歲的孫曉滿(化名)說起自己的身世時,淚流滿面,言語中充滿了對其所謂養母彭某的怨恨,因為在她兒時的記憶中,她就是被彭某拐到盱眙,至今也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真實身份。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時隔多年,想起那隻大黑狗他就心疼
    昨天在電信大廳辦業務,巧遇李長寧老師,排隊等候的時間和回家的路上,李長寧老師給我講述了他在東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講述了他插隊落戶時的生活往事。資料圖片來源網絡李長寧老師原來生活在上海市長寧區,他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1969年3月末和十多名上海知青一起來到了東北邊陲的二道嶺大隊
  • 與年輕人賽跑,膠州55歲電工全市技能大賽奪冠
    在剛剛結束的青島市第十五屆供電系統勞動技能競賽決賽中,膠州55歲的老電工趙亮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獲得團隊冠軍和個人第5名的好成績。作為20名進入決賽的一員,趙亮讓另外19名40歲以下的青壯年讚嘆不已。1月10日,記者在膠州供電公司見到了55歲的趙亮,24歲那年趙亮從部隊轉業到了膠州供電公司店口變電站,成了一名電工。變電站值班工作寂寂寞清苦,很多人耐不住這樣的生活,紛紛調離了崗位,而趙亮卻一呆就是15年。隨後,趙亮又「轉戰」多個崗位。令人驚嘆的是,整整21年的電工生涯,趙亮的工作合格率一直保持100%,未發生任何誤操作事故。
  • 永遠的18歲 || 光陰未改,青顏如初
    請你,永遠都保持十八歲心態,不需要施粉黛,讓汗腺 透氣排毒代謝加快,八十歲的玩性也不改,把關節用力甩,這種feel 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現在我們已經踏入了2018年的大門,記得前段時間跨年的時候,朋友圈那刷屏的18歲照片,回憶著那時候青春洋溢的自己,時間或多或少的都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歲月的痕跡,回不去的歲月,等不來的青春。
  • 知青往事:捉蝨子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原標題:《知青生活趣事五則》 作者:李小芹捉蝨子書載:蝨子,昆蟲綱,蝨目,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體表,吸食血液,並能傳播疾病。
  • "女知青"白啟嫻,下鄉時一時賭氣嫁農民,後來的結局如何?
    在上山下鄉時代,女知青也是一個特殊群體,因為她們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農村,和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難免會遇見一些圖謀不軌的人,這應該是女知青們當年最大的困惑和障礙。    不過有些女知青因為下鄉遇到了愛情,一些人因為共同愛好走到一起,一些人因為偶遇同學喜結連理,一些人因為住在老鄉家成了老鄉的兒媳婦。  據有些女知青回憶,當年她們好多同學住在一個青年點,那時的農村生活是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東北的一些女知青因為結婚留在下鄉的地方,後來提幹過上了幸福生活,而回城的女知青可能遭遇了下崗潮的侵襲。
  • 知青文學的「從政」軌跡:從文革血淚史到時代沉思書
    [摘要]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當年的知青已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今天的我們該如何從文學的視角審視這段歷史?剛剛過去的2013年,梁曉聲的《返城年代》和韓少功的《日夜書》相繼出版,讓沉寂多年的知青題材重回公眾視野。知青經歷對於文革親歷者來講,究竟是一段不堪的歲月,還是受用終生的財富?
  • 60年代知青的格爾木印象
    還不待行進的隊伍有準備,一陣黃沙被龍捲風吹起,竟然颳走了我身邊一位女戰友的顯得有些大的軍帽。彩旗也刮跑了,天吶!一股旋著黃沙、塵土的狂風,有些示威地從我們隊伍掠過。人群中有人喊:老天給這些山東知青下馬威了!」知青們在格爾木吃第一頓飯是當地的青稞面窩窩,李碩回憶說,「咬第一口沒咬著」,因為黏黏的青稞面粘到了上頜。把難以下咽的窩窩往牆上一甩,硬硬地粘在牆上取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