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亟需開展納米技術在食品領域應用的風險評估

2020-12-04 食品夥伴網

    食品夥伴網訊 據美國食品安全網報導,近日由美國食品科技協會(IFT)主辦的食品科技年會及食品展覽會在紐奧良召開,此次參會人數超過15,000人,與會者有食品研究人員、廚師、美食家以及香精、調味料與添加劑供應商。

    在此次年會上,將為食品業從農場到餐桌帶來全新革命的納米技術被公開討論。然而,在本屆食品展覽會上,納米技術食品鮮見蹤影。

    針對此情形,美國西南研究所的詹姆斯.奧克斯萊(James Oxley)認為,對納米技術可能帶來健康風險的擔憂,制約了納米技術在食品行業的應用,如果美國FDA能清楚的說明它在食品與包裝領域的應用範圍,那麼納米技術在食品相關領域的應用潛力將是巨大的。

    美國環保局表示,將開展相應的研究,以判斷殺蟲劑中的納米粒子是否會對環境與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美國FDA新興技術項目主管卡洛斯·佩尼亞表示,納米技術在一系列FDA管制類醫療產品、食品、化妝品中具有應用潛力,目前FDA正對此技術進行監控以確保其應用的安全性。

    原文連結:<http://www.foodsafetynews.com/2011/06/many-eager-to-use-nano-in-food-but-wont-admit-it/>

