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公布了去年10-12月份(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數據。數據顯示,當季印度GDP增長速度為4.7%,比上一季度的5.1%的增速略低。這也是印度近7年來經濟增長的最低水平。據悉,印度經濟創下新低主要是由於製造業和電力行業萎縮所導致。製造業低迷,經濟陷入低谷,而另一方面,印度卻在忙於替代中國進口商品,具體來說,是為1050種中國進口商品尋找替代品。
這1000多種商品包括了各類商品,涵蓋了日用消費品,工業產品以及半導體設備等,既有服裝紡織品,也有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以及各種藥品。為什麼印度此時要做這件事情?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印度和中國的雙邊貿易中,印度的貿易逆差非常大。數據顯示,2019年中印貿易總額6395億元人民幣,其中印度向中國出口1239億元,從中國進口5156億元,印度貿易逆差高達3917億元。
從2018年的數據來看,印度外貿整體呈現貿易逆差,逆差總額為1874億美元,其中逆差最大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572億美元),沙特(229億美元),伊拉克(213億美元),中國佔其逆差總額的30%。由於印度從沙特,伊拉克進口的主要是石油,因此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數量更顯突出。
其次,由於中國大部分企業年後推遲了復工,國際供應鏈暫時中斷,對印度企業的供應基本停滯。因此,印度相關部門認為這是一個替代中國進口產品的大好時機。因此才有了一個1050種商品的替代清單,一方面在國際市場尋找替代資源,另一方面推動印度本土製造,填補缺口。
根據這份清單,電子零部件供應的替代國家包括巴西,越南以及印度本土;塑料的潛在替換來源為墨西哥,巴西;家具的替代來源主要為墨西哥;汽車零部件主要替代國家包括智利和印度;藥品,醫療器械的主要替代國包括哥倫比亞,巴西和印度本土;玩具的主要替代國家包括巴西和墨西哥。
不過有了一份清單和藍圖,並不意味著能夠輕易實現。即使是制定這份清單的人也承認,很多領域事實上很難有合適的替代資源。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無論是生產成本還是供應鏈網絡,都的最佳配置,在國際市場擁有極強的競爭力,尤其在製藥和化工,智慧型手機,電子產品,家電和塑料製品領域,印度很難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對於印度來說,製造業整體表現低迷,此時如果放棄原有的供應鏈,不見的是一件好事。以印度製藥業為例,大部分的原料從中國進口,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製造的實力,既能保證印度仿製藥原料的質量要求,同時在價格上也能為印度企業所接受,供應鏈的形成,主要是市場因素所致,如果人為加以幹涉,恐怕會不利於印度仿製藥產業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到印度經濟的復甦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