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等數學的觀點出發,推導出一元三次方程根的表達式

2020-11-25 電子通信和數學

每一個三次曲線都有一個特殊的點,這就時高等數學中所說的拐點,所有三次曲線對於這個拐點總是中心對稱的

拐點是通過2次求導等於0得到的,這就是高等數學中判斷曲線凹凸性質的重要法則

所以我們對一元三次方程進行2次求導,就求出了拐點的橫坐標-b/3a,這正是三次方程求根公式中的

現在把x換成x--b/3a,讓我們完成變形

上述變形後的方程對應的曲線圖形如下:

讓我們用p和q代替括號中的算式,如下

所以如果我們能搞明白怎麼解這個特殊的形式,那我們就能反向平移,解決原方程,一切都是美

為了分析我們的特殊形式,p和q在圖形中代表什麼呢?q其實就是y軸上的截距,而p就是在拐點處的切線的斜率

所以,改變q就會讓3次曲線上下移動,那麼改變p,我們看到p<0,曲線就像一個過山車

對於p>=0,曲線會像這樣拉長,於是只可能有1個解,但當p<0時,得到過山車曲線,我們有可能得到1個解,2個解或者3個解

為了搞明白當p<0時有多少根,我們需要知道兩個極值點到截距點的豎直距離

因為中心對稱,兩段綠色的長度相等,現在讓我們看看,我們可以得到多少根,如果黃色線段比綠色線段大,我們只有一個根,

怎麼做呢?我們對三次曲線求一次導數可以求出兩個極值點,而三次曲線的導數是一個2次方程,所以我們只需要求一個2次方程就能求出極值點點坐標了,有了極值點和拐點的坐標,現在就能把黃綠線段用具體表達式代入了,最後得出的是這個不等式