相關焦點

  • 碳納米管技術獲突破 全新應用領域將開啟
    (原標題:碳納米管技術獲突破 全新應用領域將開啟)
  • 呼籲應高度重視納米技術的安全性評估問題
    納米技術一旦滲入生物學領域將迅速改變農業和醫學的面貌,人類生活方式也將在納米技術與信息技術、認知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結合中迅速出現革命性的變革,同時,種種跡象已經表明納米物質具有與常規物質完全不同的毒性,在人類健康、社會倫理、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將會引發諸多問題,納米技術必將會取代基因技術成為最受爭議的應用技術,影響遍及農業發展、計算機、醫療、製藥、國防、服裝等很多方面。
  • 『納米 應用』國外上市公司中的六個頂級納米技術應用領域
    市場研究公司認為納米技術「是一種快速發展的技術」,末來幾年,全球納米技術的年增長率預計將達到約17%。國外資本市場中,納米技術應用目前已發揮巨大作用的有六個主要領域。納米技術的應用包括從效率更高的藥物傳輸系統到微型電晶體(允許更小、更強大的計算機晶片)。毫不奇怪,未來幾年,納米技術應用將大幅增長。
  • 新加坡研究指出食品與化妝品中的納米級氧化鋅有致癌風險
    食品夥伴網訊  據foodnavigator.com網站消息,近日《生物材料》雜誌刊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包括防曬霜、食品添加劑等在內的一系列日常消費品含有納米級氧化鋅這種成分,而納米級氧化鋅微粒可破壞人體基因,可能具有致癌風險。
  • 「十三五」食品領域對分析儀器的需求
    「十二五」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計劃碩果纍纍,集中在食品安全高新檢測技術研究與產品研發、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關鍵技術研究、食品安全溯源控制及預警技術研究與推廣示範、食品非法添加物篩查技術和裝備研發等領域。「十三五」還在緊張的制定中,具體規劃內容仍無從得知,然而中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科學家吳永寧在會議中透露了「十三五」重點研究計劃總體思路。
  •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範圍廣、領域多,亟待科學和專業
    近年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以下簡稱「穩評」)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推進,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相關部委在政策文件、法律法規、會議精神中,多次要求重視、開展、實施以穩評為代表的風險評估和風險防控工作。
  • 基因測序技術在食品檢測領域的應用
    基因測序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研究和生物工程領域一項重要的基礎技術手段。近年來,測試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檢測通量有了革命性的改進,同時大大降低了測序成本。此外,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無論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監管檢測機構,都需要開發更精確、更高效的檢測方法,基因測序技術正迎合了這樣的需要,故而,基因測序技術與食品檢測領域的結合也應運而生。
  • 食品檢驗方法標準化論壇召開 強化食品檢測方法技術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表示,農藥殘留檢測如何實現信息化,大數據分析如何實現智能化,風險溯源如何實現可視化是農藥殘留檢測技術面臨的三項挑戰,而信息化為研究農藥殘留信息化檢測技術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 「微生物風險輿情和檢驗技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在全球範圍內時有發生,防控微生物風險成為食品安全領域工作的重中之重。  研討會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IUFoST國際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共同主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原技術顧問劉秀梅和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執行主任嚴志農博士共同主持。
  • 微納米氣泡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
    微納米氣泡技術應用於環保領域具有廣泛的研究基礎和前景,在汙水處理領域、河道治理領域、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領域、氣浮領域、廢氣治理領域方面均有涉及。本文探索了微納米氣泡技術在以上各領域方面的研究基礎及前景。2013 年-2017年首次公開的微納米氣泡發生技術及其應用相關專利的 IPC統計(表1)可以看出,研究熱點與重點集中在乳化和水處理,包括廢水處理、水域曝氣、脫氣等等。微納米氣泡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受到廣泛關注,下面將詳細介紹微納米氣泡技術在環保各方面的應用情況。
  • CFDA發布食品藥品重點實驗室總體規劃(2018—2020年)
    1.綜合監管重點實驗室  圍繞食品監管國家重大科技需求,跟蹤世界食品科技的前沿發展趨勢,開展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性研究,強化系統集成創新,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建設學科齊全、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突破國家亟需的、有重大戰略目標的食品監管相關理論和技術,為全國食品監管工作提供技術基準和全面系統的技術支撐。
  • 以蠶絲納米纖維應用技術切入市場,「清科絲宇」提供蠶絲領域技術...
    如何對蠶絲進行改性以獲得性能更為優質的材料、並推進產業化應用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課題。36氪最近發現,蠶桑產業或因技術進步有新發展。北京清科絲宇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科絲宇」)是一家致力於用科技改變桑蠶行業的創新型高科技企業。
  • 技術分享 | 納米材料在高效過濾領域的應用前景與優勢
    技術分享 | 納米材料在高效過濾領域的應用前景與優勢 發表時間:2017/2/21
  • 我們應該擔心食品中含有的納米顆粒麼?
    製造商應用納米技術--一種利用納米尺度上發生的效應的技術領域--來創造我們想要在這類產品中得到的特性。例如,牙膏中的白度,或防止襪子中的細菌生長。圖片來源:http://cn.bing.com一納米是一米的十億分之一。在納米尺度上的化學和物理相互作用比我們肉眼所能看到的要小得多。藥物、微型傳感器、快速計算機和食品科學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納米技術的領域。但一些人擔心納米顆粒可能帶來健康風險。
  • 短波紅外應用領域大揭秘—食品領域
    為了幫助人們快捷檢測食品健康問題, 光譜分析技術已經實現與智慧型手機的融合誕生了面向普通民眾的高光譜應用,藉助於嵌入到智慧型手機裡的光譜儀,實時獲取通過手機快速檢測果蔬食品安全信息。通常人眼可看見的光波被稱為可見光,波長一般在390納米到780納米之間,而這臺被稱為短波紅外高光譜儀能夠分辨2500納米的光譜,是人眼完全看不到的部分,但藉助這束光波就能夠讓我們有一雙看透一切物質的眼睛。不同材質的東西,它的光譜曲線也不一樣,科研人員就是通過這個原理,來進行食品新鮮度的檢測。
  • 食品含有礦物油:安全性風險尚未形成統一認識—新聞—科學網
    我國對食品中的礦物油含量是否有明確標準? 解答: 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重點實驗室(廣東)主任鍾懷寧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礦物油是一種烴類混合物,主要分為飽和烴礦物油(MOSH)和芳香烴礦物油(MOAH)。目前國際上主要關注碳數在C16~C35礦物油的安全風險。
  • 德國研究所評估食品中高氯酸鹽殘留的健康風險
    食品夥伴網訊 據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消息,9月10日,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依據四份食品中高氯酸鹽非官方監測數據發布消費者風險評估意見,並分析潛在高氯酸鹽汙染來源。    高氯酸鹽可抑制甲狀腺對碘的吸收,造成人體內甲狀腺激素水平變化,引起嬰幼兒及兒童缺碘。
  • 納米二氧化鈦汙水治理技術暗藏生態風險
    科技日報合肥7月10日電 記者 吳長鋒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所許安研究員課題組,以秀麗線蟲為模型,在二氧化鈦納米顆粒(TiO2 NPs)與重金屬(鎘、砷和鎳)聯合暴露的生物效應方面取得新進展。
  • 京津冀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創新聯盟工作會議在石家莊召開
    聯盟三家成員單位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天津市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究院、河北省食品檢驗研究院5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總結了聯盟成立一年來的工作,明確了下一年度工作任務。、區域能力驗證、科研交流合作、風險交流會商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有效形成京津冀食品安全技術保障合力構建了新的聯動機制,為推動京津冀三地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勁動力。
  • 2019中德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討會成功召開
    會議邀請了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Anderas Hensel教授、Carsten Fauhl-Hassek 教授,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張峰研究員、吳亞君研究員、馬強研究員,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邵兵研究員、深圳海關食品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嶽振峰研究員等業內資深專家圍繞食品安全前沿檢測技術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提供了國際性的交流平臺。此次會議共吸引了食品安全檢測相關領域工作者200餘人。