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機油黏度,很多人都說這玩意太簡單了,常用重卡機油黏度等級一般是30、40、50三種。夏天如果用40黏度機油,冬天用30黏度就可以;夏天用50黏度的話冬天就用40或者30黏度。
我先下個結論:凡是有以上想法的卡友,都還停留在過去老的養車觀念。以前普遍使用單級機油的時代確實是這樣子的,因為在那個時代,機油黏度是隨溫度降低而升高的,當氣溫降低時只能選擇黏度低的機油。但現在已經進入多級機油時代了,如果還按照以前的標準來選擇機油黏度是不對的。
要想了解機油的單級和多級到底指的是什麼,首先我們先普及兩個概念。
第一:什麼是高溫運轉黏度?
以我們最常見的15w40黏度等級機油為例。「40」是指美國人最早用賽氏黏度計在華氏100度(等於37.8攝氏度)條件下測出來的賽氏黏度。之所以測量華氏100度的黏度,是因為當時的發動機水平處於剛起步階段,機油溫度就只能達到這麼高。
如今,發動機技術飛速發展,正常運轉發動機的機油溫度已經提高了許多。工程師認為只有在100攝氏度條件下測量,才能反映出目前發動機正常運轉時候的機油溫度,所以ASE(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重新測定了100攝氏度條件下的機油黏度為12.5~16.3之間,並將「40」(包括30和50)作為一個區分黏度等級的歷史符號保留了下來。
同時,卡友們也需要明白,現在的電控發動機正常運行時,機油溫度都是在100攝氏度左右,這是現代發動機熱管理系統必須達到的要求,和外界溫度極寒還是極熱無關。
第二:什麼是低溫啟動黏度?
上文中我們解釋了「40」的含義,接下來我們來解釋什麼叫「15w」。
「15w」中的「w」是英文「winter」的意思,中文翻譯是「冬天」。顧名思義「15w」就是機油冬天的黏度。
而說起冬天黏度,就要回顧很久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內燃機技術飛速發展,各種大馬力重負荷發動機應運而生,此前內燃機普遍採用的30黏度等級機油已經無法達到各種重負荷發動機的潤滑要求,重負荷內燃機要採用40黏度,50黏度,甚至60黏度等級機油才能滿足使用要求。
高黏度機油能夠保證充分的潤滑,但是高黏度機油冬季低溫啟動就是個難題。對此,SAE提出了「冬天(啟動)黏度」這個指標要求。並制定了相應的標準。
所以又有「高溫運轉黏度」,又有「低溫啟動黏度」的機油就叫「多級機油」。而只有「高溫運轉黏度」的機油就叫「單級機油」。如我們前面講的15w40就是多級機油;再比如說包裝桶身有SAE40字樣,沒有「w」這個字母及前面數字的就是單級機油。
關於機油黏度的要點就說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來總結一下:
1. 機油黏度標識裡面的30,40,50是發動機正常工作時候的黏度(100°條件下),也叫高溫運轉黏度;
2. 冬季啟動黏度(0W,5W,10W,15W,20W,25W)必須根據環境溫度做出選擇,最好根據SAE推薦適用溫度來進行選擇;
3. 正常運轉黏度的選擇不受環境氣溫影響(w後面的數字)。簡單理解就是我們在選擇機油正常工作黏度的時候是不分冬季和夏季的。需要隨季節變化而改變的是啟動黏度;
4. 有「高溫運轉黏度」又有「低溫啟動黏度」的機油叫「多級機油」。只有「高溫運轉黏度」的機油就叫「單級機油」。
下篇文章,我將會教卡友們該如何選擇正確的機油,敬請期待。
附表:
SAE關於冬季低溫啟動黏度的適用溫度與最大動力黏度:
註:此表「低溫動力黏度」是指對應氣溫條件下各粘度等級的動力黏度(ccs)最大值,可以簡單理解為啟動時候機油的最大阻力。是SAE(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要求機油生產廠家必須達到的標準(不允許超過這個數值)。當然,對於我們普通卡友來說我們只需要看SAE冬季黏度等級與適用溫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