用同樣的思路,恰好有兩個解時對應的是這個不等式

有三個根時,對應的是這個等式

多以這個表達式告訴了我們方程有多少根,這不僅適用於p<0,也就是我們一直討論的過山車曲線,也適用於其他情況

當 p>0 時,只能得出一個根

但有一個特殊情況,當p和q都等於0時,方程只有一個根,但p和q不等式中得出的應該有兩個根,但可以通過定義為重根來修補這個漏洞

言歸正傳,總結一下,三次方程的判別式就像二次方程判別式一樣,在方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數學新視野:為什麼我們的課本從來不講授有關一元三次方程的內容
    數學經典:詳解卡爾達諾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原理》《從高等數學的觀點出發,推導出一元三次方程根的表達式》詳細討論了三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和推導原理,但我們初高中,大學從不會提及有關一元三次方程的內容,看完本篇你就明白了義大利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卡爾丹諾(1501年9月24日 ~1576年9月21日)發現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後,將代數學向前邁進了一步:如下是三次方程一般形式的求根公式
  • 證明e是超越數:e與一元三次方程的根的關係
    為了證明e不是超越數,上一篇文章《證明e是超越數:e不是任何整數系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討論得出:e不是非平凡整數系(係數均不等於0的整數)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那e是否是一元三次方程的解呢?我們知道一元三次方程遠比一元二次要複雜的多,所以我們就從基本的知識入手看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 一元四次方程怎麼搞定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眾所周知,一元三次方程與一元四次方程求根公式了解的人就不多了,更何況能記住的人。中科大今年自主招生題了就有一道解析幾何最後需要解的是一元四次方程,那我們就來推導一下一元四次方程應該怎麼求解。首先,關於具有一般形式的一元三次方程:
  • 一元N次方程根的分布情況
    對於一元二次方程大家耳熟能詳,那對於複雜的一元N次方程(或一元高次方程),它的根的結構以及分布又是怎麼樣的,一元N次方程根的結構存在三種類型:實數根,虛數根,實數和虛數的結合。本文將分析這三種類型情況下根的個數以及它們的分布情況。對於z的整函數Z,求出Z=0的所有的根,就等於求出了整函數Z的所有線性因式。
  • 一元高次方程的根含有虛根時,虛數根的個數必為偶數
    我們都知道一元高次方程可以表示成用它的根組成的所有線性因式的乘積,如下圖如果一個有理方程Z的線性因式可以是虛數,可以是實數,如果該方程含有虛因式(根為虛數時),則虛因式的個數必為偶數,因為整個方程的線性因式有方程Z=0的根給出,實數根給出實因式,虛數根,給出虛因式,
  • 數學經典:詳解卡爾達諾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原理
    卡爾達諾(1501年9月24日 ~1576年9月21日)是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最著名的成就是推導出了三次代數方程的解法,即卡爾達諾公式我們在處理3次方時,發現了一些很讓人期待的東西,這兩個中間項有公因式3uv如果我們提出來,就得到這個東西
  • 跨越1000餘年的一元代數方程求解,2、3、4次均存在根式解
    一元三次代數方程16世紀的義大利流行數學家之間的「挑戰」,利用自己掌握的數學技能,相互之間PK。其中三次方程的解法就引起了一場「腥風血雨」。一元四次代數方程卡爾達諾的助手費拉裡利用配方的方法,將四次方程的求解問題轉化為三次和二次方程的求解問題,從而得到了一元四次代數方程的求根公式。接下來介紹一下,一元四次代數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
  • 一元三次方程的解/解一元四次方程
    解一元三次方程
  • 用二階導數的原理分析一元三次方程的根式解
    如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圖形,即拋物線我們學過了導數,就知道了極大值極小值的求法,由此可分析拋物線上極小值就是對原方程求一次導數其結果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項,對應圖中綠色點的部分我們由此分析一元三次方程,對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是非常困難的,但現在我們僅從導數的觀點出發
  • 數學技巧||一元三次方程求解,含分數解!
    這幾天工作之餘,又想到了一種處理方法去求解一元三次方程的根是分數解如何去求解(更高次也適合)的方法。【十字交叉法】數學技巧||雙十字法巧解一元三次方程【湊根法】數學技巧||一元三次方程無一次項如何解【平方差】!
  • 《高等數學》一元函數微積分內容、題型、典型題基礎與提高
    (2) 會用零值定理證明根(函數的零點)的存在性。基本思路是:將等式移項,使其右側等於0,將中值等式中的中值符號換成變量,令左側表達式為函數,選擇合適區間判定函數的連續性和端點值異號,基於零值定理驗證中值的存在性,即方程根,或函數零點的存在性。
  • 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的歷史
    人類很早就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但是對一元三次方程的研究,則是進展緩慢。古代中國、希臘和印度等地的數學家,都曾努力研究過一元三次方程,但是他們所發明的幾種解法,都僅僅能夠解決特殊形式的三次方程,對一般形式的三次方程就不適用了。  在十六世紀的歐洲,隨著數學的發展,一元三次方程也有了固定的求解方法。在很多數學文獻上,把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稱為「卡爾丹諾公式」,這顯然是為了紀念世界上第一位發表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義大利數學家卡爾丹諾。
  • 一道高考數學題:一元三次方程求解,x-3x+2=0
    高中方程主要是熟練掌握一元二次方程,包括是否有實數解,是否重根等。三次方程求解只涉及較淺的部分。三次方程也有韋達定理和求根公式,但是不要求掌握。對於高考中出現的三次方程求解,不要慌張,按部就班的通過試根、因式分解降次即可。
  • 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史,情節算得上是一部宮廷劇
    提到一元二次方程,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它應該可以算是最為人熟知的數學知識內容之一。人類在很早以前就學會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如大約在公元前480年,古代中國人已經學會使用配方法去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正根,不過,很可惜的是沒有進一步提出通用的求解方法。雖然很早就學會和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但人類對解一元三次方程的研究,其過程就顯得異常艱難,進展非常緩慢。
  • 代數方程的最高成就:一元四次方程的魔力
    前面相關文章,對一元三次方程的討論已經非常詳細,義大利數學家費拉裡在卡爾達諾有關三次方程的基礎上的得出一元四次方程的解法,轟動一時。值得一提的式費拉裡是卡爾達諾的僕人,通過自學成為洛尼亞大學的數學教授,一元四次方程顯示了高超的數學技巧。
  • 一元三次方程的故事
    然而對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卻使眾多的數學家們陷入了困境,許多人的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帕西奧利(Luca Pacioli ,1445–1517)對三次方程進行過艱辛的探索後作出極其悲觀的結論。他認為在當時的數學中,求解三次方程,猶如化圓為方問題一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種對以前失敗的悲嘆聲,卻成為16世紀義大利數學家迎接挑戰的號角。
  • 科普:從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出發對哈勃定律的推導!
    著名天文學家Hubble哈勃定律的內容: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正比於星系的距離,數學表達式為:v=HD,其中H是比例係數,即描述宇宙膨脹速率的哈勃常數。速度距離關係那麼讓我們嘗試著,看看能否從廣義相對論中推導出哈勃定律?非常有趣的一個話題!
  •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
    很漫長的推導過程啊!雖然我也覺得式子變形是件相當麻煩的事,但你已經推導出了二次方程基本形的解,換句話說,我們已經能解任何形式的二次方程了!而我們最後得出的式子,被稱為「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 高等數學入門——基本導數公式的推導
    在內容上,以國內的經典教材」同濟版高等數學「為藍本,並對具體內容作了適當取捨與拓展。例如用ε-δ語言證明函數極限這類高等數學課程不要求掌握的內容,我們不作過多介紹。本系列文章適合作為大一新生初學高等數學時的課堂同步輔導,也可作為高等數學期末複習以及考研第一輪複習時的參考資料。文章中的例題大多為紮實基礎的常規性題目和幫助加深理解的概念辨析題,並適當選取了一些考研數學試題。
  • 證明e是超越數的前奏:e在一元三次方程中的情形
    既然是證明它的超越性,超越數顯著的特點就是它不是任意整係數代數方程的根,我們看帶入一元二次方程(早期的文章有更詳細的闡述和證明)化簡,最終得到整數+小數=整數的結論,這是不可能的,所以e不是任意任意整係數一元二次方程的根(INTEGER--整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